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溥;2009年01期 No.209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溥;2009年01期 No.209 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一群;刘榆;
2007年开始浮现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遇到的最严重危机。全球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已经受到剧烈冲击,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难以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及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这场危机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2009年01期 No.20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吴一群;刘榆;
2007年开始浮现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遇到的最严重危机。全球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已经受到剧烈冲击,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难以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本文将探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及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这场危机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2009年01期 No.209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卢盛荣;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分析,探讨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为此,我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
2009年01期 No.209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卢盛荣;
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分析,探讨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为此,我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
2009年01期 No.209 3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龚敏;李文溥;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2009年01期 No.20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1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龚敏;李文溥;
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2009年01期 No.209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7K] [下载次数:15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林致远;苑德宇;
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之后,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紧缩,这使得以"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特征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变增长方式、减少外部依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压抑和增长失衡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揭示消费压抑的形成机理。
2009年01期 No.20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致远;苑德宇;
华尔街金融风暴爆发之后,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紧缩,这使得以"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特征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变增长方式、减少外部依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压抑和增长失衡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揭示消费压抑的形成机理。
2009年01期 No.209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溥;李鑫;王燕武;王俊海;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给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大批此类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及问题,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口加工型企业需要实行市场转向战略,产业组织结构及企业销售模式的变化是本轮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市场转向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转型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2009年01期 No.20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李文溥;李鑫;王燕武;王俊海;
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给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大批此类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及问题,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口加工型企业需要实行市场转向战略,产业组织结构及企业销售模式的变化是本轮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市场转向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转型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2009年01期 No.209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6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徐勇;
本文认为,国家力量向乡土社会渗透,进而对传统的分散落后的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和整合,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般趋势。除"政权下乡"等一系列国家控制性渗透外,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国家渗透方式,这就是通过"七站八所"等机构,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在服务中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正在进行的乡镇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取消"七站八所",而要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服务重新建构国家权威。
2009年01期 No.209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1 ] |[阅读次数:1 ] - 徐勇;
本文认为,国家力量向乡土社会渗透,进而对传统的分散落后的乡村社会进行改造和整合,是现代国家建构的一般趋势。除"政权下乡"等一系列国家控制性渗透外,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的国家渗透方式,这就是通过"七站八所"等机构,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在服务中将国家力量渗透于农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之中。正在进行的乡镇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取消"七站八所",而要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角度,完善乡村公共服务体系,通过服务重新建构国家权威。
2009年01期 No.209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1 ] |[阅读次数:0 ] - 黄辉祥;徐增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基本任务之中,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本文认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应坚持和改善村党组织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四个民主"制度,培育和丰富自治组织体系,增强和提高物质保障能力和法制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健全法制、创新机制、丰富组织和提高保障"等四个方面来促进村民自治民主质量的全面提升。
2009年01期 No.209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黄辉祥;徐增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纳入农村改革发展基本任务之中,并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本文认为,"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应坚持和改善村党组织的领导,健全和完善"四个民主"制度,培育和丰富自治组织体系,增强和提高物质保障能力和法制保障能力,紧紧围绕"健全法制、创新机制、丰富组织和提高保障"等四个方面来促进村民自治民主质量的全面提升。
2009年01期 No.209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刘义强;
本文从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角度,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发育的历史逻辑、核心目标以及社会组织建设与基层民主深化之间的联动机制等问题。文章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历史逻辑和根本动力在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对社会整合的需要;社会组织发育的核心目标是建构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农村社会的自我规则化机制;社会组织是农村民主制度深化的重要力量,应该形成与基层民主制度之间的联结机制。
2009年01期 No.20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3 ] |[阅读次数:0 ] - 刘义强;
