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张占斌;

    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从大历史的视野对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滞后而遭受屈辱教训的深刻反思,也是对近代以来世界大国现代化崛起之路经验启示的系统总结。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科技创新突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好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把握好若干重大关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2024年04期 No.302 1-1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4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74 ]
  • 论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李国泉;

    全面深化改革集中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动力。而正确理解其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既关乎对马克思主义本质的前提性论证,也关乎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自信与实践自觉。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规律理论来看,我国改革的深层根据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而全面深化改革同样具有与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相适应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来看,生产力标准是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根本标准,社会结构的总体性逻辑在本质上规定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和综合效应。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论来看,改革重点由解放生产力延展至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对历史决定论和人民至上价值逻辑的时代彰显,揭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

    2024年04期 No.302 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3K]
    [下载次数:1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 ]
  • 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人才强国战略及其政策创新

    任保平;豆渊博;

    人的现代化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充分体现人的现代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人的现代化的内涵表现在人的思维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人的生活方式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的现代化。推进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重点在于以人才强国建设为目标,推动人才链优化;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养适应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人才;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打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发展高地;以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着力点,形成新型协同育人新模式。深入实施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政策创新,应着眼于制定高端人才发展战略,提高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力度,增强人力资本集聚;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

    2024年04期 No.302 22-30+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8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主体性构建的必然逻辑与实践路向

    刘浩林;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可忽视文化现代化的重大命题,而文化现代化无法回避文化主体性的体认与构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文化主体性的内涵解析要立足“文化与人”和“文化自身”的双重维度。当下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必然逻辑必须考察主体性发展的历史情境、实践吁求及其未来图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进程中构建文化主体性,必须抓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的历史大机遇,在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前提下把握文化主体性建设的正确方向,在坚持“第二个结合”中探寻文化主体性建设的理论智慧,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取向中激发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内在动力,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大势下创新文化主体性建设的实践方式。

    2024年04期 No.302 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0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9 ]

新文科前沿理论与方法

  • 从数字人文到AI人文:人文研究范式的变革

    曾军;

    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持续进步,人文研究的数字人文范式正在向“AI人文”转型。传统的数字人文通过技术手段,成功将人文文献转化为数字化和数据化的形式,实现了对文献的高效处理与利用。AI人文不仅是数字人文的升级版,更有望实现AI4R(AI for research),推进人文信息分析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具有知识生产的潜能。生成式AI实现了人类经验的向量化,通过模式识别、信息重组、预测推断和语言生成技术等,具有了辅助参与知识体系建构、提供趋势预测和决策参考的重要功能。不过,目前AI人文的基本方式还是人机交互辅助生成,仍是“需要人的AI”,人依然处于中心性、支配性和主导性地位。同时,“拥有AI的人文”也亟待应对算法黑箱、算法偏见、AI幻觉,以及可能的AI自我意识的觉醒等问题。

    2024年04期 No.302 42-5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8K]
    [下载次数:9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4 ]
  • 社区空间治理理论的跨学科视角——构建“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融合框架

    葛天任;

    第四次工业革命向纵深发展,国家治理的空间基础出现革命性变化,数字技术推动“物理—社会—数字”三元空间深度融合。基于传统的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概念而形成的社区空间治理理论已经难以回应数字时代的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数字时代的社区空间治理需要构建三元空间融合框架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跨学科理论体系,从价值基础、行动网络与系统工程三个层面整合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与规划学等学科理论,进而解决更为复杂的社区空间治理难题。基于“物理—社会”空间的二维叠加,中国社区空间治理实践经历了从增长导向到民生导向的政策转变。数字时代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时代命题与机遇,面对数字空间三元融合新挑战,需进一步凝聚价值共识、塑造行动网络、整合跨学科力量以解决复杂社区空间治理难题。

    2024年04期 No.302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 ]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制度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的政治经济学解析

    黄茂兴;胡美华;

    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制度创新。在理论上,加强制度创新有助于调整优化生产关系、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及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在实践中,为适应技术变革、有效应对资源错配问题,以及应对全球化挑战,需要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创新体系,着重在知识产权保护、优化市场准入、健全人才制度以及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等方面发力,激活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澎湃动能,切实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继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战略,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创新潜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坚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2024年04期 No.302 64-7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3 ]
  • 国家与创新:数字产业创新的政治经济逻辑

