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参与式民主与我国民主制度结构的耦合——一种内在价值与逻辑的学理解析

    张光辉;

    参与式民主理念在我国意识形态层面和政治生活实践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体现,揭示了参与式民主与我国民主制度结构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参与式民主是我国宏观民主制度的价值呼唤和逻辑补充、中观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突破口、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运行的逻辑前提和行政民主运行和成长的现实力量源泉。从内在价值与逻辑视角去解析这种耦合关系,有利于为参与式民主在我国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并培育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生长点。

    2010年04期 No.218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慈善资源动员与权力边界意识:国家的视角

    刘威;

    探讨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慈善资源动员的手段、策略和方式,不能隔断权威主义动员传统的延续,更不能脱离总体社会结构转型的语境。时下以政府民政部门、工青妇等准政府组织以及各级慈善总会构成的慈善救助主体框架,继承了全能体制下执政党的国家动员能力的传统资源,作为国家治理和政权建设的辅助性工具,仍然具有较强的公益资源的动员能力。从权力建构的角度来说,慈善资源的动员过程展现了权力的实践形态,国家动员下的公众慈善参与可以划分为身体表演型参与、依附回报型参与、自愿响应型参与。慈善资源的政府动员过程,使公益行动暴露在外来力量或隐或现的强制之下,由此,自然地引发出对资源动员的政府权限与施惠主体的自由意志之理论关怀。政府部门应当自觉树立公益活动领域的权力边界意识,使公共权力"驾行于制度供给领地而止步于私人道德门槛",从而避免重蹈过去慈善捐赠行动偏向政府动员一端的单纯形式主义覆辙。

    2010年04期 No.218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从科技产出看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基于厦门市与标杆城市的比较分析

    陈振明;孟华;林东海;李礼;储亚萍;

    本文以科技产出为切入点,通过将厦门市与标杆城市进行比较,探讨厦门市近几年的科技产出的表现,进而把握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优势与不足,最后,在对科技产出与人才队伍联系的反思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议。

    2010年04期 No.218 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农民合作中流动的社会资本:一项行动研究

    刘刚;贾庆森;

    社会资本可从关系网络、文化规范、功能结果三个向度加以分析。在这三个向度上,岳东村农民养鸡协会的社会资本存量在组织化状态下得到提高,但是很快又回落到原来水平,表现出流动社会资本的恒定性,其原因包括社会资本结构变化困难、既有社会资本存量低、物质资本匮乏等。

    2010年04期 No.218 68-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意愿研究——基于福州市大洋镇的调查

    林淑周;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替代传统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伟大举措,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其中的核心内容。农民作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与主体,其参与意愿是新制度顺利推行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实证调查,了解农民的参与意愿,从个体、意识及制度三个维度考察其对农民参保意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2010年04期 No.218 74-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

    郑梦熊;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实施十多年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实践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农民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一个有别于中国传统治理方式的现代乡村治理机制正在发育形成。但实践中也出现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的地方。目前公布的《村组法》修订草案应当进一步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以期推出一部反映我国农村实际的、切合基层民主要求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农村基层自治法律,有力推进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规范发展。

    2010年04期 No.21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K]
    [下载次数:10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公共财政

    邓子基;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又一次重要选择。本文首先从什么是经济发展方式入手,解释了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从哪些方面进行转变;其次认为公共财政对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在推行转变时应把握四个原则;最后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选择。

    2010年04期 No.218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7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利率微调的国际视角与我国利率调控的新范式

    刘义圣;王春丽;

    当前,经济危机趋于和缓,全球经济开始步入"后危机"时代。在此背景下,以前瞻性、小幅度、灵活调整为主要特征的"利率微调"模式将重新登上宏观调控舞台。基于美元的霸主地位和英国金融市场完备度较高,本文特选取美英两国作为参照对象,分析国外利率微调的基本特征与操作范式,总结西方国家利率微调的相关经验,为我国利率微调提供借鉴参考。

    2010年04期 No.218 10-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政府改革突破口的选择——论推进我国的公共预算改革

    陈文博;

    建设现代化的公共预算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基础。虽然当前我国在公共预算的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现代化的公共预算相比,我国公共预算体系还不完善,仍有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推进公共预算改革是中国政府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下一步政府改革可供选择的一个突破口。本文从经济学、政治学和历史分析视角说明为什么公共预算历来是政府职能的核心,公共预算改革为何成为下一步政府改革的突破口;当前中国预算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公共预算改革取得的进展与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推进公共预算改革的三点对策思考。

    2010年04期 No.218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10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海峡西岸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嵌入性分析

    赵蓓;

    本文从产业集群"嵌入性"特征入手来分析海西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提供分析两者关系的理论框架,二是探讨嵌入性特征在海西产业集群发展与创新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三是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供描述产业集群嵌入性与创新能力提高关系的计量报告,四是给出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2010年04期 No.218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构建海峡两岸税收协调机制研究

    黄衍电;黄文达;

    按照国际税收协定原理,借鉴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做法,通过加强海峡两岸税收协调以防范避税及避免双重课税,对坚持"一国两制"方针,促进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发展既具有经济意义,更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本文拟从经济、税收等视角分析构建海峡两岸税收协调机制的必要性,以"海西"为切入点构建海峡两岸税收协调机制的可行性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思路作些探讨。

    2010年04期 No.218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监管成本、市场压力和民间审计的博弈均衡

    庄智华;

