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与农民稳定增收途径探讨——基于漳浦县农村居民收入调查的思考

    李文溥;卢盛荣;王燕武;

    本文利用福建省漳浦县农村住户调查年报数据及12个镇24个村近百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对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结构的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是外出从业收入,它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深受国内外经济周期的影响,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论文讨论了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与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途径之间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既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入手,同时辅以其他必要的政策措施。

    2011年01期 No.221 4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民工维权NGO现状及困境——以珠三角地区为例

    余章宝;杨淑娣;

    农民工维权NGO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由于农民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侵害却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得不到足够的保护而产生的。农民工维权NGO属于政治默许NGO范畴。从其产生途径来看,包括农民工"自下而上"自发产生的草根农民工NGO和由社会精英倡导"自上而下"的农民工维权NGO。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维权NGO来看,这些机构都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获得企业法人资格。它们主要为农民工提供各种维权方面的咨询和服务,包括工伤咨询、工伤代理等。此外,它们还为农民工提供工作信息,举办文娱活动,提供职业培训,探访工伤工友,法律政策宣传等。目前我国农民工维权NGO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组织身份合法性以及与这个相联系的经济资源和人才三个主要方面。

    2011年01期 No.221 59-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1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在风险社会中重塑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张康之;张乾友;

    工业社会因自我意识的生成而实现了自我与他人的分化,具有自我意识的个体在交往中建立起了由承认关系与竞争关系编织起来的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在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自我处于中心地位,他人只是自我的工具,是自我用以实现其自在的路径。事实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结构化为一种中心-边缘结构了,并被复制到了社会治理体系的建构之中,形成了社会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在工业社会中,他人是自我的风险源,而自我通过中心-边缘结构又总是能够成功地把风险转嫁给他人,从而维护自我的中心地位。然而,社会风险的增加却使中心-边缘结构的转嫁风险功能陷入了全面失效的局面,自我与他人也因此而被卷入了风险社会之中。风险社会的出现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重塑的要求,要走出风险社会,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共在结构。

    2011年01期 No.221 7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0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信息公开、公民认知度与地方透明政府建设——基于A市居民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李学;

    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它不仅有助于保障公民知情权,推动民主政治的进程,而且有助于行政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颁布与实施,它为透明政府建设和公民知情权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在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然而,制度规则的效力和作用,取决于其实际的约束作用。该项研究从实证的角度出发,选取沿海发达城市A市的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研究方式,分析地方居民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知晓状况以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既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民众基础不足,存在信息公开制度悬置的危险,严重影响了制度治理绩效的发挥。在未来的制度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规定,而且需要注重制度建设的民众基础。只有注重公民知情权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制度理念。

    2011年01期 No.221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0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社区公共服务发展与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

    杨贵华;

    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公众为对象的社会公共服务。随着城乡社区建设的发展,社区作为公共服务的平台日益受到重视。国外经验和我国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实践都表明,非营利组织是开展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组织载体。专业社会工作在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中同样大有用武之地,并在介入社区公共服务上有其优势。本文结合已有社会工作发展经验,提出专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公共服务如下路径:一是在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部门设置"公职社工"岗位;二是在街道层面的"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层面的"社区工作站"开发社会工作岗位;三是积极培育民办社会工作机构,拓展政府购买社区公共服务项目。

    2011年01期 No.221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39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5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

    <正>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以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为学科建设目标,并长期坚持多个二级学科共同发展的方针,学科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民商法

    2011年01期 No.221 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口生态、人口政策与国际移民——联合国《世界人口政策2007》评述

    李明欢;

    人口政策的第一大特性是必须具有充足的提前量和科学的前瞻性。如何从世界其他国家人口政策中吸取经验教训,应对我国迫在眉睫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是笔者对《世界人口政策2007》进行评述的主旨所在。通过对《世界人口政策2007》所提供数据进行再统计与分析,笔者以为,当今世界人口生态及人口政策关注的三大问题依次为:人口增速减缓;老龄化加速;国际移民成为相关国家化解人口生态矛盾的一大重要对策。

