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9
日访问量:103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_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 把牢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价值取向

    邓力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改革十分关键。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鲜明体现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原则和方式方法。同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牢牢把握其价值取向,还要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制度价值取向和发展价值取向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

    2024年05期 No.30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新时代中国人权观及其哲学根基

    韩庆祥;楼俊超;

    人权既有人类普遍性原则,也有其实现的现实特殊性原则。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哲学范式的狭隘人权观,新时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人权观是以“人人主主平等”为哲学根基的“平等人权观”,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的“民本人权观”,是以“人人得实惠”为追求目标的“普惠人权观”,是以“命运共同”为总体方略的“共生人权观”,是以“人类、群体、个人相统一”为崇高境界的“系统人权观”,是以“依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推进人权事业”为现实基础的“发展人权观”。

    2024年05期 No.303 7-1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 ]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蕴探析

    常庆欣;郑子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不仅充分证明了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而且深刻彰显了改革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实践样态,其丰富、具体的内涵是如何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框架下得以灵活呈现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并在改革实践中开拓出一系列创新性原则,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征程上,把这些实践原则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效能,需要突出改革重点、找到改革关键,更精准深刻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05期 No.303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 ]
  • 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优势与实践路向

    傅慧芳;游深铖;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彰显了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统筹与协同攻关相统一的组织应变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协同的要素内聚力、战略谋划与高位推进相衔接的规划执行力是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所在。新型举国体制内蕴的独特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攻关模式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机制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产业化水平,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年05期 No.303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 ]
  • 中国共产党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政治逻辑和策略取向

    刘明;

    大党治理因组织规模的缘故而面临其他政党所少有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独有难题表现在永葆初心使命、统一思想行动、锻造执政能力、克服精神懈怠、勇于自我纠错和涵养政治生态等方面。从组织类型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没有越出应使命而生的逻辑,属于使命型政党;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共产党置身于领导和执政复合背景下;从功能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须充分履行代表功能并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增进社会支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能抽离对上述情境的观照,才能在增强危机意识、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制度增量和扩大社会参与的策略取向中,推动政党发展的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

    2024年05期 No.303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马克思科学方法论中的现实抽象

    张一兵;

    不同于主观经验归纳中发生的观念抽象,马克思深刻揭示了存在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多重现实抽象。一是不同于生活用具抽象的劳作工具抽象,它是劳作技能现实抽象后反向对象化为物性工具模板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中劳动分工条件下,社会化劳动一般的现实抽象。三是商品交换活动中价值关系的现实抽象,以及这种抽象关系异化和事物化为外部统治力量。

    2024年05期 No.303 47-5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2 ]
  • 现代化发展与劳动幸福的辩证关系

    何云峰;李磊;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劳动幸福的程度和人的本质被确证的程度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可以从人本身这个角度进行解构。现代化发展对劳动幸福具有双面影响,既可以促进劳动幸福,也可能损害劳动幸福。所以,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依据,考察劳动幸福的实现程度。现代化发展要与劳动幸福呈正向关联,消解各种“现代不幸福”的负面因素,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规制先行,前置伦理精神;提升对未来的预见力,秉持敬畏精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确定性;强化自我节制,提升反思精神;推动价值革命,强调人本精神;倡导适度竞争,提倡合作精神,反对过度竞争。

    2024年05期 No.303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马克思主义文明论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蒋捷;

    马克思主义根据世界历史的辩证法与发展趋势,区分了人类走向新文明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道路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创制的社会主义文明道路,既印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文明道路的理论构想,又凸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特性与独特优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赓续了中华文明,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是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使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获得了实体性的形态,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文明,也使中华文明在21世纪展现出了新的生机与时代风采,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4年05期 No.303 70-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2K]
    [下载次数:1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数字经济能否有效提高省域碳生产率?

    陈少晖;许誉丹;

    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助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共赢。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能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同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碳生产率,并且其正向效应会溢出到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提高碳生产率的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提高碳生产率,而绿色税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重视引导数字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不断健全数字经济与绿色税收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2024年05期 No.303 80-9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0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 财政垂直非对称性、财政可持续性与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倾向

    陈丽;邓微达;王智烜;

    在新时代我国明显加快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程的背景下,关注当前地方政府在平衡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要求下的支出倾向,对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收支责任划分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在影响地方政府民生支出倾向的财政分权体制因素中,财政垂直非对称性对民生支出存在显著负向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其作用机制在于,财政垂直非对称性引致的财政收支矛盾,将增大地方政府的财政可持续性风险,促使地方政府通过减少民生支出来缓解财政压力。由此,新发展阶段要在加快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同时,持续探寻能够兼顾改善民生与发展经济要求、平衡政策效应与财政可持续的政策举措。

