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64612
日访问量:155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式现代化问题的若干空间哲学话语分析与重建

    刘怀玉;张一方;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空间重构问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呼唤着中国现代性空间哲学话语的自主建构。要讨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空间话语生成逻辑问题,其一,要批判性反思并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目的论”式抽象逻辑强制与“西方中心论”化空间话语;其二,要借鉴并超越作为西方现代化理论替代者的所谓“全球现代性理论”与“世界体系论”的历史-空间哲学话语对于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理解;其三,借鉴大陆中心论与海洋中心论的世界地缘政治哲学对中国式现代化意义的专业化实证性研究的贡献并克服其局限性;其四,消化与吸收“本土派现代化”理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研究成果并反思其空间哲学视野上的局限性。从把握资本主义全球化生产逻辑与中国现代化自身的空间生产逻辑辩证互动关系入手,并从中国革命与现代化自身的发展实践出发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空间辩证法意义。

    2024年01期 No.299 1-1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4K]
    [下载次数:1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独特生态观的内涵和贡献

    张云飞;

    在科学探索现代化和生态化(绿色化)关系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创造性地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观。该生态观科学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价值取向、核心原则、发展内容、发展过程、发展路径、治理保障、本质规定、发展目标、社会制度性质等方面的命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该生态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相结合的科学结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4年01期 No.299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4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文明观

    刘志洪;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在中国式现代化展开过程中,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日益生成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对具体现代化诸模式的超越,也是对一般现代化的超越,是一种超越现代性的新现代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内核,奋力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美好生活,是“文化”之人的文明,从而成为一种超出其他现代文明的更高现代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一种崭新形态,在内容上展开为相互协调的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相对于中华传统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求并表现出更为高度的统一性、和平性尤其是包容性与创新性,在兼收并蓄、综合创造中通达更高发展境界。

    2024年01期 No.299 2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2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审视

    颜隆忠;

    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通过文化强国建设来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也需要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充实国家的精神力量。对于文明古国的中国而言,在现代化进程中建设文化强国,实质上就是要在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再创中华文明新辉煌。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强国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根本遵循和基本要求。新征程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应着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创新活力,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水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2024年01期 No.299 3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19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马克思恩格斯政治哲学的形成、内涵与特征

    江畅;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下简称“马恩”)的政治哲学不是马克思一个人的政治哲学,而是马恩两人共同创立和完善的政治哲学体系。马恩政治哲学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但主要是在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理论依据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马恩政治哲学是以唯物史观为主要本体论根基,以全人类彻底解放为现实目标,以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为社会理想,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为实现现实目的的主要手段和主要力量,以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各尽所能地为社会作贡献为实现理想社会的基本途径的政治哲学体系。它具有理想性与实践性、人类性与阶级性、革命性与建设性、系统性与深刻性有机统一的主要特征。

    2024年01期 No.299 42-5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8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纪念严复诞辰170周年

  • 严复的文明互鉴之道及其现代意义

    欧阳哲生;

    文明互鉴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核心内容。严复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文明要从学习西语入手,这是因为当时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是以西语书写,要了解世界形势就必须直接阅读西文报刊。科学是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粹,严复主张取法西方近代政治制度,要从掌握构建西方上层建筑的科学原理入手。战争则是近代文明冲突的主要形式,严复对西方列强“无法与法并用而皆有以胜我者也”、文明与野蛮两面性并存始终抱以清醒的认识,主张文明对话,在重估中西文明价值中谋求新的平衡与综合。

    2024年01期 No.299 56-6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4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建构中国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体系

    杨国桢;

    中国海洋文明是推动海洋强国建设的内生动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时代变迁,学界对海洋文化概念内涵的认知不断变化,加强海洋文化建设,需要对中国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有正确的认知。融合历史与当代的概念内涵变迁,对海洋文明的概念话语加以重新审视、修正和重构,分别不同类型,排列组合为海洋环境、海洋经济、海洋社会、海洋文化四个层级的概念话语体系,使之成为思考和研究的工具,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发展和创新海洋文明理论,顺应时代要求,推动中国海洋文明在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取得新成就。

    2024年01期 No.299 65-72+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10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社会变迁语境下海丝文化的历史嬗变、生成逻辑与时代价值

    卢允庆;

