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新根;魏淑艳;刘冬梅;
以2003—2021年间CNKI数据库中CSSCI期刊收录的有关数字化治理研究的1727篇文献为数据来源,借助文献计量法和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可从文献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两个维度,考察国内数字化治理研究的发展历程、热点主题及演进趋势。国内数字化治理研究总体上呈快速上升趋势,影响力不断提升,热点主题涵盖对数字化本身的治理和利用数字化技术治理两个维度,但研究合作网络有待进一步加强。
2022年02期 No.288 61-7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6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唐巧盈;杨嵘均;
跨境数据流动对主权国家发展具有双重悖论。一方面,在驱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国家创新实力和增进社会福祉等方面,数据的跨境流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涉及隐私保护、产业竞争、国家安全等多维度议题交织与互动,特别是在数字地缘政治等方面,数据的跨境流动又存在被操控的风险。事实上,在经历三次发展浪潮和变革之后,全球跨境数据流动治理已经形成了独特的运演逻辑,当前正处于多元主体参与、多层次规则支撑的完善期。然而,从发展趋势来看,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体系背后却有着明显的数字地缘政治和数字经济竞争意图,这对我国参与和构建跨境数据流动“朋友圈”构成现实挑战。为此,需要在对全球跨境数据流动治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分析竞合格局以及总结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我国跨境数据流动的战略定位及其应对策略。
2022年02期 No.288 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方卫华;绪宗刚;
智慧城市不是传统制度框架与信息技术的简单结合,更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物,而是信息技术的“万物变数据”“数据变知识”“知识变权力”优势,搭配一个理想的制度框架,实现城市“融合之治”“整体智治”“协同共治”的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生态。传统制度框架中的“条块分割”“压力型体制”“行政吸纳社会”机制,制约了“三变”优势的发挥和“三治”价值的实现。而“技术异化”带来的“技术利维坦”对“人”产生了“技术锁定”,城市中“人”的主体性正在被消解,存在“反智”取代“智慧”的风险。未来,应通过“数据集中式统筹、负面清单式激励、网络化治理、构建‘人’的城市”等方式破解智慧城市的发展困境,推动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新格局。
2022年02期 No.288 8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邓雪;赵吉;
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技术优势为基层提供更加便捷的商业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基层服务的不足,但其资本渗入的方式对基层社会的价值属性产生了影响,使其服务基层的功能和定位发生了偏离。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提供基层服务中存在资本逐利替代治理善治、效率至上冲击社会公平以及资本增殖异化技术治理等风险。优化互联网平台企业基层服务须提升企业社会理性、完善企业科层架构、设立信用担保制度,进一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加强行业自律,完善企业声誉评比。
2022年02期 No.288 9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志阳;孙孟子;
治理体系设计是实现社会企业双重目标的一种复杂制度安排。治理目标的双重性、治理结构的复杂性、治理机制的创新性和治理绩效的双元性是社会企业治理区别于传统商业企业治理的显著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企业独特治理体系的重要依据。社会企业治理体系不仅需要遵循利益相关者的多重制度逻辑,框定理事会、执行委员会、内部员工和志愿者等多重主体的基础治理结构,更需要考量影响双重目标实现的各种悖论机制、决策机制、激励机制。基于双重目标导向的社会企业治理体系研究将为未来多重目标导向的混合组织治理提供有益借鉴。
2022年02期 No.288 10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2K] [下载次数:18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赖思振;袁锦贵;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学术界公共服务研究的重要主题,探索并解析行政区层级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配置效应,对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均等化具有现实意义。基于福建省的实证研究表明,行政区划及其层级作为国家权力结构的空间配置,会对公共服务资源的空间布局产生影响。政府未来应妥善运用行政力量,推动公共资源的市场化配置,为不同行政区层级的人民创造公平的生活环境。
2022年02期 No.288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胡宝珍;欧渊华;刘静;
对乡村全面振兴而言,有效治理是基础,建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是关键。基于乡村治理实践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现阶段乡村治理面临着人才短缺、主体缺乏、法治不彰、道德弱化、数字鸿沟等难题。为此,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基础上应引入“政治”和“智治”,形成“五治融合”理念。从整体性治理理论视角来看,“五治融合”具有可行性和解释力,“五治融合”理念下乡村治理的实践进路,应充分发挥“政治”的党建引领和“智治”的科技支撑作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治理形态,再造乡村治理逻辑。
2022年02期 No.288 126-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9 ] |[阅读次数:0 ]
