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先慧;
<正>4月6—9日,由《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东南学术杂志社和泉州师范学院主办,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国家语委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联合承办的“味与道:日常生活与中国人的生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师范学院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味与道”所代表的文化话语体系的存在价值、独特路径与中国特色。福建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东南学术杂志社社长、总编辑郑东育出席会议。
2023年03期 No.29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宗智;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和李伯重最近承认,自己过去坚持中国和西方经济的“大分流”要到1800年之后方才出现是错误的,但他们仍然坚持,在农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自己原来的论点是正确的。18世纪以来英格兰的农牧结合模式和中国的单一种植模式有着根本性不同,掌握两者的差异才能认识到两国过去和未来发展出路的不同。坚持两者的相同和相等性只可能继续导致错误的认识和抉择。中国农业(和其政治经济总体)所走的历史、近现代和当代的实际道路都不可能与西方一样。直面两者间基本不同的实际,才可能真正认识到符合中国如今和未来所需要的发展出路。
2023年03期 No.295 40-4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国东;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现代整合,是依靠以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为轴心的“辐辏型整合”完成的。在这种辐辏型整合中,中国现代国家的政治形态(政党-国家)与社会形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内在地关联起来。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居于领导地位的政治组织,实质上也是一种包含合法化系统、官员选拔系统和政治决策系统的“统合性政治制度”。正是这种“统合性政治制度”的存在,使现代中国实现了对传统中国整合机制和现代西方政治功能系统的“双重功能替代”,从而在宪制上基本完成了“循古宜今、化西于中”的政治建设课题。因此,中国情境的国家-社会关系以执政党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体现出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政党主导”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即以执政党的“辐辏型整合”为基础的国家-社会关系模式。
2023年03期 No.295 48-6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陈新明;高小平;
均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治理思想,强调“更化”中的动态均衡,通过调均将失衡转为“良治”,实现各要素符合天道的“善治”和谐。均平思想对古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深远影响,以零次分配中均平思想的共富实践——诸子均分制为例,其超越了身份继承中嫡庶和年序的不平等性规则,保障家庭这一基层社会治理单元中生产要素的公平分配。均平思想同样对当前社会收入分配调节和代际继承等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不过,由于古代均平思想没有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缺少平等尊重和平等自由等元素,因此需要对均平思想进行现代性审视、汲取性研究和批判性继承,在共同富裕中增进均平的关怀,通过调均合理的差异,塑造人们的德性善行,探索一条共同善进之路。
2023年03期 No.295 64-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魏旭;
波普尔将共产主义视为历史决定论加以批判,并强调历史进程由于知识增长而无法预测。然而他的理论对于历史进程与人类知识的讨论存在盲点,科学、预测、总体等概念间更是富含张力,无法隔绝历史规律或趋向。唯物史观通过社会总体结构把握历史规律,将历史进程归结到生产上,又将生产关系变迁归结到生产力运动上,并指出生产力持续进步和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否定自身的趋势,从而表明了共产主义是无关知识增长方式且可认识的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证击中了波普尔的“阿喀琉斯之踵”,不但理论上能够证成,也可在世界历史中经受检验。
2023年03期 No.295 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林棵;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列宁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反贫困的具体构想。他主张,革命政权应建立完善的教育制度,培养群众改造现实世界、摆脱贫困的能力。文化反贫困是一项复杂、长远的系统性工程。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发挥无产阶级先锋队的模范带头作用,帮助群众对贫困问题的客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引领社会观念的现代转型;同时,将宣传教育工作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水平的提升过程,让劳动者在参与社会改造的各项实践中理解和认同政策纲领。列宁认为,文化反贫困要同步开展思想启蒙和政治动员,使革命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引导无产阶级从自在走向自为。其蕴含的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的反贫困话语体系具有借鉴意义。
2023年03期 No.295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梦琪;柯雪龙;郭沛;
