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90
日访问量:104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_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当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汲古通今与守正创新

    许耀桐;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深刻地论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问题。当代中国创立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构成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它以人民作为主体,在实行社会主义民主中,通过全程参与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具体的环节,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悉心领悟、深化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蕴含的宏阔旨义,需要回溯历史、立足现实、开拓未来。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评价的古代氏族原生民主形态的传承弘扬,是对马克思主义主张的人民主权思想的秉持光大,是对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社会主义民主实践的赓续创新。

    2023年01期 No.293 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9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历史认知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的开辟

    洪汛;

    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自创立肇始,便在不断反思和总结中深化对自身发展历史的认识。其中,经由视路线斗争为党的历史主线过渡到从多维视角来总结和评价党的历史,最终归结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主题,中国共产党以正确认识与科学总结彰显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而这些正是一个百年大党能够得以自强不息、永葆生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密码”。

    2023年01期 No.293 1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政策试点的历史探索及其演进逻辑

    唐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及发展的一百多年奋斗历程中,根据不同时期农村斗争与发展形势的需要,灵活运用试点工作方法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探索并取得积极效果。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政策试点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农村政策试点布局呈现以农村土地政策改革为核心、以解决农村民生问题和乡村治理问题为试点目标的“一核两翼”总体特征;在发展领域方面,从单纯强调以试点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增长转换为强调我国农村发展“协同集成”“协同高效”的全面推进和积厚成势;在发展过程方面,从自发试点转型为“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强调各项创新工作中的顶层设计与中央统筹规划;在绩效评价方面,从单纯关注农业生产的效益转换为系统性的制度创新。

    2023年01期 No.293 2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形塑的三重维度

    徐艳玲;陈慧玲;

    中国共产党科技观的形塑,可从三重维度来考量。从理论之维来说,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观的科学认知与能动把握,形成了关于科技与自然、科技与社会、科技与人等诸要素之间辩证统一的系统理论。从历史之维来说,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指导,中国共产党人的科技观历经从“自力更生型”,到“自主创新型”再到“自立自强型”的演进。从现实之维来说,在吸纳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集中体现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秉持科技为民的价值取向、实现科技需求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致力于科技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等一系列现实进路。

    2023年01期 No.293 3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五讲四美”:社会研究论文写作的原则与建议

    风笑天;

    社会研究论文的撰写处于社会研究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构成一项完整的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撰写一篇符合社会研究规范要求,并且能够很好表达社会研究结果的论文,需要遵循“讲故事”、讲逻辑、讲证据、讲道理、“讲人话”等基本原则。同时,在论文的表达方面还应该进一步注意标题美、结构美、语言美和图表美。要真正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心中要始终装着读者,努力从读者的角度来思考和写作。

    2023年01期 No.293 4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式传媒角色的百年演化与当代价值重塑

    陈龙;

    中国式传媒是中国新闻传播围绕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长期实践、不断探索的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其在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特殊性表现为:始终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形塑国家文化主体性,其公共性充分体现“人民性”。在新时代,中国式传媒融入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治理体系,服膺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需要,新闻传播的功能融入了社会治理的大潮,这是当代传媒新的使命担当。在深度媒介化大背景下,中国式传媒发展路径是促成媒介深度融合、促进社会协同治理,实现文化的代际融合和民族间融合,最终形成全民文化共同体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目标。

    2023年01期 No.293 55-6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青年学人论丛:唯物史观论域中的问题研究

  •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循环论证和价值预设——兼谈青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特征

    孙洁民;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起源论究竟是不是循环论证?解决这一理论问题须立足文本解析论证过程并关注马克思论证私有财产起源时作出的方法论承诺——“从当前的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马克思在形式上做到了从事实出发,通过复合三段论推理出异化劳动所导致的人对他人劳动的支配关系,并说明这种支配关系就是私有财产。但一方面,国民经济现象中的异化劳动是被私有财产规定的,因此以异化劳动推理私有财产的做法的确是循环论证;另一方面,“人是类存在物”的价值预设不仅导致马克思对私有财产起源的论证没有真正从事实出发,而且使结论本身缺乏说服力。方法论承诺之所以未被兑现,根本上是因为方法论本身即唯物史观尚未成熟,突出表现为科学逻辑与思辨逻辑的串联。

    2023年01期 No.293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新解——兼谈“马恩对立”论的反思与批判

    金星宇;

    恩格斯晚年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称《起源》)一文中,从原始社会史“人自身的生产”入手整体探讨人类社会“两种生产”,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两种生产”导致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对立”的谬论。恩格斯《起源》以直接生活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身的生产”透视人类社会史并非走向“历史二元论”,而是表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共时结构中发挥“归根到底”决定作用,并以“人自身的生产”开辟发展道路,体现了发展观上普遍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种基于原始社会场域展开生产史与家庭史的历史哲学论证不仅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适用范围,更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各司分担、互为配合中共耕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心使命。因此,有必要在马恩“两种生产”理论生成史、文本互动史、问题回应史中审视恩格斯“两种生产”理论,在历史、理论与现实的辉映中提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自觉,推动经典文本与核心命题的论域开新。

