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64045
日访问量:61

专题研讨:高考的恢复与改革

  • 主持人的话

    刘海峰;

    2007年04期 No.199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主持人的话

    刘海峰;

    2007年04期 No.199 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而立之年论高考

    刘海峰;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高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社会风气的净化器,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有缺点但适合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在坚持高考的同时,高考也必须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全面研究其改进办法,使之继续为高校选拔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7年04期 No.19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而立之年论高考

    刘海峰;

    恢复高考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特殊的转折点,是一个影响巨大的历史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高考成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助推器,社会风气的净化器,维护稳定的“减压阀”。现行的高考制度,是有缺点但适合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在坚持高考的同时,高考也必须与时迁徙,与世偃仰,全面研究其改进办法,使之继续为高校选拔人才、为中国的经济起飞和社会发展服务。

    2007年04期 No.199 6-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30年省思

    张亚群;

    1977年恢复高考,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与英明决断。高考取代推荐,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转折,产生极为深远的教育与社会影响。比较和分析高考存废之得失,我们应倍加珍惜30年前来之不易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权利。

    2007年04期 No.19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人才选拔制度的历史转折——高考恢复30年省思

    张亚群;

    1977年恢复高考,顺应了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体现了一代伟人邓小平的高瞻远瞩与英明决断。高考取代推荐,是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重大转折,产生极为深远的教育与社会影响。比较和分析高考存废之得失,我们应倍加珍惜30年前来之不易的考试选拔人才的权利。

    2007年04期 No.199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0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高考政策30年

    覃红霞;

    如何对高考30年进行总体评价与反思是当前高考进一步改革的基础。本文以高考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高考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认为30年的高考政策始终坚持了对弱势群体特殊照顾、权力从集中到分散、标准从严到宽与从宽到严的基本特征,并从权力分配、政策改革、加强政策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引导高考改革可供思考与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

    2007年04期 No.19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考政策30年

    覃红霞;

    如何对高考30年进行总体评价与反思是当前高考进一步改革的基础。本文以高考政策为切入点,分析了高考政策演变的基本历程,认为30年的高考政策始终坚持了对弱势群体特殊照顾、权力从集中到分散、标准从严到宽与从宽到严的基本特征,并从权力分配、政策改革、加强政策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引导高考改革可供思考与进一步研究的理论问题。

    2007年04期 No.199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8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刘清华;

    我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以来,在考试评价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深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中面临一些困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异域地区多元评价的原则,可以探求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2007年04期 No.199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招生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刘清华;

    我国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以来,在考试评价改革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深入推进评价体系改革中面临一些困惑。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异域地区多元评价的原则,可以探求新课程背景下高考评价体系改革的思路。

    2007年04期 No.199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多利益群体博弈下的大学自主招考改革

    张耀萍;

    高校自主招考是近年来为拓宽统一高考形式而进行的改革之一。与原有的统一高考相比,高校自主招考赋予高校、中学一定的权力,从而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探讨各利益集团如何参与利益分配,以及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是当前高校自主招考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007年04期 No.199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多利益群体博弈下的大学自主招考改革

    张耀萍;

    高校自主招考是近年来为拓宽统一高考形式而进行的改革之一。与原有的统一高考相比,高校自主招考赋予高校、中学一定的权力,从而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问题。探讨各利益集团如何参与利益分配,以及建立与改革相适应的利益分配模式是当前高校自主招考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2007年04期 No.199 2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

  • 草根民主:内涵、限度与提升——村民自治的政治学思考

    蒋永甫;谢舜;

    发韧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村民自治,由于固有的乡土气息及其内在的民主选举因素,被学人们称为草根民主。本文主要从内涵、限度和提升三个方面对草根民主进行历史回顾和理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草根民主的未来发展前景。

    2007年04期 No.199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草根民主:内涵、限度与提升——村民自治的政治学思考

    蒋永甫;谢舜;

    发韧于中国乡土社会的村民自治,由于固有的乡土气息及其内在的民主选举因素,被学人们称为草根民主。本文主要从内涵、限度和提升三个方面对草根民主进行历史回顾和理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望草根民主的未来发展前景。

    2007年04期 No.199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村级财政变迁与村民自治发展:困境与出路——兼论“后农业税时代”村民自治的财政基础

    黄辉祥;汤玉权;

