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公共管理与社会建设

  • 培育自治: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探索

    徐勇;贺磊;

    伴随新兴城市的大量崛起和城市的快速发展,有效的城市治理日益紧迫。居民自治因其内在的价值在城市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它也需要建立在一定历史下的有效实现形式。我国居民自治进程分别经历了吸纳型、建构型和内生型三个阶段,总体上自治发育很不充分。要推进居民自治,需要根据利益相关、地域相近、文化相连、规模适度和便于自治的原则,探索多层次、多样式、多类型的居民自治实现形式,建立起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将自治纳入到法治的总体框架,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推进居民自治。

    2014年05期 No.243 33-39+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1 ] |[阅读次数:0 ]
  • 利益相关: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动力基础

    邓大才;

    城市居民有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相关利益和利益相关性,这些利益是居民自治的前提和基础。居民从国家、城市、城区、社区、小区、楼栋和邻里获得的相关利益和利益相关性依次递减,相关利益和利益相关程度决定了在社区以上单元适宜实施代议制;在社区可代议,也可自治;而社区以下单元最适合自治。以项目、活动、平台为载体的自治,以趣缘、业缘、奉献利益为引导的自治是比较有效的自治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相关利益和利益相关性决定了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城市居民自治体系。居民自治取决于相关利益,自治有效性取决于利益相关性,两者的组合决定居民自治最有效的实现形式。

    2014年05期 No.243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1 ] |[阅读次数:0 ]
  • 规模适度: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组织基础

    白雪娇;

    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有赖于适度的组织规模。当前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的居民自治造成自治单元规模过大,居民自治的直接性、群众性难以实现,进而降低了居民自治的效率、效能和效力。因此,寻找适度的组织规模是推进居民自治有效实现的关键和基础。当前涌现出的院落自治、楼栋自治都是对规模适度的探索,这些探索为我们推进居民自治的有效实现指明了方向,即在推进社区自治的同时,将自治单元进一步下沉,大力培育社区以及小区等社会自组织。

    2014年05期 No.243 50-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9 ] |[阅读次数:0 ]
  • 协商民主: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运转机制

    任路;

    长久以来,居民自治受制于原有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整体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行政化为导向的社区管理占据着主导地位,导致自治组织弱化、自治功能萎缩、自治制度空转。居民自治面临"成长的烦恼"和"制度的瓶颈"。不过,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社区自主空间增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制度创新的实践增多,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以自治化为导向的社区改革,其中带有"协商民主"元素的居民自治实践最具有启发意义。追根溯源,这些实践是协商民主与居民自治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居民自治遭遇困境后,在实践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结果,更是未来居民自治得以有效运转的重要资源。

    2014年05期 No.243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0 ]

  •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正>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位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其前身是政治系,创建于1962年,是华侨大学首批成立的院系之一。目前学院涵盖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两大学科,拥有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点(福建省唯一一家)、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行政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点以及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城市管理)。

    2014年05期 No.24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规范、经验与历史反思——马克思国家理论的方法论嬗变与当代复兴

    孟亚明;杨思基;

    辩证法的理论特质决定一种国家理论的独特构造。传统政治理论的核心是国家理论,上世纪中叶,现代政治学科实证化、科学化倾向加深了国家理论的一度式微。世界性市民社会思潮的兴起,又将"市民社会-国家"分析范式再度推向学术前沿。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于此背景下挣脱了教科书式的原理把握,并在理论互动中形成了自己的研究范式。本文力图透过"辩证法-国家理论"的视野揭示马克思国家理论的完整面貌,并着力通过对马克思国家学说及其实质的当代解析,对马克思国家理论做出当代修构。基于现代国家社会体系构成要素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演变机制呈现出空前的复杂化和综合性。所以,研究马克思国家理论要在视界转换基础上,充分结合一个多世纪以来各种有价值的理论批判思想,切实观照当代社会国家发展态势,充分发挥马克思国家理论在建设中国社会中的理论导向价值。

    2014年05期 No.243 4-10+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再论马克思“柯瓦列夫斯基笔记”的主题

    林锋;

    晚年马克思的"柯瓦列夫斯基笔记"对印度、阿尔及利亚、美洲的公社及其土地制度、公社土地私有化问题的探讨,属于"原始社会、文明起源研究"的范畴。就其精神实质而言,笔记是服务于马克思对人类原始公社、原始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及其发展轨迹、解体过程,以及文明要素、文明社会的起源、形成问题的学术研究的。探索"原始社会、文明起源问题",是这一笔记的真正主题。