    海丝文化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进行商贸交往和文化交流活动而呈现的观念形态。其生成具有内在规律和物质生活根据。面向生活的产业发展是海丝文化生成的内生动力,较为发达的造船和航海技术是海丝文化形成的技术保障,社会安定、政策开明是海丝文化形成的制度保障,文明开放包容是海丝文化形成的理念支撑。挖掘海丝文化的生成逻辑,能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海丝文化的产业发展价值、技术引领价值、文明发展价值以及人文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视角,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文化自信、创造人类新文明形态而言具有时代价值。

    2024年01期 No.299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深水区”的挑战:论国际海底区域开发规章的双重面向

    郝艺颖;

    以《“区域”内矿物资源开发规章》为标志的深海海底区域开发国际法已经进入“深水区”,按照既有路线图制定规章遇到了新的困难与挑战,原因是当前开发规章谈判呈现出双重面向。第一重面向是在区域利益集团的利益不断分化与弥合的过程中,国际海底管理局“自上而下”地推动《开发规章》与已有国际法规范的协调,这一面向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对“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进行类型化的适用以及法律与技术委员会对决策的参与。第二重面向是以担保国立法和承包者的实践为出发点“自下而上”地推动《开发规章》及标准和准则内容的完善与发展,这一面向要求海管局开发的各个阶段都应根据健全的商业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来建立正当高效的程序,以适应开发实践的需要。据此,中国作为海底事务的主要参与方,应当顺应“双重面向”的趋势,从外交政策和国内立法两个方面贡献中国的智慧与力量。

    2024年01期 No.299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的困境与对策

    杨林;沈春蕾;

    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是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海洋碳汇产品具备正外部性、稀缺性、差异性、竞争性与排他性特征,其价值实现是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理论,利用政策工具与市场机制实现海洋碳汇产品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统一的过程。当前,我国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面临制度不明、标准缺失、效率低下、支撑乏力、补偿缺位等困境。鉴于此,促进海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应推进顶层设计,抢占海洋碳汇标准制定的国际话语权,健全海洋碳汇产品交易机制,探索蓝色金融创新产品,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2024年01期 No.299 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2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专著:中美社科学术体系的比较与展望

    黄宗智;赵珊;

    改革学术评价体系,是推动学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对此,国外先进经验有一定参考价值。在社会科学学术体系中,美国形成了以投入三四年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再加上六七年的后续研究的重量级专著传统。它固然存在广泛偏重主观理论过于客观经验研究,偏重建构理想化的、逻辑上前后一贯的理论模式的弱点,但奠定了其在国际社科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博士学位论文制度在实际运作中则表现出深层的矛盾,没有形成较为重量级专著传统,因此使中国自身的学术水平提升受到一定限制。目前的中国社科学术体系亟须改革,需要从国家层面鼓励结合中国实际的重量级经验研究与新型社科理论的专著,来塑造具有中国主体性的专著体系。

    2024年01期 No.299 103-11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近代日本对华侨领袖陈嘉庚的研究——以《华侨的研究》《华侨杂记》为中心

    邹思容;

    陈嘉庚研究大多侧重以中国、南洋以及陈嘉庚为主体的视角,甚少从日本的视角反观陈嘉庚。日本对陈嘉庚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研究服务于日本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政治战略与军事企图,并置于整个华侨研究体系中,既有客观记录的史料,也隐现歪曲事实的主观动机。日本研究记录了陈嘉庚白手起家、由盛及衰的实业之路,高度评价陈嘉庚的教育及慈善事业,但也将陈嘉庚定位为南洋的抗日巨头与政治领袖,是日本在南洋地区最难对付的政治对手。日本的陈嘉庚研究反向诠释了日本抓捕陈嘉庚的原因、动机与目的,佐证了陈嘉庚在抗日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无愧于“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评价。

    2024年01期 No.299 114-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7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社会学学科发展与理论前沿

  • 网络符号消费研究的理论、文化与价值面向

    卢晗;

    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中与网络符号消费相关的有效文献可作为数据来源,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从年度发文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等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国内外学界关于网络符号消费的研究呈现出三个面向:符号消费理论研究、网络消费文化研究以及身体与休闲研究。由此可见,关于网络符号消费的探索和研究日益呈现出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趋势,这为当前及未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网络符号消费提供一个学术史概览以及渐进式探寻的学术觅迹。

    2024年01期 No.299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8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双重超越:结构化理论“化”之意涵及再审视

