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城市韧性治理的系统思考A Systematic Thought on Technology Enabling Resilient Urban Governance
董幼鸿;周彦如;
摘要(Abstract):
技术为城市韧性治理带来的赋能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系统预防、抵抗、恢复和适应等不同阶段能力的提升上,但也同样面临整合性功能与多样性需求、确定性逻辑与灵活性思维、刚性特质与柔性目标、效率主义与安全治理等多重冲突的现实挑战。未来城市韧性治理需要以系统思维设计城市风险治理与应急管理体系,以更加包容的态度看待技术要素的赋能作用,克服来自能力、结构及价值的多重壁垒,实现效率与安全的平衡。
关键词(KeyWords): 城市韧性治理;技术赋能;应急管理;风险治理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特大城市运行安全风险精细化防控机制创新与优化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9BGL237)
作者(Authors): 董幼鸿;周彦如;
DOI: 10.13658/j.cnki.sar.2022.06.01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① 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2期。
- ② 吴佳、朱正威:《公共行政视野中的城市韧性:评估与治理》,《地方治理研究》2021年第4期。
- (1)宋宗宇、李南枢:《基于复合空间视角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路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 (2)Sarker M N I,Wu M,Shouse R C,et al.,“Administrative resilience and adaptive capacity of administrative system:A critical conceptual review”,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Cham:Springer,2019,pp.717-729.
- (3)Meerow S,Newell J P,Stults M.,“Defining urban resilience:A review”,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16,147,pp.38-49.
- (4)李伟健、龙瀛:《技术与城市:泛智慧城市技术提升城市韧性》,《上海城市规划》2020年第2期。
- (5)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6)⑨ 荆林波:《韧性城市的理论内涵、运行逻辑及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机遇》,《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 (7)武永超:《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韧性吗?——一项准自然实验》,《公共行政评论》2021年第4期。
- (8)宋蕾:《智能与韧性是否兼容?——智慧城市建设的韧性评价和发展路径》,《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9)杨嵘均:《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探索》2022年第1期。
- (10)张春敏:《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11)朱正威、刘莹莹:《韧性治理:风险与应急管理的新路径》,《行政论坛》2020年第5期。
- (12)荆林波:《韧性城市的理论内涵、运行逻辑及其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机遇》,《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1期。
- (13)吴佳、朱正威:《公共行政视野中的城市韧性:评估与治理》,《地方治理研究》2021年第4期。
- (14)唐皇凤、王锐:《韧性城市建设: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的优选之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1期。
- (15)Duchek S.,“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a capability-based conceptualization”,Business Research,2020,13(1),pp.215-246.
- (16)Seville E ,Brunsdon D ,Dantas A ,et al.,“Building Organisational Resilience:A summary of Key Research Findings”,University of Canterbury Civil Engineering,2006,pp.1-3.
- (17)王宏伟:《公共危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8-21页。
- (18)蔡秋蓉、叶继红:《城市公共安全韧性治理何以可能——适应性循环模型的视角》,《天府新论》2021年第4期。
- (19)李明:《大数据技术与公共安全信息共享能力》,《电子政务》2014年第6期。
- (20)詹承豫、高叶、李治博:《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双螺旋机理研究——以人脸识别技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应用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7期。
- (21)拉斯洛·巴拉巴西:《爆发:大数据时代预见未来的新思维》,马慧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9-121页。
- (22)Abhas K,Miner T W,Stanton-Geddes Z.,Building urban resilience:principles,tools,and practice,Washington: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13,pp.112-115.
- (23)Cutter S L,Burton C G,Emrich C T.,“Disaster resilience indicators for benchmarking baseline conditions”,Journal of homeland security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2010,7(1),pp.1-18.
- (24)武永超:《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韧性吗?——一项准自然实验》,《公共行政评论》2021年第4期。
- (25)容志:《构建卫生安全韧性: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城市治理创新》,《理论与改革》2021年第6期。
- (26)Comfort L K,Sungu Y,Johnson D,et al.,“Complex systems in crisis:Anticipation and resilience in dynamic environments”,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2001,9(3),pp.144-158.
- (27)Bruneau M,Chang S E,Eguchi R T,et al.,“A framework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and enhance the seismic resilience of communities”,Earthquake spectra,2003,19(4),pp.733-752.
