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6
日访问量:100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研究

  • 历史社会学视野中的“人民”话语:表达与实践

    刘杰;贺东航;

    人民话语是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主导性话语。这一话语形态衍生自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动员,并伴随着国家政权建设与改革时期的社会治理。从历史社会学即注重考察政治话语与政治行动互构的角度来看,作为一种修辞的人民话语在道德、权力与治理三个层面于各个历史时期皆有对应的实践。在革命时期表现为阶级动员、革命行动与基层政权实践;在政权建设时期表现为诉诸文化领导权、继续革命与总体性治理;在改革时期表现为历史合法性的重要来源、维稳体制的形成与动员式治理风格的兴起。

    2017年06期 No.262 1-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论观照

    孙秀艳;

    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是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工作的根本原则,是破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基本遵循。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重在把握遵循科学正确的方法论,把唯物辩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贯穿于培育践行工作的各阶段、全过程。深刻认识培育践行的历史必然性是坚持科学正确方法论的首要问题;勇于开创培育践行的融通之道是坚持科学正确方法论的关键所在;推动落实培育践行的统一深化是坚持科学正确方法论的依归。

    2017年06期 No.262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伦理期待

    陈翔;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极具国家伦理期待的教育实践,道德哲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意识形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依据,国家伦理期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直接推动力量。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伦理期待体现在国家实体的统一、国家精神的洗礼、国家共识的生长。爱国主义教育主要是引导受教育者建立立体的国家认同感,国家认同作为"蛰伏的精神",成为具有普遍性的要求,这便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国家伦理期待"所是"。

    2017年06期 No.262 1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复合政治:自然单元与行政单元的治理逻辑——基于“深度中国调查”材料的认识

    邓大才;

    中国农村基层的基本单元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其组合与选择决定着基层治理的成效。中国农村基层的基本单元分为行政单元和自然单元,前者具有行政功能,后者具有社会功能,两者互动、互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复合政治"。在传统时期,两者分立,功能互补;在国家建构时期,两者从分到合,功能呈反向发展,行政单元的行政功能逐趋增多,逐渐取代了自然单元的社会功能;在新农村建设时期,两者从合到分,功能开始同向增多。基本单元与国家治理能力也有很强的相关性,长期来看,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增强,自然单元的社会功能在逐渐减少,自治能力在减弱;行政单元的行政功能在逐渐增多,治理能力在增强。

    2017年06期 No.262 25-3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1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0 ]
  • 规模与利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空间基础

    史亚峰;

    村民自治的有效实现离不开有效的自治基本单元。规模和利益是村民自治的基础和动力,也是影响自治基本单元形成和选择的两个关键变量。组织规模性较小、利益相关性较强,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自治基本单元。需要把握不同情况下村民自治的空间基础差异,探索适宜的自治基本单元;同时,规模和利益不是单一的,因此自治单元也要有多样性。

    2017年06期 No.262 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权力与权威: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组织基础

    刘思;

    权力与权威是影响村民自治单元活力和自治成效的两种组织力量。权威对自治单元的内动力具有强大的激活作用,而权力却难以产生自主能动性。当前我国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行政村是由国家权力建构的单元,规模范围超出了权威的效用边界,导致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自我约束力日渐式微。因此,需重构村民自治基本单元,找回权威,激活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

    2017年06期 No.26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9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利益与规则: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行动基础

    晏俊杰;

    利益与规则是村民自治的行动基础,对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有着重要影响。探索村民自治的基本单元要考虑"利益相关度"与"规则内生性"两个变量。利益相关度越高,规则内生性越强,越有利于自治的达成,越有利于形成有效的自治基本单元。

    2017年06期 No.262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6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群众参与视角下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基本单元的选择

    李松有;

    群众参与是村民自治的本体特征,不同群众参与能力呈现村民自治基本单元不同选择。以自然村和村民小组作为自治基本单元,型塑群众有效参与的话语空间,便于村民自治有效实现;而以国家建构的行政村作为自治基本单元,超出群众参与的利益空间导致自治悬浮。要达到有效自治,关键是找到自治基本单元,提高群众参与能力:寻找有效自治的相关利益,引导有序参与;选择规模适度的自治单元,激发自治活力。

    2017年06期 No.262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预算软约束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QMM课题组;李文溥;余长林;吴华坤;

