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虚拟共同体的出场逻辑、负向效应及规制方略Appearance Logic, Negative Effect and Regulatory Strategy of Virtual Communities in Cyberspace
严松;
摘要(Abstract):
虚拟共同体是虚拟个体自发形成的一种常见网络现象,是虚拟个体适应网络文化、参与网络活动的必然选择。基于生成论视域考察虚拟共同体,其出场的价值意义在于人对共同体生活方式的追求与市民社会无法满足此种需求的悖论,虚拟共同体满足了个体基于情感共鸣和意义分享上的价值需求,体现了人类共同体生活愿望通过网络空间达成的可行性;其在场的负面效应在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符号性交往方式使得虚拟共同体在网络空间中的型构与行为会出现一系列的价值错位,从而影响网络空间正常秩序和正向发展。因此,必须在科技、法治、制度、文化以及价值层面对其进行有效的、全方位的规制,积极引导各类虚拟共同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服务、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服务。
关键词(KeyWords): 网络空间;共同体;虚拟共同体;交往异化;治理机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思想与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YJA710036)
作者(Authors): 严松;
DOI: 10.13658/j.cnki.sar.2022.06.00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高石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意蕴研究》,《求实》2015年第6期。
- (2)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廖申白译,商务印书馆2003 年版,第51页。
- (3)康德:《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李秋零译,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91-98页。
-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张荣、李秋零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02页。
- (5)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张巍卓译,商务印书馆2020年版,第 52-54页。
- (6)王新生:《市民社会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5页。
-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页。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6页。
-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92页。
- (10)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 (11)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第71页。
- (12)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0页。
- (13)M.褔柯:《另类空间》,王喆译,《世界哲学》2006年第6期。
- (14)John A.Bargh and Katelyn Y.A.Mckenna,THEIN-TERNET AND SOCIAL LIFE,Annual.Review of Psy-chology,2004,(55),PP.573-590.
- (15)Trebor Scholz,Digital Labor,The Internet as Play- ground and Factory,New York:Routledge,2013,p.10.
- (16)应用程序接口又称为应用编程接口,是一组定义、程序及协议的集合,通过 API接口实现计算机软件之间的相互通信。API 的一个主要功能是提供通用功能集。API同时也是一种中间件,为各种不同平台提供数据共享。
- (17)赵玉林:《协同整合:互联网治理碎片化问题的解决路径分析——整体性治理视角下的国际经验和本土实践》,《电子政务》2017年第5期。
- (18)殷辂:《网络公共空间的治理路径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19)T.Parsons & E.Shil(eds.),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Acti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