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9
日访问量:103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卓越贡献

    许耀桐;苏贵斌;

    恩格斯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建、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1848年以前,恩格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以对工人阶级的研究和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襄助唯物史观国家学说的创建。在1848年后的革命斗争时期,恩格斯通过对欧洲革命经验的总结,研究民族独立和民族国家问题,研究巴黎公社以及对巴枯宁和杜林的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马克思逝世后,晚年的恩格斯根据原始社会研究的新材料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全面、系统、完整地阐述了国家问题,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增添和完善。

    2020年06期 No.280 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8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文学使命、哲学行动与社会革命——恩格斯早期(1839—1844)的人民思想

    王兴赛;

    恩格斯早期(1839—1844)思想可划分为"青年德意志派"时期(1839—1840)、"青年黑格尔派"时期(1840—1842)以及转向和确立共产主义时期(1842—1844)。恩格斯在这三个阶段的政治思想变化可简单归结为自由主义、共和主义与共产主义。这种背景下,在"人民"主题上,其第一阶段的关键词是文学使命,即强调文学旨在培养人民个体的自由意识、权利意识、道德感和爱国情怀等;第二阶段的关键词是哲学行动,即强调人民在哲学批判基础上的总体政治行动;第三阶段的关键词是社会革命,即强调作为人民群体的无产阶级引发的社会革命。

    2020年06期 No.280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实践逻辑——以福建木兰溪流域治理为例

    朱远;陈建清;

    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如何精准识别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关键要素与行动逻辑,对实现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基于对象-过程-主体维度,构建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分析框架,并以福建莆田木兰溪流域治理20年历程为例,梳理其背后的行动逻辑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生态治理对象呈整合式特征,从生态优先拓展到实现"三生协调";生态治理过程呈系统化特质,从立足末端治理的"一条河"转向源头预防式的全流域系统治理;生态治理主体呈网络化特性,从政府主导向多方协同参与转型。当然,上述实践逻辑的治理效能能否有效转化,既离不开对象、过程、主体各维度相关要素之间的有效互动整合,也离不开不同维度之间的协同变革。

    2020年06期 No.280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5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品格

    朱雪微;

    时代性、实践性、批判性和人类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的精神气质,这种精神气质是塑造和引领时代发展的"文明的活的灵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是从当今时代最大的社会现实出发,转变传统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是立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批判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相互对立的旧式思维方式的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的新型思维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代人类解放向何处去提供了现实路径。

    2020年06期 No.280 24-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1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我国经济学教学是否过于西化?——以大学生价值观调查为分析依据

    王俊杰;张伊娜;袁子芳;

    大学生的"四个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其社会价值取向,因此以"四个自信"为框架设计调查问卷,根据所调查信息判断经济学教学的价值倾向即是否过于西化具有一定科学性。大学生价值取向不仅与其家庭背景相关,更大程度上与其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教育有关。2000多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方面都不够自信;其中,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制度自信"方面并未表现得更加自信,这与我国取得的卓越经济成就不相符。某种程度上说,经济学教学过于西化,对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盲目信奉是这一结果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当前有必要将"四个自信"融入经济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加客观公正地评价我国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等。

    2020年06期 No.280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以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为例

    胡科;陈武元;

    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一直是发达国家高校推动科研诚信教育、提升科研质量的关注点。通过梳理和分析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和东京大学这三所大学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措发现,立足于学术诚信的全过程教育,坚持预防与惩治并重的治理理念,建立从国家到高校的整体性治理制度体系,发挥学术自律性与学术他律性相结合的约束作用成为发达国家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经验。坚守学术诚信、惩治学术不端行为是确保科研质量的基础,我国高校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完善学术不端行为治理一体化制度,从而确保学术声誉及社会信任,提升科研竞争力。

    2020年06期 No.280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36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

  • 文化自觉与传统文化现代化

    刘中玉;

