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时代新思想研究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若干重要理论问题探析

    郑又贤;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理论界对此的解读和探索虽然不少,但其中仍有许多重要的思想或理论问题需要加以澄清。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世界性意义与中国特色的统一,而并非指其开创了世界发展的新时代。其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根据,而非其结果或产物。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新征程,但这是以"更富起来"为基础的。

    2018年02期 No.26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多维意义

    叶琛;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当前,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多维意义。从中西政党比较的维度看,中西政党在产生、政党体制和政党组织上存在着许多差异,彰显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独特性意义。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维度看,全面从严治党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共同体的内聚性,打造优质国家和良好的治理能力,具有关键性意义。从执政党建设的维度看,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良方,是应对党内权力腐败的利器,是平衡利益关系的调节阀,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意义。

    2018年02期 No.264 7-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生成逻辑与推进思路

    刘帅;赵佳佳;

    制度治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以制度化形式管党治党的新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制度治党作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关键举措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客观上明确了其在"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这一时代任务中的战略性地位。制度治党的生成体现党内制度建设历史经验与时代诉求的内在一致与使命传承:就历史维度看,制度治党是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根本坚守与党内制度建设优良作风的一贯传承;就时代维度看,制度治党是一个基于政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统摄全面从严治党总体格局并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基本要求的整体推进过程。在新时代推进制度治党工作,需要从主观的思想逻辑到客观的行为逻辑、从制度的体系完善到具体的保障操作、从短期的严管宽管到长效的抓常抓细等方面做出新的调整。

    2018年02期 No.264 1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7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居宅生命伦理的价值神韵及意义建构

    王泽应;

    居宅生命伦理是指人们在家居生活中所展开的生命意义、价值及对生命伦理精神的求索之道与德的综合呈现,蕴含着物质家园与生命形体的安顿、精神家园与生命魂魄的栖息以及身心合一之生命伦理精神的建构等精义,集形而上的生命意义伦理与形而下的生命存续伦理于一身。安身立命之家园的建构既包含物质居宅的建构,更包含精神居所的建构、守望和维护,家园本质上是能够容留形体、栖息精神的处所。现代人于物质的居所之建造达致美仑美奂的境地,然而精神家园的建构始终未能达致理想的境地。如何于物质住所之宽敞、华丽的同时建构可供灵魂歇息、精神安栖的处所,是现代人一道未竟的也拷问现代人良知的重大课题。

    2018年02期 No.264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居宅伦理的价值深蕴及其意义建构

    陈丛兰;

    作为人类活动展开的核心物质要素,居宅与人类建立了最持久、稳定和密切的伦理关系。居宅伦理可视为人类对自身肌体存续、生活运演和生命价值不断予以体认、感悟和思考的产物或结晶:生存的深刻呼唤构成居宅伦理的价值始基;生活的内在要求构成居宅伦理的核心要义;生命的意义建构彰显居宅伦理的超越维度。健康中国、幸福中国、品质中国建设需要从居住与居宅问题的解决着手,致力于建构基于生存又超越生存、源于生活且丰富生活、立于生命并善化生命的居宅伦理。

    2018年02期 No.264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居宅环境伦理的本质内涵及价值追求

    陈福滨;

    居宅环境伦理是居宅伦理与环境伦理交融互摄的产物和结晶,指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对环境的考量与置重及所内涵或引发的诸伦理问题和对环境问题解答的伦理智慧等的总和,是人们对人居环境的伦理思考、价值追求以及诗意栖居、乐居、善居等的集中体现。优雅并惬意的幸福生活,必然要借助于居宅环境伦理表现出来。居宅环境伦理既涉及居宅自然环境伦理,也涉及居宅人文环境伦理,本质上要求自然环境伦理与人文环境伦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018年02期 No.264 8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新社会运动对西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的挑战与创新

    孟鑫;

