东南学术

访问量:665111
日访问量:18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内在逻辑

    韩升;吕叶青;

    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价值取向、风格气派、实践智慧在文化领域的投射映照,对文化发展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对社会进步具有广泛的辐射价值。“第二个结合”作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方法论原则,与文化主体性具有高度的基因契合性和内核一致性。“第二个结合”以深厚的文化根基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了文化主体性确证;以鲜明的实践智慧增益文化自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彰显;以恰切的间性思维涵育文化自为,实现了文化主体性提升。以“第二个结合”巩固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生成的重要支撑,必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内生动力的持续增益。

    2025年02期 No.306 1-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的若干争论问题及其思考

    温东;

    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经出场便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十多年来学界的研究成果显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基本性质、政治面向、方案可行性、实践主体、历史定位问题上,学者之间存有较大争议,甚至有的观点截然对立。从进一步研究的角度看,归纳、总结和思考这些争议性问题,澄清其中的错误理解和认识,对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化研究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5年02期 No.306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生逻辑

    朱泽渊;庞虎;

    近代,无论是在“边缘”抗争的传统儒学,还是盛极一时的西方学术,皆因其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内在困境,无法代表中国学术的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在学术性、实践性和价值性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使其超越中西而确立起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引领地位。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学术建设置于中国社会革命的逻辑视野,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规律、社会现实、文化发展方向等重大时代课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和解读,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同时,也建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学术的发展走向。

    2025年02期 No.306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文科前沿理论与方法

  • 考古学赋能国家形象塑造的理论、实践与路径

    唐仲明;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形象的塑造,并将其提升到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国话语权的高度。考古学在塑造国家形象、实证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过程中,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考古学的兴起,适应了寻找本民族优秀历史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的迫切需求。考古学的优势,是通过实证性的成果重建无文字可考的历史,为“古史重建”、讲好中国故事和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坚实的支撑。进入新时代,考古学要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考古学学科体系,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学理上的支持;利用与生俱来的学科交叉属性,积极拥抱新技术革命,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新的路径。为了更好地发挥考古学的学科优势,推动文化外交发展,有必要构建跨部门的文化外交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在文明交流与互鉴的高度上发出中国声音,立体、全面地塑造崭新的中国形象。

    2025年02期 No.306 34-4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类文化3.0:通用人工智能历史科学定位

    刘方喜;

    从汇通自然运动-思维运动-社会运动、自然史-人类史的大科学、大历史、大文化看,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人类支配自然力而迈向自由的一步。作为人类文化1.0版,人类幼年期的摩擦生火把机械运动转化为能量运动,开始支配自然力。文字等符号发明之后,思维运动成为这些符号的“社会运动”与个人大脑神经元的“自然运动”的交互活动,个人智力不断汇聚为社会智力,累积发展为现代自然科学知识体系,其物化为蒸汽机等把能量运动转化为机械运动,自然力被进一步支配,人类文化升级为2.0版而走向年轻期。作为人类文化3.0版,计算机是继文字等符号之后社会智力的又一生产工具,其把机械运动、能量运动转化为智能运动,通用人工智能将是其成熟版,将自动生成更强大的社会智力从而更充分地支配自然力,人类走向壮年期。扬弃资本后,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都将得到自由全面发展。

    2025年02期 No.306 43-56+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方法:AI时代实验政治学的前沿推进

    孟天广;张静;

    大数据在驱动计算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革新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议题和方法范式。伴随社会科学对因果性知识生产的回归,计算社会科学正在推进理论驱动与数据驱动范式的融合,以实现在大数据框架下的因果推论。在政治学领域,大数据方法与实验方法的融合,尤其是探讨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方法在数据采集、测量方法、干预实施等方面的方法创新,以及提升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的方法论功能,呈现出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方法的具体类型和方法优劣。随着新兴技术为政治学研究带来新的研究问题和理论探索空间,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方法能够在政治传播、政府回应、政治行为、政治心理等各个研究领域帮助研究者探索新问题与新理论,未来基于大数据的实验方法与新兴研究工具的结合将为政治科学贡献更多的因果性知识。

