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8
日访问量:102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因素

    迟福林;

    在后危机时代和我国进入发展型新阶段的特定背景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逐步缓解和缩小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刺激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这一目标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实现广大农民的自身发展和公平发展,其实质在于承认和保障农民的自身发展权益,集中体现在广大农民的发展能力与发展机会上,这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直接相关;农村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成为制约新阶段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到位的情况下,农地大规模流转的社会风险很大,为农民提供长期而有保障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新阶段农地流转的基本条件。

    2009年06期 No.214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0 ] |[阅读次数:0 ]
  • 论征地制度的系统性改革与突破

    汪晖;陶然;

    随着本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加速度推进。在现有的征地制度、政府财政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安排下,地方政府利用土地生财的行为不仅使得失地农民基本财产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从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来看,要允许失地农民分享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而分享城市化和工业化成果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让失地农民能够分享部分土地增值收益。但是,既有的征地体制已经完全不能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未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显然,征地制度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性制度改革。而征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以公共利益和公正补偿为征地权行使的原则,定义公共利益边界、限定征地范围,逐步实现以市场价值为依据的补偿机制。

    2009年06期 No.214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7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对策——对湖南省株洲市江璜村的实证分析

    王浙鑫;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外出务工的流动规模逐渐扩大,留守儿童这一新群体开始产生并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深入分析留守儿童问题,文章以湖南省株洲市江璜小学的留守儿童为调研目标,通过比较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差别,以深入研究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对策。

    2009年06期 No.214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6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农村卫生有效公共投入的路径选择

    张奎力;

    我国卫生公共投入中的一个基本现实是卫生投入不足和浪费严重现象并存。在农村,存在卫生机构运行效率低下与行为不端、卫生公共投入过度投向供给方、高收入人群更多地享用了补贴等诸多问题。如何提高卫生公共投入的效率,让卫生服务真正惠及穷人?本文认为,首先要变政府财政投入体制为政府采购体制,同时实现政府补贴方式的转变,加大对需方的补贴;此外,还需进行相应的配套制度变革。

    2009年06期 No.214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怨恨:转型国家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

    覃敏健;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利益表达机制健全、公共权力合法运行乃至政治体系良性运转的基本表征,而在转型国家中,怨恨往往会成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心理梗阻,导致怨恨主体在"政治冷漠"和"政治参与爆炸"之间游走极端,严重影响现代国家政治生态的健康生成与理性发展。因此,转型国家要实现"良善"的政治,必须从政治层面、治理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等疏导与消解怨恨主体的怨恨心理,引导公民有序、理性、自主、适度地参与公共事务。

    2009年06期 No.214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批判的公共组织观——简评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

    李礼;

    罗伯特·B·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一书通过对公共组织理论的哲学反思,梳理了公共行政领域的研究成果。在重新界定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的理念,强调了公共组织的民主、公平、回应性、知识性和学习性。登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是一种批判性的理论,它超越了传统理性组织模型,倡导民主的治理,为我们理解和管理公共组织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新思路,对于我国公共组织理论研究与公共服务实践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2009年06期 No.214 35-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4K]
    [下载次数:2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绩效评估: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工具

    肖文涛;林辉;

    绩效评估作为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工具,在国内外愈益受到广泛的研究和运用。伴随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扩展和深化,绩效评估正不断得到加强,已经成为各地政府改革与管理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对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意蕴的概括性解析,阐明了绩效评估对当代政府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和路径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深化政府绩效评估、推进政府管理创新的若干对策建议。

    2009年06期 No.214 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1K]
    [下载次数:4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终将改写西方主流经济学

    杨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作者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成功实践终将改写西方主流经济学,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成功经验和经济思想。

    2009年06期 No.214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对策研究

    郑青;

    近年来,虽然闽台经贸发展迅速,但闽台金融合作为闽台经贸往来提供的服务非常有限。建立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两岸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提升海西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别介绍了福建和台湾金融业发展概况及闽台金融合作现状,分析了福建建立海峡两岸区域金融中心的优势及存在的难点,最后提出了建设海峡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对策建议。

    2009年06期 No.214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2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时代的环保产业发展

