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康之;
当今社会是风险社会,是因为有越来越多不期而遇的危机事件袭来而使社会呈现出风险社会的性状。近代以来的科学是出于预测未来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上,科学也一直通过对世界运行规律的把握去实现对未来的预测。然而,20世纪后期开始,当社会呈现出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候,科学预测变得越来越不可能。与科学预测相应而生的制度是近代以来一切社会活动和行动赖以展开的基本框架。制度是建立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的,因而制度能够有效地化解复杂性和降低不确定性。与科学预测一样,制度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有时也可能出现功能失灵,甚至在人们应对危机事件的行动中产生阻碍。在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出于应对危机事件的需要,必须对制度的某些存在方式及其功能进行重新设计,把制度框架下的行动转化为行动中的制度,并从时间的网络化方面去思考制度的建构问题。
2020年03期 No.277 1-11+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孙祁祥;周新发;
风险的不确定是客观存在的。人类产生以来,就一直在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事件中曲折前行。面对危机,人类可以做的就是将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所导致的对人类的灾难降至最低。21世纪以来,中国发生了非典事件和新冠肺炎事件两次公共卫生大危机,中国在应对这两次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时,在制度保障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由此可见,中国应在风险识别、风险预警、风险决策、风险处置、风险抑制、风险预防等六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为应对不确定性风险事件提供制度保障。
2020年03期 No.277 12-2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29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董幼鸿;叶岚;
技术治理是对国家治理理性化的整体安排,在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技术"赋能"作用显现并诱发治理变革。在识别技术治理差异化影响的基础上,构建城市疫情防控技术治理分析框架,并对"一网统管"运行体系的技术治理模式进行案例研究,可发现技术治理在城市疫情防控中的运行过程、治理逻辑与风险隐忧。相比于常规情形,疫情防控中的技术治理表现出对数字技术的较高依赖,对跨部门数据对接、信息共享与组织协同的更高期待等特点,并且遵循的是非线性技术演进路径。在危机管理全过程中,风险管理阶段对非结构化数据的需求较高,而应急管理和善后学习阶段更侧重对结构化数据的开发和使用。城市疫情防控中的技术治理体现出五大治理逻辑,但也存在削弱个体权益、隐私保护不力、成本投入过高、诱发权力集中和基层负担过重等风险隐忧。
2020年03期 No.277 2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5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秦红增;陈子华;
反思从"遗存"到"遗产"的认知改变,可以发现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既是人群通达彼此、相互认知的桥梁,也因其价值稀缺性而成为发展的重要资本。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人类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就要求在秉承传统基础上重新审视文化共享性,通过传承创新、共同体建设、共享民族志等途径实现文化的主体共享与续用发展,力行"多彩、平等、包容"的新时代文明观,发挥文化自信深层持久的力量,让文化共享理念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求,更好地为时代提供正确的指导与动力。
2020年03期 No.277 105-11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赵秀玲;
中国古代乡村治理资源长期处于被遮蔽和忽略状态,这与对城镇化发展道路的误解、受制于西方治理观念、片面化理解现代性有关。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有其独特价值优势:一是重视家教、家训、家风、亲情;二是强调乡村精英的巨大作用;三是肯定非正式制度的独特功用;四是崇尚互帮互助和患难相恤的精神联系。实现中国古代乡村治理资源的现代转换,需要建立德治、自治、法治相得益彰的结构框架,正确理解个体、家庭、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辩证性,处理好自治、他治及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中国古代乡村治理资源的价值,克服各种观念和现实遮蔽,进行创造性发展,未来中国乡村治理才会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和机遇。
2020年03期 No.277 115-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刘艳红;
大数据场阈下,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基本路径在于将"审判体系"与"审判能力"现代化置于司法信息化建设的范畴之内。司法实践对司法理论具有天然的形塑作用,而非简单地被司法理论所束缚。在深度提炼和构建中国特色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将"审判体系"现代化以与司法管理体系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密切关联的五大核心内容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审判能力"现代化解读为与司法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的五大模块分步操作。由此,在聚焦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十大核心领域基础上,通过"大数据驱动"贯穿使用大数据技术,以此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智慧法院过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
2020年03期 No.277 122-13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5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王崇能;
国有企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海外投资贸易的重要力量,其主体的独立性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在美国法下经常面临着国家代理人或工具的拷问和困扰,导致我国国家不时卷入国有企业的诉讼活动,给国家带来诉讼负担。根据美国法标准,国有企业被推定具有独立性,但在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形成委托与代理关系或承认其法人形式会导致欺诈与不正义时,独立性推定予以推翻。我国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应明确国有企业的法人性质,注重国有企业形式与实质独立性的完善,以市场化夯实国有企业独立的基础,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有企业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市场主体的适应性。
2020年03期 No.277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金碚;