    向颖;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以综融性社会学思想备受学界重视,但相关讨论存在二元分化之藩篱。理解结构化理论的关键在于“化”之意涵,其本质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双重生产机制,通过行动的能动性与结构的促动性交织互化而成;而在经验解释功用上,“化”之机制体现为个体与整体、定性与定量的相互渗透,因而实现理论与方法的双重超越。当然,结构化理论之“化”仍有含混紧张之处,从其根源性、条件性、趋向性三方面对之进行厘清,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探索其方法论意义,为构建中国语境下的自主知识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2024年01期 No.299 187-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次数:10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东南学术》2024年重要选题策划咨询会在福州召开

    童传轩;

    <正>12月8日,《东南学术》2024年重要选题策划咨询会在福州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东育主持会议并作总结讲话。来自全国各地的14位专家学者和东南学术杂志社全体编辑人员参加会议。郑东育表示,《东南学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理论任务,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坚持正确办刊方向,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2024年01期 No.29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中国经济韧性的理论解读、形成系统与提升路径

    周小亮;

    在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我国面临多风险叠加的不确定性发展环境下,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发掘并夯实自身经济发展的韧性,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此,需在理论上界定中国经济韧性的内涵,并对经济韧性的来源与形成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析。中国经济韧性是由资源禀赋与物质基础、市场规模、技术创新、结构优化、制度与政策优势、对外开放等六大要素构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从实践层面看,新发展格局下提升中国经济韧性,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扩大内需规模、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技术成果转化率;提高新经济占比、优化产业结构,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一带一路”共同发展。

    2024年01期 No.299 127-14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理性人问题研究

    林民书;

    经济人追求私利,心无餍足,智慧遮蔽,让贪欲支配了其经济活动和行为,从而丧失理性的判断与决策能力。理性是对欲望的超越。在利益面前能够做到进退有据,是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本质区别。市场经济有效运行取决于参与者的理性程度,而理性又离不开微观主体的自觉道德约束这一基础。而一个从全社会整体利益出发的政府,是纠正市场失灵、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心性的影响进行探究,分析经济人与理性人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以及培育与之相应的理性人的具体路径。

    2024年01期 No.299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9K]
    [下载次数: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的效力测度与执行效果评估

    林寿富;王招治;

    为切实激励我国企业主动创新、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2011—2021年,我国各级政府部门颁布了140项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按照政策目的可划分为动力型、环境型、保护型三类。从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四个维度构建政策效力测量模型和政策效果评估模型,可准确测度和评估技术创新政策的效力与执行效果。研究发现:2011—2021年,引导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发布数量及效力呈同向变动且整体波动较大;受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效力得分较低的影响,政策年均效力水平不高,但政策效力对政策的执行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不同类型政策因为作用对象的差异,效力水平及执行效果均呈现出显著差异,动力型政策最优,保护型政策次之,而环境型政策最弱;在政策的四个维度中,政策措施对政策执行效果的影响最大,政策反馈、政策目标次之。因此,政府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政策的整体规划和协同引导,并从政策措施、政策目标、政策力度和政策反馈四个环节提高政策的综合效力及其执行效果。此外,应积极开发更加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类型,加强协同互补性政策工具的组合,减少或弱化竞争性政策工具组合,从而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协同效应。

    2024年01期 No.299 15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进路

    李锋;姜梦倩;

    农村社会治理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在基层的具体体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农村社会治理社会性、公共性和共生性的现代化新内涵,贯穿在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标准向度及其现代转型中。经济质量、民生质量和社会质量作为乡村治理运作促进高质量发展所不可或缺的标准,推动乡村供给质量精准化、组织动员网络化、利益关系规范化以及技术工具数字化的整体进程,将农村社会治理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益。因此,农村社会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是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构建来实现框架,调整功能定位,实现对村民多元需求的整体性回应,培育更大的治理成效。

    2024年01期 No.299 165-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1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训诂阐释的传承、特点及开拓

    徐时仪;

    训诂与阐释相融顺应语体三次变革由传笺而注疏兼及点评和翻译,沟通不同时空信息以实现意义理解,具有本然确定的传意性、融贯互鉴的涵容性、层叠累创的时变性、平易鲜活的开放性和明道经世的多元性,既有文白雅俗的语言演变,更有贵族士民的观念转换。训诂阐释今归属训诂学。训诂学的开拓和发展当据其人文科学之本然,注重文本正解,理论和实证并举,贯通古今中外殊域异言,蕴当代意识于阐释,彰显历代文献所蕴中华民族勃发生机的内在精神,守正出新,以建构和完善自主的知识体系。