    宋文佳;孟天广;

    数字经济是数字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经济形态。回答数字产业如何实现创新这一重要问题,应立足于数字产业自身的新特征和产业创新的新机制。从政治经济视角系统剖析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的创新过程变迁,可有效解释新兴数字产业创新背后的新型国家-市场关系,以及国家在创新过程中的角色转换。鉴于数字产业创新面临着技术路径与产业目标的双重不确定性,经典的国家-市场关系类型旨在解决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激励问题,而“国家形塑市场”这一全新的国家-市场关系模式,可包容数字产业创新过程中的目标不确定性。

    2024年04期 No.302 76-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 ]
  • 低空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要素分析与实现路径

    周钰哲;

    低空经济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经济形态,正凭借其独特的发展优势,加速向超万亿级市场规模迈进,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低空经济具有产业成长性高、产业链条长、产业融合性强、应用辐射面广等特征,对塑造经济新增长极、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技术产品迭代升级、加速区域协同发展、推动产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仍存在政策法规环境、基建服务保障、核心技术产品、产业生态、应用场景、专业人才等发展要素供给不足、配置欠优等问题。部分省市发展低空经济已积累了一些先进经验,可归纳为五种类型,即空域改革政策驱动型、空地基础设施保障型、优势产业环节推动型、特色场景应用牵引型和产业创投基金赋能型。未来我国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深化低空管理改革;加快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飞行服务保障能力;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加强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协同整合产业资源,优化产业生态环境;多元打造低空应用场景,开展应用试点示范;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

    2024年04期 No.302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0K]
    [下载次数:46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8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姜晶晶;郭敏;阚沂伟;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以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为基础,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能为我国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借鉴。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收入水平和改善外部环境的内在机制可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数字普惠金融对健康的促进效应在低教育水平、高年龄组、东中部地区更为显著。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不断发展,其健康效应也在不断增强,这充分体现了经济领域政策对维护人民健康的具体实践。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应利用好数字金融和数字技术优势,将健康意识融入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

    2024年04期 No.302 98-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7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 ]
  • 统一大市场视域下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的优化路径

    陈灿祁;

    歧视性财政补贴政策会扭曲市场竞争机制,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这既不利于地区之间资源优化配置,也会导致多种市场分割、分裂、分散,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自我国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以来,财政补贴政策就属于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审查对象。从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的实践来看,目前仍存在审查动力不足、审查标准不一等问题,导致审查实效不佳。而部分地方政府因缺乏竞争基因规制模式、财政补贴政策工具观偏差等严重制约了财政补贴公平竞争审查目标的实现。因此,应以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促进竞争政策与财政政策有效协调为制度依归,通过制度环境竞争促进统一市场建设;将公平竞争审查与营商环境优化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强化地方政府开展公平竞争审查的内生动力。此外,还应推进区域公平竞争审查协调发展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保障,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2024年04期 No.302 109-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3 ]

青年学人论丛: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

  • 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关于否定的逻辑演进

    陈曼;

    从扬弃到革命再到结构性的自我对抗,黑格尔、马克思与齐泽克三位思想家均看到否定是推动事物自存与发展的内在动力。黑格尔站在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上,以规定了的否定扬弃了知性形而上学的抽象两极对立,建构了理性同化、吞噬差异的形而上学体系;马克思以实践释放黑格尔辩证法中被思辨体系禁锢的否定,使否定之否定成为对现存一切进行无情批判的革命理论,为辩证法革命性的彻底发挥铺平了道路;“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拉康精神分析之“空无”继承了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解读,在结构性的自我对抗中寻找资本主义体系失败的必然性。从根本上看,黑格尔将绝对理念作为否定的主体,齐泽克将否定理解为本体论层面上的视差分裂,马克思在政治学或社会学的层面上实证性地理解否定,呈现了辩证法的革命性批判精神。马克思的辩证法以一种巨大的超前性扬弃了齐泽克的绝对否定论。