- 李艳平;王岩;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共同体是处于一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中现实的人生存生活的聚合状态。与社会生产方式相适应,共同体先后经历了“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形态,其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是“真正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克服虚幻共同体、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当代观照,是在以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为特征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失衡的国际社会背景下,以共建共享共赢为发展旨趣的新全球治理方案;是在民族尚未消亡,国家依旧作为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衔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正的共同体历史阶段的人间正道;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制度并存的世界格局中破解“虚幻共同体”利益分配不公、责任与权利不对等、贫富差距扩大等现代性弊端,在虚幻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之间具有过渡性质的历史正确。因此,世界历史必然通过各民族国家的普遍交往和共商共建,通过以社会主义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力量不断推动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国际参与,终结虚幻共同体的现代性弊端,并经由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擘画的拥有广阔前景的科学道路,最终达至真正的共同体。
2022年02期 No.288 31-3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荣军;张镭宇;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在逻辑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在内容上根植于生产力与普遍交往的社会基本矛盾,体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趋向于个人与共同体相统一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并发扬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建构社会共同体的实践方式、关注人类命运的终极眷注、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宏大视野,而且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历史环境下,在向度重塑、路径重铸、价值重释三个方面开辟并展现出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新境界,为推动现代社会朝向人类社会的转变绽放出一种具有开放性、可能性与未来性的世界历史意义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2年02期 No.288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 刘方平;
迄今为止,世界市场共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两个平行市场”、经济全球化三个阶段。马克思世界市场理论认为,第一阶段的世界市场是资本关系支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难言正义;第二阶段的世界市场出现分裂,实践中产生了“两个平行市场”和市场姓“资”姓“社”等方法论误区,给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市场发展自身带来了障碍;第三阶段的世界市场重新回归统一,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的公共产品属性强化,给各国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依然逃脱不掉资本逻辑的束缚。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方案寻求建立相互信任的伙伴关系,营造合作共赢的发展环境,引导世界市场朝着健康、开放、可持续方向发展,从而全面超越了世界市场的资本逻辑束缚,重塑了世界市场发展进程。
2022年02期 No.288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李晓华;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数字经济是其中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的领域。数字科技的成熟、应用、扩散与融合,推动制造业在产品形态、生产方式、客户关系等方面发生深刻的改变。随着制造业形态的变化,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从单一供给侧条件转向更加多元化,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格局也随之改变。中国应抓住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的机遇,发挥数字经济发达、制造体系完善的优势,完善数字化发展环境、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重构顾客价值链等,以进一步增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高在全球分工地位和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的掌控力。
2022年02期 No.288 134-1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秦涛;吴静黎;梁振英;
我国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机制正处于构建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目前国内主要存在四种具有代表性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不同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其发起方式、借款对象、参与主体、贷款条件和风险管控等存在不同。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丰富程度、农业经营主体规模以及农村金融市场成熟度是影响不同贷款模式应用的关键因素。因此,各地区应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本区域的贷款模式,并从培育区域农业主导产业、明晰土地权属关系、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加强政府增信作用等方面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提供支撑条件。
2022年02期 No.288 14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0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张世贵;吕少德;
由于资本积累会对劳动力产生大量需求,使其不得不引入劳动节约型技术。因此,从长期来看,随着社会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必然会不断提高,这会推动平均利润率下降。为对抗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资本只能提高剩余价值率。然而,提高剩余价值率无法完全抵消利润率的下降,反而会加剧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此时,资本面临着一个两难的历史困境,要么对利润率的下降“坐视不理”,要么提高剩余价值率,但两者的结果都必然是经济危机。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生产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当整个社会生产接近完全自动化时,资本有机构成将提高至近乎无穷大,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崩溃。
