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基于社会失范理论的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行为分析

    卓惠萍;刘筱红;

    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为研究农村妇女竞选村委会成员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解释视角和分析框架。由于农村妇女在竞选村委会成员时面临更多的源自社会结构的障碍性因素,价值目标和制度手段的冲突问题较男性群体要严重得多,以仪式主义和隐退主义为代表的失范行为在其个体适应类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现有解决措施多为治标之策,其根本解决途径在于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改革。

    2010年03期 No.217 17-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4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胡振华;陈柳钦;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2010年03期 No.217 2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鄢奋;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业已成为我国当前以至未来"三农"发展的关键。对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研究已然成为相关学术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运用公共经济学相关理论,结合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际,以1978—2007年福建农民收入状况为依据,对福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福建农民收入的影响做实证分析。

    2010年03期 No.217 37-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医改”的政策学习与政策工具——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与新加坡经验

    和经纬;

    中国正在进行的公立医院改革应该立足中国实践基础,更多借鉴亚洲国家的改革经验。比较政策分析应该导向更有效的政策学习。新加坡1980年代开始的公立医院改革,与筹资改革相配套,以公司化为主要内容,在保证政府对医院产权所有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政策工具,重组医疗领域的各种激励机制。在财政投入方式、供方支付方式、法人治理机构、政府监管方式和信息披露机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值得中国借鉴。新加坡的经验说明,对于医疗服务这个存在天然性市场失灵的领域,要达致资源合理配置,让市场发挥作用,必须以增强而不是削弱政府的调控力为前提。政府应在保持公有产权和必要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各种政策工具。

    2010年03期 No.217 4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下载次数:25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的红十字会功能定位——基于X市红十字会调查的思考

    陈振明;杨方方;皮卫平;廖华生;何瑞福;

    构建和谐社会为我国红十字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问题的关键在于红十字会能否根据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进行角色调适,使功能定位更加准确合理。基于X市红十字会的调查,我们发现红十字会在服务功能上存在"大而全"、在传播功能上存在"散而浅"的问题,这淡化了红十字会的组织特色,并衍生出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社会认知度不够等问题。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红十字会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思路,从"大而全"走向"专而精",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2010年03期 No.217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1982-2004年法国分权改革述评

    黄凯斌;

    法国曾以高度集权闻名于世。法国1982-2004年的分权改革在继承以往分权改革的基础上,成功实施了分权改革,使法国走上了地方自治的道路。现在法国的地方自治有了宪法保障。法国的分权改革之所以能成功,因为法国已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法国社会各派就地方自治已形成共识,改革者以政治实用主义来推动改革,法国人已形成了高度的国家认同。

    2010年03期 No.217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从“定义”到“定位”的研究

    冯景源;

    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体系,是按"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设置的。学界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解上存在着歧义。最初"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解,引起了"马克思主义不知为何物"的弊端。之后,进入"定义"到"定位"的研究,各种观点,争论不休。马克思主义理论到底是指什么?马克思生前,马克思主义是贬义词,马克思也不认同这一提法。马克思理论——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回事。马克思主义词语是经过什么世俗的磨难而成为正面的概念的呢?"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面前被边缘化。因此,本文将依据文献探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原生态",以促进现行政治理论教学体系的改革。

    2010年03期 No.217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货币政策目标

    崔慧霞;

    自2008年爆发美国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中央银行频频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影响和引导国内经济,应对所产生的国内经济问题。但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深入的当今,经济开放越深化,对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和削弱就越大。如何根据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形势与特点,正确选择货币政策加以应对,并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相关问题,将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率,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经济目标。

    2010年03期 No.217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美国1907年金融危机中纽约清算所反危机机制失效原因及其启示

    胡越云;

    本文从客观利益与主观人性的角度对美国1907年金融危机中纽约清算所反危机机制失效的原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由于纽约清算所的反危机机制是建立在会员制基础上的,1907年金融危机策源地的信托机构不是纽约清算所的会员,这就造成了以会员制为基础运作的清算所不能及时获得信托机构的资产负债信息,同时也缺乏去帮助信托机构的相关经验、方法与意愿。因此在危机爆发时,纽约清算所被动应付以至于贻误时机,最终造成纽约清算所的反危机机制在1907年金融危机中彻底失效,只得由J.P.摩根出面领导纽约的私人银行家联手克服危机。

