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93
日访问量:107

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 为了一个共同的事业——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巨大贡献

    李建平;杨臻煌;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志同道合的亲密战友,二人为了《资本论》这部巨著倾注了大量心血和精力。虽然,《资本论》没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但恩格斯是名副其实的"合著者"。恩格斯对《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作出了巨大贡献: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为《资本论》培土奠基,和马克思共同为《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奠定实践、方法、政治三大基础;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1867年,为支撑《资本论》的创作不遗余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前后,为《资本论》增光添彩; 1883—1995年,为使《资本论》臻于完美竭尽全力。恩格斯半个世纪初心不忘、孜孜以求,为《资本论》不断作贡献堪称传奇。

    2020年04期 No.278 1-2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继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的理论贡献

    冯景源;

    马克思逝世后,理论战线的任务就落在了恩格斯肩上。这时,恩格斯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战线上存在着两种乱象: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和运用上存在不少"套语";二是"巴尔特现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曲解为"动物是机器"。这两种乱象是相互联系着的。恩格斯晚年的理论工作主要是对这两种乱象进行拨乱反正。不解决这两个乱象,马克思主义"一切都可能成为套语",又一个"巴尔特就可能挺身而出"。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人认为,哲学就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社会发展也是有规律的,这规律就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这样一来,马克思唯物史观和《资本论》的理论都成了"套语"。如果用这种"套语"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作是"畸形儿""早产儿",把中国的跨越式发展视为发展资本主义,从而产生极大的偏颇。所以,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时应走进恩格斯晚年的理论工作,继承遗训,杜绝"套语",在恩格斯举起的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继续前进。

    2020年04期 No.278 26-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近百年来恩格斯记忆的流变与书写特征

    郭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恩格斯日益受到中国共产党的关注,主要表现为纪念文章的发表。恩格斯纪念与记忆侧重于一般性译介与叙述,往往与时代背景产生关联,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成为重要思想资源。新中国成立后,恩格斯越发受到重视,作为"革命导师""革命战士"的"革命精神"成为纪念与记忆的重要诠释对象,这是革命理念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反映。该时期也出现不少从学术角度研究恩格斯思想的文章,体现出恩格斯学术记忆的重要地位,以配合新中国成立初期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后,学术研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恩格斯记忆渐次丰满,越来越客观理性,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

    2020年04期 No.278 37-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道路内涵的四重维度阐释

    曹峰;

    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实际历史进程来看,中国道路实质就是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之路,包括改革开放前30年和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两个主要阶段。从理论根基、演进逻辑、发展目标、价值坐标四个维度阐释中国道路的内涵,唯物史观的理论根基昭示了中国道路存在的合法性,实践辩证法的演进逻辑揭示了中国道路的运行规则,中国现代性的发展目标显示了中国道路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的价值坐标彰显了中国道路的基本属性。

    2020年04期 No.278 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历程探析

    胡春阳;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这一基础性工作,先后历经新中国成立之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确立、曲折发展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畸变、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理性回归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发展等不同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020年04期 No.278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工匠精神”的要素谱系、生成逻辑与培育路径

    刘自团;李齐;尤伟;

    "工匠精神"包括技艺传承的"道乘精神"、存乎一心的"志业精神"、笃行信道的"伦理精神"、追求极致的"超越精神"、致知力行的"实践精神"。技艺经验是"工匠精神"生成的原点,劳动观念变迁是工匠精神生成的内生动力,行会制度是工匠精神生成的外在塑力。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构建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荣耀感;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制机制,增强工匠精神的社会获得感;通过专业标准的规约与榜样人物的引领,实现"工匠精神"的社会化呈现;创新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机制,优化"工匠精神"的养成方式。

    2020年04期 No.278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0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

  • 从两极到综合:社区应急治理的新维度

    高和荣;

    建立在方法论个体主义基础上的西方社区概念最初没有国家应急治理的意蕴。西方国家的社区应急治理主体主要由公民、邻里、互助团体及教会等组成,他们以自治的方式参与处理社区应急事件、实施灾后重建计划。而在坚持方法论集体主义、注重人不能无群的中国传统社会里,郡县以下的乡吏是灾害救助及疫情控制工作的主要依托,他们在上报灾情的同时实行贤人救助,甚至举行祭祀先贤乃至祈祷神灵以求度过灾难。以上两种应急治理理念、手段及方法论均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应急治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对社区应急治理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站在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角度,超越社区应急治理的自组织与他组织理念、自在状态与自发状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两极对立,实现二者的有机整合,将社区作为国家应急治理的支点,扎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2020年04期 No.278 88-9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5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健康责任的伦理分析