    2011年01期 No.221 4-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理论创新规律研究——“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反思

    冯景源;

    近年来,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上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马克思主义为何物("马克思主义不是"三个组成部分)"的讨论,这里涉及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①另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何伟先生的《斯大林模式今天怎样影响我们》(《炎黄春秋》2010年第8期)与徐崇温先生的《论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区别》(《红旗文稿》2010年第8期)的争论就突显了这个问题。以上都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何文指出徐文"主要内容是讲民主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但对‘科学社会主义’只字未提。可是文章标题中用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这两者是同义语、还是有区别,就不得而知了。"何伟先生不同意徐崇温先生的观点,用斯大林模式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来回答,也未讲科学社会主义是什么。这里涉及两个范畴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辩论清楚:一个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这里涉及的是特色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的问题;另一个是议会民主的问题,它涉及的是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前者是后进的民族或国家如何跨越发展的问题,后者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议会民主的条件下如何演进的问题。这是两个范畴的问题,虽然都涉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但它们各自遵循的是不同的规律。在讨论中,使两个范畴的问题混淆,就影响了我们的理论思维,造成理论的混乱。为此,我们分开来讨论。本文先讨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及其规律问题,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2011年01期 No.221 1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3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回顾与展望:中国政治学新兴学科30年

    高秉雄;

    伴随着中国政治学的恢复,政治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许多政治学新兴学科随之而生。与中国的改革实践相适应,政治学新兴学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着很大的发展。但是新兴学科之间的发展并不均衡,呈现出一种分散化、多元化的局面。解析当前,政治学新兴学科是成就与问题同在、机遇与危机并存。展望未来,只有真正了解新兴学科发展的状况,才能有效促进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011年01期 No.221 27-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6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本质

    曾行伟;

    政治价值作为政治哲学的永恒主题,有其内在逻辑脉络和基本理论形态。在人类对政治事物追索中总结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政治原则,构成政治哲学的核心价值。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人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题中之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本质,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

    2011年01期 No.221 36-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收入差距与改革思考

    龙玉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经历了对平均主义的修正时期、改革探索时期、全面改革时期、完善改革时期四个阶段。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收入分配的理念与认识上存在误区,体制转轨与社会转型所形成的二元结构与非均衡发展战略,收入分配秩序的混乱,劳动者收入保障机制的缺失,再分配的调节作用缺失。当前加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分必要且非常紧迫。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需要明确科学合理的价值理念,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政府财政、税收职能,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01期 No.221 10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7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的几点看法

    邓力平;

    本文根据新时期我国税收发展的任务,结合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特点,在"十一五"税收战线取得成绩并形成一系列新思路的基础上,就"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提出四个基本观点,即要在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秩序、关注国际问题的总体要求下,努力实现税收为转变发展方式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国家财力持续发展服务与为国家战略发展大局服务的四大目标。

    2011年01期 No.221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东亚经济市场化改革与经济发展

    全毅;吴德进;

    二战后东亚经济体制经历了从统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演变,东亚经济奇迹某种程度上是东亚国家与地区经济制度创新的结果。本文考察了东亚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历程、特点,形成颇具特色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模式。东亚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与宏观导向型的国家干预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单纯的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更有效率。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化改革不仅塑造了微观市场主体,也为工业化的重大进展提供了市场制度保障,从而使东亚经济快速成长并跻身新兴工业化行列。

    2011年01期 No.221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系统构架

    徐子青;

    区域经济联动是顺应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发展趋势的产物,也是响应国家实施全球观发展战略要求和区域自身战略转型的需要。本文基于系统论的视角认为,区域经济联动是一个由目标协调、结构整合、测度评价、系统控制等子系统组成的有序运转的交互系统,是一个由资源要素流动、企业集聚扩张、产业结构转换、政策制度变迁、空间模式演变构成的多维动态的整合过程,是一种能够拓展自身发展空间、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协调区域关系、优化区域布局乃至重新定位区域功能的发展模式。

    2011年01期 No.221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深化改革中完善市场体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

    余学锋;

