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专题研讨:我国县政体制改革研究

  • 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

    于建嵘;蔡永飞;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诸如"没钱"、"没权"、"没人"、"没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与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相适应的国家治理结构的缺陷。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以推进县政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008年01期 No.20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县政改革是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

    于建嵘;蔡永飞;

    现阶段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诸如"没钱"、"没权"、"没人"、"没地"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与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战略相适应的国家治理结构的缺陷。发展县域经济,迫切需要以推进县政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调整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2008年01期 No.202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

    苑丰;

    近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2008年01期 No.202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近30年中国县政研究综述

    苑丰;

    近30年来,学界对中国县政的研究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第一批成果之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学者们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出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县政、民国时期的县政和建国后的县政作了逐步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我们继续深化、拓展和提高。

    2008年01期 No.202 5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8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晏阳初的平教运动及县政改革实验

    何建华;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平教会,在探索改造乡村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为维护知识分子人格的完善和保持学术研究及实验活动的独立自由,不受政府的制约,主张不接近或介入政权。然而,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晏阳初开始感觉到,欲将研究所得的成果推广出去,则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终于放弃了私人教育学术团体和纯学术研究的立场,走上了与政府合作的新阶段,甚至"钻入政治",在县政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8年01期 No.202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晏阳初的平教运动及县政改革实验

    何建华;

    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平教会,在探索改造乡村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为维护知识分子人格的完善和保持学术研究及实验活动的独立自由,不受政府的制约,主张不接近或介入政权。然而,随着乡村建设运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晏阳初开始感觉到,欲将研究所得的成果推广出去,则非借政府的力量、政治的机构不可,终于放弃了私人教育学术团体和纯学术研究的立场,走上了与政府合作的新阶段,甚至"钻入政治",在县政改革方面进行了探索。

    2008年01期 No.202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县域政治运作形态学分析——河南省H市日常权力实践观察

    樊红敏;

    从正式的制度结构来看,县级政权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科层制组织支配形态。它的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区分化、科层的分工化、专业化和运作的制度化和非人格性。从地方日常权力实践的视角来看,地方政治的运作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政党成为合法性来源;第二,权力形态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第三,实质合理性;第四,结构分化与功能不分化。总的来看,地方政治运作表现为文本与实践的二元性特征。

    2008年01期 No.20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县域政治运作形态学分析——河南省H市日常权力实践观察

    樊红敏;

    从正式的制度结构来看,县级政权的结构形态表现为科层制组织支配形态。它的特征体现为结构的区分化、科层的分工化、专业化和运作的制度化和非人格性。从地方日常权力实践的视角来看,地方政治的运作形态呈现为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政党卡理斯玛支配形态表现为以下特征:第一,政党成为合法性来源;第二,权力形态表现为中心边缘结构;第三,实质合理性;第四,结构分化与功能不分化。总的来看,地方政治运作表现为文本与实践的二元性特征。

    2008年01期 No.202 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8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专题研究引言

    陈振明;

    2008年01期 No.20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专题研究引言

    陈振明;

    2008年01期 No.202 78-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8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透视

    蔡晶晶;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也迈入了多元、异质和动态的阶段,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改善服务品质和回应性。20世纪90年代后,源于加拿大的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跨部门组合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服务输送框架,把分散化的机制整合成连续变化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从基本的组织重组到彻底的私有化之间的多种形式,形成了从授权到协作的"试验光谱",其独特的灵活性、整合性与抉择性为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添加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兴起背景、基本框架、选择流程和国际经验,以期为我国改善乃至创新公共供给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2008年01期 No.202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西方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经验透视

