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67
日访问量:7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现代化新图景中的中华文化智慧——文化旨趣视域下的现代文明构建

    管宁;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中华古代文明智慧的当代运用与创新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益于中华文化智慧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而且创造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境域,成为世界现代化图景中的独特景象。中华文明拥有独特的文化旨趣,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智慧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在更深层面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推崇优雅精致的生活情调、崇尚生命体验的审美情趣、珍视亲情人伦的人际情味等独特文化旨趣,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并内在地影响着文明的物质表征和制度形态。面对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不断传承运用中华文化独特智慧与思维方式,有机融入、创新转化体现中华文化内在精神与特征的文化旨趣,从而塑造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实现现代化从“他者”到“本我”的转换,使华夏文脉绵延不息、中华文明之光永续照耀。

    2023年04期 No.296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文化强国背景下的中国式文化元宇宙

    解学芳;高嘉琪;

    在数字文明新阶段,元宇宙正通过回应时代的理论诉求、现实需求与国家战略要求而为基于文化创新的数字文化强国建设带来新契机。从技术图景看,文化元宇宙生动演绎了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关系,从由实至虚、虚实联动、由虚促实、以虚强实四个创新向度,赋能中华传统文化与网络新兴文化、虚实融合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为中国式数字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内涵溯源。与此同时,元宇宙式文化创新潜含的科技伦理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在文化交往维度、文化管理维度、文化安全维度,元宇宙潜含着主体危机、人文异化与意识形态渗透等发展瓶颈。基于此,亟需通过人机协同创作优质内容、虚实共治提升治理能效、价值重塑坚守发展底线、守正创新构筑伦理体系,以模式创新构建中国式文化元宇宙体系,推进数字文化强国建设。

    2023年04期 No.296 1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9K]
    [下载次数:1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纪检监察的创新意蕴

    王江波;

    纪检监察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主干和枢纽作用。基于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诉求,新时代纪检监察在格局、体制、客体、实践遵循及自我制约机制等方面作出系列新部署,形成中国特色的纪检监察组织体系、功能体系、制度体系、实践体系及话语体系,开辟了纪检监察理论、制度和实践新境界。

    2023年04期 No.296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笔谈

  • 高质量发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刘伟;

    <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历史关头,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方面。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需要回答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发展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十四五”时期,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2023年04期 No.296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要把握好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学术思想

    李建平;

    <正>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1))这一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425讲话”发表一年来,经济学界围绕建构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必要性、科学内涵及重要意义、塑造中国经济学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理论品质、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原则、立场观点方法、基本逻辑框架以及具体举措等,

    2023年04期 No.296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加快构建

    简新华;

    <正>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需要和重要任务,为了切实有效地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现状、加快建构的必要性、面临的任务和应该采用的方法。一、经济学知识体系与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所谓经济学知识体系应该是由经济学概念、原理和方法按照逻辑关系构成的总体,也就是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

    2023年04期 No.296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 开辟中国经济学新境界

    宋冬林;

    <正>一、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是开辟中国经济学新境界的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立足我国国情和我们的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因此,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打造系统化经济学说,从而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应有之义。

    2023年04期 No.296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4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类文明新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创性贡献

    谢富胜;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了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体系严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当代中国、21世纪世界的最新理论成果。

    2023年04期 No.296 54-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

  • 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三重逻辑及其当代意义

    王雨辰;

    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处的历史方位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生态转向,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奋斗目标,构成了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历史逻辑。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学为基础,实现了对西方生态思潮的超越和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创造性转换,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实现奠定理论基础,构成了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理论逻辑。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制定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并要求从文化路径、经济路径、制度路径、政治路径和技术路径五个方面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构成了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实践逻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提出既实现了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实践的创新,又实现了发展理论的创新,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实现美丽中国梦和构建美丽清洁的和谐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3年04期 No.296 60-7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1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主义场域

    蔡华杰;王春泉;

