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从大历史视野看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

    张占斌;熊杰;

    从大历史视野考察,中国现代化可以分为旧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近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旧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一种被动的现代化,表现出落后性、依附性、矛盾性等八种不同特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发挥历史主动精神,积极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力量、发展制度、依靠力量、发展内容与方式等方面主动作为,真正意义上完成了从旧式现代化向中国式现代化转变。厘清旧式现代化的被动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动,从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探寻中国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经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为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

    2023年02期 No.294 1-12+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下环境权向生态权的时代嬗变

    黄承梁;姜彩云;

    自2009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实施了四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其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根本立场交融互动,促进了我国人权事业与环境权、生态权的有机融合。首期行动计划下,我国秉持可持续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环境健康权益,开始探索环境权的实施保障。第二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强化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制度设计,着眼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以法治手段强化环境权益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下的生态权属性开始显现。第三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探索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等,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变革,形成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在最新一期行动计划下,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双碳”行动、完善绿色消费机制与编纂环境法典等方面,促进绿色低碳新发展引领全球生态治理,真正实现环境权向生态权的时代嬗变。

    2023年02期 No.294 1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理性合作分析

    刘文波;马钰淇;

    国际政治中的理性合作是国家理性引领下的国际合作。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理性合作是追求海洋主权独立和理性解决冲突、坚持新义利观的双多边合作,是以推动和发展全球海洋科学治理为目标的多元、包容、开放的合作。美国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部分邻国与中国之间存在的领土、岛礁及海洋权益之争,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给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理性合作带来了冲击和挑战。进入新时代,以中国“国家理性”引领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理性合作,稳步推进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理性合作的制度性安排,理性应对各种挑战,以推动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高质量发展,是实现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理性合作的最佳路径选择。

    2023年02期 No.294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何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阐释

    张叶云;叶耀源;郑碧强;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全心服务群众的新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的新平台和新空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是宣传思想工作守正创新、开拓新局的重要举措,是盘活基层、打牢基础的重要改革,是新形势下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领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直接关系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以厦门市H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例,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并以空间的政治性、文化性和公共性等基本特征建立三维模型具体阐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进行空间生产的过程,厘清其完成政治嵌入、文化嵌入和社会嵌入的途径,以及通过空间生产、空间运行和空间完善实现空间重构和功能叠加的逻辑,并借空间的再生产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与治理功能相融合,从而为其他地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供经验借鉴。

    2023年02期 No.294 30-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内在逻辑

    韩喜平;王思然;

    马克思主义引领哲学社会科学,是历史的印证,是时代的要求,是从理论上阐释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从思想上深化认识世界变革、时代变革的现实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引领作为底色和基调影响着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方向,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遵循,这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是由马克思主义引领的,因而要进一步建强建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构建,推动学科融合成新文科,实现范式革新。

    2023年02期 No.29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国家之间政策知识生产何以不同?——知识体制理论及其对我国智库研究的启示

    姜尔林;

    随着政策知识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包括智库研究在内的相关学术领域围绕政策知识的运用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其生产问题关注较少,对国家之间政策知识生产的差异性及其根源问题更少涉及。知识体制理论通过比较政治经济学的独特视角,有效阐释了国家的政策制定体制和生产体制对于知识体制即政策知识生产的组织和运行的决定作用,进而追溯到政策知识生产的“国家起源”,不仅克服了相关研究的“盲点”,也弥补了智库研究的不足。对于我国的智库研究而言,知识体制理论在从政策知识生产系统看待智库发展问题、从类型多样性的角度把握我国智库系统的特色、从制度背景认识智库的基本特点以及立足基本国情探究智库建设的合理路径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3年02期 No.294 49-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阐释危机与本土化难题——反思国内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知识生产瓶颈

    徐偲骕;曹钺;

    传播政治经济学传入中国半个世纪,经过数代学人的引介和开拓,其边缘地位已大为改观。不过,在一片繁荣之下亦藏隐忧。不少研究的分析过程不谈政治,也很少处理真的经济问题。一些“公式化”的原始概念尚未完成理论旅行和本土化结合,就被拿来解释中国现象,重复生产和论证常识的现象突出,似乎陷入某种阐释危机和知识生产瓶颈。这在数字劳动、监视资本主义和平台经济研究中尤为明显。作为批判学派的一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紧迫任务可能是重建与母体学科政治经济学的血脉关联,避免用道德情怀简化论证过程,特别是接通与中国当代政治经济学的对话,切实研究新技术条件下的本土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努力发展基于中国实践经验的新型传播政治经济学。