    蔡晶晶;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也迈入了多元、异质和动态的阶段,迫切要求政府部门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改善服务品质和回应性。20世纪90年代后,源于加拿大的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通过跨部门组合而形成了多样化的服务输送框架,把分散化的机制整合成连续变化的统一体。它包含了从基本的组织重组到彻底的私有化之间的多种形式,形成了从授权到协作的"试验光谱",其独特的灵活性、整合性与抉择性为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添加了令人瞩目的成功经验。文章介绍了可抉择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兴起背景、基本框架、选择流程和国际经验,以期为我国改善乃至创新公共供给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2008年01期 No.202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9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

    田永贤;

    组织间合作网络是近年来在社会学、工商企业管理及公共行政学中兴起的一种全新管理理念与方式。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在我国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从组织间合作网络的角度探讨多元社会中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寻求公共服务的破解之道。

    2008年01期 No.202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

    田永贤;

    组织间合作网络是近年来在社会学、工商企业管理及公共行政学中兴起的一种全新管理理念与方式。公共服务供给的组织间合作网络在我国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这一问题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文章从组织间合作网络的角度探讨多元社会中公共服务的供给问题,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野寻求公共服务的破解之道。

    2008年01期 No.202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1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从科层制走向“多中心”治理

    陈敬德;

    "单中心"的科层体制是形成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出路,是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民间力量得到增强,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这个治道变革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本来提高人际信任程度,减少交易成本,面对当前日益"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必须依托对不同乡村行动能力的考量,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对乡村社会资本进行培育。

    2008年01期 No.202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机制研究——从科层制走向“多中心”治理

    陈敬德;

    "单中心"的科层体制是形成乡村地区公共服务供给困境的根本原因,解决的出路,是鼓励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民间力量得到增强,构建"多中心"的治理体系,从而能够在所有人都面对搭便车、规避责任和其他机会主义行为诱惑的情况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这个治道变革的过程,需要良好的社会资本来提高人际信任程度,减少交易成本,面对当前日益"缺乏分层与缺失记忆型村庄",必须依托对不同乡村行动能力的考量,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对乡村社会资本进行培育。

    2008年01期 No.202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1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村医疗服务供给可持续性的经验研究——以山西省S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

    和经纬;

    可持续性是评估医疗服务供给系统的重要标准,目前已经覆盖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需要用可持续性的标准进行检视。除了偿付能力、筹资标准等经济性因素之外,通过对地处中部的山西省S县新农合的经验研究可以发现,合作医疗的治理结构、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以及对其认知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农合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2008年01期 No.202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农村医疗服务供给可持续性的经验研究——以山西省S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例

    和经纬;

    可持续性是评估医疗服务供给系统的重要标准,目前已经覆盖中国大多数农村地区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也需要用可持续性的标准进行检视。除了偿付能力、筹资标准等经济性因素之外,通过对地处中部的山西省S县新农合的经验研究可以发现,合作医疗的治理结构、农民对合作医疗的信心以及对其认知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新农合的可持续性构成威胁。

    2008年01期 No.202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大历史性命题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潘叔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三大历史性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三大历史性命题的不懈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08年01期 No.202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三大历史性命题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潘叔明;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蕴涵三大历史性命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三大历史性命题的不懈探索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2008年01期 No.202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对象性”思维方式研究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唯物史观制定的方法论研究

    冯景源;

    "对象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提出和使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表示的是与1843年《批判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不同的又一次"头足倒置"的批判。这次批判的重要特点,使唯物史观的制定从市民社会进到政治经济学;所以,是历史观启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对象性"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马克思称为"严格现实主义的";二是辩证法关注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称自己的辩证法为"科学辩证法",以便与黑格尔的只注重观念与逻辑的思辨辩证法相对立。"对象性"思维方式是与唯物史观理论制定的"推广论""应用说"根本对立的。

    2008年01期 No.20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对象性”思维方式研究的重要意义——马克思唯物史观制定的方法论研究

    冯景源;