    新社会运动的发展对西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同时,它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变革资本主义的新道路。其中包括走出传统左派的理念与实践,用新的视角研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在挑战西方传统社会主义运动理念的基础上创新实践道路。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革命意识逐渐退化的现实中,新社会运动正在成为促进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变迁,进而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推动力量。

    2018年02期 No.264 22-3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6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近代中国语境下社会主义的四重阐释

    宁杰;许斗斗;

    20世纪初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是复杂的,实际上也是混乱的,之所以如此,概因人们对社会主义有着复杂、混乱的解读。从现代性、民主主义、乌托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四个维度对社会主义进行阐释,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人对社会主义思想的复杂性解读,在当今时代语境下有助于人们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真谛,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信与道路自信。

    2018年02期 No.264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思维方式

    张康之;

    知识生产有两条路径:其一,是社会实践;其二,是科学研究。然而,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之中却包含着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思维方式。所以,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是思维方式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人类的思维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析性思维,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发展起来的。康德所建构起来的哲学认识论为分析性思维方式的定型提供了理论基础。还有一种思维方式是相似性思维,它在农业社会的历史阶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工业社会,这种思维方式更多地反映在日常生活领域中。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在知识生产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但所生产出来的知识在性质上和形式上都不同,而且,它们在知识生产过程中所采取的路径也是不同的。在社会低度复杂性和低度不确定性条件下,分析性思维所生产出来的知识更能够满足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要求,而在社会呈现出了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的时候,则需要更多地求助于相似性思维所生产出来的知识。

    2018年02期 No.264 37-46+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论人的共生共在视角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有感于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

    向玉琼;

    现代社会所拥有的是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反映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实现对自然的征服与控制。人类变成了自然及其资源的主宰,自然则成了人类控制和管理的对象,人类与自然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下,社会的进步是第一位的,甚至不惜以对自然的破坏为代价,而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的力量。自然界一再退化,结果是反过来加倍地报复了人类,将人类置于风险社会中。张康之教授《为了人的共生共在》一书提出了"共生共在"的观念,为处理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宏观和纲领性的建构原则。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共存和持续发展,必须用共生共在的观念取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管理模式。

    2018年02期 No.264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前国际传媒领域人工智能研究的学术热点与框架——基于EBSCO数据库2016年英文文献的文献计量学方法

    喻国明;梁爽;程思琪;

    传媒人工智能作为研究传播媒介与智能化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研究范畴综合了传播学、计算机学科、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随着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革命的推进,传媒人工智能成为业界和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文献计量法中的内容分析法和共词分析法,对EBSCO数据库中收录的2016年一整年人工智能中与传播学相关的英文学术论文做定量分析,试图描绘英文文献视域内的国际传媒业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与框架,以期为以后的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照。

    2018年02期 No.264 55-6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1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贸易开放与中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研究

    蒋瑛;贺彩银;蒋琼琼;

    准确识别中国农村家庭的多维贫困及其影响因素,是实施精准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随着中国贫困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贸易开放对农村家庭多维贫困的影响不断受到关注。文章首先采用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基于A-F方法测度了包含经济维度、教育维度、健康维度、生活水平维度和资产状况维度上共十项指标的多维贫困指数(MPI),发现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多维贫困状况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表现为西部地区最高、东部地区最低、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但低于全国和西部地区;其次,以对外开放度来衡量贸易开放水平,引入宏观省级变量和微观家庭特征变量进行Logit回归的实证检验表明,贸易开放能够有效削减中国农村家庭多维贫困,但这种效应存在一定的区域性特征;最后,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2018年02期 No.264 87-95+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财税激励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效率吗?