    2024年01期 No.299 195-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4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本赋义:早期中国经典的阐释方式

    曹胜高;

    文本赋义是早期中国经典形成的基本路径。借助制度赋义、道德赋义和学术赋义,文本获得了经验阐释、价值阐释和学术阐释,成为知识体系、判断体系和学理体系。通过赋义,口传文本稳定为知识文本,知识文本确立为公共文本,公共文本强化为经典文本。凝聚历史经验、价值认同、学理建构的早期文本,经过持续阐释成为传承知识的经验来源、衡量德行的价值依据、阐释学理的学术体系,凝聚为早期中国文化经典。

    2024年01期 No.299 20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2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无独必有对:朱熹《大学》《中庸》阐释的文本结构与经义生成

    白如;

    文本结构的理据重构是经学典籍义理生成的重要方式,典籍的结构化程度与义理思想的致密程度具有正相关的联系。朱熹的《大学》《中庸》(简称《学》《庸》)阐释充分发挥章句体“离章辨句”的功能,通过文本结构的多维调试,完成理学化重塑。朱熹的哲学思想与注经实践内外贯通,“无独必有对”既是其理学思想层面的认识论,也是指导其经典阐释的方法论。尤其在《学》《庸》阐释中呈现出鲜明的对称化追求:对于经文中的对称表达,多通过“添加一致性概念”“嵌入成对式概念”的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分析;对于单句、句群、章节之中的非对称结构,则通过“二元切分”“并蒂架构”“对称排布”等方式实现文本结构的重新组构。在“无独必有对”理念的作用下,《学》《庸》阐释建构起围绕关键理学概念展开的义理体系,文本结构的系统性和精密化程度大大提升。其中就单句、句群文本脉络展开的结构化阐说,使得章句体具有了文章学的特征,义理阐释也更为邃密通贯。

    2024年01期 No.299 217-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1K]
    [下载次数:5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们应该如何重塑古人形象?——以《故事新编》为中心考察当代文坛的创作

    竺建新;

    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故事新编”类小说自鲁迅《故事新编》始,经历了“故事新编”“新故事新编”和“后故事新编”三个时期,发展已百年,但鲜有佳作。其重塑的古人形象虽然数量增长迅猛,但写作主体缺乏精神建构的自觉性,重塑的古人形象大多欠缺可信度和审美性。在这方面,《故事新编》提供了三方面文学经验:其一,追求创新,但不作“观念化”“娱乐化”的简单消解,而是对古人形象进行艺术性重构;其二,以古讽今,重视人性书写,让重塑的古人形象生发出丰富的精神蕴藉;其三,以“尊重史实”与“文学想象”相结合的叙事模式,让重塑的古人形象既有人物成立的逻辑性,又有人物的精神风采,呈现出丰盈的审美性。

    2024年01期 No.299 228-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碑学运动与草书美学的碑化转型

    王毅霖;

    碑学的产生,大抵可以视为一种社会审美变迁的产物。某种程度上,这一巨大的美学运动撼动了传统书法美学系统。若审美的变迁也遵守能量守恒规则的话,以美学动力能源与能量耗散来观察传统书法的碑化转型是一种有趣的理论视角。对碑学美学能量变动所展开的追踪,落实到草书美学层面上,则体现为对各种零散与泛漫不清的美学变迁进行厘定、筛选与归聚,并最终汇成一条有迹可循的美学变迁线路图。碑学产生以来,无论是“流沙坠简”带来的“章草”(草隶)美学热,还是“标准草书”运动,以及林散之以碑学对唐草所进行的美学重构,都可以视为这一美学变迁线路图的重要节点。碑学美学的出现所引发的美学转型甚至直指现代性,这是一条不同于日本现代书法的发展理路。从这个角度而言,重新梳理草书美学的碑化转型,对于美学现代性的探讨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01期 No.299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南学术》2024年重要选题方向

    <正>2024年,《东南学术》将继续坚持“保持学术品味和现实敏锐性,实现学术文化和社会实践双重价值”的办刊宗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重大理论问题、重大前沿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现发布2024年度重要选题方向以供参考,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惠赐佳作。具体选题方向如下:

    2024年01期 No.299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7K]
    [下载次数:1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