    2014年05期 No.243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韩礼德的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观与方法论

    何远秀;杨炳钧;

    韩礼德是当代世界杰出的语言哲学家,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他的语言学框架影响遍及欧洲、澳洲、南美洲、北美洲、非洲、亚洲等世界语言学界。学界对韩礼德语言观研究不乏,但对其马克思主义的语言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鲜有研究。本文从历史唯物论、社会实践论和辩证统一论三个测评维度,以结构主义和形式主义语言学为学术参照,从语言的起源和发展、语言的本质属性以及语言的研究方法等三个层面,对韩礼德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做出阐释,以揭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之间的渊源关系,并力图据此拓展系统功能语言学与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术路径。

    2014年05期 No.243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1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从理智的领悟活动看托马斯·阿奎那的知识论

    刘素民;

    "理智"是灵魂的"能力"。作为理性活动的原则,理智是人身体的"形式"。理智的活动即"领悟"是对真理的单纯"认知"。人借助于理智而"知物",并且认识形上的真理。作为受造物,人的理智与"被知物"之间的关系是"潜能与实现"的关系。理智并非"直接地"去认识诸多事物,而是通过"感官"对物的接触所产生的"感觉材料"进行素材分析,然后通过"归类"、"抽象"、得出普遍的结论,进而认知"普遍的存有"。托马斯·阿奎那是一个实在论者和经验论者,因为他承认人能够认知并确知真理;然而,他又并非一个纯粹的经验论者,因为他既主张经验为知识的来源又认为人并不仅仅止于经验——人之知识源于经验、超于经验而进入形而上学之境。

    2014年05期 No.24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营银行改革的路径选择:思路、对策与风险控制——以泉州地区为例

    朱孟楠;赵茜;王宇光;

    自国务院在《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以来,民营银行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设立民营银行不仅有助于释放民间资金的活力,而且可以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便捷融资通道,是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实现金融体系竞争结构优化的有效渠道。但作为一项崭新的改革举措,设立民营银行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关于民营银行的改革路径也在不断探讨与争论之中。本文以泉州地区为例,首先就我国发起设立民营银行的背景与挑战做了系统分析,进而基于泉州当地现状、我国银行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美国民营银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民营银行两大改革思路并设计了相应的发展路径,最后通过分析台湾地区金融改革的失败经验,就目前民营银行设立的关键风险控制问题提出了有关对策和建议。

    2014年05期 No.243 64-71+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9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内控缺陷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上市公司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的证据

    刘建伟;郑开焰;

    基于2011-2013年沪深主板上市公司的强制性内控信息披露数据,检验了内部控制缺陷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控制缺陷的存在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较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结果还进一步证明,涉及盈余管理手段,企业会权衡操纵性应计项目和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因为它们并不是替代关系。然而,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除在操纵性应计项目外,更倾向于使用真实活动来操控盈余。

    2014年05期 No.243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9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技术进步就业效应行业差异量变动实证分析(1997-2012)

    陈心颖;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结合我国劳动力大国的国情,统筹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意义重大。为此,本文利用VAR模型搜集1997年至2012年我国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的相关数据,对近年来我国工业各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就业量的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短期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就业总量有一定负效应,但是这种负效应是暂时的,长远看,技术进步对我国工业就业总量无显著影响。从工业各细分行业看,技术进步对不同行业的就业量有明显差异,其中资本深化程度对各行业就业量影响显著。本文政策涵义显见:挖掘商品需求弹性大的工业行业的就业潜力;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创造需求,创造就业;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仍然要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积极推行资本节约型技术,防止过多的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对就业空间的挤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降低单纯技术引进带来的就业损失。

    2014年05期 No.24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企业合作开发联盟中关系质量动态化管理理论框架

    唐锦铨;

    合作开发联盟以直接市场化的技术、产品、服务、工艺产出为目标,通常其成员会面临知识共享和核心能力泄露的"两难困境",因此联盟目标的实现对伙伴间关系质量具有高度敏感性。本文构建信任和控制组合下的关系质量矩阵,探讨信任和控制所决定的关系质量的动态变化,以及关系质量和联盟组织形式间的匹配性,提出联盟运营中关系质量特征的监控流程框架。

    2014年05期 No.243 8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属性与新思维

    胡慧芳;

