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通往解放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解放意蕴

    刘伟兵;

    马克思从个体与社会的交往逻辑、劳动与休闲的辩证逻辑、自由与全面的美学逻辑三个方面论证人类解放。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丰富人的交往形式和扩大开放来践行个体与社会的交往逻辑,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来践行劳动与休闲的辩证逻辑,通过推进共同富裕来践行自由与全面的美学逻辑,进而在现有历史水平条件下整体性地推进人的解放。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过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了驾驭资本逻辑促进解放的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全域性解放的道路,在党的领导下以自我革命推进社会革命的自觉解放道路,从而开创了一个通往解放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3年05期 No.29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类哲学阐释

    冯珊;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全球治理困境、人类社会未来形态、人类生存与发展共同命运等时代问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秉持马克思类哲学思想内核,理性思考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的一次全新的理论构建和现实探索。类包含着马克思对人的社会本质的关系性理解,这一概念构成了个人与共同体、共同体与共同体产生联系的根据。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类思维”匡正“种”或“物”的思维方式,破除对“人的世界”的语用错误和逻辑错位;以“类实践”为重要依托,以中国式现代化重塑共同体的类样态,以人类文明新形态表征共同体的“类自觉”,以“一带一路”构建行动联合体和命运共同体。

    2023年05期 No.29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7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四下基层”的三重特质及其新时代启示

    陈书平;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蕴含着深厚且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是实践主体在充分认识、深刻把握客观对象世界的现存状况基础上进而改造客观对象世界的创造性活动,在其具象化展开过程中表现出了现实性、人民性和整体性的特质。大力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对推进新时代大兴调查研究走深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05期 No.297 20-2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马克思主义经典诠释

  • 资本逻辑的理论意涵及其批判张力——基于《资本论》及其手稿的文本考辨

    付文军;张楚媛;

    资本逻辑是统摄资本世界的基本原则与行为规范。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全面呈现了资本逻辑的理论蕴涵。作为“会产仔”或“会生金蛋”的资本首先具有增殖自身的牟利逻辑,依资本主义占有规律而享有对“物”与“人”的绝对支配并构筑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权力之网,基于对劳动力的支配而形成了以“肉体惩戒”和“生命调节”为主要特点的生命宰制与规训,出于对特定社会关系的依赖而塑造了一个为“物”所裹挟的世界并形成了物的依赖状况,在物与资本“共谋”中使得整个社会深受资本的同一强制而臣服于抽象统治。马克思借助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将资本逻辑“看得明白而且一览无遗”,他对资本逻辑的辩证性理解和实质性批判为认识、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回到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行为规律以及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05期 No.297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恩格斯早期摘录笔记的形成、内容及其价值——以MEGA2 Ⅳ/1为考察对象

    杨宏伟;史文祺;

    MEGA2 Ⅳ/1首次完整出版了恩格斯早期摘录笔记,涵盖了他从高中时期到与马克思第一次会面之前的全部学习、思考笔记。这一摘录笔记涉及古代历史、文学、哲学、宗教等领域,展现了青年恩格斯的学习状况与研究旨趣,是青年恩格斯思想形成、发展、转变的重要坐标。相较于成熟时期的文本,摘录笔记的手稿性质更能反映出恩格斯早期思想转变中被“忽视”的细枝末节。通过对这一文本的释读,能更为清晰地描绘恩格斯在与马克思合作之前的思想发展情况,进而确定其思想史地位,更全面地回应“恩格斯问题”,填补恩格斯早期文献研究的空白。

    2023年05期 No.297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贸易发展与合作前沿

  • RCEP框架下的中国自贸区建设与对外贸易发展

    李金华;张兆鹏;

    2020年11月,东盟10个成员国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5国共同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促成了全球最大自贸区的形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已成立21个自贸区,共67个自贸区片区。RCEP成员国,特别是东盟10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对中国对外贸易有重要影响。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产品进出品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目前,中国与RCEP其他成员国共同推进和建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开展了能源领域的合作。未来,中国自贸区和对外贸易应该在RCEP框架下加快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自贸区产业集聚;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扩大自贸区对外贸易规模和溢出效应;深度挖掘服务业和投资扩大开放带来的商机,增强自贸区国际合作和竞争实力;加强对RCEP的解读,放大正面效应,有效规避各类风险。

    2023年05期 No.297 54-6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1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及贸易影响分析

