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兴华;
《资本论》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学习和研究《资本论》,要摆脱对苏联有关教材的"学术路径依赖",一定要结合150年来新的历史发展和新的实际变化,要应用最新的经济资料,对《资本论》的科学理论既要坚持和继承,又要创新与发展。学习、研究《资本论》以及马克思的其他著作,要力求按马克思的本意进行解读,不能误解、错解、曲解其基本原理,应在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原理的基础上,以其为指导,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应着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现代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遵照党的十九大理论指导,按照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安排。
2019年02期 No.270 24-3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冯景源;龚维丽;
亚当·斯密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与《国富论》都集中论证了一个观点:"看不见的手"。两部著作的两个"看不见的手"论证相隔17年,并且两部著作多次对应订正再版,其最终成果就是市场经济理论。这个理论经历了许多理论困惑和磨难:在历史上,长期被"亚当·斯密问题"纠缠;二百多年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又长期被意识形态的"姓资"迷雾笼罩。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在工场手工业基础上迎着人类文明而产生的,是古老的也是现代的人类文明的秘密。在历史上,它曾两次引起掠夺殖民地的战争,也被政治家披上民主的外衣进行颜色革命;现在又在单边主义下经受煎熬。可是它也在当今改革开放的世界经济中,闪耀着光辉。人类文明现在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新旧转型期,这与"看不见的手"理论的理解有重要关系。研究斯密的两个"看不见的手",旨在探讨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因此,消除市场经济上意识形态姓"资"的偏颇理解是首要任务,然后才能进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探讨。
2019年02期 No.270 3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廖萍萍;李建建;
共享经济是一种新的合作的生产方式。从生产力角度看,共享经济借助新技术,极大提高了协调能力、缩短了"买卖所需的时间"、产生了新的分工与协作模式,其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从生产关系角度看,共享经济将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生产资料信息是集中的,产权却是分散而明晰的,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直接结合,较好地量化了劳动者在合作中的实际贡献,在一定的生产关系条件下所能承载的生产资料集中的极限大大提高。因此,共享经济是当前这一历史阶段中马克思合作思想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
2019年02期 No.270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3K] [下载次数: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丁声镇;徐维锡;洪涛;
《回到马克思》一书的目标是在文本学的基础上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研究语境中隐性哲学话语转换的描述,实现20世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本应该提出的口号——"回到马克思"。张一兵指出,要想真正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过程,就必须要理解马克思经济学研究的发展过程。本书在斯大林式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破产之后,对立足于马克思文本基础上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创性意义。《回到马克思》韩文版的出版,为苏联解体后走向衰落的韩国马克思主义的复兴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2019年02期 No.270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沈江平;
科技的发展使意识形态从对抗式、斗争性显性特征走向技术的"隐性"特征,似乎与西方学者所臆想的意识形态终结论不谋而合。但事实并非如此。意识形态从未缺场,科技业已成为人类逐鹿意识形态的新场所。作为技术实质的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内涵隐而不宣,借助解放人的虚幻图景,转移了意识形态的在场路径和民众聚焦,其本质却一脉相承。因此,辩证理性地审视人工智能,既要看到作为一般技术的人工智能带给人的时间、自由的解放,又要清醒认识到人工智能在特定条件下仍然受制于资本逻辑,依然摆脱不了异化人的本性。
2019年02期 No.270 65-7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常晋芳;
当前对于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的争论缺乏一种社会历史(主体间性)视角,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思考人工智能问题毋庸置疑。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机关系的辩证法,我们应该从人—机关系转向人—机—人关系,与其争论人机对立冲突、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的可能性,不如关注人与人之间因为对智能机器及其他技术的掌控权而导致的分裂和对立。智能时代的人—机—人关系有积极和消极的不同前景,是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人机命运共同体"还是走向"美丽新世界"甚至人类毁灭,取决于我们今天开始的思考、选择和行动。