    新自由主义“生态环境治理术”基于资本主义永恒性、自然性,形成一套解释和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话语体系,并将其嵌入社会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中,形成个体对资本逻辑以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其霸权地位也由此生成。然而,新自由主义“生态环境治理术”实质上是服务于资本增殖,其后果是经济增长的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被扭曲为“杰文斯悖论”和“生态帝国主义”,产生的不是“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而是“M型”的污染反复循环曲线,从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问题。中国在社会主义的规定性下展开生态环境治理,走出了一条超越新自由主义“生态环境治理术”的道路,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注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方面的制度反向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加强顶层设计,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023年04期 No.296 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7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森林“四库”论:理论脉络、科学内涵与践行路径

    罗贤宇;黄登良;王艺筱;

    森林“四库”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的伟大林业实践,吸收现代林业科学知识,提出的关于森林具有重要价值的科学理念,对指导我国新时代林业事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森林“四库”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森林观的继承和原创性发展,推动中国传统森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传承和弘扬历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林业民生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林业领域的重大理论贡献。践行森林“四库”论,要在深入阐释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提出构筑国家森林“水库”,实现林水和谐共生;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牢固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巩固提升森林碳汇能力,助力“双碳”愿景的实现。

    2023年04期 No.296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公共议程设置的适应性转换何以实现?

    刘义强;范静惠;

    伴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多元主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话语权逐渐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公共议程设置的动态转换机制研究成为焦点。通过“二阶多源流框架”对公共议程进行分析后发现,在生活与治理高度互嵌的基层场景中,公共议程设置目标的实现往往要经由二阶适应性转换。这种转换以一阶议程的推进基础及其经验教训为逻辑起点,以关键行动者的作用发挥、社会政治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经验共识的拓展迁移为前置要素,通过信任、学习与网络发展等关键机制,进而实现深层交汇的成熟“三流”。社区商居冲突治理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验证基层公共议程设置适应性转换的实现逻辑,进一步探讨公共议程设置转换的逻辑框架,提炼“中国之治”思路创新和环节优化之策。

    2023年04期 No.296 92-10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双重代表制:一种非正式制度的实证解读

    黄裕;范春辉;金轶;

    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双重代表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益实践。全国层面2007—2023年双重代表群体现实样本的表明,我国的双重代表具有典型的群体特征,尽管未有明确的制度规范,但双重代表制并未摆脱正式制度架构的约束,而是充分体现了正式制度的内核,在实践上有其必然性和正当性,并且发挥着维护和巩固正式制度体系的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政治制度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双重代表制也将获得更为明确的制度支撑。

    2023年04期 No.296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结构-功能”视角下的多元应急协作

    姚晨;樊博;

    为应对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全盘包办的现状需要被突破,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政府、志愿和市场失灵”有着深层次原因,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可明确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对预案框架下和实际运行的应急协作网络的建构及其特性进行分析,可找出网络运行的阻滞因素。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各阶段有着各自的主要任务和功能,要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常态化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作框架,开放培育应急市场,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设数据驱动下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优化协作高效的原则,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023年04期 No.296 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2K]
    [下载次数:1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数字传播与地方感重塑

  • 何处说乡愁:数字乡愁的平台逻辑、技术嵌入与情感机制

    王敏芝;范双武;

    现代社会的高流动性使“在他乡”成为生存常态,庞大的流动群体通过互联网社交平台进行情感互动从而形成的数字乡愁,成为体察数字时代情感机制的重要切口。数字乡愁代表了数字时代情感叙事的平台化迁移,在人们情感流通与关系连接过程中全面内嵌了互联网社交平台的技术逻辑。数字乡愁为离乡个体创设了新的“人-地方”关系,也由此构建了基于新型地方身份认同的情感共同体。从媒介嵌入的角度研究数字媒介时代的情感实践与社会互动,具备社会学与媒介学的双重意义。

    2023年04期 No.296 126-13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下载次数:1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重新发现地方:博物馆展览的数字叙事

    陈霖;