当前,数字信贷排斥已成为农村金融发展面临的重要制约因素。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和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依托全国9个省份(含自治区)924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研数据,从排斥成因和影响因素两方面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排斥展开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数字信贷排斥,且自我排斥是数字信贷排斥形成的主要成因。负责人风险感知能力、政府补贴力度、地区数字信贷水平、资产构成情况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自我排斥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信贷自我排斥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特征等方面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推动农村数字信贷下沉,需要依据主体特征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数字金融培训教育和差异化的数字信贷服务,以化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数字信贷自我排斥。
2023年03期 No.295 174-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莞;阮荣彬;王永菁;
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缓解与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获取创新资源的重要方式。当前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仍存在争议。从创新过程绩效与创新产出绩效两个维度出发,采用元分析方法对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展开实证研究,对深化社会责任履行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认识、理顺二者内在逻辑关联具有现实意义。研究结果显示:社会责任履行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过程绩效与产出绩效,而企业规模、企业类型、产权异质性等组织情景因素和测量维度、中介变量等研究方法因素对这一影响具有调节作用。因此,企业应积极投身于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中,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企业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路径。
2023年03期 No.295 18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焦宝;张雅雯;
从元宇宙到ChatGPT的技术落地,是智能传播时代人类传播活动回归“人”际传播场景的标志。元宇宙意味着全时在线、万物互联的信息时空,由此人类拥有了除自然宇宙之外的第二种存在场景。元宇宙传播中身体的回归使得“人”成为媒介,它重构了传播环境中的时空要素,以一种虚实相生的方式推动人类传播新形态的到来。在元宇宙传播生态中,口语传播以一种回归传统的姿态和一种突破传统的数字形式,成为开启元宇宙人类传播时代的一把关键钥匙。从元宇宙到ChatGPT,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将塑造一种全新的人类传播关系与传播生态,推动“人”际传播场景的回归。
2023年03期 No.295 197-20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宋美杰;曲美伊;
一直以来,人类相继利用不同的传播手段探索生命留存的可能。从社交媒体的数字痕迹到逝者聊天机器人、数字虚拟人,媒介技术的变革让“生死间沟通”的真实感渐趋增强。幻想媒介考古提供了超越现有技术的前瞻性视角,元宇宙成为生存空间后的人类处境。极致的数据化构成了意识上传、实现永生的前提条件,触觉媒介成为灵肉分离状态下连通生死、再现身体的关键媒介。在元宇宙世界,死亡不再是“消逝”而仅是“肉体自我”的割舍,但身体缺失的危机反而凸显了肉体和感官对于人类“在世存在”的意义。因此,人类在追寻数字永生的道路上需要摆脱元宇宙的游戏观,反思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数字自我”将如何面对数字奴役、阶层区隔、自我与主体性消解等问题。
2023年03期 No.295 206-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2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林雪莹;陈志勇;
颠覆性信息技术已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要素和战略筹码,具有重构意识形态格局的变革性效果。颠覆性信息技术使意识形态的传播场域广泛多维、传播语态立体具象、传播受众精准类化、传播速率实时迅捷。在颠覆性信息技术影响下,意识形态风险不断发展演变,呈现出去中心性、去崇高性、去权威性和去稳定性等特征,其导致的结果是意识形态传播极易受到诸如扩散型、叠加型和勾连型等各类风险的侵袭。对此,应从前瞻性部署、审慎性监管、系统性治理、制度性建构等维度着手,防范并化解意识形态风险。
2023年03期 No.295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宋灵珊;
在顶层设计与地方试验相结合的改革进路下,各地法院在智能化司法改革进程中拥有了充分的自主权,其大胆探索的各类智能化司法改革举措,使得中国在国际司法智能化改革的道路上,呈现出迎头赶上甚至后来居上的发展趋势。在“试点竞争”的效应下,当前地方试验探索中尚存在社会风险性控制不足、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社会资源整合度较低等问题。司法智能化改革的地方试验应尽可能避免试点的片面性问题和重复式探索,在做好社会风险把控的前提下,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确保局部试验成果具有推广价值。
2023年03期 No.295 225-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穆冠群;
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未成年人的意思能力水平和成熟度。在医疗领域里,这意味着未成年患者的医疗决定能力在不断加强。我国现行法仍对医疗过程设置完全行为能力标准的高准入门槛,导致事实上具有医疗决定能力的未成年人却无权作出自主决定的尴尬局面。域外法上的决定能力制度不仅包含法律层面的一般推定与例外规则,也囊括了能力评估在医疗实践层面的技术支撑,从而实现了法律与实践的有机互动。我国应在合理借鉴的基础上引入决定能力制度,通过单设医疗决定能力条款、增设行为能力例外条款、构建特殊行为能力制度、认可意思能力的效力促进功能、建立科学的决定能力评估系统、个案考察机制与司法实践的联动等设计,为该制度找到本土化的改良土壤与改造路径,以期最终实现未成年人的自主权利、医疗利益与根本福祉。
2023年03期 No.295 23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