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72
日访问量:12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研究

  • 全面从严治党视域下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能力建设论析

    孙绍勇;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意识形态作为长期执政、合法执政的生命线。党的十八大以来,意识形态工作被提到了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是对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的时代境遇、国家意识形态自身解释力辩护力的发展衍进,以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的综合考量。着眼于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的有效掌控,意识形态能力建设集中体现在供给能力、整合能力、传播能力三个方面。从理论建树、实践作为、考核评价把握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实践要求,对于推进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深化、实化、细化,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审时度势、兴党强国的现实意义。

    2017年05期 No.261 1-8+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性突破

    曹锦清;刘炳辉;

    中西方围绕治国理政的争论长期被"政体问题"所困扰,这种问题意识和困惑最早始自明末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自利玛窦以降,西方四百年来长期无法有效归类中国的政体,形成持久的困惑。治理为本是中国的政治实践和理论传统,传统"郡县国家"治理体系传承至今,中国注重利益共享的实践导向和西方注重政体形式的传统大不相同。西式选举的开展至少需要选举共识、选民单一、经济发展和任务稀少四大条件,这些都与中国当下的历史要求不相匹配。"四个自信"是超越西方政体问题意识与迷思的基础,体现了中国治理模式的历史性突破。在当代中国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不能倒。

    2017年05期 No.261 9-17+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空间正义向度

    王志刚;刘芳芳;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业人口向城镇非农产业的空间转移和空间聚集过程。符合空间正义原则的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在于为农业转移人口提供进入城镇空间的社会保障通道,保障其生存权、发展权与安全权,保障他们可以自由空间迁徙、平等参与现代化建设、共同分享基本公共服务及现代化成果。从社会空间视角来看,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只是一种"权宜之计",是构建和谐城乡空间关系的重要环节。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出路在于构筑一种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空间。

    2017年05期 No.261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红色文化研究

  •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财政动员

    王建华;

    土地革命初期,打土豪、筹款子成为中共解决经济困难最直接的方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后,以统一累进税为经常性财政收入,问题是,将纳税重担放在剥削阶级身上的财政政策,使得战争动员无法通过增加工农税负的形式来实现。基于此,发行公债与借谷运动就成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权宜之计。梳理根据地财政政策流转与实现形式可以发现,中央苏区的财政动员逐渐陷入既要保护工农群众的利益,又要依靠工农群众来解决经费不足的纠结中。问题的背后是阶级财政提供动员效力的不足,如何建立战时财政动员体系,中共还处在不断探索与尝试阶段。

    2017年05期 No.261 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中华报》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

    张卫波;王瑞;

    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新中华报》是一个的重要的思想文化宣传阵地,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先导作用。这不仅因为它比较早地报道了边区文协代表大会的召开情况,最早刊登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摘要,率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和目标,而且还在于它对文化运动的"中国化""大众化"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推动了边区的文化建设。对《新中华报》的相关报道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了解新民主主义文化传播的最初理论形态,有利于清晰认识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源头。

    2017年05期 No.261 7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境”视角下福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研究

    缪远;

    在福建传统聚落的社会生活中,"境"常被用于指代城乡聚落空间的区划单元,近似于现今社会中居住社区的空间概念,其存在已久并在部分地区依然沿用至今,是福建本土地域空间文化现象。福建各地不同的境域形态呈现聚落空间形塑方式的差异性。把"境"视为一种认识传统聚落的工具,揭示"境域"现象背后的空间形塑规律,可建构传统聚落层面的本土二元空间结构范式,探讨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关系及其作用之下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

    2017年05期 No.261 8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5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类别青年赡养父母影响因素分析——以北京为例

    曹卫国;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共青团北京市委2015年进行的联合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在当今社会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非家庭赡养也逐渐被认同。经济因素及个体特征对赡养父母的效应因不同青年群体而异。对于京籍原住青年来说,人均居住面积100平方米以上或者出生地为北京农村的更倾向于传统家庭赡养;对于京籍迁入青年来说,人均居住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的更倾向于传统家庭赡养,这一因素对其赡养父母有显著影响。对于非京籍流动青年来说,男性和拥有农村户籍的更倾向于选择传统家庭赡养。年龄越大、租房而居、受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的越倾向于非传统家庭赡养。

    2017年05期 No.261 9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政务”的缘起、内涵及应用

    刘祺;彭恋;

    "互联网+政务"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它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倒逼"政府治理变革的产物,并在政务服务中植入互联网基因。本文通过梳理"互联网+政务"的发展演变、内涵特征、实践应用,并描绘其未来图景,以便更好理解把握"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变革的现实内容与目标指向。"互联网+政务"包括政务管理和政务服务两个方面,具有移动化、智能化、云端化、集约化、数据化等基本特征。当前,我国高层统筹规划和地方先行先试同步进行,政策试验与创新扩散紧密结合,助推了"互联网+政务"的快速发展。未来,"互联网+"将在政务体系重塑、智慧政府构建、增强用户体验等方面持续推动政务创新。

