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与发源地

    黄承梁;黄茂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继承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和发源地。习近平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中,福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使得福建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

    2021年06期 No.286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2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在福建的政府治理创新理念与实践启示

    石红梅;邱丹文;

    政府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政府治理理念创新带来的政府治理现代化,对于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起决定性作用。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人民政府、廉洁政府和生态政府等重要政府治理理念和措施,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探索,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有助于推进和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2021年06期 No.286 12-2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网络自主权维护问题与路径分析

    刘煜;程恩富;

    网络自主权是指一个国家具有独立自主发展本国网络以保障其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权利,其基础是网络主权,但其内涵和外延远大于网络主权。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网络发达国家,为维护自身的网络霸权地位,否定网络空间存在国家主权,不断侵害其他国家网络自主发展权利。我国强调网络主权的重要性,同国际社会一道尊重网络主权,并以此为基础,积极维护各国网络自主发展权利,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近年来,我国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已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但也面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体制机制不健全、网络安全遭到攻击等一系列网络自主发展问题和挑战。必须从国际经济与政治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出发,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原则,促进发展和安全良性互动,提高网络自主权国家意识,健全网络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相应法律法规体系,加速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强网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以有效维护我国网络自主权,保障网络安全和国家安全。

    2021年06期 No.286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哲学创新释要

    林默彪;

    哲学创新并非经验性和知识性的创造活动,而是思想家以自由的心灵、理性的沉思和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突破或超越已有的思想观念,去揭示、反思、阐释、澄明在时代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及其意义,为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提供"智慧性"的真理。建构与解构、证明与批判、划界与越界、适应与超越、诠释与创造构成哲学创新的张力。对哲学创新是怎样的以及哲学创新何以可能这些前提性问题的追问和论辩,对于当代中国的哲学创新而言,其可能的意义在于:达至一种哲学创新的主体性自觉,揭示并反思现实生活和实践问题,去建构当代中国的思想自我。

    2021年06期 No.286 67-7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发展新阶段:价值阐发与历史使命——对文化价值、功能与传统再造的新考量

    管宁;

    新发展阶段,文化建设被赋予新的历史坐标。文化被纳入国家宏观战略、社会发展规律、生活要素构成等多个面向的考察,体现了新思想所包蕴的全局视野、系统观念和风险意识,需要以文化政治视角阐发文化价值新内涵。与文化价值相对应的文化功能,在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体现民族深层精神追求、促进文化基因传承转化和民族文化世界意义呈现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时代意蕴。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文化再造具有更高的标准与尺度。推动传统美学精神的深层转化,确立中西文化双重视野,营造健康的文化批评氛围,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是推动文明古国当代新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造当代中华文明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2021年06期 No.286 78-8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9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企业史百年研究:融合与分立的发展逻辑

    巫云仙;

    中国企业史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跨学科企业调研报告。近百年间,中国企业史学科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至1949年之前、1949—1979年,以及1980—2020年三个发展阶段,形成了与经济史学科高度融合的企业史研究范式,同时也孕育出自身独立的发展路径,融合与分立成为企业史学科发展的基本逻辑。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企业主体的不断壮大,与经济史相融合的传统企业史研究范式,正在向分科独立的研究范式转型。在新时代,以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企业史学科,可在理论创新、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凸显中国风格,讲好中国企业的故事。

    2021年06期 No.286 8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地方政府避责行为的生成因素及治理

    金晓燕;刘莉;任广乾;

    地方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的避责行为,表现为信息传递迟滞、信息披露不及时、决策执行不力、侥幸心理与痕迹主义等。委托代理下的央地关系、高强度问责压力下的安全需求、风险不确定性、公众舆论压力下的消极倾向与激励机制的缺位,导致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地方政府避责行为的形成。因此,需要强化政府内部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容错纠错机制、落实问责机制,优化信息传递与披露机制,并建立非常态化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以有效治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地方政府的避责行为,推动国家与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1年06期 No.286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1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风险社会视角下慈善治理现代化的保障机制建构

    陈东利;

    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力量,但也在面临风险社会重大考验时暴露出保障机制相对欠缺的问题。慈善治理现代化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慈善治理的应急响应机制缺乏、协同运行机制滞后、慈善组织的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监督管理机制薄弱、慈善主体的行为激励机制欠缺等。要推进慈善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健全协同运行机制,完善组织内部治理机制,强化监督管理机制,落实行为激励机制等,助力国家与社会治理现代化。