    中国非金融企业的高杠杆率是整个国民经济杠杆率持续保持高位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非金融国有企业的杠杆率最高,是非金融企业中发生金融风险的主要所在。究其原因,非金融国企杠杆率高企在于:(1)充裕的流动性;(2)债务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3)影子银行规模的过度扩张;(4)国有企业的软预算约束和向国有企业倾斜的贷款分配机制。通过对不同领域的金融风险的表现分析,本文认为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在于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在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和预算硬约束两种不同情境下分别模拟分析逐步收紧货币供应量的数量型"去杠杆"政策可能产生的宏观经济效应,模拟结果显示,在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条件下降低M2增速无法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基于上述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建议:必须转变以保增长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尽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形成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的预算硬约束;下决心从制度上消除土地财政;逐步收回超发的货币;合理控制货币总供应量,充分利用金融手段降低非金融国有企业的负债率;加大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回归金融的优化经济资源配置和利用职能。

    2017年06期 No.262 65-7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4K]
    [下载次数:7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存款保险制度下资本监管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

    刘义圣;刘毡;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稳定金融系统的三大支柱之一,由于其存在双重委托代理等问题而极易产生银行道德风险。根据M&M定理,存款保险制度虽能提高存款人信心降低银行挤兑发生的概率,但也降低了公众对银行资本比率监管的市场约束,从而使银行有不断降低资本比率的动机。为了检验在显性和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不同模式下,资本充足率监管对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机制,利用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13年第四季度到2017年第一季度共14个季度面板数据,采用sys GMM两步估计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两种方法从银行资产业务和贷款业务两方面分析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下资本监管对银行道德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存款保险制度对风险加权资产比率有显著的负向作用,对资本缓冲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介效应分析认为资本充足性对显性存款保险下资产方面的影响存在"遮掩效应",对负债方面的风险行为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2017年06期 No.262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认知差异、信息分化与国家扶贫政策清单执行绩效——基于全国20省(区、市)3513个贫困农户的调查

    陈浩天;

    基于全国20省3513个贫困户的调查数据,分别建构两分类与多分类有序Logistic模型,以"信息分化"假说为基础,分析农户"建档立卡"意愿的认知差异和扶贫清单执行绩效。研究结果表明,扶贫治理中的"信息分化"效应导致贫困农户获取扶贫信息的能力较弱,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个体农民对扶贫政策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同时,对扶贫政策"非常满意"是农户选择"建档立卡"的重要原因。对于扶贫政策清单治理绩效而言,扶贫政策信息的有效传递提升了扶贫治理的透明度与公平性,同时,也有助于优化不同扶贫主体在贫困治理中权责匹配程度。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和宣传力度,不断压缩贫困之间的信息差距,逐渐提升扶贫政策清单的脱贫治理绩效。

    2017年06期 No.262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0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妇女贷款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基于福建省的问卷数据

    杨秋鸾;王林萍;

    农村妇女贷款行为是其自身的一种自我选择。政府从外部增加对农村妇女的信贷资金供给时,须从需求侧视角对农村妇女的信贷需求状况进行研究,才能实现农村妇女信贷扶持政策的根本目标。鉴于此,本文基于福建省农村妇女的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二元IV-Probit模型分析方法,识别农村妇女贷款意愿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是否有外出务工经历、是否担任村官、是否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行为态度强度、正规金融贷款经历、主观规范强度、社会资本强度和家庭资产充裕度对农村妇女贷款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年收入对农村妇女贷款意愿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2017年06期 No.262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全要素福利绩效的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江经济带11省市为例

    朱远;刘国平;

    本文有别于以往的能源效率或环境绩效的研究,基于稳态经济理论,拓展和深化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构建了全要素福利绩效的分析框架,运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0—2015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全要素福利绩效展开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化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全要素福利绩效呈现出先降后升的"U型"趋势,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福利门槛";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能源强度、政府规模和教育程度等因素都对全要素福利绩效有着显著影响。

    2017年06期 No.26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人才胜任力的结构特征及其开发机制构建

    吴贵明;

    研发人才的规模与质量直接关系到文化创意产品能否真正实现既"叫好"又"叫座"。通过建构创意研发人才"三心两意"胜任力结构模型,旨在揭示优秀创意研发人才的行为特征及其形成的一般性规律,并根据发现的胜任力结构特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人才开发的可行路径,以期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文化繁荣。

    2017年06期 No.262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不确定性条件下心理驱动行为的道德修正——从古典经济学到伦理经济学的演化

    余学锋;

    不确定条件下经济行为人的心理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行为发生难以预期的变动,因此如果仅仅停留在"利己"动机及其理性推理上,则可能无法解释许多个人决策和经济现象。迄今为止的经验证明,道德是约束、限制和校正人的行为的最持久和最可靠的因素,从而也是降低不确定性的最持久和最可靠的因素。所以,从经济人的心理、情绪、偏好和观念等方面去考察决定和影响行为的机制、规律,并在"环境—心理—行为"框架下建立一个个人行为的道德修正模型,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经济人的行为。

    2017年06期 No.262 117-124+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萨特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他者”问题

    项颐倩;

