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志强;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根基于中华文明,来自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文明的激活再造。“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视野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路径。作为古老文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对中国特色创造出的现代化新的共同特征的高度总结,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突破,具有从中国实践中创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论和文明理论的伟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科学产物。
2024年03期 No.301 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8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1 ] - 许耀桐;
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下一项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唯有立于唯物史观的高度,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蔡和森等接受和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以唯物史观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举旗定向。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把现代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创用“中国式的现代化”新概念,赋予现代化以新内涵、新思想,与唯物史观各范畴相互交叠、高度契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的深化和拓展。立足于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完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宏大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建构。
2024年03期 No.301 10-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5K] [下载次数:1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 ] - 周文;李吉良;
新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并非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潮与比较优势理论所描绘的西方现代化道路。我国作为拥有超大规模人口、超大规模市场的世界大国,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大国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关键,在于新型全球化背景和大国竞争格局下的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由于世界市场潜在的外延型扩大再生产空间受限且创新动能不足,导致后发国家“低端锁定”难以发展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选择以创新发展驱动生产力内涵型增长与有效发挥政府作用为国家赶超方式,进而指导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既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大国竞争的需要,更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的应有之义。以国家竞争优势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协同作用,充分利用既有优势;推进内生性竞争新优势,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竞争优势与安全。
2024年03期 No.301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林红;翟绪军;
县域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其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任务功能的多样性决定了推进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应用系统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并促进发展要素耦合及其效能提升。多年来,晋江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立足本地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全局性谋划来夯实经济发展根基、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引导和服务、拓展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以形成“围棋效应”,这些都为全国县域发展留下了宝贵经验。为此,政府应注重目标高阶激励、时势演进、创新驱动、发展均衡性,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系统性提升。
2024年03期 No.301 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