本文从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的角度,探讨农村社会组织发育的历史逻辑、核心目标以及社会组织建设与基层民主深化之间的联动机制等问题。文章认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的历史逻辑和根本动力在于中国现代国家建构中对社会整合的需要;社会组织发育的核心目标是建构社会自治能力,形成农村社会的自我规则化机制;社会组织是农村民主制度深化的重要力量,应该形成与基层民主制度之间的联结机制。
2009年01期 No.209 79-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2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3 ] |[阅读次数:0 ]
- 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袁德良;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起合作性关系,如今日益盛行。尽管总体上来说这一方法具有颇多优势,但是对于其含义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多样性,人们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回顾有关合作性关系的文献,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定义要素:相互依赖性和组织身份,从而对"合作性关系"这一概念加以精炼。依据这两个定义要素,我们将以一个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合作性关系",同时将它与其他种类的关系——如合同关系、延伸性关系和操纵性关系或逐步吞并性关系等,进行一一区分,同时以例证对上述关系进行说明。这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可以以之来估计自己对于合作性方式的相对承受能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为潜在的合作者们提供一种共同的话语。将这些界定性要素同合作性关系附加的价值联系起来,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既可以从工具性的角度,也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倡导合作性关系这类合作的途径。这一模型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矩阵图,意味着人们在对界定性要素加以精炼以及发挥合作性关系的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试验;同时,这些方面还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更加积极地响应建立合作性关系的期望。
2009年01期 No.209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珍妮弗·M·布林克霍夫;袁德良;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建立起合作性关系,如今日益盛行。尽管总体上来说这一方法具有颇多优势,但是对于其含义以及实际操作中的多样性,人们尚未达成共识。通过回顾有关合作性关系的文献,我们可以提炼出两个定义要素:相互依赖性和组织身份,从而对"合作性关系"这一概念加以精炼。依据这两个定义要素,我们将以一个相对的标准来界定"合作性关系",同时将它与其他种类的关系——如合同关系、延伸性关系和操纵性关系或逐步吞并性关系等,进行一一区分,同时以例证对上述关系进行说明。这种模型使得各个参与者可以以之来估计自己对于合作性方式的相对承受能力;同时,该模型还可以为潜在的合作者们提供一种共同的话语。将这些界定性要素同合作性关系附加的价值联系起来,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既可以从工具性的角度,也可以从规范性的角度,来倡导合作性关系这类合作的途径。这一模型以及组织之间关系的矩阵图,意味着人们在对界定性要素加以精炼以及发挥合作性关系的实践操作性等方面,都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理论建构和实际试验;同时,这些方面还可以使得合作者们更加积极地响应建立合作性关系的期望。
2009年01期 No.209 86-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0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张康之;范绍庆;
在20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是一个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它不仅让公共政策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得到认同,而且推动了社会治理过程去注重公共政策工具的运用。但是,在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中,关于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冲突问题迅速的恶化,从而提出了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的渴求。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既是公共政策过程完整性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行动科学化的要求。在中国当下社会治理的现实中,公共政策冲突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因而,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的研究也尤显重要。
2009年01期 No.209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张康之;范绍庆;
在20世纪的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中,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是一个新阶段开始的标志,它不仅让公共政策研究成为一门科学而得到认同,而且推动了社会治理过程去注重公共政策工具的运用。但是,在60年代的公共政策运动中,关于公共政策终结的问题很少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现实中的政策冲突问题迅速的恶化,从而提出了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研究的渴求。公共政策终结的研究,既是公共政策过程完整性的体现,也是社会治理行动科学化的要求。在中国当下社会治理的现实中,公共政策冲突的问题已经变得非常突出,因而,公共政策终结问题的研究也尤显重要。
2009年01期 No.209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刘琼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出不同的指标与要求,其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种施政导向,要求政府维护公众利益关系和谐共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政府必须通过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公正途径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正途径意味着政府从公正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出发进行职能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这具体表现为:在提高效率方面,要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结构,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有效聚合社会资金,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在实现公平方面,政府必须重视全体公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在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定位,承担除旧布新的责任,促进社会合作的生成。
2009年01期 No.209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刘琼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会提出不同的指标与要求,其实现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是在既有的历史条件下做出的一种施政导向,要求政府维护公众利益关系和谐共生,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政府必须通过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公正途径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正途径意味着政府从公正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出发进行职能定位,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这具体表现为:在提高效率方面,要调整和优化政府职能结构,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公共财政体制,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有效聚合社会资金,实现政府与社会共同承担公共服务的提供。在实现公平方面,政府必须重视全体公众的基本公共需求,在服务职能的基础上进行角色定位,承担除旧布新的责任,促进社会合作的生成。
2009年01期 No.209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1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南帆;
互联网的意义之所以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通讯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犹如现实世界的镜像和延续。但虚拟空间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虚拟空间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社会。虚拟空间的出现带来了多方面的思索。首先,如何管理这个社会?事实证明,虚拟空间的无政府主义并不会自动抵达民主与自由。其次,复制现实世界的管理经验不能完全奏效。技术赋予虚拟空间的许多特征远远超出了既有法律体系以及种种制度的适应范围。第三,虚拟空间的特征对于现实世界具有何种参照意义?二者的差异、矛盾、张力可能引申出哪些有价值的结论?对于社会学家说来,这是一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2009年01期 No.209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南帆;
互联网的意义之所以远远超过了一般的通讯工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一个虚拟空间,犹如现实世界的镜像和延续。但虚拟空间是一种"没有重量的生存",虚拟空间是一个迥异于传统的社会。虚拟空间的出现带来了多方面的思索。首先,如何管理这个社会?事实证明,虚拟空间的无政府主义并不会自动抵达民主与自由。其次,复制现实世界的管理经验不能完全奏效。技术赋予虚拟空间的许多特征远远超出了既有法律体系以及种种制度的适应范围。第三,虚拟空间的特征对于现实世界具有何种参照意义?二者的差异、矛盾、张力可能引申出哪些有价值的结论?对于社会学家说来,这是一批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2009年01期 No.209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党国英;
廉政文化建设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文章对廉政文化的内涵作出自己的界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2009年01期 No.20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党国英;
廉政文化建设是近几年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文章对廉政文化的内涵作出自己的界定,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内容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2009年01期 No.209 1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8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游劝荣;
