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伯强;苏彤;
随着中国各地区生育率水平的逐渐下降,从区域状况切入,探讨各省(区、市)生育率水平差异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受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启发,有关生育率水平影响路径的分析可以从激励与保健两个视角展开,采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则有助于识别不同前因条件产生的耦合性作用。研究发现,生育成本是影响生育率的主要因素,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区域生育率水平的提高。当前中国逐步显现出的低生育率问题实质上是主要社会矛盾在人口和生育方面的体现,除了直接的生育成本外,机会成本在居民生育决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解决当前中国面临的生育率问题,必须着力缓解当前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从而降低由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生育成本上升的负面影响。同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生育氛围。在国家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制定具体的生育引导政策,因地制宜地完善各地区政策。
2022年05期 No.291 95-10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下载次数:1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奕;李晓娜;
在日趋严峻的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数字时代信息技术与养老服务的嵌合为老年生活的质量保证、智慧化水平提供了有效实现手段,却因多重因素陷入老年数字鸿沟的桎梏。基于数字技术接入累积递归模型,从环境挤出与个体排斥的主体逻辑、基础设施与服务不可及的技术逻辑、数字化冲击与身体机能退化相矛盾的现实逻辑、注意力资源争夺与“受众商品论”下的利益逻辑研究发现,老年数字鸿沟生成有多重因素。助力老年群体融入数字社会既需内生潜能,也需外赋动能。通过普及数字包容理念、构筑社会支持体系、建构数字素养教育、推进技术适老化四维度的弥合路径,可助推老年群体从心理、物理、技能、使用层面成为数字化社会合格一员,从而驱动全社会、多领域、多层次数字化转型的实现。
2022年05期 No.291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9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9 ] |[阅读次数:2 ] - 崔旭;
国内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中出现的“文化空间”的“地理/物理空间化”趋势,反映了全球非遗话语体系在跨文化挪移过程中容易出现文化误读。其结果是,文化空间在种种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被多方社会角色调用,从而改造为一种新的空间“文化资本”,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批判性意义正在于此。因而有必要区别作为一般性概念和作为非遗专有概念的“文化空间”,并对当前国内非遗文化空间研究和保护实践中的空间化趋势进行反思。以福建南音文化空间为个案进行研究,可揭示其内部复杂的音声/身体操演空间、仪式/信仰实践空间、社群/跨域传播空间以及文化认同空间等多层次内涵及其历史建构逻辑。立足于人类学“以人为本”和“文化整体性”的立场,从“传统”的时间维度和“地方”的空间维度之不可拆解性来深化对“文化空间”的理解,这是以中国本土遗产智慧对话世界遗产话语的一种新路径。
2022年05期 No.291 116-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6K] [下载次数:18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 ] - 李海舰;杜爽;
企业社会责任与共同富裕之间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通过使命决定的社会性、资源整合的社会性、利润来源的社会性、利润回归的社会性,将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互转化,实现企业永续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正向循环。企业在经营社会责任中,通过利他和利己相统一、公益性和功利性相统一、成本和资本相统一、今天的发展和明天的发展相统一,开拓了商业价值空间,开创了社会价值空间,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即“两个价值”相统一、相促进中拓宽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提升共同富裕的发展水平。企业在引领超级社会责任中,基于企业高维度文化、企业工匠精神、企业三大文明与精神富裕内涵的高度契合,通过物质产品、精神产品、代际传承将企业精神财富溢于社会,在推进全社会精神富裕中发挥引领作用。公私两类企业在推进社会共同富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以此实现“国民共进”。无论公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要兼顾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2022年05期 No.291 125-140+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5K] [下载次数:2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胡慧芳;欧忠辉;唐彤彤;
新兴产业治理是当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热点,而产业财税政策对微观企业研发活动的作用效果是新兴产业治理的核心问题。借助灰色关联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依托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2010—2019年的数据,从研发投入和研发绩效两个角度来综合验证财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的影响实效,分析结果显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最初10年,财税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起促进作用,带动了研发投入的增加,并获取了更多的专利成果,但政策工具效用存在较强的产业区别度,需要结合具体产业门类提升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精细化程度。这为理解中观产业政策与微观企业研发活动的相关性及其因果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探索路径,也为提高政府施策的精准性提供可借鉴的依据。
2022年05期 No.291 141-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9K] [下载次数:17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何苏燕;任力;