    曹艳杰;陈明森;苏国灿;

    本文通过构建"财税政策—创新机制—创新效率"的研究框架,侧重研究财税政策与创新转化机制、创新效率的内在联系。在目前中国情景下,政府财税政策虽然对企业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有不同程度的激励作用,却在总体上损害创新转化机制运行,导致创新主体错位、创新动力扭曲、创新风险约束松弛,进而对企业创新效率产生负面作用。但是这种影响程度具有不确定性,其中企业所有制性质和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利用2007—2015年Wind、CSMAR等数据库3127个和1019个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和异质性分析结果,也基本支持了上述假说。因此,当前国家创新财税扶持政策重点,应从以促进创新投入为主,转向以促进创新机制合理运行、提升创新效率为主;财税激励应侧重于强外部经济性的基础研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而逐步退出对一般竞争性研发活动的财税支持;要逐步消除财税政策扶持的体制性歧视,在不同性质所有制企业之间公平合理地分配创新资源。

    2018年02期 No.264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9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小城镇发展战略研究

    许经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速度大大加快,但是相当大一部分人口涌入大城市,引发难以根治的"城市病",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则严重滞后。城市化布局很不合理。由于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滞后,严重削弱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城乡差别难以迅速缩小,还导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明显超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着严峻挑战。我国城镇化发展到今天,应当把重心转移到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并以此带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劳动力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同步推进创造条件。只有这样,我国城镇化才能得以健康发展,也才具有可持续性。

    2018年02期 No.264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5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东部省域城乡经济一体化水平实证研究

    颜雅英;

    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和试验区,以东部地区7省3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区域城乡一体化评价模型,对东部省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水平和城乡经济能力水平进行实证评价,分析东部省域城乡一体化发展实践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提高区域城乡一体化水平的对策建议。

    2018年02期 No.264 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空间分布与集群机理研究

    解学芳;臧志彭;

    "互联网+"时代,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空间分布呈现新集群格局,互联网类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在东部区域呈现高度集聚的特点,而非互联网类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地理分布则较为分散。伴随互联网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上市公司的地理集群形成了基于智力资源的差序演化机理:一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地理集群与互联网经济增长极高度一致;二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地理集聚呈现二元经济性;三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地理集群是对网络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判断;四是文化产业上市公司地理集群与文化产业制度创新呈现高度协同性。

    2018年02期 No.264 119-128+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及对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借鉴

    邱小云;贾微晓;彭迪云;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属于经济改革的一种,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宏观调整,目前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研究成果斐然,视角也多种多样,但大多立足于中国发展实践的视角,而从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视角出发来研究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几乎没有。本文通过梳理美国、西欧和日本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分析其中的规律,进而深度分析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意义,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参考。

    2018年02期 No.264 129-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集体林产权安全性:一个三维分析视角的阐释

    黄培锋;黄和亮;

    产权安全对于森林可持续经营非常重要。但是,产权安全性的具体内涵和实现途径尚无一致答案。产权安全问题之所以引起诸多争论,主要是因为没有对不同形式的产权安全加以区分。因此,本文运用Van Gelder的产权安全三维分析模型,立足于当前中国集体林产权状况,从法律、事实和感知产权安全三个方面来系统考察集体林产权安全现状,并探讨其对林业经济行为的影响,以期为设计集体林有效治理机制和完善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环境提供可行的政策参考。

    2018年02期 No.264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视角下会计模式变迁研究

    洪连鸿;

    本文根据法学绝对权与相对权的内涵,阐明绝对产权与相对产权的特点,并以此视角纵观我国体制转型中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必然伴随着会计模式的变迁。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是企业的绝对产权人,会计成为国家实现按自己的意志支配使用企业财产的技术工具。放权、让利改革并没有改变国家是企业绝对产权人的性质,而会计倒成为"他人"侵害自己权益的工具。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国家成为企业的相对产权人,企业则演变为绝对产权人,会计服务目标从一元转化为多元。随着我国"混改"的深化,会计作为保护产权人利益的技术手段和不同产权运行的技术条件,需要从会计的本质、会计模式与企业产权制度的关系出发,来进一步优化我国企业会计模式。

    2018年02期 No.264 14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宪法实施与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之形成

    朱福惠;

