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9
日访问量:103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第二个结合”推动党的理论创新进入新阶段

    孟鑫;孙振威;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理论创新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新时代理论创新的必由之路。在新发展阶段,“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对党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它拓展了党的理论创新的发展空间,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新视域、新途径和新动力。站在新的时空方位,我们党提出“第二个结合”,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有机结合,促使全党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也为新时代理论创新明确了前进方向。

    2023年06期 No.298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3K]
    [下载次数:1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

    田鹏颖;张小鹏;

    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对当今世界现代化之问的总的看法和总的办法,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独到的观世界方式,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重大命题。这一独特的现代化世界观在时代叙事上,申言现代化发展要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秉持独立自主原则、树立守正创新意识、弘扬立己达人精神、保持奋发有为姿态;在关系向度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世界观、西方现代化世界观的集成再创造;在对人类现代化的发展启示上,开拓出对人类现代化的全新观照方式,是考察人类现代化文明的世界观新范式,为把握人类现代化提供了新尺度、新思维、新视野。

    2023年06期 No.298 12-2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2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制约与化解路径

    李燕;程恩富;张国献;

    人民民主是全过程民主。新时代乡村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主体制约表现在:能力不足与责任迷失的主体局限;平等问题与公共缺失的主体迷思;政治冷漠与简单多数的依赖倾向;意识偏差与包容衰退的思维瓶颈。主体制约成因在于:乡村空心与私利至上的场域制约;头雁素质与宗旨薄弱的组织制约;利益失衡与经济压力的经济制约;阶层分化与利益多元的社会制约。主体制约的化解路径包括:组织队伍与宗旨意识协同强化,隐蔽议程和政治冷漠协同消除,理性精神与参与能力协同培育,经济振兴与村民富裕协同发力。

    2023年06期 No.298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9K]
    [下载次数: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国家能力与现代化:以近代国家能力构建路径为中心

    赵刘洋;

    国家能力与国家的兴衰关系紧密。近代西欧科层式官僚制和工业资本主义的紧密结合大幅度提升了西欧国家的国家能力。和西欧国家相比,中国的国家能力在18世纪后期遭遇了全面的衰落,既无力应对封建社会的一系列重要变化,也无法应对近代西方的强大压力。虽然南京国民政府一度建立党国体制意图实现国家整合,但不伦不类的党治结构和缺乏社会阶级支持等原因,使其招致失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依靠强大的组织能力,通过社会动员和赶超战略,有效地实现了国家能力的构建。

    2023年06期 No.298 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9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超越了黑格尔?

    仰海峰;

    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与超越,既是其哲学思想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其建构后来思想的重要基础。这一批判体现为哲学-经济学-社会主义思想多重整合中对黑格尔哲学的反思,也体现出马克思自身的哲学的建构。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来说,这一批判体现为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青年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体现在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到《神圣家族》等文本群中,这一批判推动着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第二阶段体现在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为主体的文本群中,马克思一方面继续从生产逻辑出发,形成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一般理论构架,另一方面形成了以资本逻辑为基础的资本批判框架;第三阶段体现在《资本论》中,这是马克思理解黑格尔并超越黑格尔阶段。马克思与黑格尔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对资本逻辑的不同理解以及对解决资本逻辑内在问题的不同思路上。

    2023年06期 No.298 39-5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0K]
    [下载次数:1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延展知识困境及其动态解决方案

    陈嘉明;呼文欢;

    延展知识论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新兴领域,它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延展认知-知识论题,该论题主张延展知识是延展认知能力的产物。延展知识困境认为,在与外在设备互动的认知活动中,认知者要么延展认知,要么延展知识,二者不可兼得,从而对延展认知-知识论题的合理性构成了挑战。已有的解决方案都致力于消除困境的某一端,其弊端在于切断了延展认知和延展知识的关联性、连续性,不能为延展知识的产生过程提供合理的解释。但通过界定认知与知识的含义,可以梳理二者的关系,借鉴理智德性概念,运用二元过程理论,建构延展认知和延展知识的动态方案来消解延展知识困境。同时,克服延展知识困境的动态方案也能够为认知膨胀、知识的教育等问题提供启示。

    2023年06期 No.298 5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中后期闽学的重构与发展——以陈庆镛为中心的探讨

    姜家君;黄子婷;

    闽学在福建确立之后,一方面以朱子学的形态传播到全国,并影响东亚社会;另一方面与福建地域文化相融合,表现出注重世俗与实用的地域特点,成为闽学思想发展的又一主线。清代道光、咸丰时期,陈庆镛对闽学进行了具有一定现代意味的重建,形成了闽学新的气象风格。他将“明经致用”作为闽学的基本理念,渐次展开了本体论、德性修养论与实践作为的变革。他以“事”为本体,将传统闽学形而上的价值取向转向形而下的经验领域;以“器识”为德性修养标准,主张关注时事变化;以“经世”为务,强调应时与变革,形成了更具开放与包容性的闽学新特点。

