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挑战与发展: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贺东航;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后工业时代的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大数据精准嵌入社会经济文化公共治理各个方面,不仅引发了社会生产关系的时代性变革,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具体内容,还为解决经典作家思考的国家治理理论开辟了新的研究范式,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生态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依据。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一方面为丰富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所产生的挑战也推动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2020年05期 No.279 1-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天下大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体”——兼论中国世界主义政治哲学

    何君安;闫婷;

    按照中国传统政治哲学身—家—国—天下的逻辑,世界必然成为其视野范围内的重要一环。其"世界之内有国家"而非"国家之外有世界"的思路为建立融贯的政治哲学提供了可能。"天下大同"是传统中国世界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但其内容不止于"天下为公",而是大同与小康的混合。它立足于世界的统一性、共有性、道德性、差序性想象,没有强烈的畛域观念,不是纯粹的"乌托邦",而是中原王朝国家效法的模板和努力践行的目标,赋予了中华文明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精神。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体系的形成固化了世界的分裂局面。随着对这一体系的深度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主义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了世界之不可分性、资源和人类命运之共同性、人类具有共同的道德本性等信念,但抛弃了其差序性,同样是需要当下即展开实践,是"天下大同"理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0年05期 No.279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5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政治协商:“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

    林怀艺;杨达;

    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是认识人民政协的性质定位和地位作用的重要方法论。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体现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实现党派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推进协商民主和调动积极性的利器、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人民政协的国际比较是将人民政协与国外的上议院、国外类似的协商机构和协商形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战线组织等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映衬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存在的根本理由和根本职能,人民政协的中国特色与国际比较表明,政治协商不愧是彰显"中国之治"的一个"制度密码"。

    2020年05期 No.279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民法典研究

  • 《民法典》第322条规定的添附规则之历史起源与比较法研究

    徐国栋;

    添附制度起源于对盗窃行为的生态主义善后处理。它的范围逐渐扩展,包括了河流添附等,但它与先占、加工、孳息的取得方式的界限长期不清。厘清的工作由中世纪和近代法学家完成。他们先把加工独立出来并造词命名,然后把孳息的取得独立出来,这样,添附的含义日益限缩。它是一项把"新物"设定为不可拆解以避免价值破坏的制度,把新物断给一个形成贡献人,并判定该人给另一贡献人补偿。尽管如此,一些迷恋罗马法的立法者仍采用广义的添附概念,另一些立法者则吸收了后罗马法时代的学术成果,建立了狭义的添附制度。我国《民法典》属于后者。但《民法典》第322条关于添附的规定来源于《民通意见》第86条,更多的是一项本土制度,与罗马法传统的添附存在差距,其中以确认可能存在意定添附为甚。尽管如此,在生物学添附中仍有意定添附的空间存在。

    2020年05期 No.279 28-3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多数人侵权体系及相关法律适用问题

    张平华;

    《民法典》建立了合理的多数人侵权法律适用机制:原则上适用按份责任,例外情形下承担连带责任,对连带责任适用法定主义。侵权连带责任是多数人侵权的制度核心,对应于共同加害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帮助侵权等基本类型,侵权补充责任是多数人侵权责任的过渡类型。各种责任类型都存在一些值得重视的解释适用问题。《民法典》完善了追偿权体系,有助于实现多数人侵权责任的内部均衡。

    2020年05期 No.279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28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新闻传播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利弊之辨:溯源与规避

    刘俊;

    量化研究是新闻传播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中西方量化意识和实证精神的传统有别,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传统因素造成的,包括思维方式、生产力状况、制度方式等诸多具体表征和成因,例如圆融思维与点状思维的区别。量化研究以其稳定性、统一性、精确性、系统性特点,对新闻传播学研究意义重大,同时它也是对中国文人"心证大于实证"传统的有效补充和矫正。不过,量化研究也需规避遮蔽问题精神、思想精神、人文精神和本土精神等不足。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需要注意问题先行,而不是唯方法论;贡献思想,而不是唯数据论;允许例外,而不是唯精确论;面朝本土,而不是唯西方论。

    2020年05期 No.279 47-5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4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冲突研究二十年:学术图景、理论动态与视域前瞻

    李慧勇;王翔;高猛;

    近20年来,国内社会冲突研究大致经历了"西方社会冲突理论引入、介绍—本土化社会冲突理论探索与尝试—本土化社会冲突理论反思与成熟"3个议题演变阶段。当下和今后国内社会冲突治理之道和研究方向应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遵循、以法治建设为依托、以大数据治理和协同治理为抓手,推动社会冲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此外,还应深入推进本土化研究,挖掘和提炼中国特色治理经验,进而为国际社会冲突研究贡献"中国智慧"。

