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把地权还给农民——于建嵘对话陈志武

    于建嵘;陈志武;

    2008年02期 No.203 12-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1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3 ] |[阅读次数:0 ]
  • 权威与民主关系视野下的村治模式探索——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类型及效果分析

    董江爱;

    中共十七大报告要求把发展基层民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村民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中心内容,其实质是在村级治理中实现村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然而,由于各地农村条件的巨大差异,再加上基层政府执法力度的不同,导致村民参与村级治理的类型和效果大不相同。本文根据村民自治发展的现状,把村民参与分为自主性、动员性、抗议性和鼓动性四种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参与类型的村治效果,提出了精英主导下的参与式治理模式。

    2008年02期 No.203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下载次数:10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农地制度与村治方式——以广东南海的土地留用制度为分析对象

    陆雷;

    本文在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产权理论和组织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土地非农化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并对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制度与农村组织的内在关系做出尝试性的理论解读。

    2008年02期 No.203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中民间资本的引入机制研究——基于PPP融资模式的思考

    高连和;

    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需要稳定而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完全依靠财政、银行和农户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还需要大力引入民间资本。但现实中,民间资本要进入新农村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体制和融资模式的障碍。PPP融资模式是基础设施领域引入民间资本的一种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中推行PPP融资模式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新农村建设中通过PPP融资模式引入民间资本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包括民间资本引入运作机制、PPP模式选择机制、公共产品定调价机制、微利项目利益补偿机制、风险控制与风险分担机制等。

    2008年02期 No.203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8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治理问题与公共部门风险管理

    阿里·哈拉契米;孟华;

    在全球各地,财政灾难、允许更大程度的参与以推进民主的压力以及克服官僚制和市场局限的愿望都普遍存在着,这促使政府为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准许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扮演崭新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秩序被描述为从"管理"到"治理"的范式转换。政府让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参与进公共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势在必行的,环境灾难、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行动都对此提供了佐证。本文探究"治理"概念的演变,讨论市民为基础的组织被要求参与公共风险管理时要解决的一些事项或问题。

    2008年02期 No.203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

    周晓丽;毛寿龙;

    法治政府最核心的界定是政府需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没有法律依据,政府活动是非法的,这就是宪政和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必定有三个层次的进步:技术层次、关系层次和制度层次。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政治挑战、依法行政、资源有限、基础制度的缺失和民情培养的长期性。

    2008年02期 No.20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政治监督的基本特征、主要问题与路径选择

    朱晓鸣;易承志;

    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制度特征,决定了其监督机制和过程的特殊性,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内外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和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监督体系,然而,就政治监督的成效而言,该政治监督体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制度设计功能。要提升当代中国政治监督的效力,应当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夯实政治权力监督的基础;理顺监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政治监督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强化各监督主体间的协调互动,促进政治监督体系的整体优化。

    2008年02期 No.20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国内地方治理研究述评

    曹剑光;

    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地方治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概况,对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所涉的主要领域,并指出我国地方治理研究中存在的包括滥用"地方治理"概念、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2008年02期 No.20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1 ]

学术评论

  • 现代国家认同与国家权力合法性分析——兼与徐勇教授商榷

    张健一;

    现代国家认同是现代国家建构的意图所在,亦是国家权力合法性不断得以强化的必然产物。本文提出现代国家权力合法性的现实依据来自于主权和三种国家特性(民族文化正当性、政治法律正当性、社会经济正当性)。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进程尤其要注重民族文化正当性的建设和维护,在政治法律正当性和社会经济正当性上也有若干问题需要澄清。

    2008年02期 No.203 15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制度限制与个体选择——读苏力《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的反思与启示

    杨乾;

    《制度变迁中的行动者》是一个由法学家所写的历史文本,但"由法入史"的角度带来方法和表达角度的创新时,却在历史哲学的常识中犯下了法学家的错误。历史充满了偶然性,苏力用法学家的规范性思维试图将历史剧本化,用历史决定论的观点来分析梁祝悲剧的必然性。然而,这种事后叙述的故事化手法却难以被严肃的历史科学所接受,历史决定论的危险早已被自由主义思想所揭露。