    宪法实施是指宪法原则和规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得到遵守与执行,因此,宪法实施首先是创设国家一般宪制秩序,包括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和地方制度等。宪法的实施除创设一般宪制秩序外,还可通过授权立法对特殊地方行政区域内的地方制度作出特殊规定,从而在国家一般宪制秩序之内创设特殊地方宪制秩序。我国宪法在创设一般宪制秩序时还创设了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虽然宪法只在第31条规定特别行政区,但并非只有宪法第31条才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的形成条款。因此,宪法直接创设的国家一般宪制秩序本身构成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基础,如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宪法和法律解释制度;同时,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共同创设特别行政区的特殊地方宪制,如特别行政区与内地实行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等。本文从宪法实施的角度重新解释宪法实施对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形成的影响,论述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形成中的宪法规则。

    2018年02期 No.264 152-16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法总则》诉讼时效制度的得与失

    柳经纬;郭亮;

    与《民法通则》比较,《民法总则》关于诉讼时效的规定之进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抗辩权发生说"取代"胜诉权消灭说",实现了时效制度从规范人民与国家(法院)之间的关系向规范人民之间关系(即平等主体之间关系)的回归;二是确定了诉讼时效的客体是请求权,避免了理论和司法的错乱,与"抗辩权发生说"共同支撑着时效制度;三是完善了诉讼时效制度,为准确适用时效的规定提供了依据。但《民法通则》保留了诉讼时效的概念,导致诉讼时效制度成了一锅"夹生饭"。在后续民法典编纂的立法中,应当将《民法总则》第九章"诉讼时效"改为"消灭时效"。

    2018年02期 No.264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1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刑事证明标准的经济学反思

    张卿;

    按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可获信息量能够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刑事证明标准的设定应使该标准使用时仍存在的错误成本及为达到该证明标准而付出的行政成本之和最小化。而本文主要针对在一个具体案件中可获信息量已基本确定不变的情况下,此时刑事证明标准的设定应主要考虑如何平衡两类错误成本,即对无辜者错误定罪的成本及对有罪者错误释放的成本。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死刑的证明标准、量刑阶段是否应采用比定罪阶段更高的证明标准以及适用较高证明标准的具体方法等争议问题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我国现有相关研究尚未较为全面、系统和准确地分析影响刑事证明标准设定的因素,在解释力和说服力上存在较大不足,而法经济学的分析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不足。

    2018年02期 No.264 169-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6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论基本医疗服务的立法界定

    谭金可;

    当下理论和实践中对基本医疗服务概念的认知,仁智各见、相当模糊,基本医疗服务的法律界定成为基本医疗服务立法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基本医疗服务的立法定义,要超越其医学基础,发挥概念界定的先导性、建构性作用,着眼于基本医疗服务概念规定的制度功能,对其法律概念进行新界定,采取全面概括加类型列举的立法模式,前瞻基本医疗服务法律制度完善的新构想,全面规范基本医疗服务的法律内涵与外延,促进基本医疗服务的法制化。

    2018年02期 No.264 179-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下载次数:3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整体性到原子式与消费符号:城镇化进程中民间信仰的社会特质

    李峰;

    我国城镇化已步入快车道,民间信仰在此中的处境以及可能的发展趋势成为学界关注的议题。依照"通过社会来分析民间信仰,通过民间信仰来透视社会"的分析思路,文章认为,我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得民间信仰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兼顾大我与小我之需。近代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总体性社会以及个体在政治、文化和经济上的多重原子化之格局;1980年代后,消费文化日盛;而城镇化使得这些在特定的时空结构中发生着聚合反应。在此背景下,民间信仰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趋同;传统社区认同型的民间信仰呈衰落之势;某些地域认同型的民间信仰在外力的推动下作为一种消费符号表现出形式上的兴盛;体现原子式生存和消费社会之特质的即时灵验型/灵媒型民间信仰赢得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其中私密性和符号消费是最显著的特征。

    2018年02期 No.264 186-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7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空间分割与地域崇拜——以陕西A地炎帝信仰为例

    赵翠翠;