2019年02期 No.270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0 ] - 庄忠正;
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恐慌。恐慌实际是对人在智能时代的存在方式和未来发展的焦虑。人工智能是人类改造世界和世界人化的产物,我们不仅需要诉诸理性的方式来处理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而且还需要警惕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以免导致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通过对人工智能反思和建构人类自身,以及通过人工智能的共产主义应用,实现人机共生,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2019年02期 No.270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姚惠泽;张梅;
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要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全要素生产率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选取了2000-2015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门限回归模型,以人力资本积累为门限变量,检验了区域创新投入对TFP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基础设施、专利保护、FDI等变量后,自主创新对TFP的影响显著存在着基于人力资本积累的"双门限效应",即存在一定程度的非对称效应,同时发现各区域间的TFP差异非常显著,只有跨越相应的门限,创新投入才能更有效地促进TFP的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在考虑自身要素禀赋的同时需要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人力资本积累等建议。
2019年02期 No.270 117-12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周熙雯;唐振鹏;
流动性协同效应的存在,意味着不可分散的系统性流动性风险。通过梳理股市流动性协同效应产生的原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环境、股票市场环境以及投资方式三个层面的因素对中国股市流动性协同效应的影响;采用混频的方法克服了数据频率的问题,将不同时间频率的影响因素纳入到同一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宏观经济环境、股票市场环境以及投资方式都会对股市的流动性协同效应产生影响,投资相关性、市场不确定性、货币供应量、利率这四个因素的影响较大。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投资方式对流动性协同效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持续性,利率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时间较久,其次是CPI和汇率,投资方式的持续时间最短。
2019年02期 No.270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史晋川;刘萌;
以2007—2014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结合高层梯队理论,考察对于不同特征的管理者,媒体关注对公司研发行为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对于年龄较大、教育水平较高、有多家公司任职背景以及任期较长的管理者,媒体对研发投入的负面影响会偏小,而对于管理者是否拥有海外经历,媒体的影响则没有显著变化。进一步引入网络媒体后发现,高管背景特征的作用会有所不同,教育水平与任期并不能缓解网络媒体的不利影响。
2019年02期 No.270 13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1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刘丽珑;林东海;
目前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正在由软约束转换为硬约束,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能产生怎样的经济后果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以2010—2015年全国性基金会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实证检验了基金会的信息披露质量对组织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金会信息披露质量的确能影响组织的捐赠收入、管理效率和公益性;进一步检验发现,信息披露质量对不同的捐赠者类型的捐赠行为和不同性质的基金会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文章结论丰富了信息披露和组织绩效等领域的研究,对进一步完善非营利组织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2019年02期 No.270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29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高尚;