    2024年04期 No.302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8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_数字治理专题

  • 信息传播中的信念与行动:机制解释的意义化建构

    臧雷振;盖建泽;

    信息传播中常面临“谣言变现实”的情形,此类“自证预言”挑战了因果分析的传统路径。从方法论视角切入分析发现,在解释信息传播中信念与行动的因果关系时,机制解释相比规律性因果与概率性因果存在优势,但其也面临由于简化行动者主观意向来源而产生的“弱稳定结构”挑战。为此,以文化情境为基础分析单位,由对象、符号与诠释三者之间的依赖关系和迭代过程所构成因果链条的意义化建构思路,促进了因果机制解释结构的稳定性。

    2024年04期 No.302 130-1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

    任勇;周芮;

    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是理解地方治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新型技术要素的加入对其变化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的影响要素可以概括为组织情境要素、制度变化要素与行为过程要素,在这三种要素影响下会形成改革行为差异,而这些差异的形成过程可总结为组织情境互动、制度变化能动与行为过程联动。在此分析框架下,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数字时代地方政府行政审批改革行为差异可类型化为数据集成型行为、平台驱动型行为与场景应用型行为。

    2024年04期 No.302 142-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曹冬英;王少泉;

    在数字政府建设进程中,我国兼顾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促进了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然而,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长时间明显偏向单一驱动,尚未有效依托双轮驱动强化数字政府建设的协同和联动来消除非均衡困境。从经济性、能力性和观念性因素来看,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包括:部分地方在数字政府建设过程中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有待优化、能力有待增强、理念支持有待强化。据此,应进一步优化实现双轮驱动所需的经济条件、增强所需的能力和理念支持,有效强化数字政府建设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2024年04期 No.302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3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影响

    刘志阳;孙孟子;陆亮亮;

    农户是参与社会公益的有生力量,数字技术的普及进一步激发了农户公益参与热情,但相关理论机制仍然是模糊的。利用上海财经大学2019年“千村调查”数据进行论证可以发现,数字技术使用显著促进了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使用通过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户社会互动和提升农户同理心水平推动农户参与公益活动,数字技术影响农户公益参与存在三重效应,即收入溢出效应、社会互动效应和同理心效应。村庄人力资本水平、村庄集体行动频率和村务信息透明度越高,数字技术使用对农户公益参与的促进作用越强。利用数字技术激发农民群体的公益潜力,提高广大农户对慈善公益的参与度,有利于汇聚更广泛的公益力量,支持我国社会公益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04期 No.302 16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人工智能的多维阐释

  • 人工智能背后的“人工非智能”:“幽灵劳动”的运行模式及其堆栈机理

    陈良斌;闫晋齐;

    人工非智能是指那些隐藏在人工智能背后的人类劳动,因其鲜为人知而被称为“幽灵劳动”。它主要承担客体信息传递与智能行为实现的角色,构成了现阶段人工智能生成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它的运行以众包劳动与外包劳动为主要模式。人工非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工智能二进制协议”与人类智能之间不兼容的矛盾。因此,人工非智能其实是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一个短暂的“混合态”,其本质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之后,由于新的生产资料尚未成熟,资本为保证剩余价值攫取而吸纳的剩余劳动。而人工非智能之所以“幽灵化”,是宏观上资本的“脱实向虚”和数字主权的缺场、中观上职业承认机制的结构失衡、微观上堆栈层级的用户界面遮蔽三个层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4年04期 No.302 175-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下载次数:7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 ]
  • 虚幻的“数字利维坦”:人工智能异化现象的哲学思考

    贾云飞;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交往方式。数字技术原本可以凭借大数据全局式地把握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遗憾的是,它却在资本的裹挟下依靠极致的算法控制,构造出规训和监视所有人的“数字利维坦”。在“数字利维坦”中,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物体系俨然化身为全知全能的“上帝”。相比之下,个体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却丧失了创造性,沦为了为生产数据而生的“工具”。在唯物史观视域下,作为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数字资本主义只是人类发展到下个历史阶段前必然经历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揭露和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虚幻面孔,将人从“数字利维坦”的异化状态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2024年04期 No.302 184-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5K]
    [下载次数:1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