    2020年05期 No.279 5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8K]
    [下载次数:20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宋涛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和贡献

    林鹭航;

    宋涛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奠基人。他的经济学论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对我国当代经济问题的研究成果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如在社会主义生产与生态平衡的关系方面,他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可以为维持生态平衡创造可靠条件。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他提倡通过自主创新、产业协调发展和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方面,他重视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手段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

    2020年05期 No.279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主题:句法革命与宪法革命

    徐长福;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句法革命和宪法革命为主题,但由于解释传统的影响,以及对主题词"Subjekt"和"Verfassung"的翻译和理解问题,该主题一直没有得到鲜明的揭示。马克思针对黑格尔颠倒主词和谓词的句法,主张一种主谓再颠倒的句法,这是其句法革命;他反对黑格尔以立宪为名、以专制为实的立宪君主制,主张彻底的民主共和制,这是其宪法革命。以句法革命行宪法革命,这是马克思这部著作的理论特色;以宪法革命终结封建政治的合理性,这是该著作的思想贡献。只有明辨该著作的主题,才能在相关研究中不致迷失方向。

    2020年05期 No.279 77-85+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环境美德伦理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性突破

    陈庆超;

    环境美德伦理是应用伦理在当代环境问题上的新发展,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古希腊的目的论思想尤其是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说。幸福生活是现实的人活动的最高目的,行为者在德性培育过程中必须以"适度"和"节制"的态度对待外在诸善,优美和健康的自然环境是行为者参与政治生活、求得卓越性的前提条件。亚里士多德的这些观点为行为者保护环境提供合理的道德辩护。在理论阐释和实践发展中,当代环境美德伦理展示了美德伦理的实践效用,例证了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的时代价值。

    2020年05期 No.279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布局与前景

    李金华;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直接提供服务的行业,其目标是保持生产过程的连续性,提高生产效率,促进技术进步。中国重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较慢,规模总量还有提升空间;重要生产性服务行业发展很不均衡,支撑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中国重要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和华北地区,西北、东北地区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未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要突出重点,注重发展支撑先进制造的生产性服务行业;要强化新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产性服务业的系列著名品牌;要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不同地域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契合。

    2020年05期 No.279 93-10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10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政府行为视角下的中国经验

    谢获宝;黄大禹;

    借助中国上市企业2007—2017年的数据,可研究地方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微观经济主体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发现,地方产业政策的强度越大,则越能够提升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该结论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稳健成立。就企业属性结构看,地方产业政策对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的驱动作用更强。从宏观影响机制来看,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强度,并有助于增强高等学校人力资源供给力度;从微观影响机制看,地方产业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并降低企业的脱实向虚偏向。二者都能够间接的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特别的,恰当的政府激励能为产业政策发挥效用提供条件保障。在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下,地方政府对产业政策的运用效果更加明显;只有在地方的财政收支状况较好的情况下,地方产业政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020年05期 No.279 104-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0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结构负利”规避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黄阳平;刘妍璇;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第二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并且出现下降趋势,出现"结构负利"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据此,以1995—2018年中国30个省份的统计数据为例,利用系统GMM方法构建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从产业结构调整成本效应和产业内部关联效应的视角分析第三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产业结构服务化调整成本是影响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因素,第三产业尤其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结构负利"带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结构负利"问题更加显著,而中西部地区尚不明显。

    2020年05期 No.279 117-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7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机理研究

    李华晶;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如何实现区域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协同,绿色创业生态系统(GEEs)提供了一些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基于社会技术系统研究范式构建GEEs创新机理,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GEEs创新发生缘起,即绿色创业者、团队和企业作为核心创业主体的机会—资源一体化行动; GEEs创新过程进路,即绿色技术在时空维度的扩散性和预见性助推; GEEs创新价值效应,即社会创新因伦理和BOP市场的组织演化;区域情境嵌入和成长对策优化是GEEs创新应用方向。未来有必要从理论融合和实践协同入手探索绿色创业生态系统的创新机理,进一步提升GEEs创新质量,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20年05期 No.279 126-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两块牌子”:社会企业的资源拼凑逻辑——对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双重回应

    刘蕾;吴欣同;

    在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两种力量交汇下,社会企业逐渐成为传统组织转型的重要选择。社会企业通过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问题具有创新性,但法律仍未赋予其专属法人地位,只能冠以"企业"牌子或"社会组织"牌子。而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中存在的二元逻辑与双重资源的获取需求,使得许多社会企业在实际运行中同时注册以上两个身份,即社会企业的"两块牌子"。基于此,以资源拼凑为理论视角,选择同时具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与公益发展中心两块牌子的LT社会企业作为典型案例,可清晰阐释社会企业注册"两块牌子"的资源拼凑逻辑。

