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厘定:挑战和对策

    祝哲;彭宗超;

    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威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需要政府充分发挥防控应急作用。通过梳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响应经验,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政府角色归结为四类:风险沟通者、应急主导者、资源协调者和创新促进者。现阶段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比如新媒体蓬勃而出、应急体系结构变化、经济结构调整、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等,对政府在"新冠肺炎"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所承担的角色提出了新挑战。政府应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发挥作为风险沟通者、应急主导者、资源协调者和创新促进者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有作用。

    2020年02期 No.276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9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9 ] |[阅读次数:1 ]
  • 公共价值管理视阈下重大危机事件的应对之策——兼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肖文涛;曹冬英;

    公共价值管理与应对重大危机事件密切相关。任何重大危机事件的发生都有可能明显削减公共价值,如果治理主体能有效应对则有利于创造和维护公共价值。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体现在既要能够处置治理过程中的"常态"问题,也要能够有效应对"非常态"问题。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是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但也不失为一个改革创新的重要契机,必将对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020年02期 No.276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政府改革与治理的目标指向和实践进展

    陈振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放管服"改革与营商环境优化的改革不断深化。这是一场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和社会关系为核心,以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为着力点,以建设现代化政府和实现政府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指向的全方位政府治理变革。这场变革已取得新进展新成效,突出地表现为政府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政府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营商环境国际排名直线上升,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日益增强。

    2020年02期 No.276 36-4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3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制”“治”关系逻辑

    虞崇胜;

    制度与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两个核心关键词。把握了这两个关键词的关系,就是把握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要求精准把握"制""治"关系逻辑,既要保持制度优势又要超越制度优势,既要重视治理效能又要超越治理效能,实现制度优势向"善制"的转换、治理效能向"善治"的转换,并且将"善制"与"善治"结合起来,以"善制"推动"善治",又以"善治"促进"善制",进而实现"更好的制度"和"更好的治理"的有机联动,从而在根本上保证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成功实现。

    2020年02期 No.276 44-53+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0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变”与所处历史阶段“不变”的辩证逻辑分析

    谢海军;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与所处历史阶段不变的理论逻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深层次理论问题。从多维度、整体性上辩证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与所处历史阶段之间的内在理论逻辑,是研究该问题的关键和前提。从矛盾条件维度上看,主要矛盾与所处历史阶段的关系表现为矛盾与矛盾存在条件变化的内在依存关系;从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维度上看,历史阶段与主要矛盾辩证关系蕴含着基本矛盾与主要矛盾的决定性与反向性互动逻辑;在矛盾质量互变规律维度上,表现为主要矛盾条件的阶段性质变导致矛盾性质的部分质变;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维度上看,新时代呈现出主要矛盾多元性与历史阶段单一性的矛盾特殊性的运动形态。

    2020年02期 No.27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文化遗产与现代文明

  • 作为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的节日——兼论节日对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价值

    王加华;

    节日,即年度周期中具有标志性和特殊意义的日子。就实质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时间制度与充满丰富内涵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群聚合与社会交往方式并表现出明显的"公共性"特征,具有动员民众、凝聚人心,加强亲情与友情,增强群体、社区与地域认同感的积极价值与作用,是家庭、家族、社区、地域认同的重要体现与载体。今天,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与变化,不论在城市还是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日益疏离,如何加强民众间的社会联系、强化民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成为当下基层社会建构与治理的一个重要考量与面向。在此大背景下,具有强大人群聚合与"公共性"特征的节日或许是一种理想选择。

    2020年02期 No.276 100-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科举游戏民俗的传承特色——对中秋博饼的考察

    杜春燕;刘海峰;

    中秋博饼是国内典型的科举游戏民俗文化遗产,其具备的占卜、游戏、祈福和教育功能,既能满足科举时代民众的生活需求,又为其现代重构奠定了基础。中秋节、月饼、状元筹则为博饼传承提供了合适的时空载体。博饼在传承过程中,体现出如下特色:满足了人性基本需求;反映了国家文化的区域认同;借用了标志性历史记忆。整个传承过程也是一个以寓教于乐方式将科举制度与民间风俗融合、重构的过程。

    2020年02期 No.276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0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遗产思辨研究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吴晓静;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过于强调"遗产"特性,而使其本质上"物化"的倾向。溯及现代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不难找到其二元理论逻辑的根源。遗产思辨研究将非遗视为动态的、意义生产的过程,认为其内在价值并非天生具有,而是经由社会的、文化的、话语的动态复杂动力机制形成,强调以辩证、发展的眼光,在与多元群体实践中重新理解非遗的本质,通过多层次及全方位阐发、挖掘和转化其精神内涵,赋予其新的时代含义和文化价值,释放其所蕴藏的物质、精神和制度潜能,进而发挥非遗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实现活态传承的时代命题。