    2023年01期 No.293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道德难题”的实质与道德建设的认知误区

    金德楠;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反思学界长期存在的“道德爬坡论”和“道德滑坡论”,这两种观点均试图通过一种形象化的比喻来描述我国道德状况的总体态势,却无法揭示复杂道德现实中的核心矛盾及其根源。依据物质生产方式决定道德现象的理论逻辑,我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从现象层面看是传统道德形态向现代道德形态转型过程中萌发的“道德难题”,从根源上看是道德信仰与现实生活同一性疲弱所引致的“道德信仰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对“道德难题”的理解范式,必须在学理上澄清道德建设认知中长期存在的“机械决定论”“制度万能论”“私德公用论”与“普世道德论”等四大理论迷思,从而彰显马克思主义对我国道德建设的根本指导地位。

    2023年01期 No.293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我国网格化服务管理政策的特质与调适——基于97份中央和省级政策文本的分析

    李明;曹海军;

    网格化服务管理政策对于推进我国基层治理的重大实践创新,提升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我国中央和省级出台的97份有关网格化服务管理政策文件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基于政策外部特征、政策工具、政策扩散过程三维分析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网格化服务管理政策形式较为单一,国家层面政策相对缺乏,政策领域较为集中,政策主体间联合发文量偏少;政策工具呈现重供给型和环境型,轻需求型的失衡现象;政策扩散过程呈现地方先行探索、中央授权试验以及中央全面推广的“自下而上”渐进式特征,而政策趋同及创新性不足是其主要问题。我国网格化服务管理政策的优化应重视政策外部特征,强化顶层制度设计;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加强需求型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理解政策扩散过程,不断推动政策创新;加强跨部门协作,合力推进政策落地。

    2023年01期 No.293 11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分类与分权:社会变迁视野下的社区治理重构

    陈友华;邵文君;

    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之中,社区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单元。伴随着社会变迁,城市社会空间在重构与分化,社区治理模式与权力结构也在持续变革。进一步而言,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分类与分权的趋向。从分类与分权的视角重构社区治理,一方面可以小区及其居民卷入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水平为指标开展分类治理,另一方面可以多元主体在社区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为切入点实施分权治理,在充分考量了社区治理中的复杂性和异质化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解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从而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023年01期 No.293 126-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2 ]
  • 数据要素流动背景下城市治理关键节点识别及影响因素分析——以上海市两区51个部门的数据为例

    周向红;姚轶力;刘雨欣;

    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协同格局下,城市服务能力与部门协同效率的提升是以“数据要素重组城市要素、数据治理重塑城市治理”为核心的跃变过程。构建节点治理嵌入的组织权威研究框架,从动态视角考察数据共享形成的优势节点及其对城市治理职能部门权威的影响,对于现代城市治理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上海市M区的38个部门和J区的13个部门分别产生29.76亿次和1655.79万次流通数据,因此选取M区的2562条和J区的212条跨部门流通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具有代表性。从“质”“量”“势”三个维度考察数据网络流转、数据调用和被调用、数据调用量和数据成长等多场景下的数据节点问题,对比分析数据的网络密度、综合用途与关键节点发现,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城运中心、区市场监管局等业务部门在政务数据的流通网络中更具节点优势。对数据要素流通背景下的公共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授权运营机制设计等展开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数据要素流通交易机制构建的基本维度。

    2023年01期 No.293 137-14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1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智能手机使用会影响老年人的老化态度吗?——来自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的证据

    向运华;金巧森;王晓慧;

    社会心理丧失、身体变化体验、心理获得是老年人老化态度的三个重要衡量指标。智能手机使用也通过这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老化态度产生影响。智能手机的使用对不同老年群体老化态度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并且能通过维系和扩大老年人社会网络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老化态度。进一步强化智能手机使用对老年群体老化态度的积极作用,需继续加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能手机适老化改造,提高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能力,促进老年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衰老。

    2023年01期 No.293 150-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价值关系异化:作为商品中劳动交换关系物性结晶的货币——《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货币章”再研究

    张一兵;

    经济物相化空间中的货币不是它自身,不是一般物像中的现成性或独立实存性,而是不可见的交换价值关系的自我脱型和错位实体化后的物性结晶。这里的物性结晶不同于劳动物相化真实塑形和构序商品的用在性使用价值,它仅仅是一种商品交换中客观抽象出来的社会关系场境,进一步反向对象化和物性到场。或者说,这就是作为经济物相化编码空间中继商品之后出现的第二种经济事物。价值关系不是物,但它却通过货币的对象化物性实在表现自己,使之成为一个与商品自身不同的东西相对立。这就是经济物相化关系脱型中出现的现实价值关系异化。

    2023年01期 No.293 67-8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地方政企关系调整: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一个要点

    刘志彪;

