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论中国式社会现代化道路的系统辩证法意义

    刘怀玉;张一方;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包含丰富的历史辩证法,而且内蕴深刻的系统辩证法。理解其独特而复杂的意义,不仅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与发展道路理论为指导,而且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社会理论作为研究方法。从历史发展道路理论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社会结构转型和最为复杂独特的多段式社会历史叠合-跨越性发展相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系统辩证法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革命与建设方式的探寻和发展,可谓一个从系统性矛盾辩证法到系统性协调发展辩证法的转换过程。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理论系统性方法的局限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阶段性历史目标自觉与全面-平衡的有机体系统建设相统一的发展辩证法。准确把握马克思社会系统辩证法的精神实质及其中国化新发展经验,有助于深化理解中国式社会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性和优势性意义。

    2022年03期 No.289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文化基因阐析

    沈江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根植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离不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海纳百川的文化借鉴,有其特定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受益于不同时代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给养以及外部文化有益元素的汲取。发掘和解析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文化基因,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外来有益文化融会贯通的三种文化传统。这三种“文化传统”分别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根基、灵魂和催化剂。它们存在角色分工上的差异,却又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汇聚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发展之中,共同锻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基因并彰显其精神质地。立足于文化角度来阐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助于从精神观念层面确立这条道路区别于其他现代化路径的关键标识。

    2022年03期 No.289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4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代化道路中的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及其世界贡献

    韩爱勇;

    中国现代化不仅探索出一条适合国情民情和历史文化的国家发展道路,也以自己的探索为世界提供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新的认知。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理念,中国在三个方面为世界政治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实现全过程民主的现代制度安排,超越了西方国家对政治现代化、民主理念、政党、政府效能和有限政府的固有认知;“一国两制”为解决领土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独特贡献和为政治制度创新发展提供了基本经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国际关系民主促进了国际政治文明的进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政治制度体系可以有效回应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带来的挑战,就此而言,当前中国政治制度对世界政治文明发展的贡献仅仅是开始。

    2022年03期 No.289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敬慕—鉴证—赞美:中国“力行”知识论中的范例问题

    屠音鞘;陈嘉明;

    中国哲学强调“道行之而成”,由此形成了一种重在道德实践的“力行”知识论。扎格泽博斯基的范例主义道德理论描述了人们经由范例而获取道德相关知识,与中国知识论具有一定兼容性。但是,扎氏将理论建基于敬慕情感之上,却无力对敬慕的根据作出进一步说明,有落入社会建构主义及道德空洞化的危险。而儒家则以人本具的性理之“天”为敬慕范例奠定了最高价值原则,保障了成德之教的规范性。范例之所以为范例,是否值得敬慕,有赖于鉴证。肯定性的鉴证呈现为对范例内在德性及外在表达的赞美。“力行”知识论与伦理学、美学相互关联,经由以譬喻性语言为基础的赞美,善、君子之风、圣人境界等价值观念更生动地为行动者所理解,更有利于广泛传诵,从而促进公序良俗的建设。

    2022年03期 No.289 61-6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经史”到“文明史”——重审20世纪初新史学转向及其文明论视角

    李阿慧;

    考察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转向,可以归纳为“经史”与“文明史”两种史学形态的交替。1902—1920年,经史之学在中国学术中的基础性地位被撼动,史学改革成为大势所趋,学术界对“经史”关系的判析也全面开启了对古史传统的重估。与此同时,新史学传统以西方普遍历史与“文明史”为矩矱,并以改造中国旧史学为目标,促成了现代中国史学范式的变革。现代“文明论”将寻求文明保存之道与提升文明的开化等级两者相统一,构成了现代中国学术界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背景,成为中国尝试从现代文明的视域来理解自身与世界的观念架构。

    2022年03期 No.289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生态系统视域下明代中央官学的现代诠释

    任萍;吴光辉;

    迄今为止学术界围绕明代中央官学的界定、框架、内涵、评价等诸多问题进行探讨,但是少有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也不曾脱离将其视为“封建制度”的模式固见。在生态系统视域下对明代中央官学重新评价,即可把握其深刻内涵:其逻辑起点在于树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将内在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教育机构、教育实践,与外在的科举考试、人才选拔、专门教育、宗室教育相结合,其基本途径是自内到外、自上到下、自中央到地方、自理念到实践,其最大价值在于这一官学系统与民间书院共动互补,共同推动明代教育思想文化的发展。站在生态系统的新视角对明代中央官学进行现代诠释,可以发现其历史进步性与文化价值。

    2022年03期 No.28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乡村振兴的战略本质与实践误区

    贺雪峰;王文杰;