上市公司大规模商誉减值现象引发了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对于商誉问题的广泛关注。商誉减值的频繁发生说明了由并购重组所确认的商誉可能存在虚高,即存在超额商誉。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要素来推动,因此深入分析超额商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于正确认识超额商誉的危害、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现金参与并购所产生的超额商誉规模越大,企业可用于创新的自有资金就越少,外部融资约束程度也越高,同时信息披露质量也随之降低,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也越大;在并购支付方式为完全现金支付、拥有高额商誉资产的企业、基金持股比例更高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中,超额商誉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为了避免超额商誉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路上的“绊脚石”,监管机构需加强对高溢价并购的监管;企业应正确认识超额商誉的危害,减少非理性高溢价并购,从源头上避免超额商誉的出现。
2022年05期 No.291 153-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8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佘雪琼;龙登高;
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桑园围的管理制度在明清时期几经变迁,逐渐完善。遵循组织史研究路径,从制度与集体身份交互的理论视角,可重构明清桑园围管理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一演变是与围内十四堡集体身份的形成交互推进的过程,桑园围管理制度最终演变成为融合官方规章、民间规范、文化传统的稳定制度系统,而分属南海、顺德两县的十四堡也形成以“桑园围”为标签的集体身份,围内士绅作为制度创业者推动了这个过程的实现。关于明清桑园围管理制度演变的一种新的理论阐释,揭示了制度与集体身份交互的一种模式,并为现代基层社会的公共管理提供借鉴。
2022年05期 No.291 166-17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0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阳;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的“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命题,是关于社会总体的一般规定而非历史的特殊规定,它与“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实体等级决定政治国家”两个命题构成一个统一总体,统一的基础是“私有财产决定政治国家”,运作的逻辑形式是“推理论”。黑格尔法哲学的逻辑形式也是“推理论”,其“质的推理”“反思推理”与“必然推理”三元也构成一个统一总体,统一的基础则是“必然推理”。黑格尔的总体虽有矛盾,但其矛盾是可以被统一、和解的内在矛盾;而马克思的总体中的矛盾则是不可调和的,这一矛盾的发展受不可化约的外部条件的制约。正是对条件的外在性的重视,使马克思开始走向历史唯物主义。
2022年05期 No.291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0K] [下载次数:1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亚琪;
数字资本主义借助智能数字技术形成了管控主体的全新数字-生命政治,“算法治理”与“量化自我”正是其治理策略的现实体现,直至适合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稳固存续的“透明人”形成。数字-生命政治的多层次运作使主体在资本架构的数字化逻辑内重新定义生命本身价值,催逼自我向资本理性规定的“理想生命图景”不断靠近,最终生命彻底物化,并作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佳原材料主动参与生产,这是数字时代资本主义治理术形式更新的根本目的。只有在理解数字-生命政治治理策略的新变化基础上,才能揭开数字资本时代纷繁多样的生命体验背后价值意义始终缺场的社会现实,真正洞悉数字资本主义的治理和剥削本质。
2022年05期 No.291 4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5K] [下载次数:19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冯月季;
基于精确计算和优化决策的智能算法技术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是另一方面,当智能算法超越其技术维度上升为一种权力话语之后,就构成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消解,突出表现为人类主体存在的符号域经由数据统计显现出物化的趋向。与之伴随的是人类主体自身也成为智能算法计算的对象物,人类主体意识成为智能算法的囚徒,丧失了探索意义世界的元符号能力。智能算法时代人类主体性的复归,必须恢复人类主体具身性与符号域的意义关联,重申以“他性”和“责任”为旨归的主体符号伦理,通过“符号具身”行动建构人类的共在主体性。
2022年05期 No.291 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3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程宇;
近年来,新兴的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新机遇。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在加快产业结构整体升级的同时还推动了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分结构来看,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更大;分区域来看,中部地区的数字金融更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东部地区的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更显著;地区创新能力是数字金融促进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因素,《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颁布强化了数字金融对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效应;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著存在基于地区经济开放度的单门槛效应,随着地区经济开放度水平的提高,数字金融对产业结构整体升级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不断增强。为更好地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提高数字金融服务区域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高地区经济开放度。