    2023年06期 No.298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乌卡时代”公共治理的实践变化与模式重构——有效应对高风险社会的治理挑战

    陈振明;

    当今全球已进入“乌卡时代”和高风险社会,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不确定性、脆弱性、韧性、稳健性、适应性一类的概念和主题在公共治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与日俱增。风险治理及应急管理已经成为常规或常态化的公共治理基本内容,而不仅仅是非常态或危机时期之所需。因此,必须拓展公共治理的风险视野,改进公共治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增强风险观念和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和辩证思维;推动公共治理的实践模式转变,增强治理的适应性、韧性、稳健性、敏捷性和灵活性,以有效应对现代化进程中“乌卡时代”和高风险社会的治理挑战。

    2023年06期 No.298 68-7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9K]
    [下载次数:2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善治之基:中国民众的获得感与政治支持

    胡荣;焦明娟;

    研究中国民众的获得感与政治支持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政府善治提供方法和依据。民众获得感可分为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维度。政治支持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支持——政治参与,另一种是隐性支持包括特定支持和分散支持。测量民众的这两种政治支持,可以分析获得感与政治支持不同层面的关系。个人发展感和民生获得感都能显著正向影响显性支持,个人发展感、社会公正感和民生获得感与隐性支持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满足人民发展的需求并引导和鼓励其实现个人价值,保证各领域中制度运行、权力运用,以及民众参与、竞争和享有机会的公平,还应在就业保障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增强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获得感。

    2023年06期 No.298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0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互动促融合:城市社区协商民主制度效能的实现路向

    何瑾;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背景下,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治理工具被引入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过程,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也日益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实践方向。社区协商民主制度效能的实现,取决于协商民主制度与城市社区之间的互动状态。对北京市W区社区民主协商标准体系的考察显示,协商民主制度在与城市社区的互动中,发展出“金字塔”型、“同心圆”型和“多重交叠”型三种社区协商模式。城市社区既有的行为主体与文化氛围是影响协商民主模式和效能差异的关键因素,因此应注重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培育社区居民公共精神,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从而为协商民主制度融入城市社区创建良好环境。

    2023年06期 No.298 89-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0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支与足额征缴研究

    周心怡;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不实,足额征缴率偏低影响着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和养老保险体系的健康运行。当前,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足额征缴率尚有较大提高空间,且各省份差异较大,总体呈现“低足额征缴率、高基金结余”的特征,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足额征缴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名义缴费率过高、缴费基数不实、养老保险统筹层次较低是导致我国足额征缴率偏低的重要因素。提高足额征缴率、做实缴费基数,有助于改善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状况、缓解养老保险待遇给付压力、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在降低养老保险名义缴费率、巩固减税降费成效的同时,应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和社保征管体制改革,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增强国民对养老保险体系的信心,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积极性。

    2023年06期 No.298 10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5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城乡基层治理

  • 精细化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和路径

    况伟;

    资源配置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战略的衔接点,而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是促进资源配置落地的关键路径。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三分法”的视角,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依据有三重逻辑:制度逻辑、技术逻辑和乡土逻辑。制度逻辑体现在通过制度顶层设计的细化与理性化,统筹资源配置,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体制;技术逻辑以数字技术驱动地方政府提高治理效能,资源配置到户,建立治理对象全覆盖、全过程管理;乡土逻辑则推动政策“落脚生根”,打通资源配置“最后一公里”,解决农村实际面临的发展问题。实现两大战略有效衔接,需从治理体制、治理过程和治理方式上推动乡村社会精细化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资源配置落地。

    2023年06期 No.298 113-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1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爱屋及乌:家庭住房资产与城市居民的社区治理参与

    张志原;

    家庭住房资产的变化对中国城镇居民的社区治理有一定的影响。分析CFPS 2014和2020的调查数据发现,家庭住房资产与社区治理参与呈倒“U”型关系,住房价值相对于家庭年收入越高,社区居民在当年参与居委会选举投票的概率越大、积极性越高;但如果住房资产超出一定临界值,社区投票行为反而会下降。此外,主结果的异质性分析显示,住房资产与社区治理参与的关系也受到家庭资产配置、社区治理结构以及区域房价趋势等因素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城镇居民合理的财产性收入需求可以转化为参与社区治理的动机,但同时也应当坚持“房住不炒”,减少因房价过快上涨引发的投机性行为和对社区治理的负面影响。