    研究历史既要有场景回归的意识,也要有现实观照的自觉。当前与传统文化现代化关联密切的日常生活的结构调整和社会文化的创新转型这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界对传统与现代问题模式争论的理论性反思。结合全球化和文化自觉等理论来看,或可从历史叙事与构图的"书法"、加强传统的思路、文化自觉之于构建共同性原则的意义等三个层面对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进行阐释。

    2020年06期 No.280 49-5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沿海城市空间、意象及内在精神之演变——对历史街区“三坊七巷”变迁的思考

    林朝霞;

    中国沿海城市空间、意象及内在精神具有自身的演替规律。历史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也是揭示城市文化之谜的窗口。而历史街区"三坊七巷"既是连接福州城过去与未来的精神坐标,又是中国沿海城市发展史的一个微缩世界。它的变迁不仅显示了中国沿海城市"陆—水"的空间变化规律和"乡—郭—城"的外拓年轮,而且显示了沿海城市的意象变迁和精神演替。三坊七巷从乡野向市井再向文化中心的转变,显示了沿海城市拓展过程中多元中心的兴起;从谨严强制管理向相对自由宽松管理的过渡,显示了沿海城市民间平等意识的崛起;对古典精神、民间立场和现代意识的融合,也体现了沿海城市向世界开放的姿态。

    2020年06期 No.280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1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权力、资本、地方对“文化场景”的建构——以历史街区“五店市”文化产业为考察对象

    王惠蓉;

    现代"文化场景"建构已突破二维场景的生产时代,进入权力、资本、地方三维建构时期,尤其是地方文化遗产的持有者和非遗传人的文化生产自觉与自醒,使得他们的主体性意识开始参与城乡间"文化场景"的建构。"文化场景"中的"权力、资本、地方"应分别从"话语、价值、情感"维度赋予内涵,"权力、资本、地方"在"文化场景"中的主体性为:意象构成、意义生成、地方品牌。其在"文化场景"中实现同构的实践范式为:建立现代与传统共生的发展逻辑,在原生文化生产与媒介符号社会互动中完成"文化场景"的流动与转换模式,通过冲突与共情机制保障"文化场景"的生机。

    2020年06期 No.280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投资结构变化、效率演变及其对增长质量的影响

    袁志刚;张冰莹;

    2008年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降,根本原因在于增长动力的转换。资金投向从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与基础设施建设,使得投资与资本形成的差距拉大。在计算投资效率的各类方法中,Wurgler模型框架更适合于计算结构性层面的投资效率。从计算结果上看,2008年前后中国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发生显著转变的主要原因是:从行业层面看,制造业投资效率下降;从区域层面看,东部地区投资效率下降以及西部地区投资持续处于非效率状态。

    2020年06期 No.280 74-8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下载次数:8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绩效差异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

    陈少晖;陈平花;

    以2015年发生并购重组的32家国有上市公司2014—2018年的财务指标数据为基础,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评价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绩效。研究发现,并购重组对国有企业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的提升作用并不明显,也并未实现其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生产技术不够高,经营管理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果不明显。鉴于此,新一轮国有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应当在适度规模扩张的基础上,加强企业业务、文化、管理体制的有机融合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2020年06期 No.280 8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1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资金视角的扶贫效率问题研究

    陈蕾;古洋洋;任文达;

    政府转移支付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工具,但存在瞄准效率不高、减贫效果不佳等问题,此时信贷支持与社会捐赠就成为有效补充,这两者统称为社会资金。社会资金参与扶贫不仅能够增加贫困地区的资本供给,还提供很多扶贫项目,以保证贫困地区农户的生活水平,并提升农户的投资能力。分析社会资金扶贫效率时,引用Evns的创业模型进行理论分析,并将农户的资金使用分为保障性生活消费和生产经营投资两个阶段,结果显示,农户使用扶贫资金进行投资存在门槛,当初始财富低于门槛值时,农户会将所得资金用于保障性生活消费,当拥有财富高于门槛值时,农户开始生产经营投资。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 2010—2017年扶贫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涉农信贷和社会捐赠组合的扶贫效果更好,资金组合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会随着贫困程度的不同产生差异,据此提出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扶贫效率的政策建议。