2022年05期 No.291 179-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8K] [下载次数:1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陈熹;
法定数字货币是我国货币形态的发展方向,而个人信息保护是决定其能否发挥实效的关键因素。其运营架构中的应用层、交易层、监管层可能存在着信息泄露与二次侵权、信息外包处理、脱敏数据还原、跨境交易、监管权滥用等风险,主要原因是法定数字货币加强了国家货币权力,货币权力与个人信息权利之间产生了法权结构上的紧张关系,在信用信息与征信、涉税信息与税收征管、衍生数据及专有权等法权场景中较为明显。据此,应推行法定数字货币个人信息保护的制度化方案,确立权责统一、协商互信的原则,健全信息生命周期风险防控、分级分类保护与信息安全创新机制等技术规范,完善公权行使程序与私权救济等法律规范,提高法定数字货币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2022年05期 No.291 18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0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常飞;
“原油宝”产品风险事件表明,随着以分业监管为基础的机构监管逐渐异化为“牌照监管”,亟需对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制予以重新审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开启了新一轮的监管变革,从具体国情出发、兼收并蓄体现多种监管理念、确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监管权力配置原则等,是监管变革后收获的重要共识。《期货和衍生品法》将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纳入同一部法律予以规范,为今后监管体制的调整奠定了基础。综合考虑市场特征、发展趋势、监管传统以及改革成本等多种因素,应当将引入功能监管理念、在监管协作的基础上实现集中统一监管,作为我国期货和衍生品市场监管改革的路径选择。
2022年05期 No.291 197-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6K] [下载次数:1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傅捷;华生;汲铮;
借用新制度经济学中关键节点与哈耶克社会秩序二元观概念,可构建一个双层协同的制度变迁框架来诠释A股股票发行制度的演进,即制度的动态变迁是国家(制度供给者)在关键节点与制度环境约束下,追求自身目标的最优化制度安排与市场自发秩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协同所致的制度带来了当期的制度增益,同时这种内生变化又与下一个关键节点的路径改变形成矛盾,进而催生了再次的制度变革。从我国股票市场和股票发行制度的发展历程来看,延续计划体制的额度管理审批制增量发行在“边缘破局”,突破了意识形态形成的制度阻力,但上市公司规模小且弱;而指标管理审批制的仅增量发行流通制度,在助力国企纾困的同时引致了股权分置改革;做大做强颇有成效的审批制,造成了大量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滞留场外,从而形成了市场估值错位以及同类企业市场内外的制度性估值差。虽然核准制与注册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去行政化,然而路径依赖所引致的风险隐患依然存在。如何破解市场化发行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两难问题,平稳过渡到注册制从而实现软着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2年05期 No.291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8K] [下载次数:10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黄克剑;
《庄子》内篇的《养生主》中,“知也无涯”之“知”与《齐物论》所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及《人间世》所谓“知也者,争之器也”之“知”,其内涵可以相互印证;这“知”(智)的无涯系之于人的追名逐利的“欲”的无涯,“欲”的无涯决定了人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必至于“殆”。“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是典型的庄子风格的倒句,意为“无为善(而)近名,无为恶(而)近刑”或“无为近名之善,无为近刑之恶”;“缘督以为经”即缘“中”以为常,此“中”之义乃“以无厚入有间”之“间”,而“间”在庄子这里则用以喻“唯道集虚”之“虚”,因而“缘督以为经”之义终究在于顺应自然之道以为常法。“薪火”之喻,既与篇首所云“可以尽年”意脉相系,也是对“尽年”之义的深化或升华;“火传”意味着一种不绝的生命之流,此生命之流于切近处指超越个体生命的人类生命,于更大视野亦指万物之死生浑然其中的自然大化;既然万物死生于自然大化中浑然一如,对此真正有所了悟的人便当做到“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欣喜),其入不距(拒斥),翛然而往,翛然而来”。
2022年05期 No.291 21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87K] [下载次数:1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 刘东;
有汉一代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是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文化心理,为大一统的中国版图构筑了内在的坚实基础,从而为现代中国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这种文化认同与文化心理的塑造,是借助于对儒学的提倡、传播与普遍接受来完成的。可以说,汉代儒学的主要成绩,并不在于思想本身的独创性和精当性,而在于思想的具体传播和普遍落实。中华民族正是基于儒家文化心理而形成,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仍得益于这种由儒学的价值内核所逐渐浸染出来的,既可以“无宗教而有道德”又可以“无宗教而有快乐”的世俗世界。而在今后,在“世俗儒家”的基础上,还须恢复更高一层的“精英儒家”,进而在中西碰撞的世界局势中,在广阔的文化间性上,思考出既符合儒学观念,又符合世界潮流的政治学说,由此方有可能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
2022年05期 No.291 227-23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0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恩维;
李贽与利玛窦的交友,是晚明语境中东西方文化巨人跨越文化藩篱的“异人”之交。二人对于朋友的性质、类型和功用的认识存在诸多契合,但李贽交友论主要受泰州王学左派的影响且以儒家异端自居;而利玛窦的交友论主要来自欧洲古典友爱观和神圣友爱观,但采取了合儒的策略。李贽生前给予利玛窦足够的理解和帮助,但利玛窦对于李贽之死,却经历了从同情、中立到庆幸的明显态度变化。李贽和利玛窦的交友过程,反映了中西方友道思想在晚明语境中的艰难曲折的交流互鉴。
2022年05期 No.291 236-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8K] [下载次数:9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