    内涵和本质属性的准确把握是一切理论研究的根基。本文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现状,对该政策思路形成的特定背景和理论依据进行了梳理,并从内涵、属性和产业新思维等多个维度切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深度解读,从而为该学术聚焦点向纵深领域延伸打下坚实的研究基础。

    2014年05期 No.243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东亚政治转型与政治民主化的路径、特征及前景

    全毅;金泓汎;

    东亚国家和地区在二战后实现经济的压缩型发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政治的压缩型转型,即从威权政治转向民主宪政体制。但由于东亚独特的政治文化以及时空压缩,东亚民主政治还很不成熟,仍然需要根据亚太地区各国和地区的历史传统和现实,适应世界民主政治发展趋势,选择适合于亚太地区的民主政治发展模式。

    2014年05期 No.243 105-117+2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析中国民主党派发展进程中的“联合声明”

    林怀艺;

    在中国民主党派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它们曾经发表过若干"联合声明",这些"联合声明"是中国近现代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和民主党派与时俱进、不断追求进步共同作用的产物。它们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增强了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在社会各界人士中的认可度和感召力,向世界传达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而不畏强权,以及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利益的决心。民主党派"联合声明"启示人们,共产党的领导和多党派的合作对于中国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至关紧要,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共同意志。民主党派"联合声明"是历史文献,须以科学态度对待之;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党派仍可以通过"联合声明"的形式来表明自己对执政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国际问题的态度。

    2014年05期 No.243 118-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现代性与儒学之间的破与立——以价值哲学的中西文化对照为视角

    邓立;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也随着人的存在价值的改变而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世界之间的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现代性背景下,人成为工具理性实践的根本目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成为事实,确立了人的主体性存在,却否定了自然存在的价值,导致人与自然形成主客二分的关系,科技、知识、自由带来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决裂;人被利益和欲望所绑架,德性缺失、没有自由、无力创造,人成为所谓"单向度的人"。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由文明冲突转化为文明对话,展示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气魄;充分利用儒学价值资源,建构一个和而不同的多元价值存在的人类文明世界显得如此迫切。

    2014年05期 No.243 126-133+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道德经》的民本立场

    乔楚;张之沧;

    《道德经》虽常被指为玄虚之学,但此观点未必得老子之真意。起于周秦之际的黄老之学,作为人君南面之术而兴于汉代达百年之久。老子在对"无为而无不为"之治的思想阐释中,不仅建立起了一整套严密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显现出"先民后身"的民治主义思想。这不仅在周秦哲学中独树一帜,更在中国古典民本政治哲学中独占鳌头,并成中国传统"虚君"思想之重要理论源头。从政治哲学的价值角度出发,《道德经》为现代国家治理者提供了丰富的民本知识储备。

    2014年05期 No.243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道德经》的中医学解读

    颜文强;詹石窗;

    历年来学界研究《道德经》的成果已十分宏富,然而从医学视角来分析的却很少见。本文立足于中医学理论,从阴阳互根的中土回环、欲升先降的一气周流、虚静内敛的疗养法则三个方面解读《道德经》的有关章节,并针对当今一些养生误区进行辨析,以期对当代人群的医疗保健有所裨益。

    2014年05期 No.243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犯罪·集体意识·惩罚——涂尔干法社会学的三个核心概念

    任宇宁;刘艳敏;

    身为现代法社会学之父,法国学者埃米尔·涂尔干在社会学思想界享有崇高声誉。涂尔干法社会学理论,把道德事实当成自然事实加以考证,并试图以法律为指标,以求探察社会道德核心之深度。为此,涂尔干以集体意识为基点,演绎出了一整套逻辑严谨、别具特色的犯罪与惩罚理论。涂尔干认为,犯罪的本质在于对集体意识的大肆破坏与恣意践踏,犯罪内透着强烈的个体威胁与社会威胁。因此,惩罚便成了对抗犯罪之不二手段,通过惩罚,集体意识得以再次确认与复原。于集体意识之面相,涂尔干法社会学指出,作为研究犯罪与惩罚的逻辑概念,集体意识处于三者关系的逻辑原点:集体意识的存在预示了犯罪的存在,集体意识的历史演变决定了犯罪的评断标准。随着现代性文明的发展,集体意识也注定从强制性特质走向软性而柔和,理性与宽容必定成为惩罚社会犯罪之主旋律。

    2014年05期 No.243 146-151+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0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法律归属与要件扩容

    刘鹏;冯卫国;