    董岚;梁铁中;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人类社会在经过了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两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之后,终于进入了生态时代。生态时代的主题是"和谐—发展",而在这一时代的发展中,环保产业无疑处于战略地位。生态时代的环保产业发展是基于生态产业理论的,而其实践在建立与完善环境法律、完善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改进环保产业生态技术以及提高公众参与意识等方面进行。

    2009年06期 No.214 60-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辩证法的生存论特质——析马克思辩证法的社会批判原则与实践原则

    许斗斗;

    马克思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关于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实践原则和社会批判原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过程的现实展开;而后者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抽象的思维。马克思的生存论辩证法早在他的"1844年手稿"中就深刻地蕴含着,已经贯穿于他对人的存在、社会发展以及自然科学等关系的辩证分析中。

    2009年06期 No.214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8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东方工人阶级国家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理论

    俞良早;

    马克思描述和肯定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肯定俄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是吸收西方文明成果的产物,肯定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向资本主义制度演进的趋势。列宁形成和提出了利用现成的经济形式的思想,形成和提出了给小农经济发展以推动力的思想。新中国建立之初毛泽东就利用私营工商业的作用阐述了重要的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关于利用资本主义作用的思想。

    2009年06期 No.214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唯物史观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变迁

    蒋海怒;

    本文将唯物史观置中国史境中加以考察,探讨马克思历史观对于近代中国历史意识演进的意义。作者认为,近代中国历史意识处于思想的断裂和范型的更迭过程中,整体上可以划分为天道史观、进化史观和唯物史观三个阶段。在批判以往历史观的基础上,唯物史观赋予中国历史意识三种转向:"主体"转向、"日常生活"转向和"革命"转向,并最终促使近代中国进入到"世界历史"进程中。

    2009年06期 No.214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时空坐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叶良茂;

    人类社会有自身的社会时空特性,以此为基础构建社会时空坐标,可以走民族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社会时空坐标是在科学把握当代世界社会时空特性的基础上形成的,它的建立,有利于推进人类社会时空的变化发展以及人自身的进步。它也要求我们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在实践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9年06期 No.214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当代视觉文化缘起及本质探析

    梅琼林;

    本文以一种历史的目光,从根本的形而上层面考察当代视觉文化与人类世界的内在深层关联,从而理解视觉文化之本质:当代视觉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的一种必然的命运,其根本动力是人类通过视看将时间空间化从而降服时间、超越自身生存有限性的精神意向。这种植根于人性深处的视觉精神在遭遇后现代空间性体验氛围后推动视觉媒介技术发展,造就了当代蔚为壮观的视觉文化景观。人类将世界转化成视觉图像加以把握,从本质上说是人直观自身本质力量的一种对象化活动形态的体现,图像世界的存在和发展可以归结为一种世界对象化价值运动,其根本意义在于伦理价值,即确证人的力量、满足人对于主体的梦想。

    2009年06期 No.214 9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9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视觉文化与文学的跨媒体生存

    管宁;

    消费社会中,视觉文化不仅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其特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在新的视觉文化背景下,文学的生存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在跨媒体传播,尤其是影像传播中,文学更多地被作为一种元素组合到影像作品之中。文学的跨媒体生存,既不能完全抛弃传统表现手法,也不能不吸纳现代表现方式。

    2009年06期 No.214 101-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九十年代中国禁片成因探析

    齐伟;

    对于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史而言,很多话题已经得到了深入的研究与讨论,而唯独这一时期中国电影以"禁片"形式存在的独特景观没有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在重写中国电影史的今天,应该尽量呈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与复杂性。因此,本文从九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和导演个人主体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入手探讨九十年代这一特殊电影现象出现的原因。

    2009年06期 No.214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1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林庚的语言诗化的策略

    俞兆平;周伟薇;

    林庚在新诗诗论中对语言诗化形成一套有效的语言策略,这就是:诗的语言必须突破概念;诗的语言组构可以牺牲部分逻辑;汉语及其古典诗歌有着特殊语言内质;获取新的感性的生命语言;追寻前语言存在的本真世界;以拉大语言的跨度、寻求自由天真的语言、灵活弹性地捕捉瞬间性诗感、塑造立体精炼的语言形式等为特点的技艺性创造。

