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3
日访问量:97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义

    张志强;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2024年03期 No.301 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1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唯物史观阐证:理论生成、实践路向与体系建构

    许耀桐;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唯有立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接受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举旗定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把现代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现代化以新内涵、新思想,与唯物史观各范畴相互交叠、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深化和拓展。立足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

    2024年03期 No.301 10-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国家竞争优势与中国式现代化

    周文;李吉良;

    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潮与比较优势理论所描绘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我国作为拥有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世界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大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型全球化背景和大国竞争格局下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由于世界市场潜在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空间受限且创新动能不足,导致后发国家“低端锁定”难以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选择以创新发展驱动生产力内涵型增长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为国家赶超方式,进而指导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大国竞争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应有之义。以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推进内生性竞争新优势,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竞争优势与安全。

    2024年03期 No.301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以系统观念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晋江经验”的再思考

    林红;翟绪军;

    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应用系统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并促进发展要素耦合及其效能提升。多年来,晋江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局性谋划来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服务、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形成“围棋效应”,这些都为全国县域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为此,政府应注重目标高阶激励、时势演进、创新驱动、发展均衡性,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提升。

    2024年03期 No.301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自否定辩证法的建构与重建:黑格尔与马克思

    高海波;

    澄明马克思超越黑格尔辩证法的关键概念是“自否定”。黑格尔自否定辩证法发端于《基督教的精神及其命运》并定型于《精神现象学》,以概念自身推动与创造、突破与扬弃、实现与外化自身呈现。马克思与黑格尔在自否定辩证法上的决定性差别是,后者在思维中先于事物的自身运动设定自否定辩证法的运动机制,前者则在思维中基于事物的自身运动反映出自否定辩证法的运动机制。《资本论》通过价值形式分析重建自否定辩证法,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历史现实运动的呈现。由于马克思的价值形式分析完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与人类社会的一般运动规律的辩证统一,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否定辩证法即唯物史观的具体化。

    2024年03期 No.301 4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方法论视域中的“抽象上升到具体”新阐释

    鲍金;高鑫雅;

    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说明自己所使用的方法是“辩证法”,那么他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所指出的作为政治经济学方法的“抽象上升到具体”,就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内在矛盾的科学考察,从而使得这一方法成为“科学上正确的方法”。而面对“抽象上升到具体”究竟属于研究方法还是属于叙述方法的问题,则应当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辩证统一的意义上予以理解,由此才能揭示“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完整的方法论性质。

    2024年03期 No.301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 金融强国背景下绿色金融理念新解

    王文;刘锦涛;

    在建设金融强国进程中,绿色金融将成为构建高质量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基础。金融强国的提出给传统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同时也驱动了传统金融的创新升级。从绿色金融的演化路径来看,绿色金融在底层逻辑上与传统金融存在分歧与融合,既是应对气候变化公地悲剧的金融实践,也颠覆了传统金融的能源文明进化方向、信用体系表达形式以及时间价值贴现方式。在中国绿色转型背景下,绿色金融已紧密融入经济社会系统。在未来的金融强国之路中,中国应转变绿色金融的思维逻辑,把握气候变化下的世界变局,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推动人类文明实现新升级。

    2024年03期 No.301 63-7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4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1 ]
  • 《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及当代价值

    王越;蔡华杰;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是马克思、恩格斯早年提出的并终其一生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理想,其蕴含的生态思想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向度,是科学理解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生态价值观的关键。通过“两个和解”的分析视域,《自然辩证法》的生态价值观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主题,阐明了实现“人类本身的和解”的问题旨归,并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关系上指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的生态展望。这样一种阐释思路同时为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在战略维度上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所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024年03期 No.301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50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王喜峰;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当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价值理论和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分析其背后的价值困境。“难度量”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难抵押”源于未能区分生态存量和生态流量,“难交易”源于混淆了生态产品价值与生态产品价格,“难变现”源于未区分生态商品与生态产品。界定生态产品价值、核心机制和价值标准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的突破方向。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的生态产品价值基础研究,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的科学化水平,不断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措施是其突破路径。

    2024年03期 No.301 84-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6 ]
  • 农户理性视角下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选择

    丘水林;

    农户理性是设计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追求目标假设的不同,生态保护红线区农户理性可分为生存理性、经济理性、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四类。农户理性与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存在较强的关联度,其中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而言,家庭支出较小、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较强、经济资本较丰富、社会网络较丰富、社会参与较多、人为活动限制政策了解和支持程度更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福利补偿,借钱额度较小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生态产业补偿,社会信任较高、生态补偿政策了解程度更高的农户倾向于选择资金补偿。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区生态补偿方式,要更加重视农户的社会理性和生态理性,同时根据农户理性差异设计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2024年03期 No.301 9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7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新质生产力驱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

    谢宝剑;李庆雯;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特征。新质生产力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驱动了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推动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构,深度参与了全球海洋治理。海洋经济在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关键产业链环节控制力较弱、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不足、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较低、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程度有待提高、海洋数字信息共享不足、海洋数据采集和数据治理能力较低等。为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加快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需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坚持自主创新发展;聚焦产业建设,推动海洋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数字海洋高水平建设。