    2020年06期 No.280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6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数据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与我国区域差异化发展

    王少泉;

    实现"提升大数据发展水平"这一目标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在呈现全国31个省市区人均GDP和大数据发展指数的基础上,测算两组数据相关性能够发现: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即人均GDP变大时与大数据发展指数随之变大,但是某些省市区这两组数据的相关性不明显。对人均GDP和大数据发展指数这两组数据相关性不明显的省市区情况展开分析能够发现:除经济因素之外,环境也是大数据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素。以经济发展水平与大数据发展水平为标准,可以将全国31个省市分为四大类别,这四种类别的省市区均会继续发展,但发展前景和主要任务存在诸多差异。

    2020年06期 No.280 106-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8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组织双元:演进路径与理论模型

    谢永珍;吴龙吟;

    权衡探索与开发关系、培育组织双元,是公司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组织双元是以公司资源为基础、以探索和开发二元对立统一为核心内涵的动态能力。从组织双元过渡至"战略双元"的视角,考查以组织双元为变量的公司战略研究可发现,针对战略双元的研究范式正在由初期的"结构—绩效"范式转向"结构—行为—绩效"范式。在"结构—行为—绩效"范式下,战略双元作为中介变量,更加系统地诠释了组织双元的前因与后果。但作为战略决策主体的董事会对战略双元的塑造研究很少,组织双元理论研究的实践价值亟待提升。基于战略决策的主体董事会视角构建"董事会—战略双元—公司成长"的机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内外部情境因素如董事会治理文化、资源约束、CEO能力与激励和市场化程度、技术水平、产业政策等对董事会双元战略决策及其实施的边界作用,以期使战略双元的理论研究更加符合实践逻辑。

    2020年06期 No.280 119-129+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企业如何参与社会治理?一个环保领域的案例研究及启示

    苗青;赵一星;

    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社会治理的进步需要社会力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则是一种有效的参与机制。垃圾分类是环境治理中的关键瓶颈,而社会企业为垃圾治理的现代化提供理论和模式支撑。以致力于环境治理的新兴社会企业案例"虎哥回收"为例,以"政府购买-规模效应"的基本框架分析社会企业参与的垃圾治理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社会企业在垃圾回收领域扮演"民生经纪人"角色,政府应通过购买服务推动社会企业规模化和可持续化运营。

    2020年06期 No.280 130-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26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法制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与企业创新——基于知识产权法院的效果评估

    杨菲;史贝贝;

    经济发展步入新时期,如何通过提升企业创新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无疑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利用中央政府2014年开始的知识产权法院建设来构造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16年上市企业数据及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知识产权法院的建设显著提高了企业的发明型专利、实用型专利和外观型专利的数量,使企业创新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知识产权法院建设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企业规模和企业创新能力上呈现出递增趋势。此外,该提升作用在法制建设不同的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

    2020年06期 No.280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1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知识产权保护驱动版权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刘京华;张华荣;

    理论界普遍认同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版权产业发展的观点,但对其作用机制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基于扩展的知识生产函数(KPF)模型,构建理论模型以揭示知识产权保护驱动版权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为版权产业发展水平的增函数,跨国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也证明知识产权保护有助于促进版权产业的发展。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版权产业发展的边际效应存在异质性,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呈现边际递减的特点。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既要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对版权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又要注意避免知识产权保护"大跃进",应采取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020年06期 No.280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自觉与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音乐

    叶松荣;