    从人文主义地理学着眼,在全球化和数字文化语境下,在数字技术带来的“特定文化时刻”,如何通过数字叙事重新塑造地方,建构地方认同,是博物馆面临的新问题。这方面,吴文化博物馆“世间乐土:吴县文物数字展”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案。对其叙事素材、叙事机制、叙事关联的分析表明,人与数字技术共同讲述了地方生活的变迁,形成关于地方的新型“亲切经验”,并通过艺术化的仪式“发明传统”。这一个案的启示性在于,博物馆数字叙事对地方的重新发现是一个开掘数字技术可供性的过程,意味着博物馆对数字技术的运用重新定义了公共艺术,重构了地方认同资源,这既是对地方生长肌理的重新发现,也是对物理意义上的地方的超越。

    2023年04期 No.296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2K]
    [下载次数:1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能源发展与区域经济

  • 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占妍泓;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从动态视角研究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空间结构演变及其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全国新型基础设施网络存在较为明显的聚类特征和稳定的中心节点,但整体网络密度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伴随着新基建发展特征的阶段性演变,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将导致地区能源消费先上升后下降。区域协调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集聚有利于降低新型基础设施网络深化的能耗效应。下一阶段,需持续加快新基建投资,统筹推进新型基础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要关注新基建在不同区域的差异化能耗影响,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绿色低碳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要加快培育高技术产业集群,激发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的节能效应。

    2023年04期 No.296 14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交通运输业碳排放区域差异及脱钩效应

    丁利杰;朱泳丽;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部门之一,减排潜力巨大。近年来,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各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情况迥异,但整体上未摆脱对交通能源碳排放的依赖,因此科学分配各地区交通碳减排任务,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交通碳减排措施,成为交通运输业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区域差异是引起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区域内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较为稳定;各区域交通运输碳排放脱钩状态波动性强,稳定性差异明显;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尚未达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发展低碳交通应以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政策体系为保障,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资源配置,加快区域互联互通,建立并完善交通降碳协同治理机制。

    2023年04期 No.296 162-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9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网络青年群体彩礼观念冲突的生成逻辑

    刘大为;冀豪杰;殷璞;

    关于彩礼的激烈争辩时常在网络青年群体中发生,其背后隐含着两性、代际及生育等议题,是洞悉社会变迁的重要切口。运用NVivo软件对网络数据进行编码分析发现,青年群体受社会转型、伦理变迁及独生子女身份困局等因素影响,形塑出多元且充满张力的彩礼观念,反映出其在个人主义与家庭主义之间“悬置与游移”的生成逻辑。一般认为,个体化是西方现代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家庭始终扮演关键角色,尤其在隔代照料与居家养老方面极具特色。其背后隐含着转型期青年群体个人主义不彻底和家庭主义不甘心的矛盾心态,表征着中国式现代化所特有的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流动社会之间的磨合过程。

    2023年04期 No.296 17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1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个体化与技术共谋:青年异地夫妻数字化亲密研究

    陈拓;吴向然;

    青年异地夫妻是对数字化亲密高度依赖的人群之一。数字媒介已成为维系亲密关系的重要纽带,对割裂的物理空间产生了越来越强的影响。由个体化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技术控制理论观点进行研究发现,数字化亲密关系被简化为亲密的“姿态”;易被“透视”的媒介技术通过“暗示—促成让步—新观念生成”的作用路径赋能数字化亲密,使其向实体亲密关系施放“安慰剂效应”与“黏合剂效应”;数字化亲密难以解决异地“离散”家庭因物理割裂而产生的矛盾,但在个体主义与媒介技术的共谋之下,异地夫妻极易陷入被数字化亲密“操控”的迷局中。

    2023年04期 No.296 18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使用符号的技巧: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产工艺学定位

    刘方喜;