    财政问题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财政能力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治理的绩效。实行村民自治后,村级财政基础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税费改革后到免除农业税前、免除农业税后,不同阶段村级财政有着不同的来源。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转移支付和经营性收入,这导致了当前村级财政的普遍性困难,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到村民自治活动,使村治陷入新的困境之中。村级财政要走出困局,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也要拓展新的财源。

    2007年04期 No.199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村级财政变迁与村民自治发展:困境与出路——兼论“后农业税时代”村民自治的财政基础

    黄辉祥;汤玉权;

    财政问题是乡村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财政能力影响和制约着乡村治理的绩效。实行村民自治后,村级财政基础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村税费改革后到免除农业税前、免除农业税后,不同阶段村级财政有着不同的来源。取消农业税后,村级组织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政府转移支付和经营性收入,这导致了当前村级财政的普遍性困难,其直接后果就是严重影响到村民自治活动,使村治陷入新的困境之中。村级财政要走出困局,不仅需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也要拓展新的财源。

    2007年04期 No.199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危机管理和后选举治理的成功范例——对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制度创新的分析

    高新军;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时期,新旧体制观念的冲突随时酝酿着危机,如何在化解社会危机的过程中有效进行制度创新,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对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八步工作法”是麻柳乡党委政府因应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制度创新,是基层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为在和平建设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如何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探索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子,也可为其它地方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2007年04期 No.199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危机管理和后选举治理的成功范例——对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制度创新的分析

    高新军;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时期,新旧体制观念的冲突随时酝酿着危机,如何在化解社会危机的过程中有效进行制度创新,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对重庆市开县麻柳乡“八步工作法”进行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八步工作法”是麻柳乡党委政府因应严重的社会危机而进行的一项工作制度创新,是基层民主政治的生动体现,为在和平建设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如何依靠人民、让人民当家作主探索了一条可操作的路子,也可为其它地方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2007年04期 No.199 48-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民主巩固视角下的村民自治——基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的分析

    刘义强;

    本文以一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民主巩固理论,建构了一个村民自治发展的综合框架,并据此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作者认为,村民自治已经全面进入民主巩固的时代,后继发展还面临着系统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2007年04期 No.199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民主巩固视角下的村民自治——基于“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的分析

    刘义强;

    本文以一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抽样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民主巩固理论,建构了一个村民自治发展的综合框架,并据此对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作者认为,村民自治已经全面进入民主巩固的时代,后继发展还面临着系统性的问题,亟待解决。

    2007年04期 No.199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3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前路径

    钟贤华;

    当前,我们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既有对历史实践脉络的传承,也有在全球视野下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吸取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对于明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认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防止忽视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核心;必须防止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努力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格局;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搞新村建设的不良倾向,坚持统筹发展、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2007年04期 No.199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新农村建设的历史经验与当前路径

    钟贤华;

    当前,我们党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既有对历史实践脉络的传承,也有在全球视野下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吸取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对于明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新农村建设历史经验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认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防止忽视和违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问题,把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作为核心;必须防止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的问题,努力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格局;必须防止急功近利、盲目搞新村建设的不良倾向,坚持统筹发展、科学规划、有序推进。

    2007年04期 No.199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6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

  • 媒介权力与政府权力博弈的历史逻辑——对20世纪美国重要新闻司法判例的历史解读

    柯泽;

    有限政府和权力制衡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所兴起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与政府权力的历史角逐和抗衡中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司法实践中有关言论自由的一些重要判例,清晰地展示出政府权力从公民言论自由领域退缩的历史轨迹,由这些判例所确定的一些重要法律原则,如“明显和现实的危险”、“确实的恶意”、“预先审查”等也清晰地显现出媒介政治理性的滋生和成长过程。

    2007年04期 No.199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媒介权力与政府权力博弈的历史逻辑——对20世纪美国重要新闻司法判例的历史解读

    柯泽;

    有限政府和权力制衡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所兴起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与政府权力的历史角逐和抗衡中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司法实践中有关言论自由的一些重要判例,清晰地展示出政府权力从公民言论自由领域退缩的历史轨迹,由这些判例所确定的一些重要法律原则,如“明显和现实的危险”、“确实的恶意”、“预先审查”等也清晰地显现出媒介政治理性的滋生和成长过程。

    2007年04期 No.199 73-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盛馨莲;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公民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在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寻找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消除“数字鸿沟”,提高科学决策应是进一步落实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进而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的有序化。