    乡村振兴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全局性、历史性任务的重大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要服务和服从于中国现代化大局,不同阶段的乡村振兴战略具有不同的内在逻辑,要站在历史高度看待乡村振兴,遵循历史规律。乡村振兴要避免线性思维、静态思维、片面思维。明确不同时期乡村振兴有不同的战略重点是弄清乡村振兴战略本质的关键。缺少对乡村振兴不同阶段的区分是当前地方政府乡村振兴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观照当前全国各地乡村振兴实践,地方乡村振兴战略中出现了普遍的实践误区。

    2022年03期 No.289 86-9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优化研究

    林建华;赖永波;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断攀升,各类风险隐患增多且呈现相互叠加、相互耦合态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以综合承载力为视角,可将城市公共安全机理概括为“理念-管理-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难、自然灾害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四大要素,对城市公共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目前还存在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整体生态承载力系统脆弱,应急动员机制与资源整合机制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应进一步回归固本筑基,加强城市的基础性系统建设,提升抗压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数字立体智能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加快城市公共安全主体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2022年03期 No.289 95-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8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社区环境与个人因素对居民健康的交叉影响

    马健囡;王德文;

    通过构建多水平曲线发展模型分析发现,社区环境与个人因素相交叉对居民健康变化轨迹的影响约占22.9%。其中,个人经济社会条件与城乡分类、社区内医疗服务机构数量的交互项显著影响了居民健康均值,与医疗服务效能的交互项显著影响了居民健康的变化幅度,社区内工作人员数量、居民同质性等因素显著影响居民健康变化的加速度。因此,在“健康中国”社区实践中,需注重居民收入等个人特征与社区环境的互动性变化,在健康“软资源”方面积极作为,优化社区健康资源供给策略。

    2022年03期 No.289 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10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法学思想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社会哲学意蕴

    温权;

    马克思哲学观的形成与其思想发展各阶段的法学探索密切相关。以社会法权关系为对象,马克思从青年时代到思想成熟期,相继建构出对私有财产和市民社会进行检视的法社会学、法哲学以及法史学。以之为线索,马克思的哲学被视为对特定政治制度的社会前提和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历史前提进行批判的社会哲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提炼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前提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前提进行社会哲学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方法,从而为旨在重构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基础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充足的法学依据,并最终明确了社会哲学的实践向度是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阶级斗争学说的有机统一。

    2022年03期 No.289 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8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维分析:利益、体系与思维——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道

    王义桅;江洋;

    西方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从起初的有意忽视、不经意赞同,到现在明确抵制,经历了明显的立场转变,其中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名”与“实”的误解,也有对中国意图和目标的质疑。对比西方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发现西方误解人类命运共同体存在着利益、体系和思维三个层次的原因。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构成中西方叙事之争的两大主题。化解西方抵制之道在于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机制化、利益化,推动“一带一路”与联合国全面深入对接,践行真正多边主义;在于以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和参与高标准地区与全球合作框架,做大利益“蛋糕”,以增量盘活存量,推动国际体系与政治经济结构的包容性改革,塑造共享史观,编撰人类命运共同体史,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2022年03期 No.289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2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的创造性转化与内在张力消解

    王元;

    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在理想驱动力上用发展的运动论替代了静止的状态论,在理想实现方式上用道德化了的革命取代了儒家的礼乐教化,在目标内容上整合了大同理想与三民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兼具革命党和执政党双重角色的中国共产党,在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革命性本能和治国理政维护安定稳定的现实需求之间保持了适当的张力,调和了应然理想导向与实然现状认知、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以及不同的知识体系之间的矛盾。

    2022年03期 No.289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结构演变与中国战略应对

    袁志刚;伍曼玮;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金融格局将发生诸多变化,从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到牙买加体系皆是建立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基础之上,随着美元地位与美国国家实力的不断衰落,以美元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将不断下降,而欧元和人民币等多元国际货币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全球经济金融力量的重构将与国际贸易、产业链重构与数字技术革命相互交织,形成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背景下,依托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庞大的市场规模与财富净值,中国需要加速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建立离岸与在岸互联互通、资金流动可控的人民币金融市场,持续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推动财富管理模式转变以实现资本全球化配置,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增长。

    2022年03期 No.289 116-128+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7K]
    [下载次数:2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消费中心发展升级的理论和实践

    周勇;