    2010年03期 No.217 77-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研究

    强瑞;石沫发;

    根据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结合柯达厦门公司的文化差异协同成功实践,提出企业文化差异协同的543模型,并着重阐述了企业文化差异五个协同步骤、四个指导原则和三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企业文化差异的协同理论和方法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企业的文化差异协同活动提供指导性的思路和程序方法。

    2010年03期 No.217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6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求为“有学问的实行家”——“五四”时期邓中夏的文化选择及其历史意义

    林分份;

    邓中夏留在现代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是作为职业革命家而非专门学者的角色,但他的学术研究,对于指导和总结中国工人运动,却算得上居功至伟。"五四"时期,邓中夏对"实行"一面的选择,及其求为"有学问的实行家"的自我塑造,确然体现了历史转折时期的知识界求新、求变乃至自我改造的时代风气。进而言之,"五四"之后邓中夏等激进人物对于"实行"一极的凸显与实践,实是转型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于自我与时代关系的一种自觉选择。

    2010年03期 No.217 9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

    周云龙;

    在"五四"时期的"新、旧剧"观念论争中,新剧倡导者对于"戏剧文学"的强调和倚重,是一个从书写符号拯救主体的过程:既是自身从文化场域的边缘向中心移动的实践策略,还是对抗西方的东方主义视觉结构的实践形式。但这种跨文化戏剧实践却悖谬地复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意欲对抗的权力运作逻辑。从这个角度重审"五四"时期的"戏剧文学",可以为我们反思西方文类进化观念的神话,以及既往戏剧史叙事结构的政治。

    2010年03期 No.217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述语言学在法国的研究与进展

    胡佳;冯寿农;

    1966年,法国Emile Benveniste创立了陈述语言学,重视话语的研究,在陈述文本中寻找讲话者的标示词,探讨陈述行为的生产过程,重视讲话者的主体地位。陈述语言学经历了三代的发展。一些语言学家在没有标示词的文本中借助传统的模态,特别是逻辑模态描写讲话者如何构思陈述文本的方式;80年代,Oswald Ducrot吸收了巴赫金的复调理论,研究陈述行为和文本中隐含的多重声音,特别是对否认和反话的研究;90年代,Antoine Culioli建立陈述操作理论试图描述讲话者的心理言语活动和话语的生产过程,他的理论独辟蹊径,对于研究交际中的话语活动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2010年03期 No.217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读者反应批评视角下《红字》的意义建构

    黄诗海;

    尽管在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创作《红字》的时候,作为读者反应批评的一支的接受理论并未形成和发展,但是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却能看到接受理论的一些特征。霍桑的创作非常强调读者对作品的参与:一方面,他在塑造主要人物——尤其是海丝特的形象时,有意使读者经过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等一系列反应,对海丝特的形象进行解读和体验;另一方面,他展现意义不确定性和空白,比如野玫瑰、夜空异象及丁梅斯代尔胸口的烙印,向读者发出一种召唤与邀请,吸引读者去想象、去填补。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经过思考、分析、推理、想象等意识活动而得到美的娱乐,这个过程也正是《红字》的意义建构过程及其美学价值所在。

    2010年03期 No.217 119-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经济学语境下的法律问题——法经济学的新发展

    刘渝峡;李树;

    法经济学,尤其是基于理性选择理论的主流法经济学已然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法律的经济分析不仅得到法学界的青睐;而且获得了经济学界的认可。科斯和贝克尔分别获得1991和199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即是明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法经济学的研究似乎进入了一个比较"沉闷"的时期,没有出现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也没有出现具有"突破性"的新的研究文献;更多的是主流理论的应用及非主流的声音。但尽管如此,在近10余年法经济学运动相对平寂的研究背景中,仍有值得关注的学术亮点,其中"法和金融学"与"行为法经济学"的勃兴,便是推动法经济学继续前行的重要力量。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一探析。

    2010年03期 No.217 125-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威慑性传播对违法行为的影响——一个媒介传播学的视角

    郑金雄;