- (28)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29)徐顽强:《基层应急治理效能优化:赋权模式、内在机理与实现逻辑》,《求索》2021年第1期。
- (30)马奔、毛庆铎:《大数据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中国行政管理》2015年第3期。
- (31)Folke C,Hahn T,Olsson P,et al.,“Adaptive governance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Annu.Rev.Environ.Resour.,2005,15(30),pp.441-473.
- (32)李振华、薛耀文:《应急知识管理、组织记忆与即兴决策能力提升机理及路径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7年第20期。
- (33)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34)陈永杰、程艺萌:《迈向弹性治理:地方应急管理的调适》,《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 (35)戚聿东、杜博、温馨:《国有企业数字化战略变革:使命嵌入与模式选择——基于3家中央企业数字化典型实践的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021年第11期。
- (36)杜晶晶、胡登峰、张琪:《数字化赋能视角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20期。
- (37)③ 宋蕾:《智能与韧性是否兼容?——智慧城市建设的韧性评价和发展路径》,《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38)Duit A.,“Resilience thinking:Lesson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2016,94(2),pp.364-380.
- (39)张春敏:《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40)López-Marrero T,Tschakert P.,“From theory to practice:building more resilient communities in flood-prone areas”,Environment and Urbanization,2011,23(1),pp.229-249.
- (41)宋宗宇、李南枢:《基于复合空间视角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路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 (42)詹承豫、高叶、李治博:《应急管理中技术赋能的双螺旋机理研究——以人脸识别技术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的应用为例》,《行政管理改革》2021年第7期。
- (43)Aldunce P,Beilin R,Handmer J,et al.,“Framing disaster resilience:the implications of the diverse conceptualisations of ‘bouncing back’”,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2014,23(3),pp.252-264.
- (44)宋蕾:《智能与韧性是否兼容?——智慧城市建设的韧性评价和发展路径》,《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45)曾智洪、游晨、陈煜超:《积极型政府数字化危机治理:动员策略与理论源流——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电子政务》2021年第3期。
- (46)Wildavsky A B.,Searching for safety,Piscatawa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88,p.86.
- (47)杨嵘均:《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探索》2022年第1期。
- (48)张春敏:《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
- (49)陈涛、罗强强:《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因应与调适——基于W市J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个案研究》,《求实》2021年第6期。
- (50)王钦:《数字时代的“高韧性”组织:人单合一》,《清华管理评论》2020年第6期。
- (51)高奇琦:《智能革命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初探》,《中国社会科学》2020年第7期。
- (52)Hood C.,“A public management for all seasons?”,Public administration,1991,69(1),pp.3-19.
- (53)朱伟:《不确定性、韧性思维与政策设计:政策科学研究的前沿议题》,《学海》2020年第2期。
- (54)陈利、朱喜钢、孙洁:《韧性城市的基本理念、作用机制及规划愿景》,《现代城市研究》2017年第9期。
- (55)仇保兴:《构建面向未来的韧性城市》,《区域经济评论》2020年第6期。
- (56)杨嵘均:《韧性城市建设:不确定性风险下“技治主义”城市治理范式的转型方向》,《探索》2022年第1期。
- (57)宋宗宇、李南枢:《基于复合空间视角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路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 (58)⑥ 梁珺濡、刘淑欣、张惠:《从被动韧性到转型韧性:智慧社区的灾害韧性提升研究》,《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 (59)张勤、宋青励:《韧性治理: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发展的新路径》,《理论探讨》2021年第5期。
- (60)李依浓、李洋:《数字化背景下的韧性城市建设——以德国达姆施塔特为例》,《城市发展研究》2021年第7期。
- (61)吴俊杰、郑凌方、杜文宇等:《从风险预测到风险溯源:大数据赋能城市安全管理的行动设计研究》,《管理世界》2020年第8期。
- (62)肖文涛、王鹭:《韧性视角下现代城市整体性风险防控问题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2期。
- (63)陈涛、罗强强:《韧性治理:城市社区应急管理的因应与调适——基于W市J社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个案研究》,《求实》2021年第6期。
- (64)宋蕾:《智能与韧性是否兼容?——智慧城市建设的韧性评价和发展路径》,《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
- (65)关成华:《电子治理:让城市更有“韧性”》,《人民论坛》2020年第17期。
- (66)张春敏:《数字化转型中韧性城市建设的制度基础、演化机制与现实路径》,《贵州社会科学》2021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