    2021年06期 No.286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影响力债券在我国农村医养结合融资中的运用

    李小兰;

    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服务融资工具,社会影响力债券陆续被运用于公共服务领域并取得成效。它不仅可以缓解公共财政的资金困境,还能调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动多元合作治理、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目前,我国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需求日渐增强,但相应的资金投入还很不足。鉴于此,各地可以尝试将社会影响力债券引入农村医养结合服务领域,搭建起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合作框架,推动农村医养结合服务融资的发展。我国应当明确规定债券基本框架和发行指引、积极推动债券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切实强化债券绩效审计与监督,加快完善和实施配套及优惠政策,从而推进农村"医养结合"社会影响力债券实施并发挥实效。

    2021年06期 No.286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6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残疾人事业包容性发展——基于体育视角的研究

    吴燕丹;张盼;郑程浩;

    残疾人事业包容性发展是新时代民生工程建设应有之义,而残疾人体育是残疾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残疾人体育存在政策设计缺乏部门联动、政府部门权责界定不清晰、社会支持动员不足、残疾人体育参与可及性与适配性不足等问题。立足"十四五"规划,以包容性发展理念设计宏观、中观、微观的残疾人体育发展理论框架,可进一步创新治理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制度设计、公共体育服务兼顾残疾人合理便利以及助残社会组织培育推进工作等。

    2021年06期 No.286 150-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喜讯

    <正>近日,《东南学术》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成为福建省第一家获得出版政府奖的期刊。《东南学术》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性社科学术理论刊物,是全国重点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福建省十大名刊名社,秉持"保持学术品位和现实敏锐性、实现学术文化和社会实践的双重价值"的办刊宗旨,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品质综合性学术期刊,曾获福建省出版系统先进集体、省直机关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2021年06期 No.28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转化与建构:中国革命话语与马克思话语的对接

    李双套;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话语的遵从,不是简单依附于马克思话语本身,而是从实践出发,强调话语对"现实生活过程"的依赖,将"没有教条就没有发言权"转化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其主要体现在:将社会形态话语转化为社会性质话语,将资本主义批判话语转化为反帝话语,将阶级斗争话语转化为敌我话语,将无产阶级话语转化为人民话语,将共产主义理想话语转化为共产主义运动话语。经过转化的马克思话语不是对马克思原初话语的"照着讲",而是"接着讲",是基于"现实生活过程"的新话语。

    2021年06期 No.286 31-3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生活观:生活认识的革命性变革

    高炳亮;

    马克思生活观从现实的人、现实生活的角度,对旧生活观进行了历史的、具体的批判,开启了生活观的科学革命,使生活观实现了从思想世界到现实世界、从市民社会到人类社会、从被动生活到主动生活的转变。马克思生活观肯定了历史主体与生活主体的一致性,揭示了无产阶级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真正创造者的历史使命,唤起了无产阶级对生活命运的觉悟、信心和勇气,指引无产阶级找到创造美好生活的正确道路。着眼于创造科学形态的生活样态,马克思生活观从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空想层面与科学层面、个体层面和共同体层面等维度,实现了对人类生活梦想的升华。

    2021年06期 No.28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超越单边主义?——基于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一种分析

    刘兴盛;

    无论是将"自由自觉的活动"看作"人的类特性",还是把"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本质",抑或将"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作为"人和动物区别"的标志,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都包含了深刻的交互主体性意蕴。从哲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透视来看,交互主体性代替孤立主体性是时代必然和大势所趋,作为孤立主体性外在体现的单边主义也终将被象征交互主体性自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扬弃。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命运与共的思想认识筑牢交互主体性的观念基础;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互利共赢的实践追求铺就交互主体性的现实道路。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整个人类社会的交往状态将得到有效改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与理论依据,深入研究阐发这一思想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06期 No.286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无产阶级何以为“剩余之人”?——由乔蒂·狄恩《共产主义地平线》引起的思考

    巩永丹;张雯;