    2020年05期 No.279 13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 ]
  • 董秘审计背景会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吗?——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验数据

    林萍;林伯强;张雅玲;

    董秘是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主要负责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协调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关系、为公司重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等事务。分析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可考察董秘审计背景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董秘审计背景对应计盈余管理行为甚至是对隐蔽性更强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都起到了抑制作用,促进了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进一步区分产权性质、公司治理以及审计监督质量后发现,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在公司治理水平低、审计监督质量低的公司中也更明显。

    2020年05期 No.279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社群服务背景下在线知识付费产品用户持续付费意愿研究

    朱祖平;张丽平;

    在流量红利越来越接近枯竭,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传统以获取流量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在新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以服务用户为中心的社群服务模式正在为在线企业提供新的发展动力。社群服务模式强调感知满意度对用户忠诚的影响,通过社群建立与用户之间的情感链接,通过服务好现有用户来建立流量的生态系统,可有效解决之前过度依靠外在流量的问题。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和现状偏见视角理论,对在线知识付费产品进行研究,通过PLS-SEM方法检验在线知识付费产品的感知质量,用户满意度和持续付费意愿间的主效应关系,以及社群情感嵌入在感知满意度和持续付费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感知信息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和感知系统质量对感知满意度影响显著;感知满意度对持续付费意愿影响显著;社群情感嵌入对感知满意度和持续付费意愿的关系具有显著的干扰效果。

    2020年05期 No.279 158-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政治的特定情感与结构主体——以“贾谊悲剧”为例

    张树平;

    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与某种特定的政治情感现象及其流变具有内在的关联性。"贾谊悲剧"正是这样一种内生于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特定的政治情感现象。首先,贾谊代表了中国传统政治结构演进中一类特定政治主体的生成,即春秋战国至秦汉帝国之间的一种新型士大夫阶层的出现,这种特定政治主体意味着现实政治世界特别是政治结构与政治伦理的深刻变化;其次,"贾谊悲剧"的四大政治要素即贾生之才、文帝之贤、知而不遇、物伤其类,说明"贾谊悲剧"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偶然的、个人的悲剧,而且是一种源于中国传统政治结构的、跨越时空的集体建构的"类悲剧";再次,"贾谊悲剧"深刻体现了一种与中国传统政治在本质上相关联的政治情感之流,亦即"忠—忧—悲—怨"的情感流动,这种情感之流源于政治与情感的密切互动;最后,基于这种政治与情感的互动,中国传统政治形态中的治国之道呈现为一种"平情之治"的独特景观。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转变过程中,这种"情治"传统依然发生着重要作用;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这种传统依然需要被正视并超越。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form of China is intrinsically relevant to a phenomenon of some specific political emotion and its evolution. The "tragedy of Jia Yi"is just a phenomenon of specific political emotion inherent in the traditional political structure of China. First of all,Jia Yi represented the emergence of a specific political subject in the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tructure,namely,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ass of scholar-officials betwee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 and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specific political subject indicates a profound change in the real political world,especially in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ethics. Secondly,the four political elements of"tragedy of Jia Yi",namely the talent of Jia Sheng,the virtue of Emperor Wen,the fact that one cannot find? a? superior? appreciative? of? one’s? ability and that all beings grieve for their fellow beings,demonstrate that it is not only a specific,accidental and personal tragedy,but also a kind of "quasi-tragedy"of collective construction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spans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irdly,the interpretation of"tragedy of Jia Yi"profoundly reflects a stream of political emotion that is essentially related to Chinese traditional politics,namely a "loyalty-concern-sorrow-resentment"emotional stream,which originates from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emotion. Finally,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olitics and emotion,the way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political form presents a unique landscape of"fair rather than sentimental governance",which stil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al China to modern China; and we need to face up to this tradition and transcend i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2020年05期 No.279 167-18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5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厄普代克的历史思辨与国家特征思考

    黄诗海;

    在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厄普代克的小说作为后"9·11"文学的代表之一,对美国社会作出了符合实际的阐释,并指出当代美国社会问题的症结,包括民族主义问题、种族主义问题、内部殖民问题、少数话语问题、恐怖主义问题等。以《恐怖分子》为代表的小说展示了厄普代克的历史思辨与对美国国家特征的认识。厄普代克笔下的美国,种族主义、冷战思维、西方文化霸权、文明冲突论依然根深蒂固,堪称理想意识形态和现实政治维度迥然相异的范本。