    消费中心建设是我国当前消费经济、产业经济、城市经济、宏观经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转型升级是其重要主题。消费中心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体系,可划分为国际消费中心、全国消费中心、省域消费中心、地级消费中心、县域消费中心、消费节点等层次;大大小小、各个层级的消费中心构成一个国家,乃至世界消费经济版图的全部,决定消费中心层次的区域包括核心消费区、外围消费区、跨区域消费区。消费中心的壮大不仅体现在内涵和质量方面,也体现在区域扩张方面,包括实体空间的拓展、资源空间的扩容、产品空间的丰富、文化空间的升级、线上空间的创新等。各类消费中心各有其建设重点,国家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各行业加快行业性消费中心建设,各省区加快首府消费中心建设,各地市加快地域消费中心建设,各县加快县域特色消费中心建设,各节点消费地强化本地消费。未来,我国区域消费中心竞争将更加激烈,消费中心建设关系区域已有经济存量保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之策。

    2022年03期 No.289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高房价对高技能人才流动与聚集的影响研究

    叶阿忠;王宣惠;

    高技能人才是企业技术进步的关键要素。房价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跨区域流动与聚集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冲击。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双视角构建数理经济模型,剖析高房价对高技能人才流动与聚集影响的内在机制,有助于探究高技能人才面对高房价时是“望而却步”还是“安营扎寨”问题。利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结果显示:房价收入比、实际房价对高技能人才流动的影响存在基于劳动生产率的门槛效应且具有显著地区差异。各地政府应加快“高精尖”产业发展进程,提高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同时应建立价格“笼子”制度,确保住房和人才政策协同制定等。

    2022年03期 No.289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人力资本流动、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

    郭丽燕;庄惠明;

    当前,随着人才政策的不断推行、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高铁等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中国的人力资本要素发生了大规模的跨区域空间流动。人力资本空间流动对挖掘人力资本红利、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地级市单元间的经济增长及人力资本流动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人力资本流动的直接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增长效应较为显著,且人力资本流动所伴随的知识或技术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高于其直接效应;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流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大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在开发利用有限人力资本要素的同时,应大力推进人力资本在区域间的自由、充分、高效流动,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流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此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2022年03期 No.289 148-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18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语言在说话”——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探究

    吴子林;

    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之后,“语言”由一个边缘性话题转而成为核心性话题,“语言”被赋予了两种含义:“普通语言”和“源初语言”。为了重新发现“源初语言”或找到通达它的道路,海德格尔回到西方思想的开端处,从古希腊的“残篇断简”中“倾听”一种古老的“道说”。早期海德格尔主要解析“形而上学史”,运用一种“表达(语言)策略”,以“显示”实际的生命处境。后期海德格尔由“存在之真理”突入“语言生成”,强调其中遮蔽/解蔽的同一性及其“二重性”运动,指出哲学是别具一格的语言书写方式,即“诗—思合一”;在倾听“诗”与“思”对存在之源始的“应合”中,生成作为存在之词语的“语言”,这种“语言”无声地聚集万物,而自己言说、自身显现,既澄明又遮蔽地“显示”世界。在海德格尔看来,德语与希腊语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为了真正地“进入语言的说中”,他悉心锻造一种神秘而诗性的德语,使它具有一种更为源初的可能性,唤醒人们直面存在,倾听并回应存在。

    2022年03期 No.289 159-17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10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实用主义的两种审美生活构想——回应舒斯特曼先生

    王伟;

    同为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罗蒂与舒斯特曼在应该选择何种“审美生活”的问题上激烈争论。罗蒂的审美生活张扬自我创造与私人完美,认为它们与社会正义、人类团结属于两种不同的取向,不应也无法在理论层次上把两者综合起来。舒斯特曼严词批评罗蒂将这种审美生活片面等同于非凡的天才与独创性,将“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两种审美典型错误地予以合并,将自我不断新异化、再描述,导致其因缺乏统一性而变得语无伦次、荒诞不经等。实际上,这些意见忽视了罗蒂对非凡天才的鲜明批评,误解了自我创造与独创之间的关系,未晓“强健诗人”与“反讽主义者”各自的言说对象以及两者的异同,不明罗蒂所言的“偶然”——时间与机缘——决定了审美自我的动态生成与网状更新。

    2022年03期 No.289 172-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性概念:乔姆斯基语言观和社会观联结之内核

    陈文荣;

    乔姆斯基的自然主义方法论是其语言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产生的共同基础,人性是两者联结的内核。人性的先天性使得语言和知识的习得成为可能,对人性的讨论可以揭示人的认知特征和语言习得规律,为理解一切正常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结构提供生物学基础。在乔姆斯基看来,人性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人性的生物限定性是人能够学会语言的基础,其正常发展保证人的自由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任何理想的社会体制都应该能够为此提供良好的土壤。

    2022年03期 No.289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离骚》的写作时间、篇名分章和主题辨析