    2023年06期 No.298 12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

  •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逻辑、框架与政策

    任保平;苗新宇;

    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过程中,数字经济已广泛融入我国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类经济活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体系是防范数字经济风险的重要途径。以数字产品、数据要素、数字化部门等为基本要素的一般均衡分析框架,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国民经济循环,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其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形成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体系构建的实践逻辑。依据上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从数字经济发展的状态、动力和影响效应三方面入手,构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体系分析框架,可为新阶段加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监测预警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2023年06期 No.298 134-1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1K]
    [下载次数:10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及其实证分析

    寇冬雪;张彩云;仲伟东;

    数字经济发展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导致产业集聚的形态发生变化,并重塑着经济发展新格局。以地级市层面的数据为依据,从全国和城市维度描述产业集聚的特征,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数字经济降低了实体产业的集聚程度,提高了虚拟产业的集聚程度;实体产业集聚程度的降低主要缘于制造业集聚的下降,对数据占比较高的服务业,数字经济反而促进了其集聚;将实体产业中的服务业细分后发现,数字经济降低了教育行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行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这些公共型服务业的集聚,提升了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等技术密集度高或经济型服务行业的集聚。原因可能是,相比于公共型服务业来说,数字经济对经济型服务业的就业拉动作用更高,更有助于促进相关产业在区域内形成集聚。因此,应该警惕数字经济引发的产业发展不均衡集聚的问题。

    2023年06期 No.298 147-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智能技术应用对劳动者技能错配的影响

    宁光杰;崔慧敏;

    在人口红利下降和智能技术应用背景下,如何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以最大程度释放人才红利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智能技术应用会显著降低劳动者技能错配的发生概率,其中高学历者、非常规认知型任务从业者在通用性技能维度的错配发生率下降更明显,而中低学历者、常规型和非常规操作型任务从业者在专用性技能维度错配的发生率下降更明显。企业对劳动过程控制的增强和非常规认知任务需求的增加是重要的作用渠道,会分别导致专用性技能降级与通用性技能要求提升,从而降低专用性技能维度技能不足和通用性技能维度技能过度的发生率。评估智能技术应用对技能错配发生率的影响与动力机制,可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就业配套政策以使智能化引领发展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3年06期 No.298 158-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1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发展的多重就业效应

    张元钊;

    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技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起生产方式变革,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向所有产业、企业、组织渗透和融合,并通过替代效应、创造效应、去技能化以及创新溢出等机制对就业产生影响。同时,人工智能发展给劳动力就业造成巨大冲击,导致部分就业岗位消失并影响中小企业就业,进而引发就业极化、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从长期来看,以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并不会带来大规模失业,而将改变未来工作与就业模式,带来众多新兴岗位并重塑就业技能,平台化、人机协作将成为未来就业的主要特征。由此看来,人工智能发展的积极作用应得到充分发挥,努力降低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就业影响,推动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协同发展。

    2023年06期 No.298 170-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1K]
    [下载次数:2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述学文体与思想创造

  • 《管锥编》释“言”与“暗思维”文体——其文体生成及特征

    夏中义;

    对比《管锥编》文体(兼涉《宋诗选注》)与“毕达哥拉斯文体”之异同,就“同”而言,因彼此皆取“融诗性于思辨”,这就不约而同地疏离了独尊“教材式”书写的呆板无趣。就“异”而言,则《管锥编》“暗思维”文体之生成及特征,与其给定历史语境的凝重纠结以及对著者学思贞洁的人格依赖,怕是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难以想象亦难以践履的。尤其《宋诗选注》(撰于1955—1957年)“暗思维”文体所呈示的“微判断”“隐理据”“侧阐释”诸特征,后被《管锥编》(撰于1972—1975年)从中提炼出“当世学人伦理”的链式秘籍,更足以令后世高山仰之,且浩叹钱锺书无愧为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伟大学者暨思想家。

    2023年06期 No.298 179-18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哲学论笔化与论笔哲学化——艰深晦涩,或如何阅读阿多诺

    赵勇;

    阿多诺的著作文章以“读不懂”或“不可译”著称于世,之所以如此,除了其思想之难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文笔、文体、文风之难。因此,要想走近阿多诺,必须首先理解他的论笔观与论笔体。阿氏论笔与蒙田开创的随笔传统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之点。注重试验与摸索,崇尚精神自由,希望文章写得灵动洒脱,此为论笔与随笔共享的文体资源。但是,变叙论结合为一论到底,变随笔文学化为论笔哲学化,变随笔的清晰明白为论笔的晦涩含混,则是阿多诺赋予论笔的新特质。阿多诺如此操作的技术手段主要来自勋伯格的无调音乐和本雅明的聚阵结构,所以他是“谱写”论笔;而其深层原因则是为了反抗日常语言的异化,防止理论变成思想快餐之类的大众文化而被轻易消费。哲学论笔化与论笔哲学化的优势在于能够保持思想的整全和尊严,不足则是很难或无法走向普罗大众之中,减弱或失去了启蒙的效果。

