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7
日访问量:101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的马克思主义之维

    辛向阳;

    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地分析和把握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用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用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来看待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这些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论与实践视野。

    2024年06期 No.304 1-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5 ]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唯物史观阐释

    吴海江;李文莹;

    作为历史产物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唯物史观文明叙事是主动分析和客观研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命题生成和历史演进的理论基石。从叙事语境看,整体性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得以生发叙事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批判与超越对象,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重建“东方现代性”的共产主义文明具体化表达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指向。从历史生成和形态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现代版本,是社会主义文明的时代样本,是人类文明的科学范本。从建构路径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力求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筑牢马克思主义“魂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的理论根基,立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本体,进而实现现代性本质即“人的本质的复归”。

    2024年06期 No.304 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3 ]
  •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西方现代性的内在超越

    张茂钰;

    对于文明的讨论绕不开“现代性”问题。但是“西方中心论”“自我修复论”“外在超越论”都无法解释和指导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对现代文明秉持“内在扬弃论”,其理论指向在占有资本文明面的基础上实现对文明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这为探寻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可靠的思想资源。中国现代性的现实建构历程从“选择现代化模式”到“创建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变迁,从“外源现代性”到“内生现代性”的深刻转型,从“现代文明在中国”到“中国式文明新形态”的现实飞跃,对西方现代性进行总体性重构、主体性重构、价值性重构、结构性重构和阶级性重构,构筑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性的内在超越辩证法。

    2024年06期 No.304 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9 ]

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 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及创新发展——基于民营经济理论演进的视角

    黄泰岩;谢春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民营经济理论演进的视角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经济制度的演进有一定规律,即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形成必须符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必须取决于是否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必须取决于生产力的部分质变等。揭示这一演进规律,可为我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2024年06期 No.304 29-3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新中国引资75年:历程、经验与展望

    朱福林;

    引资在新中国经济建设,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增长奇迹创造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根据关键事件时点,新中国引资历程可划分为引资初试(1949—1977年)、引资开启(1978—1991年)、引资热潮(1992—2000年)、引资加速(2001—2011年)和引资新程(2012年至今)五个阶段。各个阶段引资在时代背景、政策演化、产业分布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事实特征。坚强的政治保障、良好的国际环境、开放的管理体制、适时的战略转折、持续的市场化改革、稳步的法治化建设,是蕴含于新中国75年引资实践的重要经验及其政策意涵。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应积极理性应对国际时局,大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不断完善外商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基层行政治理机制,提升外资来华动力。

    2024年06期 No.304 3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新文科前沿理论与方法

  • 关于中国宏观经济学体系构建的思考

    袁志刚;

    现代宏观经济学起源于对经济周期的考察,以经济的长期增长与短期波动为研究对象,揭示经济增长机制和周期波动背后的原因,抛出政府在经济波动期间运用宏观调控政策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高企等问题。中国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与波动过程,除解释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运行规律外,还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政府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指导下,制定发展战略和实施改革开放,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实施宏观经济治理。中国宏观经济学体系的构建始于对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体系的特征及其逻辑框架的讨论,展示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的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配合的特点,并讨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以及形成周期波动的各类冲击。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着挑战与机遇,但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走向高质量发展是必然的。而批判地合理借鉴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与模型,对于构建中国宏观经济学体系有一定价值。

    2024年06期 No.304 51-6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礼乐文明的未来图景——媒介转换与礼图图像审美属性的凸显

    张涛;

    礼图是礼经的图像转写,是对经典世界中礼仪行为的形象化表达。礼图既有礼的属性,又有图的属性,它不仅是礼经的附属物,还应有其作为图像的艺术审美意义。从图像视角来审视以往被用作经学解释工具的礼图,可以窥见它在不同媒介下的形变。经历印刷礼图、影视礼图、数字礼图等不同媒介形态,礼图呈现出不同风格的礼乐情境。礼图媒介形态的更新,凸显了礼图作为图像的审美属性,打开了礼图溢出经学研究领域以外的能量,使礼图助力人类重返礼乐文化生活成为可能。