    2024年05期 No.303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9K]
    [下载次数: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个人金融数据收益分享视角下央行数字货币的新计息设计

    黄双双;黄志刚;唐旻;

    中国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广已有五年,但其在公众中的持有量和交易量仍处于较低水平。与央行数字货币的其他设计特征相比,计息设计是影响公众持有和使用央行数字货币的关键因素。然而,从传统的货币收益视角进行的央行数字货币的计息设计,会对银行存款产生挤兑风险。个人金融数据收益分享为探索央行数字货币的新计息设计及其策略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传统的货币收益计息设计相比,基于数据收益的新计息设计能有效避免对银行存款的挤兑风险,破解公众持有央行数字货币的零收益难题,促进央行数字货币推广。

    2024年05期 No.303 106-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3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我国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问题与优化路径

    韩立民;王娟;

    海洋产业具有区别于陆域产业的显著特征,现代海洋产业集聚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生产效率、促进技术创新,还可以带动陆地相关产业链发展与壮大。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在政策供给、资源禀赋利用、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受生产要素配置效率、公共服务水平等制约,我国海洋产业集群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路径依赖显著,产业链条高端化水平较低;陆海产业之间关联度较低,联动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海洋产业同质化布局问题突出,产业集聚水平较低;集群内主体关联度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园区创新生态和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等。借鉴国内外海洋产业集群高端化发展经验,新时代我国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发展可有“六大转变”路径,以推动海洋产业集群的创新化、集成化和集约化发展。

    2024年05期 No.303 116-12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8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2 ]
  • 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意义与内涵要旨

    王秀伟;

    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时代背景与意义在于传承海洋文明传统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海洋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推动中国海洋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海洋国家文化公园,本质上是围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使命,对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与建构。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具有国家性、民族性和在地化的基本属性,拥有多层次的空间结构、陆海统筹的空间特征和多类型的文化系统,既内置了现代国家主权属性和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又体现了公园的空间形态与特征。海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键在于提炼展示中华海洋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推动中国海洋文化的保护传承。

    2024年05期 No.303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0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数字素养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

    向运华;程鹏;黄蓉;

    提升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认知是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农村居民对数字技术的感知维度出发,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和异质性效应,对于优化数字乡村建设策略至关重要。数字素养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中社交层面的数字素养影响尤为突出。数字素养通过激发农村居民的数字行为,间接提升其生活质量。在低受教育水平、男性和党员群体中,数字素养对生活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建议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和开展数字素养帮扶模式,以提升农村居民的互联网感知力。

    2024年05期 No.303 136-14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20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0 ]
  • 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的功能定位与构建路径

    毛佩瑾;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对实现中国式环境治理现代化和乡村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面对当前农村环境治理落后的现状,高质量发展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在高质量发展目标驱动下,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因具有长期性、协同性和系统性特质,成为破解环境治理难题的整体制度安排、重要治理方式和综合治理手段。然而,长效管护机制在运作机制、保障机制、服务机制、共治机制等方面还面临诸多困境,亟待从制度、资金、技术和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不断完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系统治理、服务保障、科技支持和协同共治机制。

    2024年05期 No.303 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9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 ]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黄巧龙;

    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全国县域层面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衡量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能为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借鉴。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度。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地区更为显著。因此,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

    2024年05期 No.303 16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18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青年学人论丛:产业竞争与城乡经济地理重塑

  • 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培育:理论逻辑与案例印证

    刘俊哲;

    国内超大规模市场是本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优势。基于辽阔国土空间所形成的丰富市场应用场景,是培育产业链现代化动态竞争力的关键基础;基于庞大人口规模所形成的有效市场供需体量,是培育全产业链降本提质增效竞争力的内在动力;基于海量市场主体所形成的完备国民经济体系,是培育产业链供应链独立自主安全可控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培育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力,要利用丰富市场应用场景助推技术与产品更新迭代和产能结构优化升级,依托有效市场供需体量实现规模生产和技术迭代,凭借完备国民经济体系建立本土产业链供应链。

    2024年05期 No.303 173-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下载次数:6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 ]
  •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城乡经济地理重塑

    许翔宇;安博文;

    数字基础设施会对产品流动和知识溢出的时空成本产生影响。当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已然成为重塑城乡经济地理格局的重要力量,是实现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居民收入向城市集聚而促使居民消费向农村转移,市场规模效应越大、市场拥挤效应越小、知识溢出效应越大的产业越容易向城市集聚,市场规模效应越小、市场拥挤效应越大、知识溢出效应越小的产业越容易向农村转移;城镇化率越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越大的地区,收入端城市经济集聚越强,城镇化率越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适中的地区,消费端城市经济集聚越弱。因此,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城市居民到农村消费,成为促进城乡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2024年05期 No.303 183-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现代大师与经典学案