    "对象性"思维方式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思辨辩证法提出和使用的。"对象性"思维方式表示的是与1843年《批判手稿》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不同的又一次"头足倒置"的批判。这次批判的重要特点,使唯物史观的制定从市民社会进到政治经济学;所以,是历史观启开经济学大门的一把钥匙。"对象性"思维方式在内容上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研究对象的具体性,马克思称为"严格现实主义的";二是辩证法关注的是揭示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马克思称自己的辩证法为"科学辩证法",以便与黑格尔的只注重观念与逻辑的思辨辩证法相对立。"对象性"思维方式是与唯物史观理论制定的"推广论""应用说"根本对立的。

    2008年01期 No.202 1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9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列宁《〈狄慈根哲学著作集〉一书批注》研究

    张一兵;

    列宁的《〈狄慈根哲学著作集〉一书批注》,是写于1908年前后的一篇读书批注。在对狄慈根哲学著作的研究中,列宁奠定了自己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即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为他以后的更加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现代思想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前提。

    2008年01期 No.202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列宁与狄慈根的哲学唯物主义——列宁《〈狄慈根哲学著作集〉一书批注》研究

    张一兵;

    列宁的《〈狄慈根哲学著作集〉一书批注》,是写于1908年前后的一篇读书批注。在对狄慈根哲学著作的研究中,列宁奠定了自己最重要的哲学理论基础,即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为他以后的更加深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和现代思想斗争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思想前提。

    2008年01期 No.202 2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和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

    伊恩·亨特;许斗斗;江旭云;

    马克思和罗尔斯(Rawls)看起来对正义持十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声称,正义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作用,它代表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行为。罗尔斯认为,正义乃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正义原则,公平地、理性地精心处理社会合作的责任和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和罗尔斯对正义持不同观点,但这种不同能够得以协调。虽然黑格尔和康德对马克思和罗尔斯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正义的政治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制度中可实现的,这样他的"康德建构主义"思想接近于黑格尔学派的思想。也正是通过依靠黑格尔思想马克思建立了他的反对普遍的、社会的正义优越性原则。我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都在致力于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公平的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二个重要差别。首先,马克思似乎在构想一个休谟和罗尔斯特别提到的"公平环境"的社会。而对于罗尔斯来说,一个超越公平环境的社会就是乌托邦①。其次,马克思认为市场关系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根基,因为市场关系内在地包含在劳动者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者同他们的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中。然而,在一个充满公平环境的社会中,市场的消除是可能的。罗尔斯声称,在任何一个需要公平解决竞争要求的社会里,市场的消除是不可能的。我想,只要我们把马克思反对市场看作是本质上反对"商品拜物主义",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是能够被和解的。总之,我认为,除了马克思的未来无阶级社会观念有些乌托邦色彩外,马克思和罗尔斯对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的观点应该相当接近。

    2008年01期 No.202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和罗尔斯论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

    伊恩·亨特;许斗斗;江旭云;

    马克思和罗尔斯(Rawls)看起来对正义持十分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声称,正义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起着作用,它代表着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主要生产方式所要求的行为。罗尔斯认为,正义乃是一个社会的首要美德,所有社会成员遵守正义原则,公平地、理性地精心处理社会合作的责任和利益的公平分配问题。我认为,虽然马克思和罗尔斯对正义持不同观点,但这种不同能够得以协调。虽然黑格尔和康德对马克思和罗尔斯有着不同的影响,他们的观点有相通之处。在提出一个明确的关于正义的政治观念时,罗尔斯认为可接受的正义原则必须是在社会制度中可实现的,这样他的"康德建构主义"思想接近于黑格尔学派的思想。也正是通过依靠黑格尔思想马克思建立了他的反对普遍的、社会的正义优越性原则。我认为马克思和罗尔斯都在致力于寻求一个能够实现公平的正义原则的社会制度。然而,他们的观点存在二个重要差别。首先,马克思似乎在构想一个休谟和罗尔斯特别提到的"公平环境"的社会。而对于罗尔斯来说,一个超越公平环境的社会就是乌托邦①。其次,马克思认为市场关系应该被看作是社会的根基,因为市场关系内在地包含在劳动者同社会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者同他们的社会劳动产品的异化中。然而,在一个充满公平环境的社会中,市场的消除是可能的。罗尔斯声称,在任何一个需要公平解决竞争要求的社会里,市场的消除是不可能的。我想,只要我们把马克思反对市场看作是本质上反对"商品拜物主义",马克思和罗尔斯的观点是能够被和解的。总之,我认为,除了马克思的未来无阶级社会观念有些乌托邦色彩外,马克思和罗尔斯对资本主义及其市场的正义的观点应该相当接近。