    2017年05期 No.261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0 ]

  • 从《德法年鉴》到《哲学的贫困》:马克思主义“三者统一”第一个理论驿站

    冯景源;

    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上,长期被禁锢在三个组成部分中,且被两个问题困扰着。一个是经济学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一个是哲学到底是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吗?后者是从前者那里"推广""应用"来的吗?不解决这两个困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将始终禁锢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我们的研究将揭开这个困扰着我们的疑团,使马克思主义回到科学的"三者统一"上来。

    2017年05期 No.261 26-3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7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回溯及其当代应用

    周群;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是马克思将其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结出的理论硕果,是我们观察世界历史、分析现实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史学界和理论界普遍存在不同程度地淡化乃至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现象,也存在借否定社会形态理论否定党的历史,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史和社会主义存在合法性的现象,对此我们既要高度警惕,也要一分为二地区别对待。当前,坚持社会形态理论要注意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脱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始表述,抓不住社会形态理论的核心和精髓,造成矮化社会形态理论,将其局限于五种社会形态说等具体结论并奉为圭臬的倾向;二是脱离社会实践和现实,造成社会形态理论在分析当今时代和中国现实时失语失声的倾向。用社会形态理论分析当代中国社会,可知当今中国仍处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代表新生产力的新知识群体,将是中国引领未来世界潮流的希望所在。

    2017年05期 No.261 37-46+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0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本真意蕴

    陈凯;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它承载了马克思毕生的价值追求和人文关怀。它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与发展状态的审视和批判,是对人类彻底解放后生活方式的憧憬和建构。在那里,一切奴役人、压迫人的东西将被彻底摧毁,而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简言之,关注现实的人及其生存状态,寻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和条件,从而实现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是"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价值诉求和本真意蕴。

    2017年05期 No.261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原初激情与历史时间及自由之冲突——基于卢梭构想的政制

    林壮青;

    近代政治哲人放弃古典政治哲人理性成人的理想。但既然漠视理性权威,政治共同体的最高权威就只能是善于操纵激情的君主。鉴于此,卢梭试图重拾成人的理想,且把成人建立在原初激情的自足之上。然则,原初激情之自足却受到历史时间的威胁,这样,卢梭就被迫通过自由来保护原初激情。但自由的实现又必然呼唤着古典理性立法者。至此,近代政治哲人以激情为基础的政制困境在卢梭这里得到彻底的表现,即走向自己的反面。

    2017年05期 No.261 5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去产能、去杠杆、重构价值链与振兴实体经济

    刘志彪;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为了优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去产能宜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和资本市场等,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实体经济部门目前为高负债所累,振兴实体经济必须首先帮它缓解债务负担,摆脱债务陷阱,才能让其轻装前进。从构建开放经济新体系的要求来看,振兴中国制造业要从加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业出口导向发展模式,转向构建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最后本文提出了振兴中国制造业的十条具体建议和措施。

    2017年05期 No.261 110-117+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7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强势制造企业的地域分布及行业结构测度

    李金华;

    强势制造企业在制造业发展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结构、分布、效率对中国制造业的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区位基尼系数和赫芬达尔指数发现:中国强势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强势制造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差距也较大;中国的强势制造企业分布很不均衡,存在寡占型的行业和极高寡占型的行业,一些处于技术前沿的先进制造行业其强势制造企业不多。中国需要构建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领域的创新型领军企业;科学配置产业资源,有序进行制造业的转移和空间布局;优化强势制造业结构,培育先进制造领域特、精、专顶级制造企业。

    2017年05期 No.261 118-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因素影响劳资利益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马艳;刘诚洁;肖雨;

    针对环境因素对劳资利益关系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而理论研究相对缺失的现实状况下,尝试将环境因素作为重要变量引入到传统劳资利益关系理论中,建立环境劳资利益关系理论模型,分析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劳资双方的利益会出现绝对的、相对的或结构性损失。在利用中国数据检验环境规制与劳资利益关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在贯彻实施环境规制时也需对企业做出必要的约束,避免将成本转嫁给劳动者,从而损害劳动者应得的利益,破坏劳资利益关系的稳定性,同时也要健全劳动者利益的综合保障机制,并加强工会在劳资谈判中的力量。

