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力平;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学习领悟其中蕴含的价值取向对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经济改革十分关键。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把牢价值取向的逻辑起点出发,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鲜明体现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立场原则和方式方法。同时,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关键手段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牢牢把握其价值取向,还要结合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制度价值取向和发展价值取向中不断深化这一认识。
2024年05期 No.303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韩庆祥;楼俊超;
人权既有人类普遍性原则,也有其实现的现实特殊性原则。区别于西方“主客二分”哲学范式的狭隘人权观,新时代中国走出了一条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人权发展道路,为世界人权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中国人权观是以“人人主主平等”为哲学根基的“平等人权观”,是以“人民至上”为价值取向的“民本人权观”,是以“人人得实惠”为追求目标的“普惠人权观”,是以“命运共同”为总体方略的“共生人权观”,是以“人类、群体、个人相统一”为崇高境界的“系统人权观”,是以“依据社会物质生活条件逐步推进人权事业”为现实基础的“发展人权观”。
2024年05期 No.303 7-1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5 ] - 常庆欣;郑子婕;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多方面成就,不仅充分证明了改革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性作用,而且深刻彰显了改革作为一种生成性的实践样态,其丰富、具体的内涵是如何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框架下得以灵活呈现的。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向更高阶段演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部署,并在改革实践中开拓出一系列创新性原则,使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重要基础。新征程上,把这些实践原则进一步转化为实际效能,需要突出改革重点、找到改革关键,更精准深刻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4年05期 No.303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4 ] - 傅慧芳;游深铖;
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彰显了我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对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统筹与协同攻关相统一的组织应变力、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协同的要素内聚力、战略谋划与高位推进相衔接的规划执行力是新型举国体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优势所在。新型举国体制内蕴的独特优势并不能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能,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协同攻关模式助力技术革命性突破,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推动各类生产要素自主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逐步完善“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机制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与产业化水平,实现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才能有效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2024年05期 No.303 27-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3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2 ] - 刘明;
大党治理因组织规模的缘故而面临其他政党所少有的难题。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独有难题表现在永葆初心使命、统一思想行动、锻造执政能力、克服精神懈怠、勇于自我纠错和涵养政治生态等方面。从组织类型学来看,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没有越出应使命而生的逻辑,属于使命型政党;从历史方位来看,中国共产党置身于领导和执政复合背景下;从功能定位来看,中国共产党须充分履行代表功能并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进而增进社会支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不能抽离对上述情境的观照,才能在增强危机意识、推进自我革命、保持制度增量和扩大社会参与的策略取向中,推动政党发展的价值变迁与治理成长。
2024年05期 No.303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