    2008年01期 No.202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6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商品价值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李建平;黄志刚;

    在任何有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但随着有商品生产的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基本形态发生变化,商品的外在属性或表现形式可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这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商品的价值,会得到商品价值的不同数学表达式。商品价值新的表达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它能科学地证明商品有时空概念,服务劳动也能直接创造价值,同时它也是"商品价值论"的有力批判工具。

    2008年01期 No.20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商品价值的数学表达及其应用

    李建平;黄志刚;

    在任何有商品生产的社会里,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但随着有商品生产的社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基本形态发生变化,商品的外在属性或表现形式可能带有时代的印记。从价值创造和价值形成这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商品的价值,会得到商品价值的不同数学表达式。商品价值新的表达式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它能科学地证明商品有时空概念,服务劳动也能直接创造价值,同时它也是"商品价值论"的有力批判工具。

    2008年01期 No.20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地区间产业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以广东与福建产业发展为例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林民书;张志民;

    外向型经济特征,限制了广东向周边地区产业扩散的能力。福建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直接接受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吸引外来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投资。福建与广东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在竞争合作过程中,福建要逐步与广东建立起分工协作体系,构建两地统一市场,利用珠三角规模巨大的产业聚集所提供的完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福建自身产业特色,在特定领域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2008年01期 No.202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地区间产业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研究——以广东与福建产业发展为例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林民书;张志民;

    外向型经济特征,限制了广东向周边地区产业扩散的能力。福建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区,直接接受国际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发展的重点是吸引外来特别是来自台湾的投资。福建与广东在产业发展上存在一种竞争合作的关系。在竞争合作过程中,福建要逐步与广东建立起分工协作体系,构建两地统一市场,利用珠三角规模巨大的产业聚集所提供的完善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福建自身产业特色,在特定领域形成联合竞争优势。

    2008年01期 No.202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研究

    董岚;梁铁中;

    生态产业系统的出现成为解决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理论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可知,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分成三部分。首先,对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其次,阐述了生态产业系统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

    2008年01期 No.20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研究

    董岚;梁铁中;

    生态产业系统的出现成为解决经济高速发展而带来的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其理论基础——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可知,生态产业系统的发展必须在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撑下,才能得以实现。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分成三部分。首先,对生态产业系统发展的背景作了简要的介绍;其次,阐述了生态产业系统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最后,从法律、政策、技术以及文化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产业系统的支撑体系。

    2008年01期 No.202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从“怨恨哲学”迈向“友爱的政治学”——对近年台湾文化翻译与阐释中“悦纳异己”思想脉络的观察与读解

    刘小新;朱立立;

    近年来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悦纳异己"发生的兴趣和相关文化论述令人深思。在我们看来,这种文化翻译和阐释实践不只源于学术热情,也是对当今台湾精神状况的焦虑与不满的表达:透过对"悦纳异己"的译介与阐释来介入当下现实,为重建族群之间、两岸之间、本土外邦之间的伦理性关系,寻找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参照。从"怨恨现代性"的分析到对"和解"可能性的探讨,从"大和解"论述到"悦纳异己"说的引入,都表明当代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宽容"精神的坚持。这或许可以成为改变当前令人困惑的当代台湾社会状况的一种力量。