    2008年02期 No.203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本刊启事

    2008年02期 No.20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凌厚锋;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了议事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历史自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交流。

    2008年02期 No.203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财政支出的公共化改革

    张馨;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财政的公共化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中国财政支出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财政支出改革也存在许多缺陷,其公共化改革任务尚未真正完成,这是整个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此,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整个改革的推进和突破。

    2008年02期 No.20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现代化视野下的非均衡经济发展

    黄玉妹;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下,中央政府走出了均衡发展经济的误区,以非均衡经济战略贯穿中国现代化历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并以此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2008年02期 No.20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再就业行为研究

    吴碧英;吴晓琪;

    本文根据厦门市失业人员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再就业行为进行辨析,发现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有:失业者的自然状况、家庭的劳务收入、再就业时的心态、失业前就业或再就业时的经历,其中影响力度最大的是失业者的自然状况。本文认为,无论怎样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都必须有失业者积极参与,并最终由他们自己实现再就业。因此,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给失业者更好更多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是激励失业者再就业,并获得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2008年02期 No.20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路径、产业布局与政策选择——以福建省邵武市为例

    夏文顶;郑庆昌;杨志燕;

    本文从产业路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视角,结合福建省邵武市个案分析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路径选择,必须遵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产业布局的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布局模式。县域产业政策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后发优势"的发挥。

    2008年02期 No.203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论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兼论马克思同弗洛伊德和马斯洛的关系

    姚顺良;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2008年02期 No.203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4 ] |[阅读次数:1 ]
  • 对李泽厚“人的自然化”与“情本体”的质疑

    宋妍;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2008年02期 No.203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认知之光不能穿透的领域——保罗·利科意志现象学方法述略

    王丽娜;

    保罗·利科的意志现象学关联着存在而寻找一种客观性,此学说认可并运用了胡塞尓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的描述方法,却质疑了胡塞尓所坚持的情感及意志现象奠基于知觉及一般的客体化行为之上的观点,并以更为存在主义的方式改写了其超越观念论,从而否定了认知之光在意志及情感领域内的方法上的可行性,开拓了一个以动机、努力、感动等为理性的指针,通过存在行动而达至存在状态的实践理性的畛域。

    2008年02期 No.203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对规范的管控何以可能——弗雷德里克·威尔的规范论初探

    刘苏;

    美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尔认为规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规范研究也不是仅仅对规范进行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要对规范进行管控。规范可以区分出其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规范不仅仅是在其常态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场合和反应的关系,更与其相关生活背景紧密相联。规范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潜在方面体现出规范的四个重要性质,同时它也揭示了对规范进行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08年02期 No.203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地上权与传统物权理论

    陈祥健;

    空间地上权出现后,对传统物权客体理论、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等都提出了强烈挑战。但是,通过社会观念的确认和法技术的有效运作,通过学者们学理上的扩张解释,空间地上权并不违背物权客体理论,也不与一物一权主义与物权法定主义相矛盾。这既解决了空间地上权与传统物权理论的融合问题,也使传统物权理论在现代生活面前获得了新生。

    2008年02期 No.203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论法学的财产性收入与法律保护

    林发新;

    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2008年02期 No.203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和谐发展语境下的流浪乞讨问题

    杨雅华;

    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规制上,从收容遣送发展到社会救助彰显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面对城市流浪乞讨管理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必须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并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

    2008年02期 No.20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女性主体意识在家庭廉政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陈新;陈祖英;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女性主体意识可说是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智力支持和重要支柱。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传统观念、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女性自我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选择意识;自我定位不高,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为此,文章指出,须从提高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经济独立;强化权利意识,培养社会使命感。

    2008年02期 No.20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厦门大学欧洲研究中心

    2008年02期 No.203 17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