当越来越多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不同的国家纷纷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大世界,特别是当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以其巨大的经济规模改变着经济全球化格局时,存在利益差别的各国能否避免重大冲突,以和平方式解决矛盾、协调关系、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理想或可行的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是或只能是经济体系性质单一化的世界,还是可以呈现为多元化和多样性经济体共存的世界?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纪之问",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将成为中美之间的史诗性博弈。全球化所体现或要求的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各国经济之间的高度流动性、贸易畅通、投资交融,但并非是各经济体趋向于完全的同质化和同构化。中国所主张的"和而不同"应是世界格局演变的必然趋势,"融而不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可行方向。经济学要以新的范式和视角观察经济全球化的新格局。中国经济同世界经济将进一步增强相互之间的包容性,这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发展都是很有利的。正是这样才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可以追求的目标。
2020年03期 No.277 34-4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志彪;
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防控阻击战,对我国产业产生了严重影响。总体说来,疫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负面影响要大于生活性服务业,疫情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可能要大于中国服务业。为避免疫情的短期外生冲击内生化为对中国的趋势性、长期性的影响,除了要重视防控疫情带来的短期风险外,还要重视防控疫情可能造成的中长期风险,如疫情对中小民营企业、对市场结构、对供应链生态、对经济中期走势等的重大创伤。为减轻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产业的影响,应从建设重大医疗卫生基础设施、调整新型基建的方向、改进地方经济的碎片化倾向、稳定就业和维护中小企业生存权、对冲逆全球化趋势等方面作出努力,以此推进我国产业良性健康发展。
2020年03期 No.277 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魏传光;
伍德、塔克尔、布坎南等西方学者或以"交换论",或以"保守论",或以"超越论"等论据证明"马克思反对正义",显然误解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批判精神、唯物主义本质、历史性特征,以及正义建构的经济-阶级性格。实际上,马克思通过"社会生产整体"的分析方式揭露了资本购买劳动力从表面上公平交换到实质上无偿占有这一"辩证的转变"的过程,"交换论"是对马克思的误解;马克思的确反对抽象正义观或道德化正义观思考正义问题的立场、方法和具体观点,但并不否定和排斥正义这一范畴,而将其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系之中,赋予正义以实践性和现实根基,使之成为借以展开历史变革力量分析的概念,"保守主义"的担忧并没有使马克思走向反对正义的道路;马克思认为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劳动分工和对立的消除、生产资料的阶级垄断和剥削的消失等条件的出现,共产主义社会将超越法权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实施按需分配这一高阶位正义原则,因此断定马克思认为正义在共产主义社会将变得多余而反对正义的"超越论"不攻自破。
2020年03期 No.277 77-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魏海香;
在黑格尔看来,"影响"的实质是一种外在的量变,而其现实性则体现为思维对现实社会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对"影响"的哲学诠释却主要和他们的社会性、现代性思想相联系,如认为"相互影响"是基于人类现实的社会联系;社会影响与自然影响相区别;影响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的必然的历史结果,是世界历史的应有之义;影响取决于环境等因素;影响虽然是相互的但却是不平衡的;等等。由此实现了对黑格尔影响观的批判和超越。从马克思恩格斯"影响观"视野来看,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四个方面的逻辑规定性:现实的文化交往是文化国际影响力产生的基础;文化体自身的特质和发展程度是文化国际影响力形成的前提;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释放与增强还取决于环境等因素;文化国际影响力具有相互性,也具有不平衡性等。
2020年03期 No.277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于佳;
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差异观是直面现实的差异观,它在促进自然界、人、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交往差异、差异性认同的辩证理解,是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观得以呈现的重要视角。一方面,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存在是世界交往的前提,在差异性交往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的共通点,以指导和把握各自的差异性发展;另一方面,认同是基于差异和同一的双重视角,在"差异"要素中汲取具有主导性的"同一"要素,并为双方之间的互相认同、互相尊重、互相承认构筑"桥梁"。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差异观的辩证立场与主旨,对于直面、协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差异现象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即有助于澄清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推动构建人类新文明类型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
2020年03期 No.277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志阳;李斌;赵陈芳;
使命偏离是社会企业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管理命题之一,现有研究忽视了公益创投这一重要因素的潜在影响。利用2017年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企业调查数据,对公益创投影响社会企业使命偏离的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引入公益创投的社会企业更不可能发生使命偏离,这一结果本质上是由公益创投的定制化投资、管理支持和影响力测量等导致的;公益创投是通过降低社会创业者的逐利倾向和增加社会企业治理完备性来抑制使命偏离。未来应着力健全公益创投抑制社会企业使命偏离的运行机制,出台促进公益创投发展的相关法律和产业政策,以此有效推动社会企业健康发展。
2020年03期 No.277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夏文飞;苏屹;支鹏飞;