    2025年02期 No.306 5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思考——基于注册制改革及其深化的视角

    郭克莎;王文轩;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注册制改革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抓手。中国股市在市值和上市公司数量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与成熟资本市场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市场波动性大,牛市短而熊市长,无法客观反映经济增长趋势并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市场制度与监管政策不完善以及市场结构失衡等。注册制改革从加强信息披露、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促进市场化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升了资本市场整体效率,但也面临着短期内市场波动加剧以及监管与退市、投资者保护和市场相关主体规范发展等新挑战。深化注册制改革要重视处理好几个方面关系:一是处理好短期市场监管与长期制度建设的关系,二是处理好借鉴国际做法与立足中国国情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支持企业发展与保护投资者的关系。

    2025年02期 No.306 70-8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产业体系——以分布式光伏为例

    林伯强;王思泉;

    分布式光伏作为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新业态,近年来已步入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以分布式光伏为例探究与之相适应的产业体系,有助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并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中国能源产业的变迁过程反映了生产力三要素的跃升进程,其中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和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推动了能源产业的质态维度跃迁。持续推动发展分布式光伏,需完善现有能源体系、依托传统产业体系,并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产业新体系。

    2025年02期 No.306 8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企业新质生产力与供应链配置多元化

    习明明;李婷;周旋;

    推动企业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关键。对2012—2022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企业新质生产力能通过提高技术创新力、盈利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在国有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高市场化地区中,企业新质生产力对供应链配置多元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据此,推动供应链配置多元化应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驱动,因地制宜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供应链体系、高科技创新体系和高质量产业体系。

    2025年02期 No.306 9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科斯产权观点的意旨及其批判:基于机会成本的分析方法

    米运生;

    对于科斯定理赖以成立的交易成本方法,不少学者心存疑惑甚至认为是错误的。然而,他们既没有精准地指明错在何处,更未能成功地纠正错误并揭示科斯看待产权问题的真实观点。这使得科斯产权观点的意旨依然云山雾罩。其实,科斯产权观点的分析方法并非交易成本而是机会成本,即减少外部性给妨害者造成的产值损失。从机会成本的视角看,科斯产权观点主要包含三重含义: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时,责任的初始界定决定了双方迥异的结局;借以法律手段时,根据产出最大、受害者有错、政府授权和法律授权等依据,法官应宣判妨害者免责;诉诸拥有暴力潜能的国家机器时,需确立财产使用的绝对权利。机会成本,作为一个范畴,可以为《社会成本问题》的各成本概念提供一致的解释;作为分析方法,能够拨开迷雾、洞察科斯产权观点的真相。

    2025年02期 No.306 107-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青年学人论丛_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 理解的客观性何以可能?——兼论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的超越性

    孙谦谦;

    理解的客观性是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核心问题。哲学解释学因对科学方法论中的客观性原则展开批判而饱受“主观任意”和“相对主义”的质疑。而实际上,哲学解释学坚定地站在维护客观性的立场上。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解释学本体论转向的基础上,反对近代主观主义的思维方式,把由事情本身所引导的辩证遭遇归入一种理解的全新客观性,将语言看作这种客观性的基础。但在马克思看来,语言归属于社会现实,只有回到社会历史领域,从现实的实践维度出发才能抵达理解客观性的真实基础。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决定性地拯救了经黑格尔所开辟的理解人类社会现实的道路,并且在深入社会历史现实的过程中,彰显了实践活动形成的全部社会关系。由此,马克思的实践诠释学以“面向现实本身”为原则通达了“客观性”或“真理性”的真实意蕴,而揭示马克思思想的诠释学维度有助于为中国解释学体系建构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2025年02期 No.306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主体消亡与马克思的双重主体表述

    缪辰;