    周山东;王泽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使得公民对自己与他人健康责任的关系趋于紧张,集中表现为责任主体的互损、责任结构的拆解、责任价值的断裂。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之中,每一个公民都是潜在的或现实的"受害者"和"传染者"。应从公民自我的视角,建立对自我和他者健康责任的连接;从公民自我和他者关系的视角,重建他者优先的健康责任结构体系;从公民作为人类一员的视角,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基础上构建"卫生健康共同体"。

    2020年04期 No.278 96-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神会波兰尼——意会认知理论的认识论革命意义

    张一兵;

    波兰尼将康德先天综合判断自动座架背后的"神秘力量",直接破境为焦点觉识-辅助觉识的意会机制,他没有像索恩-雷特尔那样用商品-市场的交换关系真实地解决康德命题,但却无意开启了哲学认识论的崭新他途。他将整个西方现代思想史中二元分割的科学与人、理性与价值、客观性与个人热情、逼真性与意会生命存在重新缝合起来,他高举的科学人本主义旗帜是人文社会科学逻辑构式上的一次最重要的进步。波兰尼用科学把不可言喻的东西说出来了。对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当代文化新建构来说,他启示了一条极有希望的重建之路。

    2020年04期 No.278 46-5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大卫·哈维对《资本论》空间思想的解读及其现实意义

    张文树;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资本的空间意义凸显,科学认识空间生产与空间辩证法对于正确诠释当下资本主义的生存境遇和增强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批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空间向度,大卫·哈维重新解读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空间思想,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解释力。然而,哈维的空间理论本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他对《资本论》的解读方法及空间理论的建构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020年04期 No.278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区块链技术驱动社会治理创新:价值审视、可能挑战与路径展望

    曹海军;侯甜甜;

    区块链作为一种"颠覆式"的技术创新,已广泛应用于金融服务、供应链管理、智能制造等诸多领域,并延伸至社会治理领域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赋能。区块链技术具有分布式存储、去中心化、去信任等优势特征,从组织结构、主体地位、社会信用和治理效率等方面驱动了社会治理创新。当前,区块链技术嵌入与赋能社会治理创新可能面临着技术性能、制度安排、治理机制以及价值认知等方面的挑战,应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创新社会治理机制以及重构治理价值认知,以更好地发挥区块链技术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020年04期 No.278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新乡贤”组织与“双轨政治”重构——基于闽西B村的个案研究

    何朝银;张驰越;

    费孝通的"双轨政治"是观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基础性视角。闽西B村"新乡贤"参与村治的成功实践,证明了"新乡贤"组织的建立使"中介人"治理和协商治理成为可能,而"中介人"治理和协商治理是新"双轨政治"形成的关键。新"双轨政治"的核心要义不是让国家退出乡村,也不是重回"乡绅自治"时代,而是要实现国家与乡村之间有效对接。

    2020年04期 No.278 11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6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人民税收”理念新论

    邓力平;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十三个坚持和完善",为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民税收"理念的认识和提升提供了指导思想。梳理"人民税收"理念必须明确四个基本问题:坚持"人民性"是人民共和国财政和税收的共同本质属性这一基本判定;明确为何强调"人民财政"理念的同时,还要单独研究"人民税收"理念;理解"人民税收"理念的基本内涵与新时代对这一理念运用的要求;认识"人民税收"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党管税收、为民收税、向民收税、为民轻税、为民改革、为民服务、为民用税"等七个方面诠释了"人民税收"的基本内涵,并凸显了"人民税收"这一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税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2020年04期 No.278 126-13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低碳试点政策对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影响研究——来自“低碳城市”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孙林;周科选;

    为准确分析低碳试点政策对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影响,可通过倍差法构建实证分析模型。该模型能够有效消除内生性因素的干扰,检验一项政策的实施效果,适用于当前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述模型进行实证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的实施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东、中、西部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中部地区的提升幅度最大;大城市的提升效果十分显著,中等城市提升效果较为一般。此外,随着大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提升效果也呈现出依次递减的态势;不同财力规模城市的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均获得了显著改善,高财力城市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最后,通过机制检验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实施主要通过降低环境污染、产业结构升级及技术创新环境的改善等途径来提升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