    2017年05期 No.261 12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梁名双;袁青川;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分配已经成为社会和学界关注焦点。本研究主要结合2012年雇员雇主匹配数据,利用RIF-OLS方法,研究城市居民与农民工收入分配状况、收入分配差距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收入不平等显著由组内和组间的不平等构成,且组内和组间的不平等性受到是否签订集体合同、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是否为党员、婚姻状况、性别、教育、英语水平、企业性质以及所在的城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明确这些影响收入分配的具体因素将有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规制居民和农民工的收入分配不平等性问题。

    2017年05期 No.261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6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运作机制研究——孵化机构与在孵企业供需匹配的视角

    唐炎钊;韩玉倩;李小轩;

    本文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在孵企业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与需求,并从孵化机构的内外部视角对孵化链条中各孵化机构的功能进行了归纳阐述。研究发现,各孵化机构在孵化环节外部有效发挥"识别/筛选"功能,保证在孵企业不同孵化机构之间合理耦合与流动;在孵化环节内部有针对性地发挥"缓冲/桥连"功能,保证在孵企业需求与孵化服务供给两者的有效匹配。本文藉此总结归纳出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运作机制,希望能够为我国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的建设工作提供有益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2017年05期 No.261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6K]
    [下载次数:6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秒杀对电商网站人气聚集的影响机制:基于时间压力的实证研究

    卢长宝;黄桂艳;李娜;

    秒杀具有时间短、价格低且在数量上有限制等特点,是电商开展竞争与聚集人气的重要手段。由于促销包含的时间压力能提升消费者对促销的价值感知,因此可假定秒杀所具有的时间压力会导致"爱屋及乌效应",即,由喜爱秒杀活动而增加对电商网站的好感度及其他友好行为。在将与秒杀感知价值有关的促销力度和品牌价值界定为主观时间压力影响因素,以及将时间限制界定为客观时间压力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利用心理学实验数据证实了,促销力度与时间限制能有效地提升消费者的好感度以及对电商网站的选择倾向,而促销品的品牌价值对电商网站好感度和正面行为倾向的影响则不明显。在主客观时间压力交互作用分析中,客观时间压力与促销力度的组合,以及客观时间压力与品牌价值的组合,对促销价值感知都有强化作用,且前者能提升电商网站的好感度与选择行为,而后者对电商选择行为倾向的正向影响则未得到证实。此外,消费者对电商网站的好感度会大大增加网站浏览、正面口碑传播和带来更多的购买行为。

    2017年05期 No.261 154-16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9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的影响机理研究

    周箴;杨柳青;

    针对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的问题,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寻找新生代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以工作家庭促进和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研究假设,并构建出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影响因素对中国新生代员工敬业度产生作用的理论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元层次回归方法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回报、工作特征、组织氛围和心理资源对新生代员工敬业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心理资源在各影响要素与敬业度之间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家庭资源在各影响要素与敬业度之间起着显著的调节作用。

    2017年05期 No.261 16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19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4 ] |[阅读次数:0 ]
  • 补贴政策、家庭禀赋特征与林业经营规模效率——以324份油茶微观调研数据为例

    江晓敏;郑旭媛;洪燕真;刘伟平;

    社会各界对农业和林业补贴政策的关注焦点已由规模绩效转向质量绩效,即关心农业和林业补贴政策是否会导致经营主体盲目扩张而降低规模效率。鉴于此,本文以油茶生产经营为例,基于324位油茶经营主体的问卷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克服家庭特征异质问题,考察补贴政策对油茶经营主体规模效率的真实影响,主要研究结论为:第一,亩均补贴收入和总补贴收入均对油茶经营主体的规模效率具有显著的直接正面效应,总体上讲,亩均补贴收入和总补贴收入的间接影响效应不明显;第二,家庭特征变量中,受教育年限、油茶经营目的、单块油茶林平均面积和培训对油茶经营主体的规模效率具有显著正面影响。

    2017年05期 No.261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性别视阈中的百年乡土文学

    郑斯扬;

    百年乡土文学为乡土中国伦理变迁提供了一份翔实的语言艺术构成,也呈现出性别立场与乡土写作之间的关联性。一方面男作家和女作家对乡土伦理问题的介入以及在写作上的呈现与揭示,趋向一致性的道德认同与共识;另一方面,由于性别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所具有的不同内涵与不同境遇,经验主体的性别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男女作家投射注意力方式的不同,表现出对乡土伦理道德问题之关注点、反应面、伦理视角的差异。因此,男作家和女作家的乡土伦理探索之路既有对话与协同,也有交锋与对战,这种基于性别视角对乡土伦理道德维度介入的意义和价值,既作用于文学也作用于社会。

    2017年05期 No.261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1990年代以来长篇历史小说创作中性别视角的开拓

    林云;