    2020年02期 No.276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基于领导小组执法行为变迁的个案分析

    向淼;郁建兴;

    作为富有中国特色的治理机制,运动式治理植根于中国的治理传统与现实需要。既有研究虽肯定运动式治理具有重要作用,但也指出其诸多负面效应,并由此提出了向常规治理转型的"转型论"和与常规治理相互调适的"调适论"。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分别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背景下,对运动式治理的研究需要在科层内部的运动与常规二元视角之外引入新的法治视角。对S区"三改一拆"领导小组办公室改变违法行为的个案分析表明,来自顶层设计的立法修改为运动式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机会窗口和外部压力,司法机关依法裁判并激活法治考核制度所带来的内部压力构成了运动式治理法治化的关键机制。运动式治理的法治化视角强调运动式治理与法治的兼容以及效率与正当性的平衡,提出以法治作为运动式治理转型或调适的实质标准,这对于理解运动式治理的前景以及中国国家与地方治理的秩序转型具有启示意义。

    2020年02期 No.276 125-13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26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内涵与法秩序意义

    单飞跃;徐开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渊源是《宪法》第15、16、17条。宪法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设定为国家经济目标,在其指引下对国家经济权力与市场主体的经济权利进行配置,从而框定了国家与市场的基本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宪法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在权利方面,表现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自主权;在权力方面,表现为国家干预权力及其法治化要求;在价值方面,表现为公民的"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市场优先原则。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形成了由宪法与经济法共同构造的合宪性法秩序,在此秩序中,经济法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法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合宪性约束。

    2020年02期 No.276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职业病防治与职业病患者权利之救济

    郑尚元;

    职业病系工业社会中与工作存在密切关系的特殊疾病,依据相关标准我国将职业病分为十类。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企改革不断深入,而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却未能同步跟进,相当多职业病患者的权利救济出现问题,如生命健康受到威胁,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相应康复;本人及家属的生活难以维系等等。这些难题的解决惟有依靠工伤保险法制的不断完善,依赖社会力量针对职业病展开预防、治疗、康复和相应的社会补偿,使职业病患者及其家庭能够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庇护,度过人生困难,维系正常的家庭生活,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20年02期 No.276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关于真理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主题及其哲学史意义

    孙正聿;

    黑格尔把他的哲学定位为"关于真理的科学",并把"关于真理的科学"定位为"对思想的思想",从而构建了他作为"思想的内涵逻辑"的宏大哲学体系。黑格尔关于真理的哲学以构建人类的"现实自我意识"为使命,在哲学的理论形态上实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三者一致",在哲学的理论性质上实现了存在论、真理论和价值论的"三者一致",在哲学的理论内容上实现了精神历程、概念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三者一致"。黑格尔哲学所达成的哲学思维和哲学使命的理论自觉,为理解"哲学"及其所追求的"真理"提供了具有哲学史意义的"思想地平";深入地探讨黑格尔关于真理的哲学,具体地阐发黑格尔哲学的贡献与局限,在当代的哲学研究中是不可或缺的。

    2020年02期 No.276 61-76+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从“溯源”到“植根”:当代中国公共哲学研究的逻辑旨归

    袁航;

    公共哲学的理论主题与公共生活的建构方案密切相关,是前现代政治哲学传统的承接总结和现代政治哲学研究的路径导向。对这一主题的深入研究,应立足于对公共哲学的溯源、对议题转向的分析和对理论范式的创新。在理论溯源方面,公共哲学的学术要旨理应置于西方学界的公共理性论争中加以理解;在议题分析方面,当前中国公共哲学研究的理论目标应契合于日新月异的社会时代;在范式创新方面,需要从三个维度阐释公共哲学如何植根于当代中国社会,使其从一个西方学术概念转变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成果。

    2020年02期 No.276 77-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权力伦理的历史追寻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出场背景

    赵威;

    权力伦理是政治哲学的重要领域,它围绕"谁之权力、何种合理性"这一永恒之问,从伦理层面探析有关国家起源与权力来源、政治权力的本质特征、权力主体与客体间的合理关系、权力的价值导向以及贯彻其伦理价值的制度安排等理论。"国家理性"的逻辑开展可成为权力伦理的分析框架。国家理性和权力伦理经历了从古希腊以伦理学为中心、中世纪以神学为中心到近代以自然法学为中心的历史转变,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从彼岸真理向此岸真理的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出场准备了条件。马克思主义雄辩地表明,剥削阶级的国家维护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与其权力伦理是无法协调的,只有坚持"人民的权力,人民的所有制"才是对"谁之权力、何种合理性"的终极解答,只有"把权力关进笼子"才是驯化权力的必由之路。