    智能是加工信息动态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技巧,计算机是继人脑、语言文字等符号后诞生的第三种智能生产工具,由其生成的人工智能是继“人脑智能”“符号智能”后出现的第三种智能形态即“机器智能”。人脑是史前时代漫长的自然进化的产物,发明并使用语言文字等符号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由此开启的智能发展史就主要不再是人脑进化史,而是加工信息动态过程中人脑使用符号的技巧的发展史。生成式人工智能体现的是计算机对人脑使用自然语言等符号加工信息的“动态过程”的“学习”,而非只是对人脑“静态结构”的“模拟”。建立在身心二元论、两极相通的机械唯物论与客观唯心论基础上的算法静态迷恋症、人工智能还原-进化-奇点论,误读人类智能发展史,割裂与信息加工动态过程的联系,立足马克思生产工艺学对此加以批判性反思,有助于推动人工智能科学发展。

    2023年04期 No.296 197-20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0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ChatGPT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

    温旭;

    随着ChatGPT的到来,人工智能生成数字内容(智能生成内容)引发了包含智能创作系统在内的数字社会领域的巨大变化,扩展了数字劳动形态。ChatGPT并不具有数字劳动的二重性。虽然它能够借助自身的数字使用价值来代替数字劳动力,提升数据商品的数字价值量,但数字资本借助于ChatGPT所创造的数字剩余价值,源自使用其数字劳动力,而非其所代替的数字劳动力。ChatGPT并不是活的数字劳动力,而是数字生产中的一种数字生产资料,其自身不能生成新的数字价值,而且作为数字生产资料本身的数字价值要转移至数据商品中也需要数字劳动者借助数字程序设计来实现。ChatGPT在智能生成内容中仅仅能够创造数字使用价值来转移自身的数字价值,却无法成为创造新的数字价值的来源。数字劳动者的数化劳动是凝结在智能生成内容中的数字价值的唯一来源。

    2023年04期 No.296 208-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1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在共生中抵抗:算法社会的技术迷思与主体之困

    王鑫;

    算法社会已然成为技术定义时代特征的一种描述。深度学习算法使AI不断升级,这也潜藏着人与技术之间的权力争夺和人的主体性危机:算法技术带来的便捷生活表象掩盖了人作为主体被束缚的现实以及难以“逃逸”的困境;算法代理不断僭越主体的能力,代替人的判断和选择,高效、快速和简化的算法思维则体现为极致的工具理性。在算法构建的技术世界里,人的隐私和信息变得透明,面孔却变得模糊,人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被高度同质化地处理,作为主体的人被算法决定看见或遮蔽。对算法社会的批判性反思也意味着共生中的抵抗:人自身暗含解放之力,即通过欲望、情感、想象力和肉身建立与世界的关系;抑或通过转换理解算法的思维和观念,寻求未来人机友好关系的可能。

    2023年04期 No.296 218-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下载次数:2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的适用研究:系统耦合与规范分野

    何焰;谷放;

    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是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仲裁庭经常援引的保护外国投资者权益的规则。然而迄今为止,尚无判例对该规则适用之法理逻辑予以清晰阐释,也罕见学界对该规则适用之正当性的深度解读。国际投资仲裁的独特构造打破了国际条约与投资合同、国内法与国际法两套规范系统的互动平衡,造成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的适用场景危机;仲裁庭对于先例过于依赖,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的国际法源定位及关联条款的解释存在较大的争议,造成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的适用路径危机。对于投资者合理期待规则的适用困境,可以通过仲裁庭谨慎裁判与投资双方的事前约定加以纾解。中国应进一步完善国内投资立法,修订国际投资条约,以保证外国投资者的正当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应诉风险。

    2023年04期 No.296 229-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6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破产重整启动之“再建希望”要件

    王宗正;张分夏;

    “再建希望”并未被《企业破产法》确立为破产重整的启动要件,仅以识别标准存在于司法,然而启动要件无法被识别标准所替代。确立“再建希望”为重整启动要件,既是破产法社会本位理念的内在要求,也符合市场主导为核心的去行政化道路的要求,更有坚实的司法实践基础。确立“再建希望”的重整启动要件地位,必须修改我国《企业破产法》第2条与第8条的规定,完善“再建希望”的司法认定标准。

    2023年04期 No.296 238-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9K]
    [下载次数:4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