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哈拉契米;孟华;
在全球各地,财政灾难、允许更大程度的参与以推进民主的压力以及克服官僚制和市场局限的愿望都普遍存在着,这促使政府为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而准许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扮演崭新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一新秩序被描述为从"管理"到"治理"的范式转换。政府让市民社会为基础的组织参与进公共风险管理的需求也是势在必行的,环境灾难、自然灾害以及恐怖行动都对此提供了佐证。本文探究"治理"概念的演变,讨论市民为基础的组织被要求参与公共风险管理时要解决的一些事项或问题。
2008年02期 No.203 4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周晓丽;毛寿龙;
法治政府最核心的界定是政府需要受宪法和法律的限制。没有法律依据,政府活动是非法的,这就是宪政和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必定有三个层次的进步:技术层次、关系层次和制度层次。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政治挑战、依法行政、资源有限、基础制度的缺失和民情培养的长期性。
2008年02期 No.203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朱晓鸣;易承志;
当代中国的国家性质和制度特征,决定了其监督机制和过程的特殊性,形成了以民主集中制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内外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机制和过程的基本特征。总的说来,当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政治监督体系,然而,就政治监督的成效而言,该政治监督体系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从而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制度设计功能。要提升当代中国政治监督的效力,应当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夯实政治权力监督的基础;理顺监督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保障政治监督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强化各监督主体间的协调互动,促进政治监督体系的整体优化。
2008年02期 No.203 56-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曹剑光;
本文简要梳理了我国地方治理理论研究发展的概况,对与地方治理相关的一些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总结了目前国内地方治理研究所涉的主要领域,并指出我国地方治理研究中存在的包括滥用"地方治理"概念、存在不少研究的空白地带、缺乏本土化的理论层面的较为完善的创新等相关问题。
2008年02期 No.203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9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7 ] |[阅读次数:1 ]
- 2008年02期 No.203 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凌厚锋;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上了议事日程,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的历史自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推进文化创新、着力推进文化交流。
2008年02期 No.203 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张馨;
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财政的公共化改革迈出了较大步伐,中国财政支出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财政支出改革也存在许多缺陷,其公共化改革任务尚未真正完成,这是整个改革尚未取得根本突破的大背景所决定的。因此,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依靠整个改革的推进和突破。
2008年02期 No.203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玉妹;
在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国情下,中央政府走出了均衡发展经济的误区,以非均衡经济战略贯穿中国现代化历程,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东、西部经济协调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并以此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模式。
2008年02期 No.203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吴碧英;吴晓琪;
本文根据厦门市失业人员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再就业行为进行辨析,发现再就业行为影响因素有:失业者的自然状况、家庭的劳务收入、再就业时的心态、失业前就业或再就业时的经历,其中影响力度最大的是失业者的自然状况。本文认为,无论怎样的再就业优惠政策,都必须有失业者积极参与,并最终由他们自己实现再就业。因此,提高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给失业者更好更多的就业指导与就业培训,是激励失业者再就业,并获得就业机会的有效途径。
2008年02期 No.20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夏文顶;郑庆昌;杨志燕;
本文从产业路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视角,结合福建省邵武市个案分析来研究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路径选择,必须遵循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特别是要立足资源禀赋,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地域的具体条件是决定产业布局的依据,不同的地域或同一地域的不同发展阶段,必须采取不同的布局模式。县域产业政策的选择要因地制宜,促进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更加重视"后发优势"的发挥。
2008年02期 No.203 9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姚顺良;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的理论。指出人的需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也是马克思关于人的需要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正是从实践出发,马克思确定了人的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并第一次建构了"需要的社会体系"和"需要的历史序列"。文章在阐发马克思需要理论的同时,对其同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和马斯洛的"似本能"的需要理论的关系,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
2008年02期 No.203 105-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6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4 ] |[阅读次数:1 ] - 宋妍;
李泽厚先生提出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这两个重要范畴是对其早期的"自然的人化"和"工具本体"的超越和发展。它理论上使人与自然的关系由紧张趋向和谐,使个体身心在有情的世界里获得意义。然而,实际上,这两个范畴并没有解决其原有美学体系中固有的矛盾,反倒产生了新的矛盾。个体、感性依然屈从于群体、理性,"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亦成了空谈。
2008年02期 No.203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9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娜;
保罗·利科的意志现象学关联着存在而寻找一种客观性,此学说认可并运用了胡塞尓现象学的意向性分析的描述方法,却质疑了胡塞尓所坚持的情感及意志现象奠基于知觉及一般的客体化行为之上的观点,并以更为存在主义的方式改写了其超越观念论,从而否定了认知之光在意志及情感领域内的方法上的可行性,开拓了一个以动机、努力、感动等为理性的指针,通过存在行动而达至存在状态的实践理性的畛域。
2008年02期 No.203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苏;
美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威尔认为规范不是固定不变的存在,规范研究也不是仅仅对规范进行描述和解释,更重要的是要对规范进行管控。规范可以区分出其显在方面与潜在方面,规范不仅仅是在其常态应用中表现出来的具体场合和反应的关系,更与其相关生活背景紧密相联。规范的长期被人们忽视的潜在方面体现出规范的四个重要性质,同时它也揭示了对规范进行管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08年02期 No.203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祥健;
空间地上权出现后,对传统物权客体理论、一物一权主义、物权法定主义等都提出了强烈挑战。但是,通过社会观念的确认和法技术的有效运作,通过学者们学理上的扩张解释,空间地上权并不违背物权客体理论,也不与一物一权主义与物权法定主义相矛盾。这既解决了空间地上权与传统物权理论的融合问题,也使传统物权理论在现代生活面前获得了新生。
2008年02期 No.203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林发新;
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报告的新提法。从法学视角看,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于投资、借贷、租赁和行使用益物权产生的收益关系。分析法学上的财产性收入的四种收益关系,有利于通过宪法原则性规定和商法、民法和物权法的具体规定予以法律上的保护,也有利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原则性规定得以贯彻实施。
2008年02期 No.203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杨雅华;
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规制上,从收容遣送发展到社会救助彰显政府执政理念的变化。面对城市流浪乞讨管理上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必须处理好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自由与社会秩序、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并建立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
2008年02期 No.203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新;陈祖英;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在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中,女性主体意识可说是家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力保障、智力支持和重要支柱。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传统观念、西方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当前女性自我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选择意识;自我定位不高,缺乏应有的竞争意识;政治意识淡薄,缺乏积极的参与意识。为此,文章指出,须从提高女性自我认识入手,促进主体意识的内在觉醒;参与社会活动,保持经济独立;强化权利意识,培养社会使命感。
2008年02期 No.203 150-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08年02期 No.203 17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