    2023年02期 No.294 58-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8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阐释学的公共性向度

  • 阐释的公共性及其原初性

    李红岩;

    “阐释”本身就是公共形式。阐释对象是公共的,规范也是公共的。阐释的公共性通过“义例”或“体例”的公共性予以呈现。阐释的公共性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相互蕴含性以及社会性表现的虚假性。图书与知识分类对阐释的公共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阐释的公共性总是伴随着阐释的历史性。人类阐释行为的最初形态原本是公共性的。巫师是上古社会公共行为的标本代表。“诗”是最能标识上古社会生存状态的公共性概念。巫师的公共性奠定了诗歌作为人类母语的位置。与世界其他地方一样,中国最初的阐释学同样是事物注经学,在始源之处即体现出鲜明的公共性。上古时期最典型的公共空间是祭祀场所。由鬼神到祭祀、卜筮、居间说话,最后到文化制度兴起、生活的社会秩序达成,均以公共性的祭祀活动为开端,同时以其为主轴而展开。

    2023年02期 No.294 71-80+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哲学史阐释的公共性路径

    韩东晖;

    阐释的公共性奠基于唯物史观的阐释原则和方法论指导,而哲学史阐释的公共性和历史性建立在现实社会因素的整个梯级结构上。由此出发,哲学史阐释的当代路径有必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即在存在论基础上,要以社会存在论会通唯物史观与哲学史阐释;在知识论视域上,要以大历史观确定哲学史阐释的语境;在规范性维度上,要以交往和对话的有效性要求为公共性法度;而其方法论路径则要以分析史观和语境史观的平衡推进哲学史阐释的公共性。

    2023年02期 No.294 8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政府数据开放与创新驱动:内涵、机制及实践路径

    黄先海;虞柳明;戴岭;

    数字化改革已经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大政策举措。数据要素也已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政府数据开放则是数字化改革的关键变量之一。政府数据开放的核心内容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内涵相统一,是重大的政策创新和实践。政府数据开放以政府数据“生产要素”和“治理要素”的双重属性价值的实现为主要内涵。政府数据开放从创新边界拓宽、创新生态融合、人力资本集聚和行政效率提升等机制赋能创新驱动发展。厘清政府数据开放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阐释、内在逻辑、事实进展和关键症结后,政府数据开放赋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路径有五条: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促进产学研深度参与、优化政策引导与考核机制、加强区域协同发展、提升政府数据治理能力。这将为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并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新动能。

    2023年02期 No.294 102-11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2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 ]
  • 算法规制的善治之道:缘起、挑战与路径

    黄新华;温永林;

    以大数据为基础、以复杂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技术,已成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和社会福利增长的重要力量。但算法自主能力提升和算法应用场景拓展,使算法治理可能成为异己的力量,引发平台垄断、隐私侵犯、参与弱化、算法歧视等风险,算法规制的善治要求应运而生。然而,寻求面对技术、经济、社会、政治问题交织叠加的算法规制的善治之道,面临着多重目标、信息壁垒以及规制制度缺位与能力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实现算法规制的善治需要完善算法规制体系,构建算法影响评估制度和规制影响评估制度;推动有意义的算法透明,促进企业合规管理,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消除算法规制中的信息壁垒;推进规制制度变革和规制理念创新,把国家算法权力纳入规制范围,提升规制队伍能力水平和发展敏捷性规制工具。只有实现技术向善的算法规制,才能在技术应用驱动的经济发展与福利增长中创造高品质生活。

    2023年02期 No.294 114-12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平台的“祛魅”: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中的组织-技术互嵌逻辑

    高恩新;刘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在塑造以数据为基础、以平台为枢纽的城市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科层治理体系经历信息化到平台化再到数字化的调适性变迁,而技术增效、数据赋能到平台赋权的技术吸纳逻辑推动着城市治理体系不断升级。新兴技术嵌入城市治理体系既是科层组织的改革与创新战略,又受制于科层组织的权力结构和技术工具限度,组织-技术互嵌程度决定技术吸纳的深度和效度。在组织-技术互嵌迭代过程中,数字化城市治理体系呈现“人防”“技防”混合、数据与管理分离、治理要素“碎片化”的特征。城市治理体系转型需要明确数字化平台的功能定位,以问题感知为核心功能,警惕数字技术塑造的“新权力”带来城市治理“再碎片化”。