2022年02期 No.288 155-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7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勇;
“世界”不仅是一个日常生活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但它的合法性却不断遭受着质疑。当代德国哲学家加布里埃尔提出的新实在论主张,各种事物都存在,但世界不存在。康德也持有类似观点,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对理性宇宙论提出了批评,并将“世界”规定为一个理性理念,认为它只具有实践意义,而不具有理论意义。海德格尔的生存论解释学一方面继承了康德关于“世界”概念的规定,另一方面则将“世界”规定为一种可显现者,这意味着对于“世界”这一哲学概念的合法性的承认。
2022年02期 No.288 163-17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黄各;
个人自律是被当代自由主义者所频繁使用的一个概念,它通过强调人们的自由选择,弘扬一种以“自我主导”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的意蕴与康德彰显纯粹实践理性自我立法的道德自律概念截然不同。不少学者为二者找到结合点,试图发展出一种康德式个人自律,并以此来填补它们之间的裂隙和鸿沟。但康德其实早已通过意志自由和任性自由的区分,对此二者作出详细的规定。通过层级性定位的方式,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把握得更为明晰,从而回应当代学界围绕此主题所产生的一系列争论。
2022年02期 No.288 171-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翁昱岑;陈旻;
近年来的生物医学实验发现,人类的道德情绪具有一定可调控的生物学基础。因此,有学者大胆提出也许可以利用生物医学的技术干预来提升人们的道德情操。这种设想为人类德性的获取途径以及解决与道德相关的社会问题开辟新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学者质疑医学化道德问题的合理性。从生物医学道德增强的概念、技术的有效性以及后续可能引发的社会伦理问题等方面出发辩证来看,通过生物医学手段对特定道德品质进行强化未必会与世界文化多元主义相斥,或是贬损道德的价值。然而,使用单一、简单的化学物质调控复杂的人脑活动和情感存在着客观风险。如何保证这种技术的应用能从根源上解决社会道德困境,构成当下该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面临的挑战。
2022年02期 No.288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汪尧翀;
哈贝马斯批评观念的形成与其思想发展密切相关。哈贝马斯推动批判理论的哲学基础从“主体”转向“语言”,并以语用学路径进一步克服“语言”内部的基础主义危机。主体哲学批判将审美合理性确立为审美领域的知识诉求和批判标准,促使关切文化及审美领域的媒介方式从“趣味美学”转变为“批评”。哈贝马斯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论证理论,依托共识性真理观,将“批评”作为反思性媒介的内涵规定为“论证”。“批评作为论证”具有深刻的思想史内涵,展示了哈贝马斯在批评领域发挥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的独特性,为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理论提供启发。
2022年02期 No.288 186-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林钰婷;
21世纪初,第三次生态批评浪潮构建了一种全球视野与生态世界主义理念。对环境的想象从地方走向星球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全球化语境下生态批评的当务之急是重新定位生态批评,引导生态批评聚焦当地文化和生态系统是如何嵌入全球体系的。现代风险社会中,社会文化活动、文化习俗与本地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是更加积极地与其他地方建立联系,形成文化活动、地方归属、空间和意义关系等的重构,从而推动了“去地域化”的进程。
2022年02期 No.288 197-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欧婷婷;
岭南大学中文系学生李炎全于1950年完成的毕业论文《李义山无题诗试释》,是陈寅恪最后二十年中指导的第一篇论文,也是现存极少数由陈寅恪指导的古典文学论文之一。李炎全撰写的回忆录《康乐园》一书,保留了陈寅恪指导其撰写论文的诸多细节。论文、评语、回忆录是追索陈寅恪传授实证诗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材料,联系三者加以解析,通过追溯李炎全对学术问题铺展、衍生的足迹,不仅可以揭出陈寅恪研治中国古典诗学从理论到实践的问题,也可进一步总结他实证诗学的研究方法——以“时、地、人事直角坐标”法为考证的重要手段,以“了解之同情”的生命情感对待研究对象,在“整个历史关系”中阐释中国古代文学的具体问题。
2022年02期 No.288 208-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俞廷;
随着人口大量南迁,宋代南方经济和文化长足发展,喜食水产的南方饮食习惯辐射到整个社会,食蟹成为时代风尚。宋代多数文人生长于南方,诗文中有大量与蟹相关的饮食娱乐活动书写。在宋人笔下,食蟹的雅趣包括持蟹饮酒的快意人生,与友人雅集送赠,行船食蟹、吟风赏月,以及展现江南生活中稻香蟹肥的富足安康。同时,宋人也赋予蟹谐趣,这在俳谐赋中尤其明显。文人调侃蟹的外形滑稽,常以庄重盛大的笔触来书写蟹这种价格低廉的普通食材,塑造极大和极小之间的反差以达到调笑目的,用以娱人娱己。
2022年02期 No.288 21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山;邹雄;
当前,地方环境立法在立法前中后三阶段分别面临着回应地方现实情况不足、法律责任条文不够精准有效、立法评估缺乏科学工具等可望引入大数据技术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技术因其数据处理能力契合地方环境立法特点,可内嵌于地方环境立法过程,在一定范围内辅助地方环境立法。大数据技术可为回应环境现实情况、衡量法律责任、协助立法评估等地方环境立法中的技术层面问题提供有效手段。现阶段地方环境立法中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应当加强地方环境立法相关领域各层级的主体协同,推动大数据技术面向地方环境立法的迭代和规范建设,预防地方环境立法中的大数据技术依赖。
2022年02期 No.288 228-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龙;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颠覆了人类对创作自然规律的认知,打破了人类作品市场的一般法则。现行著作权法无法有效解释和规制机器学习的全过程,仅输入阶段的数据处理行为有著作权法意义,涉及复制、改编、汇编,且构成合理使用,而后续阶段的批量学习及特征模仿或融合行为,则并不在传统著作权法规制范围之内。为了避免机器学习技术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作品市场的破坏,保护著作权人利益,有必要创设一种新型著作权。同时,为了避免过于严苛的著作权保护对技术发展的阻碍,也有必要对于热度下降且保护需求较弱的作品作出适当限制,兼顾著作权人利益和科技发展,以达利益平衡、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022年02期 No.288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