    2024年03期 No.301 107-118+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K]
    [下载次数:5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9 ]
  • “海洋中国”的人类学议题

    王利兵;

    伴随海洋自觉意识的显现和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正处在逐渐超越“乡土中国”,走向“海洋中国”的新发展阶段。面对这一重大社会转型,人类学作为一门以比较性视角和整体性视角见长的学科,理应积极参与海洋中国的研究,履行人类学的公共责任与社会价值。从莫斯的“总体性”概念出发,海洋可以被看作一个“总体性社会事实”,围绕价值、知识、平等、政治和治理等五个议题对其展开人类学分析,其中任一人类学议题都是自然与文化交织和转化的结果。通过人类学的视角,由海洋串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复杂关联也将更加清晰。发现和认识这些文化性与关联性,对于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和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03期 No.301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6 ]

青年学人论丛:新媒体语境中的数字文化

  • 媒介-身体:在新媒体语境中重新理解身体

    陈春凤;

    在意识哲学的深远影响下,媒介发展在总体上以“截除”肉身为代价。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可见的媒介系统和不可触的交互界面构成了人们所面临的媒介现实,媒介虽然容纳身体的参与但并不接受肉身的进入。在身体与媒介的断裂和矛盾关系之间,麦克卢汉坚持媒介与身体、技术与人的结对,以“媒介是人的延伸”命题开启了媒介与身体的对话。而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创新发展下,新媒体理论与艺术实践不断表明,不可见的媒介系统涉及身体感知的干预,不可触的屏幕可以调动视觉之外的身体感知。这些讨论与实践展现了一个连接的、开放的、有生命力的身体,构成了一次重新理解身体的过程。在新媒体语境中重新理解身体也意味着对媒介的重新理解,基于身体视角考察媒介尤其是自动化、智能化的媒介装置,关注身体感知与新媒介表征之间存在的错位和契机,以及背后的技术系统与其他因素。梳理、整合新媒体语境中对身体与媒介的再理解,构成了“媒介-身体”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2024年03期 No.301 129-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 ]
  • 身份位阶的僭越:数字阅读的审美政治图景

    易诗淇;

    “一屏万卷”的数字阅读开启了人机交互的“屏民时代”,具有“滑屏仪式”的阅读界面作为人机交互的异质空间场域,重新架构了时间和空间的类型,在数字镜像内消解了现实世界中的身份和阶级区隔,构建了平等自由的阅读共同体。数字阅读在审美体制下预设读者的智性平等,被“解放”的观众获得了分享感性经验的权利。由读者审美悬置建构的沉浸感,挣脱断开诸如身份位阶与感性能力等各式固定的连接,主体在享受阅读表征的纯粹乐趣中自由地与他者进行可感性分享。读者间的互动交流机制衍生出新型的阅读生态圈——歧感共同体,其既弥补了“无分之分”的身份缺失,也绘制出读者多面立体的身份认同,进而勾勒出多维度的全新审美政治图景。

    2024年03期 No.301 138-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数字政府公共价值创造的理论分析与实践逻辑

    吴进进;林向劼;金红;

    数字政府旨在运用数字技术重塑政府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提供符合公众价值期望的公共管理与服务。深圳市数字政府建设的典型案例蕴含了地方政府数字化转型过程的公共价值生成机制:数据共享、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合作生产能力对服务价值创造产生了关键作用;合法性与支持、数据共享则有助于专业价值创造;数据共享推动的部门间合作生产是效率价值创造的重要动力;数据共享、政府与市民的合作生产则对参与价值创造发挥了显著影响。我国地方数字政府公共价值创造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明确公共价值导向进行数字政府战略管理,加强对数字化项目的各方面支持,强化合法性基础。同时,地方政府应围绕数据共享和系统联通达成协同治理架构,提高效率、优化服务;重视企业与公众参与,强化数字化建设中的多元主体合作生产。

    2024年03期 No.301 14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6 ]
  • 政策试验的合作生产与技术赋能路径

    邹昀瑾;郭彬;陈功;

    政策试验是推动新时代治理创新和公共政策优化的重要举措。以时间银行为代表的政策试验可以缓解基层社区治理中结构性传导阻滞和自治能力弱等问题。合作生产与技术赋能作为时间银行政策试验的过程范式,是当前建设基层治理共同体、完善网格化管理和信息化支撑的一种探索。合作生产促进了政策试验中政府与公民等多元主体的有效协作,而技术赋能为合作生产提供了创新工具,使得服务再生产过程更加高效、透明和包容。当前在政策试验中合作生产与技术赋能主要有引领型、互动型、协调型三种实践路径,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未来实践应重视技术在促进多元主体协作、提高服务效率等方面的潜力。

    2024年03期 No.301 16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 ]
  • 政策补丁何以推进政策创新?