    地方政府所属所控企业是地方政府指挥和调节经济运行的资源、工具和手段,由此也内生了其干预市场的动机和目的,这是“行政区经济”形成的重要表现和原因之一。在地方政府具有强大经济职能的体制机制安排下,这种控制模式可能会使其成为当前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主要障碍之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既需要改革地方政府的职能结构和行使产业政策的方式,也需要调整其与所属所控企业的关系,破除其利用所属所控企业推行封闭的小市场和自我小循环的倾向。

    2023年01期 No.293 162-16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双边市场视域下的平台经济:运行机制与治理逻辑

    史丹;李少林;

    双边市场与平台经济在促进生产生活互联互通、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角色日益突出,然而饱受诟病的滥用市场地位、资本无序扩张与监管滞后并存现象侵蚀了社会福利,双边市场视域下平台经济健康运行机制的建构与优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问题。开放性、模块化、交叉性、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构成了平台经济的最典型特征,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支持了以平台创新为基础的平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价格竞争、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广告宣传和隐私保护构成了平台竞争的主要内容;间接网络效应、反馈循环效应、动态竞争和价格结构的非中性使得相关市场界定更为复杂;平台经济反垄断应着眼于动态分析平台间的并购行为,注重数据监管和引入新的竞争者,并完善相关市场界定与市场支配地位的测度方法。

    2023年01期 No.293 17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 ]
  • ESG体系在中国发展情境下的嵌入机制与建设路径

    张蒽;蔡纪雯;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Governance)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在资本市场的具象化,与企业社会责任所强调的企业决策及运营对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内容一脉相承。近年来,ESG在全球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中国的ESG体系建设也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ESG体系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既要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也必须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境相融合,要将新发展理念融入ESG体系,确保ESG的发展方向契合中国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发挥好ESG体系在中国的价值引导功能、风险防范功能以及国际传播功能;要通过党建引领为利益相关方治理机制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在推动中国ESG体系的建设路径方面,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以重大战略为指引、以兼容并蓄为思路、以强化企业管理为抓手,让中国的ESG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023年01期 No.293 18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3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1 ]
  • 技术法规概念之考察与重塑

    柳经纬;陈君;

    技术法规概念是技术法规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我国技术法规研究兴于加入WTO,源于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简称《TBT协定》)项下技术法规概念及制度安排的接受,但也局限于《TBT协定》。这情况已不能满足技术法规作为一种普遍法律现象的实践需要。虽然技术法规呈现不同形态,但都涉及两个基本面:一是技术法规属于法律规范范畴,有别于标准;二是技术法规与标准化存在密切联系。技术法规概念应界定为:技术法规是规定技术要求的一种特殊的法规范,具有技术性、义务性、双重规范等特征。技术法规是法律引用标准的产物,是对标准化成果的利用。

    2023年01期 No.293 195-20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宋方青;邱子键;

    深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寻。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在供给侧层面,为了应对有效供给不能匹配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法治需求总量和结构变化而推进的系统性改革,其应当践行服务型政府理念,构建“政府主导、市场和社会有效补充”的多元主体协同供给模式。当前,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侧存在供给理念滞后、供给范畴混乱、供给资源不足和供给配置失衡等结构性问题,需要从深化供给理念、明确供给范围、丰富供给资源和均衡供给配置等方面进行改革,动态平衡供需结构。

    2023年01期 No.293 206-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道家思想在美国的百年传播研究

    马钰滢;蒋述卓;

    在20世纪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碰撞融通的学术语境下,道家思想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传译中介和“形象大使”。大批中西方学者通过对道家思想的译介和阐释来为其理论寻找据点,尤以美国最为突出。道家思想在美国的传播历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附会与比较(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阐释与借鉴(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对话与互显(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末)。通过厘清道家思想在美国的百年传播史,呈现其接受语境、基本特征与变化趋势,可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参与中西文明互鉴的意义。

    2023年01期 No.293 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0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韩国儒学的图说学与周敦颐《太极图》

    王晚霞;

    在东亚儒学史上,韩国儒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拥有数量众多的图像与图说,这是深究韩国儒学不可回避的领域。周敦颐《太极图》作为一种抽象图画,因其够简洁而概括力极强,成为韩国儒学史上海量非艺术图像的元图像,启发产生了系列相关可分级的图像,其中周敦颐《太极图》堪称源头,郑道传的《学者指南图》是开创者,权近的《入学图说》是奠基者,而集大成者为大儒李滉的《圣学十图》《天命新图》。同时,《太极图》《太极图说》作为治学方法开启了韩国儒学的图说学思潮,推进了儒学韩国化进程,这为当今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思路。

    2023年01期 No.293 224-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学术自由的多重博弈:以拉铁摩尔事件为中心的历史考察

    张铭雨;张晟;李子江;

    拉铁摩尔事件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最为著名的学术自由案例之一。通过对拉铁摩尔事件相关历史档案资料的综合考察可知,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作为利益相关方,在拉铁摩尔事件中表现出复杂的态度,从多重博弈的视角看,美国高校学术自由观念在演进过程中呈现出复杂历史面相,充分表明美国私立大学在学术自由理想与多方利益复杂博弈的现实困境之间的态度立场。

    2023年01期 No.293 235-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