    2020年04期 No.278 136-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5K]
    [下载次数:3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2 ] |[阅读次数:0 ]
  • 融资约束、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策略

    陈燊;邓春梅;陈汉文;

    以2007—2017年我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融资约束企业的盈余管理策略,并考察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策略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应计盈余管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均显著正相关,说明在面临融资约束时企业会综合采取两种盈余管理策略;进一步,这一关系仅存在于低质量内部控制企业中,而在高质量内部控制企业中融资约束仅与应计盈余管理相关,这说明高质量内部控制有助于抑制对企业长期价值损害较大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

    2020年04期 No.278 147-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2 ] |[阅读次数:0 ]
  • 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机制与路径:学术梳理的视角

    周小亮;

    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则,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驱动新旧动能转化,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从经济理论发展史来看,如何依据经济运行条件的变化,探索发展动能转化的机制设计和实践路径,是政治经济学说史中的一个中心议题。思考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机制与路径选择,应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为基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结合有关经济增长的技术、制度、公平动能理论解说,将工具理性与人本价值理性分析、供给侧动能和需求侧动能分析统一起来,将制度与结构两大因素引入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能分析系统。

    2020年04期 No.278 157-16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1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省际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测度及分析

    师博;樊思聪;

    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深入分析基于多维目标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趋势及其相匹配的路径选择,采集1998—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HP滤波法可分解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通过构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TFP趋势象限阵,测度各省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并对四个象限内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特征的成因和提升路径做出动态评判。结果表明,现阶段单纯的经济增长已无法满足多重维度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进一步围绕全要素生产率改进、经济稳健增长、社会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化等层面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潜力。在实践层面,各地区需要以技术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为核心,探寻宏观经济潜力优化的新路径。

    2020年04期 No.278 169-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1K]
    [下载次数:19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的社会化知识生产与知识产权制度——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观点

    肖艺能;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观点,以知识和信息为生产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在知识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超额剩余价值,这些超额剩余价值通过知识产权这种私有化财产的制度设计被转化成资本并被彻底整合进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由此可见,知识产权脱下了促进创新的神圣外衣,它是植根于圈地运动和蒸汽机时代的对激励知识产品的创造、传播和利用的一种私有化财产制度。知识产权作为一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财产性制度,是统治阶级保护其利益的工具。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制定的现行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其本质是知识产权净出口国家以保护创新为幌子,实则为巩固其占主导地位的全球商业秩序的统治工具。在21世纪的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时代,知识产品的生产已经发展到接近"零边际成本"时代,互联网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巨大公共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因此,全球化经济和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分散化、社会化大生产,将会与植根于圈地运动和蒸汽机时代的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知识产权私有制之间存在长期性的结构性矛盾。

    2020年04期 No.278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众声喧哗与异质同构——“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

    李遇春;鲁微;

    "五四"时期的中国诗歌流派纷呈,新旧之争尤为突出。但长期以来,主流文学史或诗歌史习惯于将"五四"诗歌史简化为新诗"打倒"旧体诗并确立自身合法地位的历史,由此切割或遮蔽了"五四"诗歌的客观历史面貌。"五四"时期中国诗歌的新旧之争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旧诗群体内部的新旧之争,以同光体(宋诗派)、汉魏六朝诗派和中晚唐诗派为代表的保守派,与以诗界革命派、南社、学衡派为代表的革新派之间在思想和艺术追求上存在明显分歧,传统诗学的唐宋之争也延续其中。二是在新诗群体与旧诗群体之间的新旧论争,旧诗人经历了从大体沉默到被迫反击,再到主动进攻的过程,而争论的焦点主要围绕文言与白话、自由与格律以及人格修养、文化取向等进行,新旧之争逐渐白热化,最后新诗取得合法性地位。三是新诗群体一致"破旧"的同时,对于如何"立新"也产生了内部分歧。分歧主要表现为新诗的散文化(自由体)与格律化(新格律体)之争、新诗人对待中外诗歌传统的态度差异,以及他们"勒马回缰作旧诗"的矛盾心态。其中隐含了新诗建设中"新"之含义的不断深化以及新诗人在新与旧之间的游移与调适。正是在三种复杂的新旧之争中,中国诗歌呈现出新旧过渡时代的丰富性与异质性。

    2020年04期 No.278 188-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上海欣快症:新感觉派的都市体验及其文化隐喻

    叶祝弟;