  • 钱著版本演化的心因解码——从“自鉴”到“记愧”

    夏中义;

    学界若细读晚近七十年学案,迟早会惊诧将“古籍版本学”与“今典版本学”分开的那条边界,当在“著者在场与否”。这就导致并非因“著者在场”,而是因旧法印刷术所造成的“讹、衍、缺、脱”,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古籍版本学之“善本”“残本”概念,若无差别地套在今典版本学头上,则难免不适用或不够用。对钱著版本演化的深层追究业已表明:无论是著者1978年对旧文《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修订,还是1994年《管锥编》卷五对原本四卷的增订,抑或2002年三联版《宋诗选注》刻意将此书做成“拟残本”诸现象,皆溢出了传统版本学所熟睹的“平面、墨迹、目测”之特征;相反,因“著者在场”而酿成的钱著版本演化,在深层次呈现了“立体、心因、透视”新特征,且以“心因”为内驱性机制。简言之,若曰钱锺书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1978年修订,以及对《管锥编》四卷的1994年增订,是想将这两种今典做成“善本”,以“给自己一个学术史鉴定”,即“自鉴”;那么,他对《宋诗选注》2002年三联版的最后定夺,则是旨在“给学术史一个警醒”,即“版本记愧”。于是,《宋诗选注》以“拟残本”传世,也就形同于著者为了让晚辈铭记那段学术史“羞辱”。

    2024年05期 No.303 194-208+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

    孙康;

    瞿秋白同志是党内较早进行法学研究与投身法制实践的重要领导人,为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作出了开创性功绩。他一方面从社会本位、社科方法与以政统法诸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法学原理,另一方面注重辨析西方资产阶级法律学说,有破有立地建构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他对北洋政府与国民政府移植英美法律制度进行了批判性反思,并积极推进苏式法制的中国化,制订中央苏区法律法规,为革命事业的法制化与正规化贡献良多。他致力于中国共产党人权话语原创性型塑,对中国现代早期法学的知识与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建构做了许多杰出工作,为今天的中国式法治现代化贡献了有益经验。

    2024年05期 No.303 209-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 “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学术》2024年编委会在厦门召开

    陈爱丽;

    <正>6月29日,由东南学术杂志社、集美大学海洋文化与法律学院联合举办的“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学术》2024年编委会在集美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编委、特邀期刊和学者代表与会,共同探讨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高品质学术期刊的建设方向。开幕式上,福建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林蔚芬对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各位编委、专家学者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2024年05期 No.303 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5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提高人才政策精度的规则优化——基于劳动关系服务期制度的分析

    成曼丽;王全兴;

    在人才流动被政府高度重视、人才竞争空前激烈的背景下,作为人才竞争与人才流动之矛盾结合体的劳动关系服务期制度,应当以人才流动适度自由、人才竞争公平和社会公共利益优先作为其政策目标。基于此,现行立法中,出资培训被法定为服务期的唯一事由,其具有正当性和一定的局限性;司法实践中,对特殊物质待遇、就业落户等非法定事由服务期的变相确认和支持,除特殊物质待遇服务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外,都缺失合法性。基于《劳动合同法》的基准性和服务期制度的人才政策目标,单一服务期制度应当转向双重服务期制度,坚持服务期事由法定原则且从严限定。在完善出资培训服务期制度的同时,对服务期的特殊物质待遇事由,鉴于其正当性程度弱于出资培训且与出资培训服务期有功能冲突,对其规制应当严于出资培训服务期规制,且采取相应的公共政策配套措施。

    2024年05期 No.303 22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5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规范保护目的视阈下民法对刑法的渗入及其边界反思——以表见代理的刑民交叉为中心

    王腾;

    在司法实践中,民法对刑法的渗入集中体现于表见代理的刑民交叉适用之中。表见代理刑民交叉,即表见代理诈骗案件的刑民处置必须结合规范保护目的进行体系性的思考。盗窃与职务侵占方案将指涉法益的规范保护目的落脚于被代理人的财产安全,但存在指涉构成要件规范目的的解释难题,或“以表见代理之名”行“架空诈骗之实”,或误解了债权准占有的规范保护目的。表见代理制度不是刑法财产损失的评价对象,将表见代理制度纳入财产损失的评价范围误解了表见代理制度在自由选择权背景下所具有的救济属性,也会导致因经济激励而发生程序回转的现象。只有在规范保护目的同一,且规范结构实质适配的情形下,刑法才可有条件地兼容民事制度。

    2024年05期 No.303 23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0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