    2020年02期 No.276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理论探析

    杨乐强;

    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跟踪考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物化及文化工业、技术统治、景观收摄、消费侵蚀等过程的关系中,探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机制,揭示出这种意识形态的具象化运演既是一个与不同社会情境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追逐意旨下潜、观念殖民和价值整合的功能生发过程,展陈出意识形态具象化运演对人的生存屈从的塑造、对多样化拜物教下人的客体化的强化、对社会一体化的构筑等等效能。它在总体上维系着资本主义,但也以具象化的方式消解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主体性。

    2020年02期 No.276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9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双向FDI影响产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叶初升;舒义文;罗连发;

    FDI与OFDI存在着密切互动关系,将两者同时引入模型,可更为全面地探究资本双向流动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实际影响,并调和现有文献关于FDI与OFDI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对立性观点。实证研究显示,我国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在统计上呈显著的负向性;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O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才呈现显著的正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则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其中的一个重要传导路径是通过抑制技术进步来阻碍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这表明,我国FDI和OFDI存在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的替代问题,而且两者在产业结构变化中的交互效应并不显著。为此,应加大服务业的高水平开放力度,注重"走出去"的质量,引导企业向发达国家(地区)、向现代服务业、向技术密集的方向发展,探索以产业链为导向的FDI和OFDI互补性发展机制,以实现更好的技术外溢效应,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02期 No.276 153-16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2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认清西方福利制度变动及其实质

    冯玲玲;程恩富;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的理论、制度和政策的产生和变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工人阶级的斗争和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示范等综合发生作用的结果,也是资产阶级从长远整体利益出发进行缓和阶级矛盾和提高工人素质的改良主义的结果。与马克思所处时代不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获得劳动力商品价值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企业初次分配而获得的工资类收入;另一种是通过国家再分配而获得的福利类收入,其中福利类收入只是资产阶级把剥削来的一部分劳动力价值以社会福利的形式返还给劳动者而已。在影响财政收支的四大因素中,削减社会福利不应当成为当前西方国家解决财政赤字问题的良好出路,而应更关注惠及富人和大公司的历次税改方案、巨额军费开支以及与效率低下共存的逐年膨胀的政府行政开支。

    2020年02期 No.276 164-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1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晋江经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诠释与高质量发展对策

    杨玉华;许旭红;

    "晋江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探索和积极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中国的诠释和检验。晋江坚守实体经济,依靠民营经济造就了"晋江奇迹",但也面临高质量发展新要求的诸多挑战。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处理好五大关系"为理解晋江经验提供了钥匙,为推进晋江高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晋江经验"抓住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生产力优势演进的有效机制。晋江人弘扬"晋江经验",发挥企业家的创新创业精神,遵循"六个始终坚持",处理好"五大关系",政企合力集成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业从品牌规模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把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打造成高科技产业。"晋江经验"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范本,值得总结和推广。

    2020年02期 No.276 174-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华人国际社团组织力的拓展——基于“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的考察与解释

    贾俊英;龙登高;张姣;

    源于传统中国基层自主秩序的民间组织,随华侨华人移植海外,形成普遍而广泛的华人社团。20世纪后期,华人社团组织的经济基础与能量增强,其组织力在跨国活动中得以拓展和强化。长期积蓄的乡情与族群认同,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情感召唤和经济机会,使得大量华人国际社团涌现出来。"世界福清同乡联谊会"也随之诞生并构建多样化全球组织体系,实现跨越国界、突破制度障碍的国际化网络活动,在此过程中其组织功能也得以深化。同时,"世联会"通过与政府合作建设家乡的方式,实现了华侨华人群体组织性、常态化、制度化的投资与开发模式,进一步拓展了组织功能。侨领通过创建制度化的国际华人社团,不仅实现了自身组织能力与人生价值的提升,还推进了世界各地同乡社团的组织力拓展与持续发展。

    2020年02期 No.276 183-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智慧城市建设中移动政务采纳问题研究——以厦门地区政务APP“i厦门”为例

    赵蓓;杨威;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移动政务(Mobile Government)是智慧城市中政府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全新模式,通过移动政务平台,公众可使用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接受政府提供的信息和服务。移动政务作为智慧城市治理成果的集中展示区,代表了城市的现代化治理水平,其使用效果取决于市民对移动政务的采纳和使用。目前国内的移动政务服务无论是从硬件技术和服务内容上来说还有很多不足,甚至有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而盲目开发移动政务,公众的实际使用率不高。同时,公众对新时代的政府服务也比以往有了更高的要求,移动政务服务必须从过去的无序化向标准化、法制化、专业化转变。