    方铭;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2000多年来,关于其写作时间、篇名、分章与主题,学术界有很大的争议。作为屈原最早的作品,《离骚》的篇名含义是“离忧”,即“离别的忧愁”。过去学者试图对《离骚》进行分段,而它并不适合分段解读。从文本细读来看,《离骚》的主题就在“离别的忧愁”这个篇名中。

    2022年03期 No.289 191-20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17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训蒙工具到参与建构中华传统文化——“位列”诗在清代民间的流布与转身

    黄科安;

    “位列”诗在明代之前晦暗不明、文献异常稀少,但核心意蕴可追溯至群经之首《周易》及其儒家思想。然而到了清代民间,该诗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情形:在蒙学领域,它既被用于闽台两岸私塾识字的描红字帖,又辑录于小儿吟诵的《神童诗》和越南编的《幼学五言诗》;在宗教领域,它既出现于八卦教徒在龛壁上遗留下的墨迹里,又演化为天理教反清起事时之口诀;在说唱领域,它既流入评话小说《小五义》,渲染易学卜筮之神秘“术数”,也参与《白雪遗音》的“八角鼓”以及闽南语歌仔《位正花会歌》等俗曲唱本之改编。概而言之,该诗不仅充当描红字帖的“训蒙”身份,还深度介入清代的相关宗教活动,呈现儒释道的杂糅,更在说唱领域中实现文化的转身,为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作出独特的艺术贡献。

    2022年03期 No.289 202-2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法与社会变革:“三百年斗历改宪”的学理依据

    王洪军;

    观象授时在传统社会有着深刻的政治内涵,“改正朔”是秦汉社会转型的标志性,也是最重大的政治议题。秦使用《颛顼历》,“改岁首而未改月次”,出现了是《夏历》还是《殷历》的争议以及历元的二重性问题。刘邦建汉,承袭《颛顼历》。四十年后,贾谊、公孙臣相继提出改汉正朔的主张。汉武帝时期,隆儒而黜百家之学,“朔晦月见,弦望满亏”为儒家士人以经学的价值观和政治理念改正朔提供了契机。“太初改历”成为西汉中叶重大的政治事件。东汉以谶决事、以谶正经,也以谶正历。在“三百年斗历改宪”等谶纬思想指引下,新的《四分历》确立并开始使用。秦汉历法的不断更换,不仅反映了政治演化和思想观念变革的历史进程,也使天文指导人文而化成天下的天命思想得到了集中体现。

    2022年03期 No.289 21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隆庆万历前后福建人在欧洲地理认识上的突破

    张强;

    昧于世界知识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早在明代中后期,国人在与欧洲殖民者的冲突和贸易中便开启过认识世界的进程。特别是明隆庆万历前后,随着海禁的开放,西班牙人和荷兰人的东来,一些身处中欧交流前线的福建人耳闻目见并接触了欧洲信息,率先在欧洲地理认识上产生突破。他们不再将世界视野停留在东西洋贡赐体系内,可以说是国人真正认识世界的开始。但明朝覆灭后,清政府施行锁国政策,国人认识世界的进程没有持续下去,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重新“开眼看世界”。

    2022年03期 No.289 219-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保佐制度的公法起源及其历史解释

    黄美玲;程林森;

    保佐在罗马法文献中最早出现于《十二表法》,主要承担保障和辅助精神病人与浪费人财产性权利的法律功能,实质上是一种具有公法属性的管理权。伴随着家父权的衰落和个人财产权的发展,优士丁尼法典编纂时期的保佐体现出纯私有特征,保佐的制度构造发生较大转变,其公益性特征也持续减弱。对保佐制度的公法起源进行考察,不仅是为了追溯其发展轨迹和生成原理,更希望借此寻找一些历史启示来完善当下民法体系中的财产管理制度。

    2022年03期 No.289 229-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属性劳动概念的法律化、解释与启示

    粟瑜;

    将从属性劳动作为核心概念来划定保护范围,在何谓从属性的解释更迭中动态调整劳工保护范围,是现代劳动法的共通教义。以深入辨析规范功能为基础,意大利立法最先使用从属性术语,学理与司法裁判提出一系列释法方案,展现立法定义的倒空与回归、劳工保护范围的宽松与收紧。借鉴其制度经验,我国劳动立法可调整命名但不定义的保护边界法律化模式,通过厘清概念功能、找准社会原型、区分要素指征、预留开放要素,科学定义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理论可从意大利法的解释历程中总结从属性解释方案的历史性,纠偏当前理论继受的平面视角,通过对从属基础的深层追问,推动我国劳动关系从属性理论的创新发展。

    2022年03期 No.289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