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是技术创新研发和转化的重要载体。构建科学的创新能力评价模型,有助于高新技术企业加深对自身创新能力的了解。在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性和鉴别能力进行筛选,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构建基于组合赋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多地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效率低,创新能力结构不均衡,应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支持、创新吸收和扩散等方面提升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
2020年03期 No.277 153-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7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殷闽华;
物业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社区环境品质和居民心理感知,进而可能影响到社区治理的效果。基于物业管理如何融入社区治理的视角,构建物业服务质量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模型,并检验居民价值感知在模型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居住档次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物业服务质量各维度通过价值感知对居民归属感产生显著影响,同时居住档次调节了物业服务质量对居民价值感知和归属感知的影响程度。物业企业可通过提高服务响应速度来提升服务质量,并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专业保障度,同时应对不同居住档次的居民采取不同的物业服务质量提升措施,挖掘居民的人文关怀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
2020年03期 No.277 162-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3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6 ] |[阅读次数:0 ] - 包则庆;林继扬;
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创新、工资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动态影响,进而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更好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技术创新、工资增长与产业结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构建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利用2003—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工资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技术创新能力、工资增长和产业结构三者之间两两相互促进;工资增长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也提升了工资;创新能力的提升能够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升级虽在短期内会阻碍技术创新,但长期来看仍会促进技术创新;工资和技术创新之间亦存在相互促进关系。研究结论的政策含义在于,要坚持以创新引领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调整劳动要素投入,在工资增长不可逆转趋势中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020年03期 No.277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1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俞兆平;
国内外对鲁迅早期思想研究的疏漏是,止于尼采,未推进至卢梭。1926年底之前,鲁迅的"掊物质而张灵明"是跟随卢梭对唯物质主义、唯科学主义的质疑;其"任个人而排众数"则是借助尼采"超人"观念对卢梭"公意"说的调整,对"借众以凌寡"的庸众式民主政治的批判。鲁迅发现,淹没卢梭乌托邦式"公意"的愚庸类"众意",即英语中的mob(乌合之众)之"长技",亦即约翰·密尔所揭示的"多数的暴虐",在中国则表现为"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它在外构筑成"铁屋子",在内转化为"国民性"。20世纪初的中国先觉者们多因此而陷入悲剧性结局,鲁迅对此深感痛切,并外化为相应的杂文、小说及论文等。
2020年03期 No.277 181-20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万凡捷;王耀华;
钢琴表演美学的发展是思维与实践的发展,中国钢琴表演美学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特别是"中和""虚静""适性""无极"思想对中国钢琴表演影响深远。中国钢琴表演中藏而不露的"中和"之美,心境转换的"虚静"之美,"适自我之性"与"适物的自然之性"的"适性"之美,呈现演奏作品音断意联、意犹未尽的"无极"境界,对于建构中国钢琴表演美学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2020年03期 No.277 208-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小荣;
《宗镜录》是永明延寿最重要的佛学撰著。其在宋元明清的传播接受形式虽大同小异,都表现为写经、刻经、研读、著述和说法引证,却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宋元主要在教内传播,教外影响较小;明清多由僧俗共同弘扬接受,故其传播广度和接受深度都远超宋元。晚明以降,杭州宗镜堂成了一个特殊的佛教文学场所,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由此产生的文学作品侧面反映了《宗镜录》传播接受所造成的文学影响。
2020年03期 No.277 215-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吴可文;
中国传统文人建筑发展至明清臻于鼎盛。文人建筑是指主要供文人活动或具有浓厚文人气息的建筑,可以分为私家建筑、公共建筑和教育建筑三大类,其中私家建筑数量最多,也最有代表性。明清私家文人建筑以天人合一为核心文化理念,以自适独善为精神追求,以雅人深致为外化特征。它们在文艺层面有提供活动场所、提供创作素材、反映创作状况、提供研究视角等重要功用。文化传承在文人建筑的存续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私家文人建筑是大多数明清文人真正的"此心安处"。
2020年03期 No.277 227-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永;
中国共产党严密组织的内在灵魂是其组织伦理。在近代中国极度贫穷、多数人面临生存危机的物质条件下,财产权的道德基础动摇,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受到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建立起以供给制为基础的军事共产主义团体。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很多党员不再像普通人那样把家庭放在优先位置,而是把党组织当做第一伦理归属。他们可以为了党的利益牺牲个人和家庭利益,把全部身心奉献给党的革命事业。中国共产党由此获得了强大的组织力量,打败了实行私有制的、内部纷争激烈的国民党。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伦理中,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下实现了统一。
2020年03期 No.277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