    在中国西方音乐理论研究中,对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音乐的解释尚缺少主体性的文化视野。因此,在费孝通倡导的"文化自觉"理论视域下,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研究范式,以"文本直观"法为参照,揭示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音乐及创作观念背后蕴含的具有普适价值意义的"文化自觉"之特质,即民族乐派作曲家具有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自知之明",并能展现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在对他者文化的兼容并蓄中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从而推动民族乐派音乐从本土走向世界。以中国的文化自觉理论对西方19世纪民族乐派音乐作品意义的阐释,亦可视为中国解释学的一种研究范式。

    2020年06期 No.280 160-16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电影政策的动力逻辑

    颜纯钧;

    新中国成立以来,电影政策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一再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也造就不同时期的存在面貌和发展趋势。新中国的电影政策从一开始就不是直线的、匀速的、上升的,而是曲折的、变动的、起伏的,一再显现出"蛇行"的轨迹。21世纪电影产业的大发展,从根本上说仍在延续着政策的动力逻辑。表面上看,这是电影政策最好的时期,也是电影发展最好的时期。然而,把它放在新中国电影政策的演变史上考察,这个大好局面便显示出令人担忧的前景:电影的发展是否仍在继续勾划那条"蛇行"的轨迹,是否会在未来又滑向另一个极端?电影的产业政策是否可以持续,是否又会遇到重复的纠偏式治理?所以,需要在对电影发展规律的认识上,建立一套长远的、全面的、总体性的政策规划,才能让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到行稳致远。

    2020年06期 No.280 16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知识普及、意义斗争与思想实验——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

    陈舒劼;

    科学想象与科普叙述相结合是中国科幻小说的重要传统。21世纪以来,主流科幻小说中的科普色彩日趋淡薄。在科普的严谨性与科幻的想象力的冲突框架中,"科普需要怎样的科幻"或者"科幻应该怎样科普"的问题应得到重新思考。当代科学的发展要求科幻小说叙述更应重视意义的斗争而非知识的流传。当代科幻小说中的科普叙述应重新激活启蒙的勇气,通过"思想实验"将科学知识传播、认同观念探寻和思维方式更新有效地融为一体,提升科幻小说中科普叙述的境界。

    2020年06期 No.280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程序与实质:转型期中国的微博场域价值判断共识建构

    张梅;

    微博场域的公共争论不仅涉及以客体性世界为主的事实判断,也涉及以主体性或主体间性世界为主的价值判断,并且微博场域的技术特征构造出弱关系聚合、多方对话平台以及判断表达直接的"先天构架"。价值判断的共识标准应始于程序共识,而终于实质共识,即在程序共识的构建目标上,依据语用论辩学路径,建立清晰的外部元论证规则和内部论证各要素规则;在实质共识的构建目标上,依据现实经验为基础并结合理论融贯和效用检验的三重标准。在转型期中国的微博场域中,政治领域的共识目标应在光谱中更偏向有序国家中的个人权利,经济领域的共识目标应在光谱中更偏向国家干预的集体主义或福利主义,而社会文化领域的共识目标应在光谱中更偏向个人合法选择的自由权利。

    2020年06期 No.280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3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帝纪”怎么就成了第一?

    辛德勇;

    目前所知存世最早的《后汉书》刻本"北宋刻递修本"应该保留了更多范晔写定的原貌,其"帝纪第一"这样的篇第排列镌记形式与后世刻本有所不同。种种史料证明,后世的刻书对旧有版本的书名、篇名刊刻形式作了改动。对比不同时代的同类纪传体史书的标记形式,这一改动应当同书帙性质的改变有直接关联。在书籍由竹木简书转入纸卷时代之后,其装帧制度发生了显著变化,并引起篇名、次第和书名的标记形式也发生改变。探寻这样看似简单的表象之下所潜存的历史脉动,有助于更为清晰地看到历史的真实面目。

    2020年06期 No.280 191-202+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9K]
    [下载次数:6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历代对《论语》“礼之用,和为贵”的解读——以朱熹的诠释为中心