    屠新泉;金兴雪;秦若冰;

    2023年4月25日,欧盟理事会投票通过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标志着CBAM正式完成立法进程。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研究CBAM对贸易的影响,有益于丰富CBAM理论,并为碳排放领域实践提供借鉴。从国家维度看,CBAM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显著分配效应,绿色技术相对落后且贸易敞口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受欧盟CBAM影响更大。从部门维度看,碳排放强度高、贸易敞口大的采矿、金属等生产部门将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影响。鉴于此,应从国际、国内层面双措并举:对外积极开展对欧双边磋商,加强同其他发展中国家沟通协调,深化国际低碳发展合作;对内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攻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强企业培训和政策解读,以最大程度减少CBAM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2023年05期 No.297 67-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4K]
    [下载次数:17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WTO框架下促贸援助及其效应评估——来自53个非洲国家数据的分析

    黄梅波;王婕佳;

    2005年世界贸易组织香港部长级会议正式提出“促贸援助”,之后促贸援助成为经合组织(OECD)“官方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id, ODA)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发挥促贸援助的积极作用,缓解资源在空间上分布的不均衡,是各援助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全球促贸援助的发展历程及规模、来源渠道、地理分布的现状特点,可通过OECD官方发展援助数据库的数据情况得以呈现。以2008—2020年53个非洲受援国面板数据为依据,考察促贸援助对非洲受援国贸易的影响,可以发现:促贸援助能显著促进受援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且对非洲各国贸易水平的影响显示出较强的异质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营商环境也是影响非洲地区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正向调节贸易援助对受援国贸易的促进效果。

    2023年05期 No.297 77-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不确定的世界境遇下G20合作发展重点与趋势展望

    黄茂兴;叶琪;

    当今世界正历经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在不确定的世界境遇下,G20合作存在着共同推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激烈的国家博弈等问题,使得G20合作面临被政治化、边缘化、平庸化、失衡化的挑战。推动G20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的责任和担当,则要把G20合作重点聚焦在挖掘经济增长动力、联合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完善制度规则提高治理效能等领域,为G20合作注入更强的信心和力量,切实发挥G20担负促进全球发展重任的积极作用。

    2023年05期 No.29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人文地理学科十年发展综述与评价(2009—2018)——基于人文社科综合指数的分析

    黄贤金;毛熙彦;贾铠阳;林娜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通过传承经典和吸收引进,从经济地理学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人文地理学科百花齐放的格局。2009—2018年,人文地理学响应科学技术范式变革,积极应用和发展新技术,为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提供科技支撑与决策支持。十年间,学科建设的力量投入、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获得的资助力度和范围显著扩大,根植于地方特色的一系列代表性研究团队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研究的地域多样性和尺度多样性持续提升,呈现出鲜明的人地复合、尺度综合、方法融合趋向;传统特色方向致力于在技术赋能的基础上激发理论灵感,新兴方向则致力于完成本土化的话语体系构建,二者皆力求在总结中国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理论,实现理论创新,形成东西互鉴的对话格局。

    2023年05期 No.297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1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独尊儒术”新批判:今古辨异与董仲舒之真意

    郑济洲;

    中国古代的文献从未出现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在近代反传统意识下提出的,而且在话语呈现和褒贬旨趣上与古代士人的相关话语“原型”具有鲜明的差异。班固以“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来赞颂汉武帝从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到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在推动汉代制度儒家化中所推进的官僚队伍的儒家主体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是班固对董仲舒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上贤良对策的概括。董仲舒力图在汉武帝推进汉帝国政治秩序重构的实绩基础上,立足“《春秋》为汉制法”的政治旨归,从治道和人事两个层面体系化建构儒家式“大一统”的汉帝国。而近代学人在“反专制”“倡民主”的思潮下对董仲舒的批评是现代性的一种“误解”,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所阐释的以儒家式“大一统”理念重构汉代政治秩序,并以教化方式推贤进士的善治理念,塑造了汉代以降王朝的制度雏形和士人、庶民的政治生活模式。

    2023年05期 No.297 108-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7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管子》对国家安全学的思想文化贡献

    周茂雄;

    为实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子》强调以民为本,坚持德刑相辅,法礼并重,捍卫政治安全;务本重商,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安全;倡导慎战,与邻为善,构建共同安全。《管子》中的国家安全理念具有综合性和内敛性,强调内部安全和外部安全、政治安全和富国强兵相统一,重内部治理而轻向外扩张,对国家安全学的发展具有思想文化贡献。当代国家安全治理工作应坚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切实解决好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健全国家安全法律体系,依法维护国家安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实现经济安全可持续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奉行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以促进国际安全。