    2020年02期 No.276 191-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8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动荡性条件下企业双元创新能力提升的标杆学习策略

    方金城;

    从企业外部知识转移的四要素分析入手,构建环境动荡性条件下企业标杆学习和主流、新流双元技术创新影响关系的系统动力学模型。继而,借助Vensim PLE软件分别对技术、市场环境变化条件下,标杆学习影响企业双元技术创新的动态作用过程与机理进行模拟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从主流创新成效看,当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促进主流技术创新,应采取市场导向强化的竞争性标杆学习策略;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则应采取能力柔性化的功能性标杆学习策略。从新流创新成效看,当技术环境发生变化时,企业促进新流技术创新,宜采取以功能性标杆学习为先导、竞争性标杆学习为主要驱动的综合型标杆学习策略;而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则宜采取以竞争性标杆学习为先导、功能性标杆学习为主要驱动的混合型标杆学习策略。

    2020年02期 No.276 198-2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3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考虑协同效应的企业并购决策方法研究——以福州市63家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为例

    郑碧霞;施海柳;

    以效率、成本和利润为三要素对并购协同效应进行评估研究,有利于解决并购目标决策问题。利用DEA方法,调整效率低的企业的资源配置,消除并购双方的效率差异,并分别从乐观者和悲观者角度构建基于成本和利润的协同评价模型,再用TOPSIS方法对各并购方案的协同价值进行综合排名,来确定并购方案优劣。最后,以福州市63家生物与新医药企业为例检验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并根据案例结果对生物与新医药行业的并购提出建议。

    2020年02期 No.276 207-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6K]
    [下载次数:1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0 ]
  • 傅山的杜诗书法及其易代心声

    张家壮;

    杜诗书写在明末清初较之前代更复杂更广阔也更深刻地展开着。傅山作为其时书杜之典型,其对杜诗的体认与对书法的体认有着颇为相似的祈向,他乐赏的杜诗所涵具的气质内蕴与其书法所追求的气质内蕴是相通的。因此,其读杜之所称扬与书杜之所选,具体篇目虽不尽相同,但趣尚正复是一贯的。傅山书杜在"写什么"上是真正的随"性"而为者,借这番书写,傅山传达了特定时代中自我的格趣境界与现实感怀。

    2020年02期 No.276 217-2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丑书”与碑学美学现代性的多种面孔

    王毅霖;

    "丑书"现象折射出当代书法美学系统和审美标准的混乱,追根溯源,除了传统的断层外,现代性书法美学系统的先天不足与后天营养不良都应为这一境况承担一定责任,但最终,碑学美学系统的不完善与标准缺失必须为此埋单。毋庸置疑,碑学的美学特征和支持碑学美学的现代性,正逐步诱惑书法向着视觉张力方向延展。当书法作品的单字甚至是单独的笔画线条,承担起不同的美学追求与情感诉求之时,所谓的"丑书"得以产生并传播。今天,无论是碑学美学的发展歧途抑或是书法美学现代性的必然理路,"丑书"依然在路上。

    2020年02期 No.276 225-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变体链”与现代作家传统的再认识

    颜同林;

    传承三代以上的时间性质与变体链这一特殊内涵是文学传统概念的双核。文学传统的延传与变迁较多荷载在特定时空中的代表性作家身上,新文学传统是众多现代作家通过各自的创造性活动,衍生在各种变体之间并构成一条共同链锁联结而存在。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主流现代作家传统与周作人和张爱玲等非主流的作家传统,因为具有三代以上传承的时间长度和变体链而得到延传,同时也形成了新文学传统的张力结构。现代作家的不断创造是新文学传统得以流动的真正推力,变体链的存在则是现代作家传统得以识别的隐性标签。

    2020年02期 No.276 232-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之际文学从大陆向台湾地区的传播

    于婧;

    明清之际是台湾古典文学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明万历中后期,大陆文人陆续来到台湾地区书写台湾,拉开了古典文学向台湾传播的序幕。明清之际复杂的政治局势变化推动了文学传播环境的变化,来自祖国大陆的文人初识、迁播、扎根台湾,开启了海洋、时事、名胜、物产、怀乡等母题的写作。其时文学作品以抄本、刊刻、石碣等书面形式保存与传播,或在民间口口相传,借助族谱、民间信仰等特殊形式发挥作用。赴台文人、台湾本土民众是文学传播的主要对象。

    2020年02期 No.276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