    由于我国食品安全丑闻迭出,重典治乱已成食品安全治理之共识。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期间的讲话表明了国家重典治乱的态度与决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刑法修正案虽然对我国食品安全丑闻做出了法律回应,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犯罪刑法规制却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本文从食品安全犯罪之法律归属及客观要件的分析入手,提出应将食品安全犯罪列入危害公共安全犯罪范畴,并对食品安全犯罪的客观要件予以扩充:应将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的"掺入"行为扩大为"使用"行为;法律界定应将食品添加剂纳入"食品"的概念范畴;强化专供特定人群食品安全犯罪的刑法规制。

    2014年05期 No.243 152-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公安机关侦查程序中的律师权利保障——以新《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为背景

    翟悦;赵微;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对公安机关侦查阶段中辩护律师权利作了重大修改,赋予了辩护律师准阅卷权、会见通信权、调查取证权、提出意见权等一系列权利。与美英德法日等国家侦查阶段的律师权利相比,我国对辩护律师权利保护方面立法较晚并有所限制。为充分保障律师权利在实现人权保障、无罪推定以及公正执法等方面的价值,当前公安机关亟需转变讯问思维,强化证据意识,创新侦查程序中律师权利的保障机制。

    2014年05期 No.243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研究

    林绍珍;廖桂容;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一方面,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宅基地使用权不能流转,大量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导致土地资源配置低效。为此,建立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对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规范、有序的流转,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分析国内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研究的基础上,从宅基地制度历史变迁过程寻找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合理性。同时,为适应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权益机制、管理机制、市场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等应成为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建设的主要内容。

    2014年05期 No.243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中央和地方财政权配置:历史轨迹和完善路径

    廖秋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一个多层级的政府体制中,必然涉及到财政权在不同层级政府间的分配问题。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财政权分配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才能更好地履行其各自承担的职能。文章通过回顾我国财政权分配的历史轨迹,探究发现路径依赖和路径替代及创新在财政分配演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据此设计出完善我国中央和地方财政权配置的路径。

    2014年05期 No.243 173-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东南才士文学群体意识的觉醒——论晚明漳州霞中诗社

    陈庆元;张婧雅;

    万历中,漳州诗人自称"东南才士"、"东南衣冠"、"东南之美";以"东南"指称漳州,以张扬其声势。明代诗社林立,地处中国东南的漳州迟至万历中才组织史上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诗社——霞中诗社。诗社发起人是张燮和郑怀魁,其初人数多达十三人,称"霞中十三子"。漳州文教兴起较晚,诗社的成立,体现了这一地区诗人的文学群体意识觉醒,他们甚至认为在地结社是千秋大业之举。诗社持续了二十来年,发展分为三个时期:订盟兴盛时期、延续时期和衰歇时期。与诗人结社密切相关的,一是诗友文集集中地推出,二是漳州一地历代诗歌总集的编纂,集体发声,展示了其地诗歌创作的声威,提高了地方诗人创作的自信。但这个诗社从成立之日起,就存在明显的弱点:一是成员比较松散,不仅居住地并不集中,部分人员长期游宦他方;二是领袖人物缺乏登高一呼的号召力,也没能提出独特的诗歌主张;三是地处海隅,创作基础不够广泛,与他地的诗人、诗社缺少广泛交流。明清易代漳州遭受战乱重创,诗社典籍几乎荡然无存,以至后世知之者甚少。

    2014年05期 No.243 180-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兴:古典中国的意义开启方式

    洪佳景;

    兴,是中国古典思想传统中一个十分独特的"范畴"。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对于兴的解释和阐发多局限于文学或美学领域。本文则认为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两个传统,一是经学传统,二是文学传统。通过这两个传统中的兴的追溯与还原,可以得出兴更为原初、最为直接和丰富的内涵,即兴是与我们的生活世界紧密相关的、极具可感性但又幽微模糊的一种意义呈现方式。在礼乐时代,兴是人们微言相感的意义生成域。在"礼坏乐崩"之后的时代,兴隐藏自身,但它依然是一把开启我们活泼生动、意义丰饶的生存境域的隐秘钥匙。兴是重审古典学术的一个契机,只有进入兴所开启的意义世界中,才能抛弃现代人眼光,真正做到"以古人的视角理解古人",建立中国古典学术的稳固基石。

    2014年05期 No.243 18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7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语言作为“空地”的价值判断——对于语言家园之说的怀疑

    文兰芳;