司法判例中发挥实际作用的是裁判规则,法官对"裁判规则"的准确识别和提取是判例制度运行的关键。通过对德国法中的"个案规范"理论与英美判例理论中的"裁判理由"进行比较研究,并从裁判规则与案件事实的依存关系分析入手,探讨裁判规则的本质特征、类型与功能,以期为《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实施意见(试行)》的贯彻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2019年02期 No.270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官玉琴;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问题不断困扰着世界各国(地区),为此,美国制定了永久代理权授予制度和统一监护信托制度,日本出台了任意监护制度和财产信托管理制度,我国台湾地区则探索一种结合意定监护制度的财产信托管理模式,即安养信托制度,如此等等,都是为了保障养老过程中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老龄人监护包括人身照护和财产监护,借鉴境外立法和司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加强我国意定监护制度中的财产监护职责履行,制定以养老为目的的财产监护信托实施细则,强化公权力对老龄人财产信托合同的监督管理,鼓励老龄人利用商业保险和财产信托模式规划晚年生活,实现多元化的养老保障需求。
2019年02期 No.270 166-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9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潘捷军;
在中国史志发展史上,"史"与"志"历来关系密切,同时又有重大区别。在我国当今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方志学仍属于史学范畴。由于"作志必有所法《史记》《汉书》"历来是史志界的共识,因而认真考察梳理方志从《史记》之"书"、《汉书》之"志"的初始融合状态,再到方志基本定型后史、志逐步分立直至完善的全过程,即如何从史中之"志"发展为完整的"方志"形态,对史志学科建设特别是方志编修实践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2019年02期 No.270 176-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支平;林东杰;
宦官擅权是明代的弊政之一,尤其是皇帝外派各地的镇守太监,恶迹甚多;学界对此研究较为深入。然而对于派驻市舶司的提督太监,则研究者很少涉及。市舶司是明朝政府与外国交往的专门职能衙门,提督市舶太监不仅是明代宦官干政地方事务之始,而且还剥夺了市舶司原设提举官吏的权力,把持市舶事务,营私舞弊,肆意妄为。更为严重的是提督市舶太监直接导致了嘉靖年间倭寇的蜂起。而对于明代中期提督市舶太监的横行妄为,不少士大夫采取了包容甚至合作的姿态。士大夫与宦官的这种暧昧关系,才是明代宦官干政在体制上的内在因素。
2019年02期 No.270 187-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新;
无论是作为一个批判性位置,还是作为一种批判方法与艺术表征符号,"南方"已成为当代台湾人文知识界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葛兰西的"南方问题"论构成了当代台湾"南方"论述与想象的重要资源,并逐渐与当代台湾诸种阐释实践紧密接合。"南方"与"南方诗学"的提出对重写台湾文学史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形成了重写台湾文学史的"南方"视角与批判方法,打开了阐释台湾文学问题的新空间;另一方面重新确认了台湾文学在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的位置,将台湾文学重置于中国文学的历史流变的框架之中。但是,当前的"南方"论述也存在种种思想局限乃至错误,逐渐演变为一种"本土主义"观念,需要予以批判性审视。
2019年02期 No.270 203-21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池雷鸣;
拥有"双重经验"的新移民作家,将"新居残缺—故土召唤"的"双向结构"隐匿于小说创作中。在面对面的新居体验之中,新移民开始逐渐在种种"残缺"之中洞察"西方"的真相,但同时这种"新居残缺"又蕴藏着"故土召唤",令新移民在聆听中重构"归境"。由于聆听"故土召唤"姿态的不同,新移民与故土之间产生了情感的、恐惧的和消费的三种诗学姿态,而只有基于情感承认的聆听与回归,才有可能让新移民赋予"离散"真正涵义,即在"边缘的视点"中重构"家园",实现"差异的统一"。
2019年02期 No.270 215-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琼莲;
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兴起应追溯至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从左秉隆、黄遵宪到丘菽园,华文文学在东南亚经历了从官方引导到民间自发组织的两个重要过程。在此过程中,报刊和文社的互动是其突出的外部表现特征,具体内容上则呈现出两种鲜明的倾向:一以贯之的民族性和爱国情怀,以及逐渐增强的东南亚地域特色。文社和报刊的互动不但带来了中国与东南亚以及东南亚各埠之间的文化环流,而且初步构建了近代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文体格局。这些都为二十世纪华文文学的继续前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9年02期 No.270 226-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曼君;
15世纪以来,闽南方言助动词"通"不断向意义更虚的功能词演变,具体演变轨迹是:助动词>目的标记>顺承标记>助词>词缀。这一语法化路径是世界上许多语言里未曾见的。"通"从助动词语法化为目的标记,经历了两次语义和句法上的演变。第一次演变带来句法上的突破是最为关键,决定了其语法化方向。"通"所经历的几个语法化阶段,主要是转喻在起作用。而"通"从道义情态演变为中性情态,是新义M2蕴涵源义M1,即M2M1,是回溯推理的结果;其他演变则是源义M1蕴涵新义M2,即M1M2,是主观化的结果。"通"从道义情态助动词到词缀的不断演化,没有句法上的不断突破是不可能完成的。
2019年02期 No.270 237-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