    狄恩在《共产主义地平线》中把批判的靶子指向交往资本主义,推出了新共产主义观念,塑造了作为共产主义政治主体的"剩余之人",并以此对抗资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概念的一种当代阐释。"剩余之人"是被当代资本主义无产阶级化的人,是被资本筛选、挤压到边缘的"大众",是极度包容性的概念。但是,作为共产主义的托举者,"剩余之人"已经不再是马克思存在论意义上的历史性概念,也不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的工人阶级,而是发生了"从抽象到具象""从无产到无分""从革命到分裂""从雇工到诸众"的转变。这种转变改换了无产阶级的存在场域、内在本质、革命特性和身份标识,使之变成"群氓"式的大而全概念,沦为消解共产主义运动的"伪主体"。实际上,在数字化时代,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依然存在,作为"人格化的劳动",无产阶级不仅在场,而且还面临从"身体从属"到"生命从属"的命运。因此,只有无产阶级才能托起智能时代共产主义的曙光。

    2021年06期 No.286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的法治逻辑——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为例

    刘启川;

    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在法理正当性和制度规则上存在诸多问题。在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建设背景下,厘清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法治风险及其规制路径的意义重大。自由法治国"守夜人"理念下禁止授权立法原理,非但无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注解,反而成为服务行政和给付行政的羁绊,而社会法治国的发展为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提供了法理依据和正当基础。然而,缺乏民意的先天性不足与缺乏有效制衡和监督的制度缺陷尤其是侵犯人权的法治风险,必须引起足够的警惕。应当从注重行政法定原则的统摄运用,有效发挥行政均衡原则的调试功能,以及充分发挥程序正当原则的规制效力等三个层面建构行政机关制定法律规范的质量保障机制。

    2021年06期 No.286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提起主体之拓展

    丁国民;贲丹丹;

    目前,我国可以提起环境行政公益讼诉的主体仅有检察机关。单一提起主体带来案件线索发现存在障碍、环境公众参与机制不畅、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优势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建议拓宽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提起主体范围至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社会组织、公民个人诉前应优先行使环境参与权利,穷尽行政程序救济,以便行政机关自纠。各提起主体的先后顺位依次应为检察机关、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2021年06期 No.286 110-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大国市场下推动技术赶超的机制分析与路径选择

    黄先海;张胜利;诸竹君;

    相比于小国市场,大国市场的市场规模大、产业链完整且市场竞争更加充分。基于蛙跳型经济增长理论和后发国家技术赶超的历史经验,可将大国市场下推进技术赶超的三大机制概括为:巨大的市场规模促进了新技术培育和运用,完善的产业链强化了产业链创新黏性,大量的市场主体形成了充分市场竞争格局。"十四五"时期,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中国可从以下四大路径实现技术赶超:以发挥好国内大国市场优势为导向的基础性路径;以培育和运用好新技术为导向的关键性路径;以强化产业链创新黏性为导向的加速发展路径;以建立充分市场竞争机制为导向的内生增长路径。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在技术赶超中发挥的双轮驱动作用,可为其他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解释。

    2021年06期 No.286 158-16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制造业转型的政策向度:基于国家治理的思考

    张亚鹏;

    推动制造业发展是当前世界大国的基本经济议题。制造业不仅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同时是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主战场"。制造业转型所涉及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与发展模式等内容是理解与认识中国制造业的三个重要方面。从国家治理角度看,中国制造业转型存在要素配置不合理、转型空间不均衡、转型模式待优化等结构性问题。针对当前中国制造业转型存在的问题,建议制定与实施差异化的政策类型与实践路径。

    2021年06期 No.286 16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陈禺;黄新焕;欧忠辉;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系统是由综合质效、创新发展、区域带动、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靶心距的系统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具有现实意义。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厦门、泉州等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宁德、龙岩、漳州等市。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高水平低协调发展状态,泉州台商投资区、漳州招商局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处于低水平高协调发展状态。开放发展、绿色发展子系统是福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薄弱点,开放发展子系统是发展最不平衡的子系统。

    2021年06期 No.286 176-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8K]
    [下载次数: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迈向互惠共生: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复合型模式——来自西北民族地区X县W乡的地方性经验

    罗敏;陈宝玲;蒋慧琼;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不同于传统"单一式"土地流转模式,X县W乡的土地流转属于一种复合型流转新模式,即在"需求-供给"的理论框架下,W乡的土地流转模式既包括传统单一式的流转模式,又包括以区域特色产业链为核心而辐射出的流转新形式,该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荒置的土地资源,还带动了农村无业人口再就业以及农村三产的融合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复合型土地流转模式也面临着农户意愿不强烈、市场机制不完善、经营主体不规范等现实困境,可以"利益-责任-组织"三者共生逻辑为基础,完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土地流转,从而形成农户、市场与经营主体三者互惠共生的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