    "他者"观与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法是萨特存在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者"问题也是研究萨特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必须深入讨论的重点。萨特进行存在主义精神分析实践的四部传记作品分别体现了其以身体为中介的早期"他者"观,以及以"集团"为特征的后期"他者"观。在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的视阈下关照"他者"问题有助于深刻理解萨特以个体命运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建构。

    2017年06期 No.262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论民法典绿化的边界——以民法典对环境权的承载力为视角

    邹雄;庄国敏;

    环境权是自然人享有适宜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的法律权利,其共享性、公益性、人权和公法权利等属性决定了民法典不能调整环境权。公、私法融合之势不足以支持民法典规定环境权制度。民法典也无力承载实现环境权的庞大制度。因此,民法典"绿化"应限于除环境权以外的环境权益损害的救济制度。

    2017年06期 No.262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7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国际环境条约不遵约机制的强制性问题研究

    陈文彬;

    不遵约机制通过处理不遵守情事,帮助未能遵约的缔约方回到履约状态,促进条约的履行,保证条约目的的实现。机制启动方式基本遵循了非对抗性的特点,缔约方自身启动的方式更是对自愿性的佐证。个别条约的遵约委员会享有独立决策权可采取实质性措施,但这是灵活性的表现,而非实施机构具有强制性的发展趋势。缔约方大会采取适当强制的惩罚措施,其本意和目的依然是促进缔约方遵约,而非出于惩罚和制裁的目的。对于采取进一步措施的权利保留,表明无需规定更加强制性的惩罚措施。过分强调和滥用强制性,尤其是强制性的惩罚与制裁,不仅会导致机制失去效用,更是与机制促进条约的遵守,保护条约的完整性以及保护全球环境的目的不符。

    2017年06期 No.262 141-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7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论环境违法行为所致精神损害赔偿的权利基础

    张璐;

    将环境违法行为所致对人的精神侵害作为具有法律意义的独立损害类型,前提条件是环境精神利益是否能成为法律所确认并成为独立的权利形态。环境利益诉求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的提升,与人格利益的拓展相契合,环境权成为环境精神利益权利化的载体。为克服环境权权利边界不确定的先天不足,应以环境"无害"为起点,并以容忍义务的底线即环境状况发生"显著改变"为上限,确定环境权的权利区间。对环境权的确认程度决定了对环境精神利益的保护限度,司法裁量对此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7年06期 No.262 149-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论指示交付下的善意取得

    沈健州;

    指示交付中的转让返还请求权协议并非物权行为理论下的"处分行为",而仍属合同范畴。在以指示交付进行无权处分的场合中,处分人向相对人让与的返还请求权是债权请求权,应适用债权让与规则。《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3条确立了无权处分合同有效的规则,基于体系强制和价值判断的实体性论证,债权让与合同的效力同样不受无权处分影响,转让返还请求权协议亦然。而在转让人不是标的物的间接占有人的情况下,受让人并不能因转让返还请求权协议生效而取得返还请求权,也就未能满足善意取得的"交付"要件。因此,对于《物权法司法解释(一)》第18条"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有关转让返还原物请求权的协议生效时为动产交付之时"的规定,应作目的性限缩,将"转让人不是动产的间接占有人"这一情形排除在外。

    2017年06期 No.262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199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的挫折与生存策略

    刘小新;

    1990年代台湾左翼思想在四种思想势力的压迫下陷入低潮:苏联解体和东欧易帜所带来的"历史终结论"或"意识形态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思潮,本土主义思潮,以及以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为核心的"后学"思潮。面对意识形态挑战和思想竞争,台湾左翼思想以建立"基进"左翼的台湾社会研究立场、导入文化研究以重建批判性视野和介入能力、倡导边缘战斗与酷儿左翼路线、实践"身体解严"与剧场左翼、推动左翼另类媒体与网络化生存等生存策略应对,打开了新的历史空间。

    2017年06期 No.262 165-17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叙事修辞: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研究的新视角

    林钰婷;

    叙事修辞属多边缘学科理论交融的研究,融合了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思路与研究方法。叙事修辞视角标志着在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研究中缺失的语言学视角的介入,它的研究视野是广阔的,能立足文本叙事话语,多视点、多方位、多层次地对这一群体的叙事修辞特色进行挖掘评价。本文着重以预设与照应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新时期福建女性作家小说结构特色的研究示范,情节聚焦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时空参与文本建构特色的研究示范,语言变异作为叙事修辞视角下话语形式构建特色的研究示范,以期观照叙事修辞研究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2017年06期 No.262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诗的迷思: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诗的本体论”之谬

    张海涛;