    2023年06期 No.298 187-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毕达哥拉斯文体”:问题与方法

    吴子林;

    针对汉语写作的同质化、述学文体的僵化单一,“毕达哥拉斯文体”的理论构想应运而生。“毕达哥拉斯文体”是一种“语言之中”的写作,它以语言存在论为哲学根基,竭力克服代码、符号、语言的滥用。“毕达哥拉斯文体”的写作始于“负的方法”,终于“正的方法”,它以直觉主义创作“断片”,以逻辑思维“连缀”成篇,会通中国“隐喻型”与西方“演绎型”两种述学文体,使“语言”与“存在”彼此同一,由此实现思想的自由与创造。“毕达哥拉斯文体”确立汉语的主体性,赓续汉语精神,“重写中文”,重新焕发思想、理论的原创力。

    2023年06期 No.298 202-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智能时代的物性基础与人性制约——文明批评史的视角

    陈忠;

    文明是物性与人性的双向打开。智能化象征着现代文明的人性特点,塑料化象征着现代文明的物性特点。智能化是文明的发展趋势,但智能化(包括ChatGPT)始终受到材料、感性、物性、人性的制约,能否生成将人性与物性更为有机融合的新材料、新装备,是评价智能化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塑料使文明的营建方式、存在面貌发生了重大改变。塑料是天然的平等派,促进了文明的平等化;塑料是天然的效率派,促进了文明的高速化;塑料也是天然的当下派、形式派,深化了文明的表层化、涂层化;现代文明具有深刻的塑料性,也是一种塑料文明。智能技术与塑料技术的结合,助推了文明发展,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也使文明的形式主义化、涂层化进入新阶段:一种可感、可视、可触、可用的新异化。统筹文明发展的目的与动力,把握文明生态的基础与结构,优化推进文明的行为与机制,回归、守护、弘扬质朴性这一根基性的文明基因、文明密码,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6期 No.298 210-21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5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马克思主义审视韦伯民族观

    杨鸣杰;

    马克斯·韦伯的民族观有着文化民族观和政治民族观的双重内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矛盾。前者肯定文化的多元性,强调民族价值的独特性;后者则强调本民族的利益以及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权力政治。二者之间矛盾的根源在于韦伯政治哲学中对国家和民族价值的强调。相较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韦伯的民族观是消极和保守的,不具备超越本民族狭隘利益的可能。尽管韦伯的文化民族观承认了不同民族在文化价值和特性上的平等和发展路径上的差异,但其政治民族观必然故步自封在民族利益之上。对其进行批判研究,于当代现实而言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3年06期 No.298 220-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5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权力治理中的社会法定位与进路

    林嘉;罗寰昕;

    以平台为代表的“数字权力”的崛起是数字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传统公私法治理在数字社会治理中面临许多挑战。数字权力治理中所呈现的聚焦社会利益、侧重调整不平等关系、多种调整模式共存的特征与社会法的原理和规范相契合。数字权力的社会法治理进路在以和谐信任为价值理念、以利益平衡为基本原则、以协同共治为治理方法下推进,力图充分发挥社会法在社会利益调节、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优势,强化社会法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构筑共建共治共享的数字社会治理格局。

    2023年06期 No.298 228-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1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国际出口管制体系的发展变革与风险应对

    杨依楠;黄玉烨;

    知识产权国际出口管制体系历经服务安全秩序的宽松管制阶段、维持技术差距的严格管制阶段,最终转变为遏制中国创新的精准管制样态,呈现出国际规则与国内法律双重制度表现。作为维护各国安全利益的例外措施,现行知识产权国际出口管制体系在发达国家片面主导下,不仅产生实施歧视性管制的目标定位偏差,更带有保护主义的理念异化倾向与长臂管辖的模式转换色彩,暴露出技术优势国家企图固化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系的价值危机。面对国际出口管制所引发的企业知识产权合规风险、产业知识产权创新风险和国家知识产权治理风险,我国应当构建系统完备的应对体系:在企业层面,搭建面向国际出口管制的双重合规范式与标准框架;在产业领域,完善针对国际出口管制的反制应对体系;在国家维度,发挥多边框架与区域协定的作用,利用世界贸易组织改革议题,构建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知识产权出口管制治理格局。

    2023年06期 No.298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