    欣快症是所谓资本主义黄金十年都市上海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一种现代性症候,"上海特别快"所喻指的欣快体验,其背后是启蒙现代性"对物的执着的抒情"、对速度的极端崇拜以及对进步的永恒追求。这种启蒙现代性因为其精于理性、长于算计,而越来越显示出其空洞、压抑的一面。穆时英窥见了启蒙现代性主导下中产阶级的庸俗和市侩气,以何绍箕为代表的现代布尔乔亚们傻乐式的欣快体验,不过是追求感官的现时享受;而所谓的幸福生活,不过是物质主义为中心的庸俗人生观,利己主义式的冷漠和世故,以及极度自恋、缺乏主体意识的虚假人格。

    2020年04期 No.278 19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参与式科学传播: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基于知识图谱范式的分析

    方可人;喻国明;

    公民科研(Citizen Science)是指科研人员邀请社会公众参与科研项目,通过教授科学知识与研究方法,共同搜集或分析科学数据,进行研究探讨,一起解决科学问题。目前,公民科研在中国大陆地区尚未有广泛认知与实施,相关研究不多。通过关注公民科研的国际实践,重点借助知识图谱的方式了解公民科研的国际研究现状,在梳理公民科研管理、传播、研究等方面导向与趋势的基础上,建构公民科研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模式,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发展。

    2020年04期 No.278 205-21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58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媒介距离消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陈世华;辜维莉;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技术逻辑正在"用时间消灭空间",媒介距离在消解,人和媒介合二为一。媒介距离背后的动力机制,在经济维度上反映资本主义市场规律,在政治维度上体现国家的构成性角色,在技术维度上是资本重定规则,在社会维度上是人类社会秩序的重塑。媒介距离消解带来统合和分化的后果,是媒介人性化下的消费人再生产,带来社会原子化及圈层极化、数据围墙,以及数据寡头与国家媒介空间的撕裂。未来的媒介距离需要把握数字资本主义内在的对抗性,协调个人数据换取服务的矛盾,夺回"时空主权",重构数字劳工关系,回归人文关照,重构传播的状态和方式。

    2020年04期 No.278 218-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民法典》利他合同制度评析与解释进路

    周宇;李乾宝;

    《民法典》第522条利他合同条款应受科学性与合理性检视。利他合同不是有名合同,其适用范围及于所有债之类型,故利他合同条款应置于合同编通则部分。不真正利他合同本质属性是指示交付,属于物权法调整,在我国已确认"债物二分"的民法典体系中不宜将其规定在债法中,故该条应仅规定真正利他合同。该条所规定的第三人权利取得方式为推定取得说,这体现了《民法典》的赋权品格并符合了我国民间习惯,该说消弭了"接受说"法律负担之弊端以及"自动取得说"对交易稳定的潜在威胁。第三人拒绝权利的,若不违反合同目的或法律规定,由债权人享有合同权利,若违反合同目的或法律规定的,则合同无效。

    2020年04期 No.278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2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0 ]
  • 论劳动关系的软法治理

    周湖勇;

    劳动关系的有效治理不仅要通过劳动基准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劳动监察、劳动诉讼等具有国家强制力的方式,而且还要依靠大量的软法机制。要加强劳动合同保障,强化劳动监察,对劳动关系进行必要的有限度的管制,更应重点培育劳资双方的自治能力,推进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同时,还须发挥劳动规章制度、民主参与、公司社会责任等软法机制,由此才能做到硬法机制和软法机制优势互补,形成调整劳动关系的合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2020年04期 No.278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0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从印度考察到东亚构想:冈仓天心“亚洲一体”论的溯源与批判

    肖珊珊;吴光辉;

    日本文化学者冈仓天心在欧洲之行、中国之行后,于1901年12月开启了第一次印度之行。通过拜访卡南达、泰戈尔等人,踏访印度佛教圣地遗迹,冈仓完成了英文著作《东洋的理想》与《东洋的觉醒》,走上宣扬所谓"亚洲一体"论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冈仓树立印度文化的本源地位,考察中国文化的分裂格局,针对来自西方的文明冲击,尝试在多样化的二元对立结构下树立起以日本为核心的东亚文明新格局。第一次印度之行成为冈仓萌发"亚洲一体"论、试图树立日本在东亚核心地位的一大契机,也彰显出冈仓天心思想的潜在危险与不断"放射"的可能性。

    2020年04期 No.278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