  • 严复现代国家观的哲学基础——以其对康德、黑格尔哲学的阐释为中心

    王宪明;

    严复研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留下了大量至今鲜为人知的批注。继之,他又发表《述黑格儿惟心论》,介绍了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精神哲学》的主要内容,并从中概括提炼出“伦理礼俗基于家,而为一切之基础”“国之合,以观念之合为先”“民族之自由不可侵犯”“国各有道以为存立”“道之胜者常为雄”“居今而言强国,问所持主义之何如”等重要思想观点,并将之与儒家思想中的“道心”“小康”“大同”等相会通一。这反映了严复从哲学高度为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国家寻觅理论基础所做的努力,是严复留给后世的一笔极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2024年04期 No.302 226-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严复思想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的价值意蕴

    林贤明;

    严复作为学贯中西的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以爱国兴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精神,满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坚定自信,为救亡图存而进行思想启蒙,表现了其作为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严复思想立足当时中国的现实问题,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相互关系的思想主张和治理方略,对今天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言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思想主张方面,强烈的爱国情怀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汇聚精神力量,会通的文明互鉴观为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思想启迪,坚定的文化自信为实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筑牢精神根基。治理方略方面,开放的世界眼光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拓宽视野,启蒙的教育主张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路径启发,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实践智慧。

    2024年04期 No.302 238-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味论”传统与新时代散文理论话语建构

    王兆胜;

    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是一个宝藏,它重视趣味、人生味、文学味、地理味,既受到中国古代“味论”的影响,又有自己的探索创新。然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主要是向西方看齐,并从诗歌、小说、戏剧这些受西方影响较大的文体获得理论资源,少有人关注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当然,目前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还比较零散,标识性不强,缺乏古代“味论”的经典性,需要通过辨析和强化“散文味”等,建构新时代中国现当代散文理论的“味论”话语体系。

    2024年04期 No.302 192-20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5 ]
  • 跨越文学之维:中国非虚构写作的文类特征与价值探析

    吴琼;

    中国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可以看作当代文学遭遇边缘化困境后的一次自救行动,它试图与报告文学这一现代文类序列中边界含混的纪实写作类型划清界限,但其对知识分子责任的强调与书写真实经验的诉求,实际与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依循了相似的现代性逻辑,即建构现代人文学知识视野与言说“真实”的历史关联。作为书写现实的文类,中国非虚构写作并非只是提供一种书写“真实”的新形式,或只是现实主义传统在新的文化政治语境中的同义复现,而有着更广阔的可能。非虚构写作真正的历史潜能在于其出场触发了当代文学乃至文学内部的结构性反思,其背后潜藏着跨越现代人文科学和媒介之边界的社会文化政治变革的多重可能。

    2024年04期 No.302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9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 ]
  • 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与艺术的多维走向

    张法;

    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在思想上体现为:从近代的我思主导的主体,升级为理性与直觉、意识和无意识的关系。直觉论和无意识论对主体的内容的意义,在艺术上体现为蒙克、卡夫卡、勋伯格等的表现主义文艺和布勒东、达利、恩斯特等的超现实主义文艺。从主体升级的角度看,其特别体现在人物塑形的变色和变形上。变色和变形分别自马蒂斯和毕加索的有关节点的创造之后,从方方面面扩展开来。后艺术时代表达人的形象,在美的方面展开为俗美、艳美、机器之美、拼贴之美、解构之美等多种类型,在丑的方面展开为丑鄙、俗疵、凶恶、怪异、恐怖、荒诞等各类样式。艺术上美与丑的展开呈现为四大类型:一是先锋艺术中的丑鄙、凶恶、怪异、荒谬型;二是先锋艺术中的变形变色之美与哲学沉思型;三是普波艺术中的俗美和艳美型;四是以近代美画为主调,充满了对生活之美的欣赏,当然有些也会随主流画风而稍加新变。后艺术时代的主体升级,正在以上四类的关联和互动中展开,反映出文化对人性的复杂思考。

    2024年04期 No.302 214-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