    2021年06期 No.286 186-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9K]
    [下载次数:1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资产专用性与交易频率对农户林业生产环节外包决策的影响

    温映雪;刘伟平;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高家庭林业经营水平。然而,我国林草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服务外包作为专业化分工后形成的生产方式,能推动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与现代林业发展衔接,促进我国林业向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发展,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研究发现,农户从事林业生产所具备的人力、物质、地理资产专用性较高,导致其与服务组织达成合作的交易费用增加,外包行为发生的概率随之下降。当林业生产环节交易频率与外包服务供给市场活跃度上升时,则会降低交易费用,激发农户购买外包服务需求。在政策方面,应巩固和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引导农户树立科学营林理念,明晰林地产权归属,提高生产补贴额度,健全营造林质量监督管理制度,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强度,加快家庭经营向现代林业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培育林业生产服务组织或新型经营主体,提升林业机械化服务市场水平,营造良好的林业生产服务市场氛围,降低"小农户"与"大市场"衔接的交易费用,推动生产规模经营与服务规模经营协同发展,改善森林经营质量与效率。

    2021年06期 No.286 196-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7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汉晋北朝赠答诗考论——以洛阳为中心

    陆路;

    赠答诗是汉晋北朝重要的诗歌题材,而作为都城的洛阳是赠答诗创作最多之地。汉晋洛阳赠答诗兴盛,以四言诗为主。北朝洛阳赠答诗有所衰弱,在南朝文化影响下以五言诗为主。隋代洛阳赠答诗复兴,为唐代该地诗歌创作的繁荣做好了准备。

    2021年06期 No.286 206-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新文学作品看“中国娜拉”的时代焦虑

    亚思明;

    1918年6月,《新青年》杂志出版"易卜生专号"后,"娜拉"形象从西方历史语境进入中国新文学,并穿越了过去一个多世纪的不同历史时期,组成了绵延不绝的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新女性人物画廊。不同年代的作家对于"娜拉"的解码方式有所不同,从鲁迅对"出走的娜拉"的思考,到茅盾笔下"性解放"运动的先驱,再到张爱玲刻画的"寻找真爱的娜拉",中国社会经历了封建家族的崩盘、革命激情的幻灭,又回归一夫一妻制的变革。1982年,香港地区作家亦舒以《我的前半生》致敬鲁迅《伤逝》,从现代女性的角度重新回答"娜拉走后怎样"这一个世纪疑问。到了2017年夏,随着剧版《我的前半生》的热播,"子君"的故事又回到中国。但这个版本显然进行了一些处理,将弃妇逆袭与"剩女"危机缝合在一起,折射了新时代"中国娜拉"的焦虑。

    2021年06期 No.286 222-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康德美学时间性内涵的引申性阐发

    陈海静;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把时间视为感性直观的纯形式,认为它是人的内感官对感性杂多进行综合的先天条件。受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康德的这一理解还带有机械物理学线性思维的痕迹。在其晚年写就的《判断力批判》中,康德隐约开示出了一种新的时间观念。虽然康德并未直接将其作为显在的主题加以展开,但依其思路可推演出四个方面的内涵:其一,审美发生的时机具有非现成性;其二,审美体验的过程具有自我参照性;其三,审美领会的次序具有主观的合规则性;其四,审美呈现的态势具有突破瞬间的包孕性。这四个方面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审美时间的独特结构,集中彰显了审美活动的超越性内涵。

    2021年06期 No.286 23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伦理学的“扭转”:从理性主义走向情感主义——对舍勒早期哲学思想的考察

    王欢欢;

    在1900年认识胡塞尔之前,舍勒已经展现了其重新构建伦理学的策略和"扭转"伦理学构造基础的决心。一方面,他批判西方哲学时虽然意识到了"真的"与"好的"之区分,但是最终走向了"好的"归属于"真的"理性主义伦理学,或者情感陷入一种经验心理学的主观性之中;另一方面,他通过批判理性主义和情感经验主义,论证伦理学的独立性,力图让伦理学走向情感主义。舍勒早期伦理学的这种情感"扭转",在其1900年之后的伦理学建构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回应和深入发展。

    2021年06期 No.286 238-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6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