    2007年04期 No.19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问题与对策

    盛馨莲;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公民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参与公共政策过程,在提高参与主体的主动性、完善参与客体的科学性、改善参与手段的单一性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之而来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如何寻找有效的对策予以解决,消除“数字鸿沟”,提高科学决策应是进一步落实的关键问题。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问题和对策,进而推动公民网络参与的有序化。

    2007年04期 No.199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18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

    刘君;

    本文以手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媒介发展格局、信息传播结构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影响。手机媒介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重新分配,也涉及对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和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供平民大众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媒介渠道;而媒介在建立社会公共领域上的先导作用,必将拉动其他社会公共领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2007年04期 No.199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信息传播与公共服务——基于手机媒介的分析框架

    刘君;

    本文以手机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媒介发展格局、信息传播结构及社会公共领域的构建和影响。手机媒介的普及,不仅对社会的生产关系、信息资源和技术等重新分配,也涉及对原有传播格局的重构和社会话语权力的争夺。手机的普及与功能的完善,进一步提供平民大众与政府部门沟通联系的媒介渠道;而媒介在建立社会公共领域上的先导作用,必将拉动其他社会公共领域的逐步建立与完善。

    2007年04期 No.199 8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砥砺耕耘 革故鼎新 凝炼特色——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简介

    2007年04期 No.199 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砥砺耕耘 革故鼎新 凝炼特色——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简介

    2007年04期 No.199 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民族主义——一个以波兰及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为中心的社会学分析

    卢卡萨·库泰罗;宇文利;

    民族主义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而且在处于转型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呈现为令人困扰的思潮。结合着历史上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国家的传统与现状,本文对后共产主义社会境域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后共产主义的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其起源、生发和蔓延与社会变革产生的焦虑息息相关,既与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相对立,也与社会结构变迁相承接。

    2007年04期 No.199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共产主义社会中的民族主义——一个以波兰及其他后共产主义国家为中心的社会学分析

    卢卡萨·库泰罗;宇文利;

    民族主义问题不仅是当今世界令人眼花缭乱的重大意识形态问题,而且在处于转型和过渡时期的社会中呈现为令人困扰的思潮。结合着历史上具有共产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国家的传统与现状,本文对后共产主义社会境域中的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后共产主义的民族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想,也是一种社会运动,其起源、生发和蔓延与社会变革产生的焦虑息息相关,既与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相对立,也与社会结构变迁相承接。

    2007年04期 No.199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杨文飞;

    本文用生态学的系统化、结构化视角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所有适应行为发生的背景。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社会的和生物的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相对于单纯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法而言,生态系统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更多数据和指标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表达和解决模式。促进和保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04期 No.199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研究——农民工问题研究的新视角

    杨文飞;

    本文用生态学的系统化、结构化视角研究我国的农民工问题。在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生态系统是农民工家庭所有适应行为发生的背景。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为研究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了社会的和生物的相结合的方法和工具,相对于单纯的社会的或文化的方法而言,生态系统的方法使我们有可能构建一个可以容纳更多数据和指标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表达和解决模式。促进和保持农民工家庭生态系统的平衡,会促进农民工家庭的和谐、稳定与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2007年04期 No.199 102-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6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知识需求与社会知识援助

    方允璋;

    乡村生存条件、生产结构变化促使农民知识和信息需求进一步产生。乡村知识和信息需求存在区位地理、农户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体现着当今农民知识需求的现实性。农民知识和信息产品获取具有自在性、被动性、潜在性、逐利性、系列化、自主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在辨析乡村知识援助的机会、质量、成本关系中,强调机会的质量至关重要。实证提供知识产品的实用性,开展服务的主动性,营造公共知识空间,提高农民获取知识的自由度,培育农民利用公共知识资源的意识,是乡村知识援助的有效方式。

    2007年04期 No.199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乡村知识需求与社会知识援助

    方允璋;

    乡村生存条件、生产结构变化促使农民知识和信息需求进一步产生。乡村知识和信息需求存在区位地理、农户经济组织结构、文化传统等的差异,体现着当今农民知识需求的现实性。农民知识和信息产品获取具有自在性、被动性、潜在性、逐利性、系列化、自主性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表现形式。在辨析乡村知识援助的机会、质量、成本关系中,强调机会的质量至关重要。实证提供知识产品的实用性,开展服务的主动性,营造公共知识空间,提高农民获取知识的自由度,培育农民利用公共知识资源的意识,是乡村知识援助的有效方式。

    2007年04期 No.199 11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分析与评价

    刘先辉;梁新潮;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但区域总量不足、贷款覆盖面过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从区域经济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助学贷款工作的历史状况等方面入手,利用公因子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试图找出影响助学贷款发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思考。