    2020年05期 No.279 185-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直面与应对:中国古代地方官员抗击疫病的作为

    张剑光;

    疫病流行是对地方政府管理和应急水平的重要考验。中国古代发生过多次疫病流行,地方政府在抗击疫病过程中发挥较大作用。地方官员在疫病流传时期不慌乱,坚定信心,才能积极安排抗疫,因而很多官员亲临疫区一线,带领医务人员治疗、慰问病人。古代地方政府有很多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如隔离病人,切断传染源,宣传医药知识,加强研究疫病,合理调配物资,发动民间力量救灾,派出官员及时勘灾和灾后复业等。

    2020年05期 No.279 192-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来华琉球留学生与中华医药学的琉球传播

    谢忱;谢必震;

    在中琉交往500多年的历史中,许多琉球人到中国留学,并将中华医药学传播到琉球。琉球人从中国携带了大量的中药材回国,带动了琉球医药学的发展进步。来华琉球留学生学医的经历,琉球医者与中国医师的书信往来,琉球医书《质问本草》的编写过程,来华琉球留学生辑录的相关医学知识等,都显示了来华琉球留学生在中华医药学琉球传播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2020年05期 No.279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情动”与“新主体”:德勒兹与福柯——一种朝向未来的方法论

    张锦;

    基于德勒兹对"情动"概念的定义,结合斯宾诺莎对"情感"的理解,通过对"情动"概念的非表象、力的强度和伦理指向三个向度的描述,和对德勒兹启用"情动"概念的历史情境的勾勒,可将"情动"概念建构为指向未来的方法论。参照德勒兹对福柯的论述,"情动"概念与福柯的新的"主体适应运动"即"新主体"的产生一样,既描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特定历史氛围,又关涉当下与未来。实际上,"情动"概念可具体化为德勒兹思想运作的支点性概念,通过福柯对塞万提斯和萨德等作家的讨论,可将"情动"的概念与福柯的"知识型"和对文学艺术的阐释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知识型"的转化引出当代社会媒介的显形和后人类的问题,指明"情动"方法论的现实与未来内涵和思虑。

    2020年05期 No.279 206-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2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莎士比亚在中国的传播线路与接受研究

    魏策策;

    莎士比亚作为经典的中心,最大程度地阐释并参与了"世界文学共同体"的书写,成为全球性的跨文化之桥。莎士比亚在中国接受和研究的高起点与高热情、广度与多元化、早期接受的现实性与审美化之变共同构成了其在中国接受与研究的独特性。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与社会历史发展相关,折射出近现代中国复杂的文化选择及中西方文学文化的交汇和相互激发。

    2020年05期 No.279 215-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我国知识产权上诉审理机制的变革与优化之策——由知识产权法庭到知识产权上诉法院

    黄玉烨;李青文;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的设立有利于统一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裁判标准,实现民、行两大诉讼程序的对接。但知识产权法庭属于最高人民法院的内设机构,而非独立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其本身无权设立派出法庭,这可能会抑制其效能的发挥。最高人民法院直接审理大量的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的制度设计亦不符合其职能定位。我国应当将该知识产权法庭从最高人民法院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高级人民法院级别"的知识产权上诉法院,同时逐步增加地方知识产权法院的数量,允许知识产权上诉法院设置派出法庭,赋予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直接裁决知识产权效力的权力,发挥知识产权上诉法院的指导作用,以真正建立体系化、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上诉审理机制。

    2020年05期 No.279 223-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9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民事虚假诉讼的裁判效力及救济路径

    田海鑫;

    虚假诉讼的裁判在性质上属于有瑕疵的判决而不属于无效判决,即具有既判力,法院、当事人、案外人非经再审等特殊救济程序不得推翻其效力,案外人也不宜直接另行起诉进行救济。虚假诉讼案外人的救济路径设计应当遵循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原理,既纠正错误裁判,又保障案外人合法权益。其中,应当以第三人撤销之诉为基本救济方式,逐步取消案外人申请再审,在纠正虚假诉讼裁判效力之后允许提起侵权之诉,在执行程序中通过完善案外人异议之诉实现对案外人的救济。

    2020年05期 No.279 231-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2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被遮蔽的现场:稀见明清曲家剧目考论

    黄胜江;

    明清戏曲高度繁荣,存世文献浩繁,大量有关曲家、剧目的文献散见其间。从相关史料文献中,可稽考得数种稀见明清曲家、剧目。由于文学观念的偏见、作者社会身份的影响、传播接受的限制、文化政治的干预等因素,此等稀见曲家、剧目文献多不见诸书目著录,面目难辨,然其深具文献价值、全景价值和镜鉴价值。

    2020年05期 No.279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