    2023年02期 No.294 12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与科技型企业绿色创新

    吴泓;刘京华;

    “双碳”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的重要补充,对科技型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企业创新中占据重要地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弥补传统金融市场的不足,为面临融资约束的企业绿色创新提供充足资金。国家应当完善数字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增强数字普惠金融对科技型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多元化的产业政策,加快科技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此外,监管部门应当在提高数字金融风险甄别和防控能力的基础上持续完善监管政策,使数字普惠金融在国家监管的框架下有序健康发展。最后,科技型企业要与金融机构形成良性借贷关系,让数字普惠金融持续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发展。

    2023年02期 No.294 135-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8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 供需双侧视角下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困境及实践路径

    黄山;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的一项中长期战略。我国生产力发展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收入的增加与内需市场的扩大,以及数字经济发展与供需匹配度的提升等都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准备了良好的供需基础。然而,从供需双侧看,构建新发展格局还存在不少堵点:核心技术待突破与供给质量未全面提升、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与有效需求不足、平台企业垄断与供需循环断裂等。应有的放矢地从供需双侧同时发力,集中力量加强基础性研究,做强做优做大各类公有资本,强化按劳分配主体地位,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监管与反垄断等。唯有切实提升国内产品(服务)质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才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底气”与“硬气”,并由此引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2023年02期 No.294 146-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分级与区域经济空间分布——来自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证据

    王辉娣;焦银亿;

    当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往往倾向于将城市进行分类分级,以实现城市间相互带动,区域内协调发展的目标。由此也内生了中心城市积极谋划提升城市级别,中小城市积极谋求与中心城市互联互通的城市竞争。各城市参与此类竞争的积极性难以用大城市“虹吸”小城市经济资源的理论来解释。事实上,利用长达25年的统计数据进行验证发现,国家中心城市整体上并未阻碍其辐射区内中小城市的发展。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更加紧密的互联互通不仅加速了生产要素的流动,还促进了区域企业间的学习、模仿和创新,强化了城市间更有效率的供应链分工,这一机制有效地构建了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的良性经济循环。

    2023年02期 No.294 15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K]
    [下载次数:7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朱子学研究

  • “儒家非不言利”:冯友兰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乐爱国;

    针对清末民初对于儒家义利观的各种质疑,冯友兰早年的《中国哲学史》肯定“儒家非不言利”,后来又进一步认为在儒家的义利之辨中“为义者,不是不为利”。这与程朱讲“君子未尝不欲利”“仁义未尝不利”是一致的。与此同时,冯友兰继承张栻、朱熹以“无所为而然”与“有所为而然”的行为动机解儒家义利之辨,据此区别儒家义利观与墨家义利观,并且明确认为程朱讲“义与利,只是个公与私也”,其意在于义利之别取决于“公”与“私”的行为动机,“公”与“私”是就“公利”与“私利”而言,并不是讲义利对立,而是讲义利相反相成,从而能够合理地解读程朱的理欲、公私与义利的关系,是对程朱义利观的“接着讲”。

    2023年02期 No.294 170-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宋明朱子学的跨时空对话——以蔡清《四书蒙引》对饶双峰的吸收与批评为中心

    许家星;

    蔡清《四书蒙引》是明代颇具代表的四书学著作,被赞为“朱注功臣”。而南宋饶双峰对朱注的诠释则以“多不同于朱子”著称,被史伯璿讥为违逆朱注之代表。然而《四书蒙引》却与《四书大全》所引饶双峰说有着深度交流,或正面引用赞赏其说,或批评否定其说,或对其说褒贬兼具。《四书蒙引》对双峰说的批评与接受,表明朱子学内部有着良性的思想互动,从一个侧面证实了饶双峰作为不应被忽视的朱子学重要学者的客观影响,同时彰显出《四书大全》作为朱子学交流平台的枢纽意义。

    2023年02期 No.294 180-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南学术》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

    廖先慧;

    <正>近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发布《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建设成果报告(2016—2022年)》,《东南学术》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1年最受欢迎期刊”。这是《东南学术》继2021年荣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2016—2020年最受欢迎期刊”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学术期刊数据库2020年度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最受欢迎期刊”之后,再次获得该项荣誉。

    2023年02期 No.294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也谈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题:宪法革命