在执政党的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关系的具体制度上,法律规定并不完善,有效的相互关系运行机制亦未完全建立。这一方面影响了执政党依法执政原则的贯彻,也影响了执政党领导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损害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威信,妨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微观"层面去研究执政党的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运行机制"对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游劝荣;
在执政党的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关系的具体制度上,法律规定并不完善,有效的相互关系运行机制亦未完全建立。这一方面影响了执政党依法执政原则的贯彻,也影响了执政党领导作用的实现;另一方面,损害了国家权力机关的威信,妨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的发挥。因此,从"微观"层面去研究执政党的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运行机制"对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地方组织与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黄绍臻;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以各种形式参与各个层次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我国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亚太都具有较大影响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台湾、福建、浙南、粤东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其人口和"长三角"相当、经济总量超过"长三角",有条件形成一个经济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加快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构建海峡经济区,是两岸经济区域分工不断走向深化,并取得最优资源配置和相对竞争优势的最佳出路,也是台湾经济避免被"边缘化"和产业"空洞化"的理性选择。
2009年01期 No.209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绍臻;
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以各种形式参与各个层次的区域合作,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30年,我国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日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在全国乃至亚太都具有较大影响的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区。台湾、福建、浙南、粤东以及腹地江西中东部地区,其人口和"长三角"相当、经济总量超过"长三角",有条件形成一个经济区,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新的增长极。顺应国际经济潮流,加快两岸区域经济合作,促进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构建海峡经济区,是两岸经济区域分工不断走向深化,并取得最优资源配置和相对竞争优势的最佳出路,也是台湾经济避免被"边缘化"和产业"空洞化"的理性选择。
2009年01期 No.209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明森;陈爱贞;
目前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不但面临国内其他地方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而且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制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本文分析表明,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存在双重背离现象,即过程升级较快而产品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缺乏竞争优势;链条升级较快而功能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产业集群面临被压制在价值链低端的危险。进一步分析海西区产业集聚因素演变及其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表明,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整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是影响地方产业集群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动力、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推动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其实就是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过程。
2009年01期 No.209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陈明森;陈爱贞;
目前地方产业集群发展不但面临国内其他地方产业集群间的竞争,而且其发展也越来越受制于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本文分析表明,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存在双重背离现象,即过程升级较快而产品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缺乏竞争优势;链条升级较快而功能升级较慢,导致海西区产业集群面临被压制在价值链低端的危险。进一步分析海西区产业集聚因素演变及其对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表明,在国内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整个地区的产业集群竞争实力是影响地方产业集群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动力、能力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推动海西区产业集群升级其实就是促进产业集聚过程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过程。
2009年01期 No.209 12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杨春时;萧建华;
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2009年01期 No.209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春时;萧建华;
审美主义问题的提出与现代性问题紧密相关,它是对现代性的一种审美批判。伽达默尔的美学思想在其发表《真理与方法》之后逐渐开始了一个审美主义的转向历程,其转向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对工具理性过度扩张的不满及其审美现代性批判,海德格尔审美主义转向的影响,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困境及其发展的必然。
2009年01期 No.209 13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宋妍;
审美主义产生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妍;
审美主义产生于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和批判,又在后现代性语境的影响下呈现出了泛审美的倾向。因此,本文把"审美主义"置于无论在历史分期还是精神气质等方面都迥异其趣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双重历史语境下,着重剖析它的复杂内涵,并且层层辨析它在前述两个时期中所呈现出来的三重矛盾:自律与他律、精英与大众、主体性与主体间性。这三重矛盾的剖析对分析中国审美主义的特殊性和解决中国审美主义的困境具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39-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晟;周珂;
文章认为环境犯罪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其与传统犯罪行为无论是在认识论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亦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犯罪的刑事处罚,以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现代刑罚理论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未遂犯的从重处罚、法人犯罪处罚的多样化,及特殊主体处罚的加重等方面。
2009年01期 No.209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陈晟;周珂;
文章认为环境犯罪行为作为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犯罪行为,其与传统犯罪行为无论是在认识论还是在价值取向上都有着诸多的不同,而正是这些不同决定了环境犯罪的刑事处罚亦须采取不同于传统犯罪的刑事处罚,以适应惩治环境犯罪的要求,从而促进了现代刑罚理论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未遂犯的从重处罚、法人犯罪处罚的多样化,及特殊主体处罚的加重等方面。
2009年01期 No.209 148-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1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陈泉生;林龙宗;
法律以人的行为作为基本调整对象,因此法律必须首先对现实中的人进行多方位解读,对其行为的动机加以解释,以便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和引导。建构一个合理的"人的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法学"人的模式"便成为理论架构和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预设。本文以法学基础理论为支撑,论证了传统法学"人的模式"在环境时代的滞后性以及"生态人"模式对于法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5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陈泉生;林龙宗;
法律以人的行为作为基本调整对象,因此法律必须首先对现实中的人进行多方位解读,对其行为的动机加以解释,以便对其行为作出预测和引导。建构一个合理的"人的模式"实质上是创造了一种分析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有力工具。因此法学"人的模式"便成为理论架构和制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基本预设。本文以法学基础理论为支撑,论证了传统法学"人的模式"在环境时代的滞后性以及"生态人"模式对于法学发展的方法论意义。
2009年01期 No.209 157-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9年01期 No.209 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