    城镇化对民间信仰的空间建构及其信仰实践产生了诸多影响,而不同信仰空间中信仰精英的身份地位、资源获取方式、人群聚合特征等,又使得不同信仰空间之间会产生相对的分割。本文以陕西A地炎帝信仰为例,论述了城镇化背景中炎帝信仰五大空间的建构,试图从资源配置、话语分别、利益纠葛三个方面,讨论炎帝信仰空间之分割的根源与实质。旨在说明,信仰空间之间的分割是资源、话语、利益等因素的综合性产物,体现了城镇化背景中官方与民间、城市与乡村、公共与私人的二元分割。

    2018年02期 No.264 195-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空间生产与信仰变迁——基于城镇化进程中上海香头的调查

    刘大为;

    城镇化是一种空间生产,是对神圣与世俗关系的再定义。作为民间信仰精英的香头,在城镇化过程中面对的挑战与适应,呈现了民间信仰方式变迁的内在逻辑。一方面,城镇化是一种物质的运作,对空间的界定以经济市场为标准,呈现一种神圣空间的人为认定;另一方面,城镇化是一种关系再生产,隐含着生活方式的断裂与重塑。这两方面都必然引发信仰方式的转型,从香头的视角看,一是资源获取方式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神秘趋于人文;二是数量没有减少,但类型有所增加;三是职业特征由兼职走向全职,并且有专业化、公司化的倾向,等。

    2018年02期 No.264 202-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5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女作家现代文学图谱概观

    林丹娅;周师师;

    闽地文化与女性身份是福建女作家建构自我身份认同的重要方式。根基深厚的儒家文化和开放性的海洋文化,糅合了闽地自然地理与地域环境,形成福建女作家柔净、温良、博爱而不乏机敏、尖锐、灵动的普适性心灵结构,这是她们的共性。这种共性又与女作家个体境遇及个性特质相糅合,在现当代文学书写活动中,不断投射产出特有的创作品质。她们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版图,更成为福建弥足珍贵的文学、文化资源。

    2018年02期 No.264 209-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2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世纪“城市化”叙事中的城乡价值观

    韩文淑;

    作为当下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现实处境,"城市化"对新世纪文学创作有着深刻影响。"城市化"叙事以"城市化"作为把握和辨认的对象,从各个角度印证和质询着"城市化"背景下的多变城乡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根植于中国乡土经验的中国文学的主体观念也不断松动,并作出了新的选择,"城市化"叙事的城乡价值观也由此呈现出多维的叙事重心和精神史立场。

    2018年02期 No.264 217-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4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历史书写与公众参与——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考察

    张勇;

    中国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活动渐趋昌盛。三线建设领域的历史书写大体经历三个阶段的发展,近十年有更多的公众参与到该领域的书写中,进入了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参与历史书写的阶段。参与书写三线建设历史的群体构成比较多元,学者、政府人员、媒体人、"三线人"等群体有着各自不同的书写动因、方式、作用和特点。公众参与三线建设历史书写主要包括研究论著的撰写、口述及回忆资料的整理和编撰、通俗作品的生产、历史物品及场所的利用等多种形式。不同书写群体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学者与"三线人"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对双方都产生了影响。他们正共同书写和解释着三线建设的历史,共享历史的话语权。公众参与使历史书写的对象和主体都产生显著的变化,会引发历史书写和史学发展的重大变革。

    2018年02期 No.264 223-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3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晚清来华西人视野中的疍民形象

    林少骏;张恩强;曾筱霞;

    终生以船为家的疍民成为来华西人记载中的一道独特中国人文景观,晚清(1830年代—1911年)时期,西方观察者留下了关于疍民的丰富记载,探究隐藏在疍民形象背后西方观察者极其复杂的文化心态,对当代中国也颇富启迪意义。

    2018年02期 No.264 23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试论民主革命时期中共为人民谋利益的思想

    罗济;

    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在艰苦的民主革命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清晰地认识到: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注重统筹协调,必须依靠革命政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争取幸福生活,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顺应了历史趋势和民心所向。由此,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同时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走的道路。

    2018年02期 No.264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