    刘建湘;李伯超;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以宪法革命为主题,但由于国内对德文词Verfassung的翻译和理解存在一些问题,该主题一直没有被鲜明地揭示出来。为此,首先需要把握马克思批判的对象黑格尔法哲学和马克思为撰写《批判》而摘录的《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两个关键点。从人民是否有权制宪、制定新宪法是否需要革命以及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哪一个是基础三个方面,可以整体把握马克思在《批判》中进行的宪法革命。同时,马克思对黑格尔法哲学的宪法革命也是马克思本人的世界观革命和思想革命。辨明这部著作的主题,有助于真正理解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对话,了解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成长过程,进而深入了解青年马克思何以超越黑格尔和同时代的人并成为马克思。

    2023年02期 No.294 9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北宋至晚清书堂静坐的空间诗学及其建构途径

    李小荣;

    书堂生活是北宋至晚清近千年古典诗词创作的常见题材之一,其中最具思想特色和审美意蕴的主题是书堂静坐。从空间诗学分析这类作品,其创作意识主要包括四大层面:一是物理空间的经营位置;二是心理空间的情志寄托和义理感悟;三是社交空间的同气相求;四是文化空间虚拟身份和道统学统的认同。该类作品虽然以空间诗学为主轴,却常以空时同体为目标,而目标建构的主要途径则是静观、静听和鼻观。

    2023年02期 No.294 191-20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古代戏曲文学中的空间类型

    庄清华;

    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诗歌、小说以及山水画、文人园林等在空间艺术上的呈现方式,创造了作为场所空间的“物境”、作为意象空间的“情境”、作为诠释空间的“诠境”和作为幻化空间的“幻境”等四种空间类型。当然,在具体的戏曲作品中,空间形式常常是丰富多样的,作者往往综合运用多种空间类型的叙事功能,创作出多种空间形式相互叠加但又层层递进的复合型空间。戏曲文学这一意蕴丰厚的空间形式,与写意、灵动的戏曲表演空间相得益彰,呈现出多层次的审美风格。

    2023年02期 No.294 208-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4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行政道歉的双重属性、规范性质与制度完善

    杨临宏;张媛;

    行政道歉是基于责任而作出的,在制度发展中呈现政治责任属性与法律责任属性。这两种责任属性具有不同的责任原理、适用范围和责任功能,可以同时共存却不能相互替代,共同构成行政道歉的完整图景。对这两种属性的界定能够使其在各自的适用范围内发挥应有功能,强化行政道歉的制度化适用。作为法律责任的行政道歉的外部性特征和法律责任致歉事由的侵害性特征,对作为政治责任的行政道歉具有规范指引意义。基于法律责任的致歉事由应具有精神损害特征,而基于政治责任的致歉事由可以仅限于物质损害行为。我国当下的行政道歉实践在制度规范上较为匮乏,应当利用行政法典编纂契机,制定统一的行政道歉程序规范,明确行政道歉的三类适用场域及其功能,由此来完善行政道歉制度。面对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对于行政道歉提出的新挑战,应区分党的道歉与行政道歉的“交织”情形和“互嵌”情形。通过完善党内法规体系,来回应党的道歉与行政道歉“互嵌”强化的趋势。

    2023年02期 No.294 216-22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无效行政行为判定的法理逻辑

    何书中;

    无效行政行为判定的法理逻辑旨在探寻从行政行为中识别出无效行政行为的内在原理。无效行政行为判定的法理逻辑可以展开为行政行为效力性判定法理逻辑和行政行为合法性判定法理逻辑两种不同的逻辑进路。行政行为效力性判定法理逻辑不当泛化了无效行政行为、难以与行政诉讼法相契合、缺乏理论依据上的正当性、造成一般公众的认知困难,而行政行为合法性判定法理逻辑与无效行政行为制度原理相一致、与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相契合、与我国司法实践经验认识相映照、与一般公众认知能力相匹配。无效行政行为判定应以行政行为合法性判定法理逻辑为基准,遵循“行政行为→违法行政行为→无效行政行为”的判定路径展开。

    2023年02期 No.294 22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我国中小企业简易清算程序完善研究

    苏洁澈;次多;

    现行清算规则处置中小企业存在成本过高、程序过于繁琐、无法有效处置企业主个人债务等缺陷。面对大量的中小企业破产现状,我国司法机关积极探索了简易清算程序。囿于现有的破产法律制度的约束,难以实质上改进中小企业清算程序的效率。破产法应为中小企业建立简易清算程序,扩大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改变简化清算的实体和程序性规则,合并处置企业主个人债务,以提高中小企业清算程序效率。

    2023年02期 No.294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