    法治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法治推进过程中需要代价和成本。从经验层面看,加大对执法成本的投入,无疑会促进法律的执行力。现在,我们要努力的是,在维持或大致维持现有的执法成本的基础上,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媒介威慑性传播,使人们的信仰、态度和行为向着法律倡导的方向改变,并且,如果这些威慑性传播努力一旦取得成功,这些传播与说服关系的要素被发现,解开媒介传播与态度的改变之迷,进而通过社会普遍认可的方式来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使之成为有利于社会的行为。

    2010年03期 No.217 132-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台湾政治转型的原因

    林志达;

    台湾政治转型主要是由台湾岛内外因素、主客观因素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台湾岛内因素来看,台湾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台湾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国民党政权的"法统"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危机,被迫进行民主改革。从台湾岛外因素来看,大陆"一国两制"政策对台湾政治转型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对台湾的专制体制产生了巨大冲击;而来自美国的压力也迫使国民党进行"政治革新"。在这些岛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台湾出现了多党并存的格局。

    2010年03期 No.217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明郑时期台湾民众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互动

    陈名实;

    郑成功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一批注重汉民族气节的仁人志士跟随明郑政权东渡台湾,形成台湾明朝遗民群体。他们坚持汉族"华夷之辨"的儒家正统观念,表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在明郑政权在同清朝政府的斗争中,又产生分据台湾对抗清朝的本土意识。这种现象的实质是明朝遗民对抗满族统治的民族精神,在避居台湾后转化成热爱台湾这块不受清朝统治土地的本土意识。这种民族精神与本土意识的并存与互动,构成台湾汉族民众反抗清朝满族统治的两个思想层面。

    2010年03期 No.217 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二战前在日“福州帮”的社会网络及其特点——以华侨团体组织为中心

    张国乐;

    以福清华侨为主体的在日"福州帮"是日本华侨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二战前在日福州帮成立的华侨团体为中心,以福州帮的演变为线索,对其社会网络及其特点进行论述。文章认为,华侨社会网络可以分为社会团体组织与华侨个人结成的结合体两大类。而它的形成、发展与变化主要体现在其构成主体的变迁上。二战前日本的华侨政策及中日关系的变化,给福州帮带来极大影响,从而使在日福州帮的社会网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2010年03期 No.217 15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及影响

    倪霞;

    自明初中琉宗藩体制建立以来,中国与琉球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本文通过探讨儒学移植琉球的途径,阐述了儒学对琉球影响的具体表现,明确指出,琉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实为儒家思想极为成功地整合琉球社会秩序所致。深入探究明清时期儒学在琉球的传播和影响,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2010年03期 No.217 167-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宣和初李纲沙县交游考

    郑淑榕;

    北宋宣和初,李纲谪居福建沙县,与当地诗人名士燕游,诗词赓唱,他们写下了大量的诗文,称一时之盛。李纲在沙县的创作,也是他一生中的创作高峰期之一。与李纲在沙县唱酬的主要有:邓肃、陈渊、罗畸、邓密、陈正式、邓柞、邓纯彦、邓成彦等。

    2010年03期 No.217 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宋元明士人接受韩文的时代特色及其文化动因

    全华凌;

    本文揭示了根植于宋元明各时代学术文化土壤中的韩文接受的时代特色,同时也阐释了深藏于韩文接受时代特色背后的独特学术文化动因。

    2010年03期 No.217 182-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批判性:大学与社会的边界

    黄子杰;程广文;

    在大学与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的今天,大学对社会的所作所为都存在着可以据以力争的成绩和理由。但是,一切机构和个人都在与社会的积极互动中取得了自已的安身立命之本钱,那么大学作为社会思想的源泉地,社会思想的引领者,与其他机构或个人与社会的接触方式根本区别在哪?显然,大学精神是大学的一切活动的文化标识,而大学精神的守望者是大学应有的批判性,大学只有拿出批判性的武器才有可能将大学自身和其他社会机构区别开来,因此大学的批判性是大学与社会的边界。

    2010年03期 No.217 188-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制度构建及其主要对策

    洪真裁;陈武元;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由于其地位特殊、使命艰巨,高水平大学如何进一步持续、健康的发展,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围绕绩效管理与学术自由阐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制度构建,最后从增加投入、重点发展、以人为本、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提出推动我国高水平大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对策。

    2010年03期 No.217 194-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

    2010年03期 No.217 203+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