    赵远跃;

    政策补丁是完善政策内容、细化政策措施和提升政策适应性的重要策略,也是推进政策创新的有效机制。通过对中国垃圾分类政策的变迁历程进行分析可发现,政策补丁有着独特的行动网络、情景策略和作用价值。首先,决策者、政策专家、地方官员和利益相关者形成了政策补丁的行动网络,不同行动者有着不同的政策诉求;其次,不同的政策情景催生出差异化的补丁策略,包括“经验提炼—树立典型”“迭代学习—政策调适”和“注意力转移—政策再建构”;最后,政策补丁具有稳进效应、累积效应、扩展效应、桥接效应和革新效应,这构成其推进政策创新的内在动力。

    2024年03期 No.301 17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嵌入式治理中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及其调适——基于T县的质性研究

    左宏愿;王岐东;

    驻村第一书记是在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党通过干部下嵌强化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制度,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基于对T县驻村第一书记和多位相关主体的深度访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识别驻村第一书记的主要角色发现,其在嵌入式治理实践中可能面临角色冲突,对此其采取了积极的调适策略。由于在嵌入式治理实践中的独特职位和工作属性,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冲突反映了他们面对的现实困境,应从组织层面、个体层面和管理层面对其进行调适,以期更好地发挥嵌入式治理的效能。

    2024年03期 No.301 183-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1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8 ]

朱子学研究

  • 朱子思想中道德与刑罚的关系

    赵金刚;

    朱子认为,刑政并不必然与理学的最高原理冲突,相反,刑政的作用实则是为了保证天理的实现。如果不对应当处罚之人加以适当的刑罚,就是对守法者的伤害。朱子反对一味地主张“轻刑”,主张根据实情给出合理的处罚,认为对恶人的重罚并不违反天理。在德礼与刑政的关系上,朱子强调德礼为本、刑政为末,突出德礼的优先性,这种解释与汉唐经学的“胜劣”模式形成了不同。朱子不将作为价值原理的德礼与刑政对立,而是提出“德礼刑政都是天理之节文”的观点,一定程度上在儒学的框架内安顿了刑政、刑罚问题。

    2024年03期 No.301 195-20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元初朱子学与朱陆合流思想窥探——对胡炳文“明德本心”说的分析

    何玮;

    元初新安理学家胡炳文的《四书通》以维护朱学正统为己任,被肯定“有功朱子,莫若云峰”。朱子在“明德合是心,合是性”的问题上呈现出了以心性兼言之的判断倾向,但因此问题无一明确定论,从而引发了后世讨论。胡炳文提出了“明德即是吾之本心”的观点,以“本心”一词涵括朱子对于“明德”的解释,以“心外无理,理外无事,即事以穷理”讨论“明明德”工夫,彰显了元代前期朱陆思想合流的色彩。从中具体呈现出元初朱子学是如何面对并且回应来自象山心学的冲击,同时体现了朱子学在元代初期的流变特色。

    2024年03期 No.301 205-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7 ]

  • 未来数字文明:文化元宇宙的创造要素与价值生成

    张铮;刘晨旭;

    文化元宇宙将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在虚实共生中为用户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元宇宙原住民以数字化身的方式展现数字身份,在泛游戏化的空间场景和有文化共通感的交往场景中深度沉浸,并参与文化内容数字资源银行在生产传播、开放共创、资产培育等方面的重构,这一过程生成了以新内容为代表的文化价值。作为技术平台的文化元宇宙与其创造要素——人、场景与内容之间存在着多重连接,后现象学技术哲学视角下的具身关系、解释关系、他异关系和背景关系可以很好地解释这种连接。同时,这种多要素融合与多价值交织体现着钱学森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大成智慧”理念,真实反映着未来数字文明的创生过程。

    2024年03期 No.301 214-22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 ]
  • 价值链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分析

    郭新茹;沈佳;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数字化传播内容中存在过度娱乐化、传播方式单一化等问题,从价值链视角构建非遗数字化传播影响因素模型,可探究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关键因素。全样本检验表明,传播主体可靠性、传播渠道技术性正向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态度与行为,而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渠道多样性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影响并不显著;传播内容质量对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产生了正向作用,传播内容类型影响了非遗数字化传播态度和行为;受众需求可以改变非遗数字化传播认知和态度,而受众行为习惯主要影响非遗数字化传播行为。异质性检验表明,偏爱民间文学的群体更关注非遗数字化传播内容的数量,偏爱传统技艺的群体则更关注传播渠道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类型。因此,在推动非遗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应协同多元传播主体,生产高质量传播内容,创新非遗数字化传播平台载体,强化数字化传播受众的主体地位。

    2024年03期 No.301 226-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20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8 ]
  • 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成员国报告制度的困境及应对

    简基松;李润;

    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成员国报告制度乃确保联合国成员国落实制裁决议的监测措施,它要求成员国定期向安理会呈递来文,报告本国执行安理会制裁决议的情况。安理会下设的制裁委员会负责法律判断,专家小组负责事实认定。实践中,由于制裁委员会强政治性、专家小组弱司法性的矛盾未能消解,政治干预、制约缺位、标准不一等问题始终存在,最终导致成员国报告制度深陷低效性和独立性的双重困境,直接影响制裁监测的效率。切实提高成员国报告制度与制裁效率,须通过规范重构、统一报告评估准则才能达成。

    2024年03期 No.301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