    “主体消亡”与“重新确立主体性”的呼声反映了资本逻辑下人类主体的危机:资本主体取代人类的主导地位,使近代主体理论主张的认识主体和自律主体信念无法实现。作为对主体危机的理论回应,仅仅肯定人类主体在生产实践中的能动性,仍无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人受制于自身产物的“异化”境况,即人类实现自身主体性的行动反而将自己置于客体地位。因此有必要引入马克思将价值-资本视为与人类并存的另一重主体的观点,这种非人类的主体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和扩张的特定社会结构,成为社会运行的最终目的和主导动力。人类主体的危机正是由于资本主体的干预为原本无内容的主体规定内容,被形塑的人类主体的目标外在于自身而与资本主体一致,原本非主体的资本通过支配人类实践而成为主体。在资本主体全面支配人身心的境况下,人的解放不仅需要认识到主体性幻象并打破资本主体的现实运行,更要求新的主客同一体承接原本由资本主体占据的主体地位。

    2025年02期 No.306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社会的再经济化——数智时代的“经济社会”及其政治挑战

    孙国东;孙榆慧;

    数智时代,掌握算法的数据平台公司开始产生有别于国家公权力的社会私权力,从而使得类似于19世纪的“经济社会”再现于当下。与作为服务性权力的社会私权力相适应,这种经济社会带来了市民社会的“再经济化”。与作为压制性的社会私权力相适应,这种经济社会基于技术封建主义的运作逻辑导致了公民性的部落化。数智时代的经济社会形成了条块分化与阶层分化结构耦合的社会结构,致使现代社会的功能分化结构性失能,为社会建设和民主发展带来了前所未见的挑战。

    2025年02期 No.306 143-15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政府监管的演变历程与逻辑动因:从政府与市场关系变迁说起

    徐国冲;黄丽妹;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与市场关系是公共管理的核心议题,厘清这一关系是政府监管的逻辑起点。近代以来,西方政府监管的演变经历了皇权主宰、市场主导、质疑市场、政府主导、政府与市场调适几个重要阶段,政府监管的目的和手段在不同阶段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市场力量从“次要”走向“重要”,政府与市场从对立走向融合,这种持续互动从深层次推动了政府监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改变了社会结构、理论观念、环境以及公私部门的权力格局,这些变化直接推动了政府监管的演变与发展。鉴于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历史发展情况与国情不同,我国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监管治理实际,借鉴西方政府监管经验,构建动态性、服务性和包容性的现代化政府监管体系,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以推动我国政府在新时代实现高效监管。

    2025年02期 No.306 15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代表性民主视角下的陪审选任:全球变革与中国实践

    王翔;

    陪审制度是代表性民主的重要制度性表达。从全球范围来看,以描述性代表理论为基础的随机抽选模式以及以实质性代表理论为基础的组织推荐模式,构成了代表性民主在陪审选任制度中的落实方式。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经历了从实质性代表转向描述性代表的民主转型过程,选任主体模式逐渐由组织推荐制转向了随机选任制。从地方实践来看,在两种模式的过渡期间,地方采取多种策略性方法以适应随机选任,形成四种典型模式:依附式协作型、伴生式协调型、自主式整合型、限定式统筹型。基于“全球视野-中国改革-地方经验”的叙事逻辑,陪审选任制度及代表性理论能够为推动全球和本土的代表性民主实践提供启发。

    2025年02期 No.306 16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0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融合ESG理念的PPP项目绩效评价

    林建秀;骆良彬;

    绩效评价是PPP实现预期目标的关键,也是监督和管理PPP项目规范执行的重要手段。已有的项目绩效评价机制难以全面反映PPP提供公共设施和服务、满足公众需求、促进公共利益的目标。ESG理念及其所包含的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等内容与PPP目标之间存在内在契合。融合ESG理念的PPP项目绩效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构成多元评价主体;项目结果、外部效应及项目过程构成评价目标;从项目运营与财务、社会、环境、治理四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2025年02期 No.306 18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朱子学研究

  • 敬以存仁:仁体论视角下的朱子主敬工夫论

    焦德明;