    构建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需要解决不被传统经济学重视或还未妥善解决的几个带有方法论性质的难题:一是确立必要的概念和原则来开发不同类型市场及其内在关系,完成不同市场之间的内在链接;二是解决经济学原理一般性和特定历史现象的不同分析层面之间的链接问题,使一般性和抽象的分析尽可能给我们提供详尽的、理论的或者经验的基本原理;三是建立微观市场机制与宏观制度结构之间的逻辑链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结构。解决这些"链接"难题,需要强化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地位和价值分析方法的科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突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与众不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11年01期 No.221 148-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参政政策过程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样本

    周玉;

    本研究以福建省为研究样本,描述和分析女性参政的总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与"两性不平等参政"政策结果之间偏差的分析框架,解释了造成当前参政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政策根源;同时,从制定、实施、评估、反馈等政策过程环节加以全面分析。研究发现,导致"两性平等参政"政策目标的实现有"形"而无"质"的主要问题有:社会性别意识缺失、淡薄;男性价值与利益主导政策过程;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主体对女性参政价值认识不足;女性参政政策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和有力的资源支持;女性参政利益诉求无法输入并贯彻于政策过程等。基于此,作者提出要在参政政策过程中确立"互动机制"、"整合机制"、"赋权机制"、"宣导机制"等四种保障机制,并阐明了保障和促进两性平等参政的政策框架。

    2011年01期 No.221 15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博士后平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以福建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例

    吴小颖;

    本文以福建省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对象,利用其普查数据,应用Tobit回归模型对影响这一平台的人才培养效果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院士导师人数、设备配套投入、是否频繁国际交流等因素对博士后平台人才培养效果有很好的影响。其中,院士导师人数、设备配套投入以及人均经费配套等对博士后成才有着显著性的积极影响。

    2011年01期 No.221 17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论侵权责任法的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

    张莉;

    侵权责任法在产品责任中规定惩罚性赔偿制度,这对于完善我国产品责任,维护产品使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大意义。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具有严格的条件。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产品缺陷造成的责任,在主观要件上要求"明知",即故意和重大过失,在损害要件上要求具有"严重的人身损害",即死亡和健康严重受损,从而排除了财产损害;责任承担上仅要求承担"相应的"惩罚性赔偿金,对于惩罚性赔偿金的确定应当考量受害人的实际损失、加害人的主观过错、获利情况、财产状况以及其他受处罚情况等因素。

    2011年01期 No.221 175-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8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

    黄进喜;

    适用除外作为反垄断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受社会经济结构、产业政策、世界经济发展以及价值追求等多种因素影响和制约的,这一制度的设置有其法理基础。作为平衡和协调一个国家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产物,适用除外制度承载着对反垄断法多元价值目标的统摄与整合,其所秉持的有效竞争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价值目标是对多元价值目标统合的结果。在价值目标确定之后,应当以此为指引,检视和完善适用除外制度的具体设计。

    2011年01期 No.221 18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

    马重奇;

    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近20年来闽方言研究的概况:一、重要科研项目立项情况简介;二、获省部级人文社科奖的重要成果简介;三、闽方言研究著作简介;四、闽方言研究论文简介。

    2011年01期 No.221 200-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4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闽台客家口传文化比较研究

    刘大可;

    客家口传文化是前人较少关注的领域,而对闽台客家口传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则更是少人问津。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田野调查,利用相关文献,将闽台客家口传文化置于同一的文化格局中,从族群和实证的角度,对其在不同的时空背景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同中之异与异中之同,进行审察对比,以期进一步揭示闽台客家的渊源与承递关系。

    2011年01期 No.221 218-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蒋经国“现代化”思想简论

    庄平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经济建设的主导权掌握在蒋介石手中,60年代末、70年代初直至80年代末,即蒋经国自接任"行政院"院长以来,致力于推动台湾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台湾经济跨越式发展,使台湾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蒋经国年代"是台湾走向现代化最为关键的时期。本文拟结合实践与结果的考察,对蒋经国"台湾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作一梳理。

    2011年01期 No.221 240-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