    2024年06期 No.304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0 ]
  • 文学场域的理论建构及价值论析

    吴可文;

    文学场域是集空间、历史、现实于一体的概念,大致可以定义为承载过文学活动并留下文学书写的空间场所、历史场囿和现实场景。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重时间轻空间和重地域轻场域的倾向。以场域为维度开展文学研究,是值得关注的学术增长点。文学场域研究是以场域为观照维度、以作家作品为基础、以各类文学活动为切入点的文学研究。文学场域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可概括为“一体三翼”。一体指其研究对象:文学场域。三翼指其研究内容:文人、作品、活动。其思路和方法可概括为“四通七法”。四通指其研究思路:通科、通代、通域、通体。七法指其研究方法:空间定位、文献考辨、实地考察、场域描述、数据处理、图表制作、逻辑推演。文学场域的文学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是文学活动的主要舞台、孕育佳作的重要温床、集聚文人的强力磁场。文学场域研究和传统文学研究互为重要补充,共同拓展和深化文学研究。

    2024年06期 No.304 7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论中国海洋生态文化的形成、演进与治理实践

    侯毅;

    中华民族在长期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海洋生态文化。我国古代海洋生态文化体现出“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特性。近代在西方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海洋生态文化观念发生了变化,海洋生态治理实践萌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海洋生态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态认知等领域都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洋生态建设备受瞩目,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海洋生态文化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大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当进一步弘扬中国海洋生态文化,大力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2024年06期 No.304 91-9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从乡土到海洋:中国人类学海洋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陈彪;曹晗;

    人类学在发轫之初便以海岛为着陆点,奔赴海外、关涉海洋成为早期人类学家知识生产的动力。中国兼具乡土与海洋的面向,20世纪以来中国人类学以海洋为切入点,观察、理解、解读乃至复兴中国、联动世界。特别是在迈向海洋中国的当代,中国人类学者不断超越乡土视野,围绕环中国海的地缘政治、海洋权益、海岛开发、深海治理、跨界远洋、海洋生态、文化遗产等众多前沿议题进行即时的、具有公共面向的讨论,为认识中国提供多种分析框架。当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人类学应当跨越山河湖海,以海洋为接口,在全球文化转型中建立一种触碰世界的,具备互惠意义与家园意识的人类学海洋研究,以推动构建具有世界性的、人文意义的、生态-生物-生命整体关照的海洋命运共同体。

    2024年06期 No.304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 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及其经济学逻辑

    张友国;

    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环境治理现代化历程可划分为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时期以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三个阶段。在不同时期,环境治理的战略定位、组织架构、政策体系也存在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得以提升和优化,既具有延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蕴含于中国环境治理中的经济思想就是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这一思想的集大成者。不同的指导思想和巨大的国情差异,决定了中国环境治理的经济学逻辑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不同。未来,中国必须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持续不断推进环境治理现代化,继而坚强有力地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6期 No.304 113-12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7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7 ]
  •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优势、思维方式与实现路径

    司文选;

    生态文明代表人类文明的前进方向,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阶段,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强,迫切需要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大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发展大势,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稳步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新的征程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遵循“六原则”,协调好“五维”关键关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构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国际话语权,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方向。

    2024年06期 No.304 12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数字社会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若干思考

    李友梅;

    当前乡村振兴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社会已然出现的背景下展开的。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推动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引发了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转变,带来乡村社会整合的新问题。数字社会作为一种新社会形态,正在以数字化逻辑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推动乡村社会与数字社会的高度融合,内含着为乡村社会心态的转变创造条件。乡村社会建设离不开农民参与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而数字乡村社会建设将会推进乡村社会跨越式转型发展,这些过程都需要不断加深观察并积极推动认知更新。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行稳致远、持续推动乡村文明的跃迁,关键要在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关系及秩序构建以及文化价值重建中着力推动认知更新或观念变革。这样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推动乡村文明实现跃迁,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