    2009年06期 No.214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2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永无止息的“波浪”——蔡其矫诗歌论

    陈仲义;

    蔡其矫是当代诗坛的重镇。由于诸多原因,他的诗歌精神与诗歌艺术一直遭到"保留"。事实上,70年的苦心经营,形成他独特的诗歌"范式":以海洋为诗心——以欢乐诗学为动力——美与自由为放飞的两翼——游历与爱情诗遍布主要轨迹。他所留下的诗歌遗产,随着时间推移,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瞩目接受。

    2009年06期 No.214 121-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对新诗“像诗,不是诗”的反思——从诗歌文体的“破”与“立”看新诗的衰落

    胡明贵;

    巴赫金认为每一种体裁都具有它所特有的观察和理解现实的手法,艺术家也总是用体裁的眼光来看现实的,所以文体中蕴藏着一个时代的文学的全部特征,甚至于一个时代的思想及思维方式的全部信息。因此本文拟从文体为切口,切入历史的纵深处,追寻新诗产生的历史踪迹,在共时与历时的立体背景中,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新诗产生的动力因素,从时代对新诗的诉求和新诗的回应及自身体裁发展要求中找寻新诗发展中所遭遇的困难,并从新诗对困难的回应中勾勒出其抗争、衰落的命运。

    2009年06期 No.214 131-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东南沿海县域居民收入不平等与阶层差异——来自福建省福清市的调查

    程丽香;

    本文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均值统计、方差分析、基尼系数等度量方法对福建省福清市居民收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清居民个人年总收入、家庭年总收入和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总体较高,且居民收入的城乡差距不明显,但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悬殊、阶层差异相当明显。研究还发现,境外劳务输出对福清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地方政府应重视这一现象,进一步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财政、税收和慈善事业等途径统筹调整居民的收入结构,缩小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的区域社会。

    2009年06期 No.214 140-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民事诉权对审判权的制约——以程序主体性原则为理念

    张睿;

    从一定意义上讲,民事诉讼就是当事人双方行使诉权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并围绕案件事实的查明及法律的适用而交互作用的一种纠纷解决过程。按照程序主体性原则的要求,作为民事诉权载体的当事人应成为民事诉讼的中心,成为前提和基础。但由于传统观念和立法指导思想的影响,现行民事诉讼法并未确立当事人诉权法院审判权的优越地位,也没有建立起诉权对审判权的约束机制。

    2009年06期 No.214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民事诉讼域外证据证明制度之检讨——以《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为中心

    许俊强;

    《民事证据规定》第十一条的立法初衷在于增加域外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但该条规定无明确的法律根据,其规定的证明手续也不能适用于来自域外的授权委托书。审判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多源于制度的不足,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不足:履行证明手续是证据能力要件还是证明力的要件、"域外形成"如何认定等两个问题不明确;忽视各国公证制度的差异;需要履行特定证明手续的证据范围过于宽泛;与《公证法》相关的规定脱节;一定程度影响了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保留涉及诉讼主体资格的证据应履行特定证明手续的规定;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由当事人选择是否办理域外文书的证明手续;确认履行证明手续的域外公文书的形式真实性;在对域外证据进行认证时注重公证证明的内容。

    2009年06期 No.214 156-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网络虚拟财产的性质与法律保护

    黄宏生;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发展,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事权利的出现,使传统的民法理论受到挑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虚拟财产权的性质,虚拟财产作权为一种新型的权利是否属于传统物权的范畴,还是接受知识产权法的调整,或是作为一种新型的权利独立于民法和知识产权法来看待。《物权法》仍未直接将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虚拟财产能否纳入《物权法》的保护,我们应如何建立有效的法律规范来保护日益频繁的虚拟财产交易行为。

    2009年06期 No.214 163-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2K]
    [下载次数:2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曹学佺与闽中才子交游考

    陈超;

    曹学佺是晚明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三仕两隐,无论在朝堂之上还是山林之中,他都结交了不少朋友,是晚明极具影响力的人物。考察曹学佺与闽中才子邓原岳、徐熥、谢肇淛和徐(?)的交游活动,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研究曹学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还可以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晚明闽派诗风新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2009年06期 No.214 171-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