    1990年代以来,文坛掀起了一股空前的长篇历史小说创作热潮,女性作家参与到男性作家长期主宰的历史叙事中来,打破了历史书写中女性视角缺失这一长期盲点。她们在其小说创作中,对女性进行了重新发现与探掘,并在展现时代变迁、丰富人物形象和审美体验、追索现实观照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开拓。这不但丰富了历史小说这一特殊题材对文学史的价值贡献,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意义。

    2017年05期 No.261 18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朝市与佛境:钟鼓之声佛教意蕴的生成及发展

    吴冠文;

    晨钟暮鼓是我国古代极富文学意味的声音景观,这个成语的解释者往往会首先揭橥它的佛教源头,甚至追溯至唐人李咸用的诗篇。而唐诗里钟鼓之声宗教意蕴的文学表现一直较受学界关注。但若整体观照我国古代(尤其是六朝至赵宋)关于钟鼓之声的书写历史,可以发现今人所熟识的钟鼓之声宗教意蕴的生成,乃至"晨钟暮鼓"或"暮鼓晨钟"之类程式化的文学表现,曾经受到官方钟鼓报时警戒制度、佛教仪轨等合力的作用和影响。在晨钟暮鼓这一诗意与佛意相融的典型意象的生成演变中,对鼓声、钟声、朝暮鼓和朝钟暮鼓等声音景观的复杂变迁,以及这些声音景观所含蕴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寓意——从熙熙攘攘的朝市到清空寂静的佛境进行考察,不但可以见出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也可管窥我国古代文学在寺庙建制、佛教仪轨等层面所可能具有的启发作用。

    2017年05期 No.261 196-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净土像化与慧远诗文创作之“境界三阶”

    陈方;

    净土像化之"象",是慧远法师"念佛三昧"的观想对象,亦为其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宗教之"象"所具有的具体可观想性与宗教方便、接引作用使慧远对"象"格外重视。随着慧远法师的佛学思想变化与发展,他在文学境界上形成"象境—神境—化境"的三阶流变。此三境的具体表现分别是"描摹物象,由象至意""去象取神,作分别观""物我两忘,象神俱无"。

    2017年05期 No.261 203-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家庭财富、教育及财富的年龄均化——基于CHFS的家庭净资产决定因素研究

    谢绵陛;

    本文利用CHFS2015的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中国的城乡差别特征通过样本分组等方法,比较研究了家庭财富水平和家庭财务困境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教育对家庭财富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不论是工作年龄家庭还是退休家庭,都是学历越高,家庭净资产越多。工作年龄家庭还表现出了"家庭财富年龄均化现象";是否自谋职业、住房状况和家庭居住区域是对工作年龄家庭财富差异影响最显著、影响强度最大的三项因素;家庭持久收入对家庭财富也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家庭财务是否陷入困境与健康水平、收入、学历和是否自谋职业都显著相关,但与户主年龄的关系不大。

    2017年05期 No.261 210-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7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家庭资本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研究

    郑雅萍;

    教育机会平等是实现社会平等的必要条件和社会基础。当前有关教育机会平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教育学领域,而外部社会环境特别是家庭要素的影响研究明显不足。本研究通过家庭资本的视角,探讨家庭政治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教育机会平等的影响,并提出推进我国教育机会平等的对策。

    2017年05期 No.261 220-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6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施咏清;杨晓江;

    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PLS结构方程模型对2014年区域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展开实证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大、梯度明显。东部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位居榜首,东北次之,中部地区偏低,西部地区最弱。应加强分层指导,坚持精准施策,推进整体布局调整,鼓励区域内和区域间高质量教育资源共建、共创、共享,不断增加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2017年05期 No.261 226-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化心理观照下的音乐教育新观念

    骆静禾;

    音乐教育文化心理观是当前国际音乐教育领域兴起的一种音乐教育新观念,它是音乐教育学与文化心理学相互融合发展的观念产物。这一新观念在学理内涵上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倡导在转变"同化"音乐教育价值取向和后现代哲学的文化转向背景下,从文化的、心理的视角考察音乐教育中的人和事,以探究不同社会文化影响下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主体取向与发展特点。

    2017年05期 No.261 232-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琉球对华派遣留学生的政治动因与作用探析

    许可;

    自明初中琉建立宗藩关系以来,琉球定期派遣留学生至中国学习政治、科技、文教等先进文明成果,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为促进琉球的社会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而琉球历代统治者大力推进并维护留学生派遣制度固然确有"慕效华风"之故,更主要还是基于自身政治需要和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借助留学生教育这一有效途径,琉球进一步强化了同中国之间的封贡体制,巩固了本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从而推动社会各方面的进步。这表明重视人才、发展教育对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变革具有积极影响,对于今天我国教育发展以及推进社会政治民主建设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2017年05期 No.261 239-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