    乐爱国;

    对于《论语》"礼之用,和为贵"中的"和"的解读,经历了自皇侃、邢昺从礼乐关系的角度讲"和,即乐也","和,谓乐也",到朱熹从礼有体用的角度讲"和者,从容不迫之意",再到王夫之讲"‘和’者,以和顺于人心之谓",刘宝楠以《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进行解读的过程。到了现代,有学者继承清儒的解读而言"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也有学者解读为"调和""和谐"。然而,朱熹从体用关系的角度讲"礼中自有和",强调礼的自然和缓,内涵了自信与淡定,包含了复杂的理论结构,具有丰富的心性意蕴,更突出人的主体性。

    2020年06期 No.280 203-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禅宗语录朱熹形象的宗教意涵发微

    邱蔚华;

    禅宗语录中的朱熹形象有着丰富的宗教意涵,或被重塑为近佛随护的居士,或诗意再现为任运自然的悟者,或被抒写成游走禅门的方外密友,或被演绎为禅师接引弟子的媒介。这些丰富的形象蕴涵着厚重的佛禅文化底蕴:一者反映了儒释文化的深相互动与碰撞交融;二者朱熹形象的佛禅化融合了居士逸闻与历史想象,是文学、史学与禅宗互渗与影响的形象演绎;三者蕴涵着禅宗"游戏三昧"的旨趣;四者表现了禅宗"以诗说禅"的独特文化理念,从而彰显出语录之朱熹形象具有"沟通宗教、文学、语言"的意义和价值。

    2020年06期 No.280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初入中国若干问题新探——对《北华捷报》新史料的考察

    周瑞瑞;

    19世纪70年代,创办于上海的英文《北华捷报》就已经出现马克思之名。该报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呈现了马克思经典学说产生的世界历史背景与理论关注重心;记录了马克思学说经由俄国演变成布尔什维克主义并落地中国,折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对马克思主义传至俄国、中国的抵触心理;虽曾用"经济决定论"误读马克思,但也承认马克思理论是革命的、科学的社会主义。《北华捷报》为马克思学说如何进入中国提供了历史细节,也为研究20世纪初中国思潮林立时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无政府主义的关系,以及基督教社会主义、俄国虚无主义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提供了补充。

    2020年06期 No.280 21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补种复绿的法律性质及其在涉林犯罪案件中的衔接适用规则

    蔡晓荣;马传科;

    当前,在涉林犯罪案件中被广泛使用的补种复绿措施,被认为是环境犯罪中修复性司法的典范。研究发现,补种复绿的司法实践和理论认知存在法律性质判断样态多元、司法实现程序混合和法律责任交叉适用随意等问题。补种复绿作为一种法律责任承担方式,应识别为公法责任,以行政责令、行政代履行等方式实现为宜。在涉林犯罪案件的司法处理过程中,实体上补种复绿与刑事、民事责任并列承担;程序上补种复绿的行政追责程序与刑事、民事追责程序没有严格的先后之别。

    2020年06期 No.280 228-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民事诉讼标的:逻辑、经验与本土化资源

    梁开斌;

    学术界对于民事诉讼标的之研究,多以程序正义为导向,致力于绝对或相对体系化的逻辑建构路径。"以逻辑指导经验"的诉讼标的研究进路存在司法实践解释力不足的问题,"以经验完善逻辑"的诉讼标的研究进路应当成为新的视角。通过对大量裁判文书的分析和法官的深度访谈,可知实务界的诉讼标的确定方法是以实质正义为导向,以程序保障权为思维底线,坚持有利于纷争的一次性解决、有利于减轻当事人的诉累、有利于案件审理的操作模式。实务界的诉讼标的确定方法是一种"事实之法",可总结为诉讼标的法定、酌定和约定三种路径。内在统一于该三种路径的是对案件事实牵连性和诉讼请求竞争性二因素的权衡。

    2020年06期 No.280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