    进入语言的方式有多种,如果以人的存在为基点来划分,可以分为文本方式与人本方式。文本方式使语言与人的存在分离开来,认为语言构成一个独立自在的王国;人本方式则把语言置放到人的存在这一根基上,以语言界定人的本质。人本方式进入语言更多的是以存在的意义为基准点对语言做出价值判断,在对语言进行的多种价值判断中,语言家园之说使语言价值负荷最大化。如果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历史的经验、语言现实的另一面等方面来考察语言,可知语言是难以承载家园价值负荷之重的。语言"空地"不认同语言是"存在之本",它是对语言家园这一命题的怀疑,也是对家园负荷的减负。语言"空地"以其多元价值指向消解对语言的极度赋值,其目的为了让语言回归自身,也让人返回真实的自我存在。

    2014年05期 No.243 201-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对译者语言选择的影响

    黄明妆;黄鹢飞;

    中国传统翻译伦理思想中的"忠实伦理"和"译者道德责任伦理"既相互牵制,又相互融合。二者直接介入翻译过程,影响译者的语言选择,影响的结果分别表现为译本语言层面上的"忠实"和"叛逆"。随着后现代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译者的翻译思维和翻译方法趋向多元化,译者行为与翻译伦理之间的摩擦和碰撞更为频繁激烈。鉴于译入语文化语境的复杂性,译者在遵循传统的翻译伦理思想的同时,还应用当前社会主体认可的"价值观"来规范译者的行为,以顺应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这是翻译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采取的文化生存战略。

    2014年05期 No.243 206-2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5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民国语言学史研究

    薄守生;

    承古代语言学研究之文风,民国语言学研究在中国语言学研究史上具有无异的学术权威与历史痕迹;启学术后藻,民国语言学研究引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研究方向,并体现了民国语言学发展的三大学术特点及矛盾:(1)强语音研究与学术实用倾向的矛盾。清末之前,语言学研究主要为"解经"服务,自清末开始,注重实用成为趋势,而语音研究与实用学术并无直接关联,民国语言学研究却仍有很强的语音研究倾向。(2)主流学术机构语法学研究缺乏与民间语法研究火热的矛盾。民国时期,语法学受官方学术冷落,而作为"民间学术",语法研究却堪称近代学术的一大亮点。(3)"语言"系统与"文献"渊源的矛盾。民国时期,语言学与文献学的界线存有诸多模糊之处,"考证类"文献的归属也是一件"麻烦事"。事实上,文献问题本无碍,因为中国语言学原本就包含有文献渊源。

    2014年05期 No.243 212-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公共艺术与美学介入

    林秀琴;

    公共艺术是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美学建构中的重要内容,检视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代公共艺术的成果,可以发现公共艺术仍有许多值得再讨论的理论前提和美学预设,包括公共艺术如何突破"环境美学"的框架,公共艺术如何承载公共性,公共艺术如何消解消费主义的美学策略等等。公共艺术不仅是一次艺术创作,更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公共艺术应该追求一种积极的批判性的独立品格。

    2014年05期 No.243 219-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0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城镇化转型背景下福建职业教育发展政策分析

    郑芳;林斯坦;

    从现在起到2020年,福建省城镇化将进入转型创新发展阶段。然而,推进福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城镇化建设,必须依赖教育这个基础。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是教育与社会各种职业沟通的桥梁,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支柱和驱动。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福建职业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应加强区域统筹协调,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立足区域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优势内涵;深化办学模式改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教育功能,推动社区教育创新发展。

    2014年05期 No.243 228-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困境与转型路径

    陈伙金;黄鸿鸿;

    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认知层面、政策层面和实践层面的多重发展困境。应当把握新时期社会发展变化,把握成人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把握成人教育的基本规律,积极转型,才能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2014年05期 No.243 23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闽北家训的教育思想及现代启示

    胥文玲;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族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闽北现存的明清族谱中,可发掘出大量家训文化内涵,其中所蕴含的修身立德、励志勉学、治家教子、涉世从政等内容,对当代家庭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仍可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2014年05期 No.243 240-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华侨大学MPA中心

    <正>华侨大学MPA教育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全国第四批获得MPA教育办学资格的院校之一,旨在为地方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公共管理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要求的高层次、复合式、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公共管理学院作为华侨大学MPA教育中心的依托单位,具体负责MPA教育培养的日常管理工作。MPA教育中心现有3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副高以上校内专任教师,25名具有丰富公共管理实践经验的政府资深领导组成的校外实践导

    2014年05期 No.243 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