    本文通过博弈模型考察了监管成本、市场压力和民间审计之间的市场博弈均衡关系。会计监管活动有助于民间审计博弈均衡的实现,但是它的效果还要取决于企业所承受的监管成本,如果企业规模较小以及处于经济衰退阶段,那么较高的监管成本可能会影响到民间审计博弈均衡的实现,此时对于企业而言,要么继续"欺骗",要么退出博弈。过重的市场压力是造成民间审计市场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减轻经理人和注册会计师的压力有利于恢复均衡,且不会带来监管成本。但是,减轻压力有时并不一定会产生实际效果。短期压力的减少可能导致利润的提高,这从长期来看会导致更为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均衡实现。如果参与竞争的直接投资越低,这种情况越发明显。

    2010年04期 No.218 37-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媒介批判的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交往理性”——论哈贝马斯的媒介批判理论

    连水兴;梅琼林;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中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他所研究和阐述的一系列课题对现代传播学理论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大多数学者在研究哈贝马斯的传播理论时,几乎都是抽取其论著中与传播学内容比较相近的论题进行孤立的探讨,而不是把它们置于哈贝马斯的哲学思想体系中进行考察。本文试图从哲学层面以一种整体的、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理解哈贝马斯的传播思想。文章指出,当哈贝马斯从"工具理性"批判走向"交往理性"时,也必然带来媒介批判视角的转向。这种双重变奏,对当代传播学批判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2010年04期 No.218 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5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

    刘文辉;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质素进行展示的策划者、组织者和把关者,传媒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传媒化"。传媒不仅仅是文化的容器,传媒的存在形式对文化的性质、内容以及表现方式等方面常常具有建构功能。消费社会的语境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创造了可能,传媒技术的发展为传媒文化力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其所建构的丰富奇特的文化景观,已经超出了人类已有的文化经验,不断催生新的文化想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作为现代社会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整合力量,日益释放出巨大的话语能量,并且演绎出一个又一个文化奇观。

    2010年04期 No.218 9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尴尬的诉求: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神秘叙事

    陈舒劼;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生态文学写作广泛采用神秘叙事的手法。神秘叙事普遍将生态失衡与人性恶化相联系,试图通过凸显动物的灵性与智慧改变现代性框架中人类与自然分居主客体的模式,但却陷入了生态保护深层理论基础上存在着的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重大分歧。这种分歧使生态文学的神秘叙事立场暧昧,它既丧失了逻辑上自圆其说的能力,又存在着美学建构上的诸如象征寓意淡化、美感低俗等诸多缺陷,成为一种尴尬的价值诉求。

    2010年04期 No.218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系统功能文体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

    何晓媛;

    功能文体学是系统功能文体学的简称,它是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基础的文体派别。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功能文体学理论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后,也受到不少中国学者的关注。本文把功能文体学理论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初步研究和迅速蓬勃发展。从学者对理论的简略介绍和浅略尝试到对该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全面应用,陈述了功能文体学从西方引入到中国的发展进程,而在将来,功能文体学将对国内文体学界产生更加巨大的影响。

    2010年04期 No.218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论光复后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

    黄新宪;

    本文通过对光复后台湾教育的去殖民化、台湾与大陆教育的迅速整合、自由主义教育初露端倪等层面的探讨,论述了这一时期台湾教育转型是台湾教育总体转型的初始形态。在这一初始形态的形成过程中,台湾的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相互印证,都获得了合乎理性的充分发展,这对日后台湾发生的多次教育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2010年04期 No.218 11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信仰与德性——再论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

    曾广乐;

    本文从目前人们比较关心、学术界讨论得比较多的几个方面分析探究了宗教信仰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宗教是否是道德的来源、基础、保证等,即所谓的"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否"信仰宗教,道德就高尚"的问题;宗教与道德是否"不可分解"的问题。

    2010年04期 No.218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

    韩荣和;关今华;

    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昭示着农民主体性不断凸显,农民社会保障权中蕴含的三种"人像"促使农民主体性的生成与发展。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考察,第三种"人像"下的农民社会保障权与农民的主体性共同缺失。为了找寻"丢失"的农民社会保障权,应当促进社会保障法上的农民社会保障权的立法实现,从而使农村社会保障立法的美好蓝图在渐进的路径下铺展。

    2010年04期 No.218 135-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交通肇事量刑中的赔偿因素考量——基于百份判决书的统计分析

    董秀红;

    基于百份判决书的统计分析表明,交通肇事赔偿影响量刑的轻重和刑罚的执行方式,赔偿情节对量刑的影响重于法定情节,并且个案中赔偿因素的权重差异悬殊。上述问题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法律基础,但均欠缺坚实的法律或法理支撑。应当将赔偿情节法定化,完善限制自由刑体系,增设罚金刑、资格刑以及保安处分,并且顺应刑罚改革的趋势,进行赔偿刑试点。

    2010年04期 No.218 142-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性别视野下的差异平等——聚焦女性婚姻家庭权利

    李方;

    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结合我国《婚姻法》保护女性婚姻家庭权利的相关规定,探索"同一平等"与"差异平等"的法律价值区分,得出我国婚姻法应当纳入社会性别意识,坚持差异平等的结论,并对我国现行婚姻法提出完善建议。

    2010年04期 No.218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2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客家妇女的守志与再嫁——以族谱记载为中心的分析

    钟晋兰;

    从族谱对传统社会客家妇女守志与再嫁的记载,可以发现两种互相矛盾的记载:一种记载客家地区贞节观念浓厚,鲜见改嫁者,因此记载贞女节妇的传记在族谱中频频出现;另一种则记录了大量夫死改嫁者,与此同时,守志者却寥若晨星。这两种现象反映了修谱者的立场与观点,前者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深厚,用官方话语书写,以寡妇再嫁为耻;后者受主流意识形态影响较小,比较真实地记下了民间社会寡妇的再嫁现象。

    2010年04期 No.218 15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