    朱子以“敬”为求仁的根本工夫,强调“敬为求仁之要”“求仁只是主敬”等。但学界对朱子主敬思想的研究,却较少联系仁论进行考察。近年来,朱子仁论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仁学本体论》揭示出“仁体”的本体论意义。在仁体论的新视角下,敬的工夫如何追求、呈现仁的本体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空前凸显。尊敬、敬事、敬天等敬的有对象性体现出敬的“共在”义,可以呈现仁本体关联共生的“一体”义;“惟敬故活”“常惺惺”“敬无间断”等则体现出敬具有始终警觉的自我主宰义,可以呈现仁本体的“生生”义;主于“心与理一”之“一”的敬能够呈现仁本体兼理气的“流行统体”义;主敬存养“心之本体”,“存得此心,即便是仁”,可以呈现仁本体的“本体”义。主敬工夫呈现仁体论所具之四义,在仁体论视角下亦堪称根本工夫,对于理解朱子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2期 No.306 224-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论王阳明对后天之学的廓清与辨正——以《拔本塞源论》的事功精神为中心

    曾嘉;

    王阳明在《拔本塞源论》中阐发了功利之毒滋生、泛滥、为祸的过程,体现出对富强之说的否定态度,似乎其矛头直指朱子学派的后天之学。但是这并非本意,他只是担忧学者的偏颇倾向极易滋生伪学邪说与功利之毒,并对受功利之毒影响的后天之学进行了严厉批判。从王阳明的论述逻辑及其自身言行来看,其将仁民爱物、力行近仁的事功思想与经世致用、实干实行的外王精神融贯到对先天之学的肯认和践行之中。《拔本塞源论》关于先天之学抑或后天之学的门户之争只是表象,如何协调内圣与外王、融贯存养与事功才是王阳明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他更进一步地描绘了人人恢复心体之同然、人人异业而同学的理想社会,在辨正与廓清性理问题之余,道济天下溺,振起醇儒风。

    2025年02期 No.306 235-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东南学术杂志社喜获“优秀组织奖”

    童传轩;

    <正>2月20日,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5年度工作会议在福州召开。会上对2024年省研究中心各类基地中表现突出的单位予以通报表彰。东南学术杂志社作为省研究中心宣传基地被授予2024年度“优秀组织奖”。2024年,《东南学术》刊文《习近平经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理论文章类优秀作品奖。近年来,东南学术杂志社始终将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这一优势,深挖理论“富矿”,持续推出一批具有思想性、学理性和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

    2025年02期 No.30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百年历程及发展特征

    赵学勇;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整个中国现代化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学现代化与民族、国家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具有内在的同步性、相通性、互融性。在百年演变中,中国文学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断摸索前行,在启蒙、革命、救亡、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始终谋求进步与创新,其不断追求并显现于各不同时段的现代性思想意识和文学精神,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学表征和时代特征。回望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人民性始终是百年中国文学的思想根基和精神指向,决定了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的主体构成与人民文艺的实践路径。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视域中审视百年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之路,有助于认识和总结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经验,正视并反思当下中国文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对新时代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25年02期 No.306 197-20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临去秋波那一转”:禅宗语录剧论偈及其影响

    李小荣;陈福川;

    唐以后的禅宗语录载有大量的剧论偈,其兴起、发展与演变,既与禅师“竿木随身,逢场作戏”的仪式性戏剧因素密切相关,又和中国戏剧发展史基本同步。就其类型而言,前期(唐五代宋元)主要偏重于形式批评,以评述当时各类剧种及其演出情景为主;后期(明清)除了注重剧种批评外,更重视戏剧的本体与本位批评,甚至有较为系统的理论总结。就影响途径看,若从静态考察有直接和间接之分,若从动态分析则有从戏剧因素到戏剧主题的转变;就影响效果言,形式层面主要体现在以偈为诗、诗偈互渗,内容层面则有禅理“趣语”化之现象。

    2025年02期 No.306 209-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