    2008年01期 No.202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怨恨哲学”迈向“友爱的政治学”——对近年台湾文化翻译与阐释中“悦纳异己”思想脉络的观察与读解

    刘小新;朱立立;

    近年来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悦纳异己"发生的兴趣和相关文化论述令人深思。在我们看来,这种文化翻译和阐释实践不只源于学术热情,也是对当今台湾精神状况的焦虑与不满的表达:透过对"悦纳异己"的译介与阐释来介入当下现实,为重建族群之间、两岸之间、本土外邦之间的伦理性关系,寻找一种哲学伦理学的参照。从"怨恨现代性"的分析到对"和解"可能性的探讨,从"大和解"论述到"悦纳异己"说的引入,都表明当代台湾人文知识分子对"宽容"精神的坚持。这或许可以成为改变当前令人困惑的当代台湾社会状况的一种力量。

    2008年01期 No.202 133-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5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多元化质量观

    洪辉煌;程广文;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原始的无规定性"(黑格尔语)的标志,它唯有通过历史和逻辑的维度才能得以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历史与逻辑表明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科学性(现代性的关键词),而科学是对事物本质的揭蔽,因此高等教育应追求本质主义的质量观。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社会中,现实的有"规定性"的高等教育必须(或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无奈地)走多元化(后现代性的关键词)之路,实践多元化质量观以适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受众,并以此适应多元社会的不同需求。但是事物发展总是在自己的历史和逻辑中去面对现实,所以时下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本质主义质量观基础上追求多元化。

    2008年01期 No.202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多元化质量观

    洪辉煌;程广文;

    事物的本质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最原始的无规定性"(黑格尔语)的标志,它唯有通过历史和逻辑的维度才能得以揭示。高等教育活动的历史与逻辑表明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科学性(现代性的关键词),而科学是对事物本质的揭蔽,因此高等教育应追求本质主义的质量观。另一方面,在后现代社会中,现实的有"规定性"的高等教育必须(或相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无奈地)走多元化(后现代性的关键词)之路,实践多元化质量观以适合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受众,并以此适应多元社会的不同需求。但是事物发展总是在自己的历史和逻辑中去面对现实,所以时下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本质主义质量观基础上追求多元化。

    2008年01期 No.202 144-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

    陈建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教育的模式也要从大一统的专才型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通才型全面素质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找准学校定位,明确和落实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灵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个性发展。

    2008年01期 No.202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高等教育改革的着力点:教育模式的转型

    陈建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教育的模式也要从大一统的专才型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个性化的通才型全面素质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育思想,找准学校定位,明确和落实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灵活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促进个性发展。

    2008年01期 No.202 150-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5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因素探析

    陈武元;洪真裁;

    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热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原因。本文对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计划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着政府主导与学术自由、重点投入与公平发展、世界一流标准与国别特色等方面的两难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致力于创新管理、明确政府角色和强化大学责任等关键因素的突破。

    2008年01期 No.202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因素探析

    陈武元;洪真裁;

    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来,在世界许多国家掀起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热潮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及教育本身等方面的原因。本文对国内外一流大学建设计划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一流大学建设存在着政府主导与学术自由、重点投入与公平发展、世界一流标准与国别特色等方面的两难困境,并进一步提出了我国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致力于创新管理、明确政府角色和强化大学责任等关键因素的突破。

    2008年01期 No.202 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9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法国精英学校人才培养及大学教育改革思考

    陈小莺;

    名牌大学有为国家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法国精英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力对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名牌大学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的急遽扩大招生将产生一定的启示。

    2008年01期 No.202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法国精英学校人才培养及大学教育改革思考

    陈小莺;

    名牌大学有为国家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法国精英大学的办学模式及其社会影响力对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名牌大学从本世纪初开始的的急遽扩大招生将产生一定的启示。

    2008年01期 No.202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泉州师范学院简介

    2008年01期 No.202 17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泉州师范学院简介

    2008年01期 No.202 17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