    2024年06期 No.304 140-14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反算法歧视与平等观念的重构——群体主义平等观下反屈从原则的启示

    刘晗;张怡静;

    算法歧视的规制范式及时回应了紧迫的现实需求,需进一步在反歧视的理论层面对其深入展开研究。算法加剧身份歧视并纳入社会偏见,打破分类样态固化群体劣势,并隔离数据贫困群体,同时面临技术治理与反歧视法的双重困境。反算法歧视亟须突破工具性应对视角,深入挖掘平等理论的内核指引,特别关注个人主义平等观与群体主义平等观在算法时代的适用。在反歧视法下,“个人主义”的反归类和“群体主义”的反屈从原则提供了认知框架并在算法时代展现出新的内容。目前主流的呼声和应对策略,无论是算法透明化或是用户信息自决权,都建立在个体主义平等观之上,却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面对算法歧视中的群体劣势、算法权力的支配结构,以及社会结构性偏见,需要引入群体主义的视角。反屈从所确立的群体主义的、实质性的价值纠偏的立场,着眼于评估算法对不同群体的广泛影响,在改善受算法权力支配的消费者、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劣势地位上,为反算法歧视提供了更好的指引。

    2024年06期 No.304 14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公共理性的普遍性何以可能:问题导向的时代方案

    袁航;

    当今世界的交往关系正面临两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挑战着传统公共领域普遍交往的模式。第二,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亟待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解决。在此过程中,新型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在更大范围上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客观上使公共理性的普遍性论证及其实践方案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要廓清这一问题,应当深入公共理性的概念内涵,以对话伦理的反思与重构为目标,针对数字化的政治公共领域发展现状,提出一种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理性。

    2024年06期 No.304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科技人员创新行为的影响

    杨敏;李中斌;屠兴勇;

    农业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是推动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关键。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利用对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的调查数据,分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能为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激励提供借鉴。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组织承诺在两者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知识共享正向调节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农业组织需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双碳”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强化科技人员的绿色组织承诺,营造浓厚的知识共享氛围,以此激发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

    2024年06期 No.304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青年学人论丛:金融法治研究

  • 社会治理现代化下保险参与事故预防的理论反思与制度修正

    陈易;

    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具备独特的事故预防功能,强制保险人提供事故预防服务,推动风险治理模式向事前防范转型。保险参与事故预防突破了损害补偿、风险分散等传统保险功能范畴,将使保险宗旨从“互助共济”向“社会治理”转变,进而引发保险秩序变革。但强制保险人提供的事故预防服务种类过多,保险人增加保险费和解除合同的权利亦因事故预防而受限,导致当事人权利义务配置失衡。保险人并非事故预防义务的主体,其仅承担对事故预防的协助义务,应适当简化其提供的事故预防服务。事故预防功能应通过保险的市场运作实现,行政干预不影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商业保险性质。在生产经营单位未履行安全生产保障义务时,应放宽对保险人增加保险费与解除合同的权利限制。生产经营单位对事故预防相关信息,需履行主动告知义务。

    2024年06期 No.304 18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国际惯例内化的司法困境与解决对策——以信用证跟单汇票为分析对象

    白树海;

    信用证与汇票结合使用作为一种国际惯例延续至今,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在国际金融、贸易领域普遍遵循此惯例。信用证跟单汇票在我国司法实践中被视为汇票,但相关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未将其与国内票据法下的汇票做区分,这使得信用证纠纷中长期困扰我国法院的Swift承兑电有效性问题无法找到自圆其说的解释路径,甚至陷入国际惯例与国内法冲突的两难困境。信用证跟单汇票与我国票据法下的汇票不属于同一概念,不具有汇票的功能。在中国法律语境下,信用证跟单汇票是受益人单方签发的不能创设权利义务的付款请求凭证,而非无条件的支付命令。为促进国内法与国际惯例的协调一致,有必要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在概念上区分信用证跟单汇票与国内票据法意义上的汇票,从而实现国际惯例与国内法的融通。

