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友梅;
当前乡村振兴是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社会已然出现的背景下展开的。新时代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推动了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的发展,还引发了农村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的转变,带来乡村社会整合的新问题。数字社会作为一种新社会形态,正在以数字化逻辑不同程度地改变着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推动乡村社会与数字社会的高度融合,内含着为乡村社会心态的转变创造条件。乡村社会建设离不开农民参与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而数字乡村社会建设将会推进乡村社会跨越式转型发展,这些过程都需要不断加深观察并积极推动认知更新。确保数字乡村建设行稳致远、持续推动乡村文明的跃迁,关键要在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社会关系及秩序构建以及文化价值重建中着力推动认知更新或观念变革。这样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推动乡村文明实现跃迁,从而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
2024年06期 No.304 140-14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刘晗;张怡静;
算法歧视的规制范式及时回应了紧迫的现实需求,需进一步在反歧视的理论层面对其深入展开研究。算法加剧身份歧视并纳入社会偏见,打破分类样态固化群体劣势,并隔离数据贫困群体,同时面临技术治理与反歧视法的双重困境。反算法歧视亟须突破工具性应对视角,深入挖掘平等理论的内核指引,特别关注个人主义平等观与群体主义平等观在算法时代的适用。在反歧视法下,“个人主义”的反归类和“群体主义”的反屈从原则提供了认知框架并在算法时代展现出新的内容。目前主流的呼声和应对策略,无论是算法透明化或是用户信息自决权,都建立在个体主义平等观之上,却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面对算法歧视中的群体劣势、算法权力的支配结构,以及社会结构性偏见,需要引入群体主义的视角。反屈从所确立的群体主义的、实质性的价值纠偏的立场,着眼于评估算法对不同群体的广泛影响,在改善受算法权力支配的消费者、劳动者和弱势群体劣势地位上,为反算法歧视提供了更好的指引。
2024年06期 No.304 14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袁航;
当今世界的交往关系正面临两个方面的冲击:第一,数字化新媒体的广泛应用挑战着传统公共领域普遍交往的模式。第二,多样化的全球性问题亟待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同解决。在此过程中,新型公共领域的产生和发展客观上要求人类在更大范围上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客观上使公共理性的普遍性论证及其实践方案成为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要廓清这一问题,应当深入公共理性的概念内涵,以对话伦理的反思与重构为目标,针对数字化的政治公共领域发展现状,提出一种立足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时代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理性。
2024年06期 No.304 162-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0 ] - 杨敏;李中斌;屠兴勇;
农业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是推动农业绿色科技创新的关键。在绿色经济背景下,利用对福建省农业科技人员的调查数据,分析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的影响,能为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激励提供借鉴。绿色人力资源管理对农业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绿色组织承诺在两者之间具有中介作用,知识共享正向调节绿色人力资源管理与农业科技人员绿色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农业组织需将绿色人力资源管理纳入“双碳”目标的实施计划中,强化科技人员的绿色组织承诺,营造浓厚的知识共享氛围,以此激发科技人员的绿色创新行为。
2024年06期 No.304 171-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