    2023年05期 No.297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9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数字生产力与资本现代性

  • 数据生产要素化的历史进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视角

    张立榕;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数据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审视数据被生产要素化的历史进程,结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框架可解释数据的演变与发展。数据在前信息化和信息化两个时代的发展差异反映出信息技术进步下社会宏观生产力的变迁,也折射出内嵌在数据中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变化。从“数据+算法+算力”的视角来看,数据对社会生产力具有改造和重塑的作用。作为全球数字科技大国,中国在数字生产力方面拥有巨大潜力,唯有平衡好数字生产的发展与数字生产关系的治理,我国才能在数字时代的全球性竞争中拔得头筹。

    2023年05期 No.297 128-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0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现代性逻辑

    陈仁锋;

    资本作为现代社会“特殊的以太”和“普照的光”,是理解和建构现代性的核心概念。如何对待资本,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为资本设置红绿灯”的新思路,指出了一条既能激活“资本的文明面”又能克服资本生产性矛盾的现代化道路,即中国道路必须驾驭资本,打破“中国现代性外援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偏见,激活和提炼中华文明蕴含的具有现代意义的理念基因,践行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广阔前景。

    2023年05期 No.297 137-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城归精英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与优化路径

    沈费伟;王政武;陈春潮;

    近年来,受政府政策、制度变革、新型村镇建设、互联网技术发展、乡土情结等多重因素影响,一些以农民工为主体的人群选择从城市返回农村生产生活,这部分人群被称为“城归精英”。从资源动员理论的资源动员、成员动员、框架动员三个维度来阐述城归精英整合村庄资源从而助推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逻辑,有助于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其中,资源动员和成员动员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基础,框架动员则是数字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尽管在城归精英的资源动员与集体行动努力下,农村地区呈现出振兴之势,但是政府层面、社会层面、市场层面以及城归精英自身层面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阻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绩效提升。因此,当前迫切需要采取因应措施,培育城归精英在数字乡村建设中的资源动员能力,以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2023年05期 No.297 146-15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返贫风险的防范与治理

    王海燕;

    防止返贫,是贫困治理和巩固治理成果的重点工作,防止规模性返贫更是重中之重。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还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防止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点工作。返贫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一要系统分析返贫存在的风险点,尽可能把握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导致返贫的主要因素;二要抓住防范与治理的重点,做好精准识别,瞄准易返贫致贫的重点群体、领域和地区,为做好防范治理明确方向;三要明确防范与治理思路,把握住返贫防范与治理的重点和关键,加强与国家战略的统筹融合,从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等方面做好系统治理。

    2023年05期 No.297 157-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0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算法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建构、价值与进路

    王欢欢;

    算法公安人力资源管理是在算法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提出的,指使用基于数据的软件算法,辅助赋能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决策,使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决策由人力代理发展到人力代理与技术代理相结合,从而实现公安队伍管理效能提升,是数字时代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然形态。对公安队伍数字管理实践进行实然分析,可发掘算法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包括公安机关工作分析、公安队伍人事管理、公安队伍协同管理、公安队伍科学研究等方面。算法公安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升需要平衡算法理性与政治理性、数据应用与数据保护、数据标准化与场景多样性、数字泰勒主义与人性化管理、孪生世界与真实世界这五对张力,才能更好地推动公安数字化转型。

    2023年05期 No.297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 PPP模式下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研究

    杨小虎;魏淑艳;

    生态环境问题常常表现出跨区域的特征。PPP模式为有效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搭建了长期稳定的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根据2010年与2019年两个阶段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演化态势进行深入探究发现,社会资本对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建构起重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跨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网络的稳定性有所减弱;合作治理网络逆向于区域化的方向发展。为加强未来跨区域生态环境政企合作治理,有关方面应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法律机制、优化市场环境。

    2023年05期 No.297 176-18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9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的定位与构造

    刘超;吕稣;

    《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规划探索的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存在两种机制渊源,是我国正在体系化构建的环境共同治理机制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承认并推荐的治理机制的耦合。在体系定位上,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是政府治理、公益治理和社区治理等多种自然保护地治理机制组合形成的一种动态合作序列,以综合发挥多方治理主体的各自角色优势。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机制亟待从建构我国自然保护地原住居民参与治理的规范体系、完善私人主体参与自然保护地治理的制度通道、健全公众参与自然保护地共同治理的法律机制三个方面展开制度设计。