    2024年06期 No.304 195-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朱子学研究

  • 朱熹、俞樾对《孟子》“口之于味”章的解读——兼论牟宗三的解读

    乐爱国;

    今人解《孟子》“口之于味”章,多与孟子在孟告之辩中提出人性之善、反对“生之谓性”统一起来,忽视了二者的差异。然而,朱熹晚年既认为孟子言性善是“论性不论气”因而有所不满,又对《孟子》“口之于味”章“亦言气质之性”给予充分肯定。与此相似,清儒俞樾把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区别开来,明确提出孟子言性善为“孟子蚤年之说”,而予以批评;同时又认为《孟子》“口之于味”章“即荀子‘圣人化性’之说”,而予以肯定。朱熹与俞樾的解读,虽二者之间多有差异变化,但对孟子言性善与《孟子》“口之于味”章作出分别对待,重视《孟子》“口之于味”章,或可为今人解读《孟子》所参考。

    2024年06期 No.304 20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8 ]
  • 理学官学化视域下的晚宋语录讲义诗

    高玮;邓莹辉;

    南宋中期以前,理学家于诗多不措意。而南宋后期,程朱理学逐步登上官学地位,其对文学的渗透越来越深入,诗坛充斥着借诗阐道的作品,不惟理学诗人“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即便江湖诗人亦为时风所染而“攀附洛闽”,从而造成晚宋诗坛语录讲义诗泛滥的局面。究其原因,东晋玄言诗开讲义诗之先河,禅宗语录成为宋代语录诗的近源,朱子等诗学及其诗歌为宋季语录讲义诗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创作典范,而理学官学化则为其风行提供了文化土壤。语录讲义诗虽在晚宋发展到一定规模,其数量远超其他阶段,但远未到达“率是”的程度。语录讲义诗具有一定认识和审美价值,但因其过分强调教化作用而忽视文学功能,极大限制了诗的表现范围和手段,被视为宋季诗走向全面衰落的“罪魁祸首”。

    2024年06期 No.304 21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

    杨春时;

    中国文化具有伦理本位性质,它以施恩-报恩责任规定人际关系,因此是恩德文化。中国恩德文化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建构起来的,汉代开始成为正统文化。恩德文化的建构遵循了五个基本理念:第一是社会控制的亲和性理念,这是通过恩德文化的爱的属性和控制性达成的,从而建立了相对和谐的社会管理体制。第二是人文化成和天人合德性理念,就是基于人文精神,并且把天恩化为人恩,使天道与人道沟通,形成天人合德的格局。第三是孝的本源性与孝忠一体性理念,就是基于家国同构性,以家庭伦理的孝道为起点,确立孝的源始性和基础地位,进而推广到国家领域,形成忠君爱民的政治伦理。第四是仁的本体性与体用一源性理念,就是确立仁是本体论范畴,是“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同时“理一分殊”,仁作为“全德”,分为孝悌、友敬、忠顺等伦理范畴,这样就沟通和融合了本体与现象两个领域。第五是以儒为主与多元互补性理念,就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容纳和吸收法家、道家、佛家思想,形成兼容互补格局。以恩德为基本构成的中国文化建构的基本理念,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也具有借鉴意义。

    2024年06期 No.304 227-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逻辑、困境及路径

    刘少渝;

    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现代价值凸显,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健康理念与医学实践。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有利于提升文化自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助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全球健康治理。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有着历史、现实和价值三重逻辑,当前又面临着创新滞后、传播瓶颈与教育不足等挑战。对此,应深挖中医药文化价值意涵、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交流、创新中医药文化传播的话语体系、强化中医药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从而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东方智慧,支撑中医药文化复兴与健康中国建设。

    2024年06期 No.304 235-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