    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在现代性发生以后变得愈发醒目。德国浪漫哲学对这一问题的持久关注构成对现代性的持续批判。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德国早期浪漫派开出的药方是"诗的本体论"。"诗的本体论"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思考"诗"。其本质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解决价值论的问题,而价值论的问题恰是不能用本体论的方式加以解决的。由此导致德国早期浪漫派的"诗的本体论"之谬。

    2017年06期 No.262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闽学序说

    高令印;

    闽学是指以定居于闽中的朱熹为首包括其门人在内的南宋朱子学派的思想,以及其后福建理学家的思想。闽学是与其他地域性学派并称的,集濂、洛、关诸地域性学派之大成。闽学不是历史上的一般闽中之学,是与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理学思潮相关联、共始终,是其核心部分。朱熹之前的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等的道南学是"前闽学",没有道南学就没有闽学。闽学的重大特点和优点是著述的义理诠释与事迹的考察辨析并行,朱熹所到之处是"过化处","走朱子之路"就能提升道德意识。以传统方式研究闽学已趋向饱和,研究成果缺乏可读性和普及性,作者群即读者群,扼杀了闽学的生机及其"治心"的文化价值。要开辟出闽学研究的新境界,把其成熟心智、健全人格和安身立命之学的内在本质阐发出来,为当今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2017年06期 No.262 188-199+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孔子“默而识之”新解

    薛孝斌;

    孔子非常自豪于自己能够"默而识之",但"默而识之"到底指什么,传统学者似乎都没有很好地说清楚。本文认为,这里的"默"是对困惑状态的描述。所以,"默而识之"其实就等于"惑而明之"。许多文献记载说明,困惑感对于思想家极具重要性。本文对"默而识之"的解释还可以顺带说明孔子那种溢于言表的历史使命感是从哪里来的。而把这个"默"解释为思考的主张,说明思考和困惑在概念上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2017年06期 No.262 200-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间信仰中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基于对福建莆田民间信仰田野调查的思考

    吴重庆;

    在民间信仰中,人鬼神之间的互动,关键在于信息沟通与传播。阴阳分隔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需求与信息沟通。鬼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也呈现出人际交往的"差序格局"特点。信息沟通的重要媒介是作为灵媒的"童乩"与"卜杯",不同的灵媒,决定了人神互动的不同模式、神明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以及神明供给的不同信息类型。神明供给的信息可称为神圣信息。神圣信息的传播在特点、机制、规律上都不同于一般社会信息的传播。

    2017年06期 No.262 210-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美国内战后的南部记忆文化——“女士纪念协会”与“南部重葬运动”

    罗超;

    美国内战后,基于非政治化的性别身份与特殊的战争经历,南部妇女发起了一场旨在重新安葬南部阵亡将士的民间运动。通过将南部阵亡将士安葬在"南部国家公墓"与建造纪念碑,一方面,南部民众开始正视战败与面对未来,另一方面,南部老兵利用当地妇女的扫墓活动作为掩护,来捍卫与发展"失去事业"。起初,这场"重葬运动"加强了南部白人对南部邦联传统的认同。但随着时局的变换,南北类似的死亡文化与纪念仪式也为地区和解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7年06期 No.262 219-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建构、场域及符号权力:布尔迪厄对批评话语分析的影响

    何少娴;尤泽顺;

    布尔迪厄的哲学社会学是一种超越主客体对立、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一元论学说。从历史维度的剖析表明,其建构主义结构观成为批评话语分析构建话语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对场域和惯习的讨论启发批评话语分析将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话语事件这一具体场域,其符号权力学说为批评话语分析通过分析言语行为揭示社会结构中的权力关系指明了方向,"符号权力""合法性""权威"等成为批评话语分析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2017年06期 No.262 226-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20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趋势分析

    郑竹群;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麦克唐纳和托尔芬为代表的西方主流学者对巴赫金在话语理论方面的成就并不予以肯定,但21世纪初美国Sage出版社发行的《话语理论与实践:读者》(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e:A Reader)却明确将巴赫金话语理论认定为世界六大话语研究传统之一。目前国内学界对巴赫金话语理论尚未有足够的认识,但综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未来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需实现研究方向跨学科交叉化、研究内容具体细致化和研究范式重新语境化。

    2017年06期 No.262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城市方言的社会分布——基于对厦门市的快速匿名调查

    付义荣;严振辉;

    本文以闽南方言为调查交际语对厦门市的闽南方言状况进行了一次快速匿名调查,结果显示:厦门市"会听会说"闽南方言的人几乎和"不会听说"的一样多,其主要原因不是厦门本地人口弃用自己的母语方言,而是大量外来人口涌入厦门。厦门的闽南方言暂无濒危之忧,但其存在的老龄化态势也预示着厦门闽南方言的未来并不令人乐观。

    2017年06期 No.262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