    2007年04期 No.199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分析与评价

    刘先辉;梁新潮;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出台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地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进展,但区域总量不足、贷款覆盖面过窄、区域不平衡等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从区域经济基础、教育资源、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及助学贷款工作的历史状况等方面入手,利用公因子法对国家助学贷款区域性绩效进行分析与评价,试图找出影响助学贷款发放的主要因素,并提出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的思考。

    2007年04期 No.199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

    于浴贤;

    六朝拟古诗的繁荣,乃是文学自觉、文学不朽意识下的产物;是六朝人以才学自负与骋才风尚的表现,并蕴涵着六朝兼容开放的诗学精神。六朝人的拟古真正是一种学习提高的途径,一种表现和检验自身才学的手段,一种艺术兼容和开放意识的展示平台。拟古诗的繁荣与六朝蓬勃向上、开拓创新的诗学精神是相一致的。

    2007年04期 No.199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

    于浴贤;

    六朝拟古诗的繁荣,乃是文学自觉、文学不朽意识下的产物;是六朝人以才学自负与骋才风尚的表现,并蕴涵着六朝兼容开放的诗学精神。六朝人的拟古真正是一种学习提高的途径,一种表现和检验自身才学的手段,一种艺术兼容和开放意识的展示平台。拟古诗的繁荣与六朝蓬勃向上、开拓创新的诗学精神是相一致的。

    2007年04期 No.199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

    肖莉;

    本文在语言学转向背景下,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剖析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觉醒、重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以期管窥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2007年04期 No.199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语言学转向背景下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

    肖莉;

    本文在语言学转向背景下,观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小说语言观念变异,剖析语言学转向前后的语言观、创作和理论的双重觉醒、重释“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写小说就是写语言”等,以期管窥小说语言观念变异的一个侧面。

    2007年04期 No.199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

    钟希明;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2007年04期 No.199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认同焦虑与疾病的空间隐喻——以丁玲《在医院中》为例

    钟希明;

    《在医院中》是一个多义性文本,多数研究者从预设的问题出发从而陷入二元对立的模式之中,本文试图以知人论世的态度,从文本出发、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作家的生命体验出发,深入探讨文本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文本的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及其文本形式建构与创作主体心态的隐喻关系,揭示一个始终为意识形态所遮蔽的视觉盲区:小说客观反映了丁玲与延安知识分子在革命认同过程中存在的认同焦虑。

    2007年04期 No.199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1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李孝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国民”、“社会”引入到历史领域,对推动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促进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更新,章节体或课本体逐渐取代传统编年体或纪传体,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要体裁。

    2007年04期 No.199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新旧之争:晚清中国历史教科书

    李孝迁;

    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正值中国社会新旧更替的年代,中国历史教科书作为特定时期的产物,烙上了深刻的时代印痕。历史教科书不仅成为晚清各派势力表述政治信念的特殊场域,而且也是新旧史学派系阐述史学观念的媒介,尤其西方政治概念如“国家”、“国民”、“社会”引入到历史领域,对推动旧史学向新史学的转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历史观,而且促进了历史叙事方式的更新,章节体或课本体逐渐取代传统编年体或纪传体,成为历史书写的主要体裁。

    2007年04期 No.199 147-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9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律学昌盛之原因探析

    薛菁;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律学发展的颠峰时期,此期所取得的律学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律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频繁的立法活动以及前此两汉经学的发展均为其昌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律博士的设置亦为魏晋律学昌盛之重要原因。

    2007年04期 No.199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魏晋律学昌盛之原因探析

    薛菁;

    魏晋时期是中国古代律学发展的颠峰时期,此期所取得的律学成就表明中国古代律学发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一时期频繁的立法活动以及前此两汉经学的发展均为其昌盛提供了有利条件,而魏晋玄学的产生与发展和律博士的设置亦为魏晋律学昌盛之重要原因。

    2007年04期 No.199 156-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曹学佺民本思想初探

    陈超;

    本文阐述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产生,探讨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发展,揭示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文章认为,曹学佺在继承儒家仁政爱民思想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创新,从而把儒家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04期 No.199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曹学佺民本思想初探

    陈超;

    本文阐述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产生,探讨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发展,揭示了曹学佺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文章认为,曹学佺在继承儒家仁政爱民思想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与创新,从而把儒家传统的民本主义思想不断推向新的高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007年04期 No.199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