    2023年05期 No.297 189-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海洋文化研究与发展

  • 传统社会海洋生活区域与海洋生业的契合度

    林枫;方圆;

    1950年,福建省农民协会对惠安县后楼村盐区、闽江下游洲田与蚬埕等进行了系列调查。这些调查为理解传统社会海洋生活区域与海洋生业的关系提供了一扇窗口。受多种因素影响,海洋生活区域的居民与海洋生业的契合度,在时间上呈现出由高到低再转高的趋势。生活在滨海区域的居民未必全然以海为生,而生活在山区的居民与海洋生业也存在着一定关联。海不辞山,山不害海,山海交融,成为传统时代福建各地生业的真实选择。

    2023年05期 No.297 200-20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清代册封琉球使团从客及其在琉文化交流考论

    方遥;方宝川;

    清代册封琉球使团除了由正、副使率领朝廷所规定的职司员役外,正、副使还可以随带从客同行。随封之从客,包括了士大夫、高僧、道士、医生、天文生、书画家、琴师等各方面人才。与正、副使相比,从客有着更充裕的时间与琉球社会各届人士交游,有机会将中华传统的诗文、书法、礼教、音乐等广泛地传播于琉球,大大激发了琉球士子与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崇敬与接纳的热情,从而促进了琉球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从客的声名虽不显赫,但在中琉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05期 No.297 208-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数字传播与地方感重塑

  • 恋地情结:传播媒介与地方感重塑——数字时代人与地的情感生成

    曾一果;陈爽;

    地理空间因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以及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依恋而成为“地方”,在个体与群体的精神世界中具有重要意义。媒介地理学揭示出媒介在地方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为理解地方、地方感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论视角。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媒介再一次解构了“地方”的传统意涵:一方面,“地方”不断同质化、碎片化甚至“去地方化”;另一方面,“地方感”的形成体现出新的媒介逻辑,网络世界的数字经验与现实世界的在地经验在交叠中重组。因此,在数字媒介技术重塑“地方”的同时,作为数字化、媒介化社会中回应人与地方爱欲关系的“数字地方感”也得以建立。

    2023年05期 No.297 216-22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 ]
  • 想象性疗愈:短视频打卡与小镇漫游者的地方感重塑

    郭晓丹;

    在自上而下的特色小镇改造中,人们面临地方感丧失的问题。基于媒介地理学的理论视角,以苏州吴江七都镇为研究个案,探究民众通过短视频打卡实践重塑地方感的问题可以发现,小镇漫游者依托社交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打卡地方完成经验建构、意象生产和情感疗愈的过程,并实现对地方从物质现实的表层接触到精神情感的深度交互的转变,从而重塑地方感。这一过程进一步揭示出在全国范围内经历转型改造的小城镇中,普通民众的漫游打卡实践不断营造出扎根地方内部生活的身份归属感,并以日常生活的力量重新强化了人与地方间的本质性关联。

    2023年05期 No.297 227-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1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学术》2023年编委会在厦门召开

    廖先慧;

    <正>8月17日,由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和东南学术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东南学术》2023年编委会在厦门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余位编委、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创新关系,探索中华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互融通、彼此成就的理论和实践路径,共同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问题发出新时代的有力声音。

    2023年05期 No.297 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奥维德与但丁的“变形”诗学思想

    游雨泽;

    学界普遍认为,对于《神曲》而言,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仅是一部简单的古代神话手册,但丁只择取其中的神话故事来“装饰”他的叙述,借此将自己的诗歌与古典世界联系起来。然而事实上,这两部作品之间有着更深层次的联系,即两位诗人都致力于拓展他们建构的诗歌世界的维度,一个包罗万象的宇宙。实现这一点的,正是其中的“变形”诗学思想。通过对《变形记》中俄耳甫斯故事与《炼狱篇》第五曲中片段的具体文本分析,可以发现,但丁继承并实践了奥维德的“变形”概念。两位诗人一方面将多种不同的文学体验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将不同元素、不同风格与不同时空的画面以流动、连续的方式呈现在叙事当中,从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诗学语言,构建了自己的诗歌世界。

    2023年05期 No.297 238-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