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62976
日访问量:62

  • 新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让农民组织起来——我们的实验和思考 主持人的话

    于建嵘;

    2007年01期 No.195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农民需要怎样的“集体主义”——民间组织资源与现代国家整合

    秦晖;

    本文从民间组织资源和现代国家整合的视野出发,认为现代国家就是要使各种形式的自由、竞争和认同、合作都在“群己权界”的规则下各得其所。因此,对于乡村中的宗族现象应以平常心待之,在维护法治人权、尊重“群己权界”的前提下,对作为族姓认同方式的宗族既不必打击和禁止,也不必提倡与推行;而在“农民问题实质上不是乡村问题而是中国问题”的背景下,“规范”国家已经成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2007年01期 No.195 7-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37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梁漱溟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与实践

    何建华;

    本文对梁漱溟农业合作化思想及其在山东推行的农业合作运动的实践进行了初步探索和考察,并就梁漱溟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特点、原则及历史地位进行分析和评述。

    2007年01期 No.195 17-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建立和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实践与思考——以青县大鹁鸽留村鹁翔农业合作社为例

    赵超英;

    发展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有利于农民增收,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探讨一条既遵循国际上现代合作社基本原则又适合中国国情和农村现实发展需要的新模式,是理论工作者和实践者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在反思农村建国初期的“合作化”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大包干”两次改革的基础上,着重以青县鹁翔农业合作社为例,记录和分析了建立和发展合作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求对当前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提供积极借鉴。

    2007年01期 No.195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新时期农村民间组织生长机制研究——基于张高村民间组织建设实验观察

    楚成亚;陈恒彬;

    社区生活及民间权威资源是民间组织发育的土壤。在民间权威稀缺的条件下,可以借助外力打破村庄的原生态,动员潜在的权威资源,推动农村民间组织的建立,并借助能人治理维持组织的生存。“外生”的民间组织反过来推动社区公共生活的重建,孕育民间权威,实现向“内源”的转变。

    2007年01期 No.195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汇率制度演进趋势分析

    丁剑平;曾芳琴;

    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要适应一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要符合一国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变则汇率制度变。建国以来,中国的汇率制度的演变总体上符合中国产业的变迁。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路径的转换,改善外汇市场的环境,挖掘做市商银行的价格发现功能,促使银行去完善其自身风险管理工具等随之进行的改革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在短时间内,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会有大的变动,也不可能是单方向波动的。

    2007年01期 No.195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9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汇率制度与宏观调控效应

    黄志刚;

    我国汇率制度与宏观调控的冲突是影响宏观调控效应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强我国宏观调控效应,不仅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规划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还要特别重视汇率制度的不断完善。现阶段,在完全开放资本流动之前,决不轻言放弃有管理的浮动汇制,中间汇制仍有很好的利用价值和空间。但要根据资本流动的开放程度,适时调整汇率的波动弹性;要重视资本管制的不对称问题,适当放松对外投资的管制;要进一步完善结汇制,使多种经济主体都能为资本流动的“分洪”“蓄洪”发挥作用。

    2007年01期 No.195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国家经济安全

    杨帆;

    人民币汇率与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从汇率变动引起资本流动的关系来看,可以归纳为:第一,升值预期引起国际投机资本流入;第二,人民币自由兑换引起腐败资本流出。前者已经使国家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只能通过综合手段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防止泡沫经济的发生;后者则不应急于将人民币自由兑换,可以继续利用两币流通的形式,使人民币在实际上可以自由出入境。

    2007年01期 No.195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与和谐社会基础建设

    陈文博;

    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形成完备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在公共服务的各个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和问题。因此,政府如何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提供公共服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本文在界定公共服务的内涵与范围,并分析目前我国公共服务提供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如何加强转型期我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实现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四点对策建议。

    2007年01期 No.195 5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有效协同

    张洪武;

    公共产品就是通过制度安排由大家消费的由一定组织或个人共同提供的产品,它与产品本身的属性无关。随着富裕而来的是更看重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产品。随着丰裕社会的即将到来,我国社区居民的公共产品需求曲线呈现不断叠加的态势,但现实的社区公共产品供给及生产模式却不能适应居民对公共产品需求偏好的不断增长,根据社区公共产品的特性,构建政府、非营利组织、商业组织多中心的有效协同的供给组合及生产上的市场化选择,对于社区公共产品的最优解决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007年01期 No.195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的自愿供给:一个博弈分析的框架

    李强;郭锦墉;蔡根女;

    本文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分析研究了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模型分析表明,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决策过程中,纳什均衡解是可以达到的,但它小于帕累托最优解。本文还得出了有关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几个定理。

    2007年01期 No.195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从长三角、海西区、珠三角走向华东南沿海经济区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李文溥;李静;谢孝荣;

    本文分析长三角、海西区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认为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视野看,促进华东南4省1市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之间的经济整合,使之逐步发展为华东南沿海经济区,无论是对该地区以及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论文还讨论了形成华东南沿海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现阶段的发展思路。

    2007年01期 No.195 69-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3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青年鲍德里亚与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

    张一兵;

    青年鲍德里亚的研究是人们长期忽视的领域,尤其是对青年鲍德里亚思想的基本定性存在严重误识,特别是将鲍德里亚《生产之镜》之前的思想判定为“新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本文认为,在鲍德里亚的思想中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阶段”,他从来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青年鲍德里亚早期文本中呈现的哲学观念,其理论起点恰恰是后马克思思潮,而正在形成的基本学术逻辑主体上已经是莫斯-巴塔耶的草根浪漫主义。

    2007年01期 No.195 80-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哲学终结观视域下的现代性批判话语

    黄浩;

    本文追问马克思哲学终结观的意蕴及其终结哲学的内在动力,考察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所表现的哲学批判、政治批判和实践批判三个层面,论述了马克思的哲学终结观与现代性批判话语的内在关联及其对解读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启示意义。

    2007年01期 No.195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重构马克思思想阐释

    罗骞;

    本文认为,现代性批判视角的引入对于马克思思想阐释具有阅读范式转换的基本意义,它有利于解决马克思思想阐释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有利于就主题、性质、意义、发展、结构等基本方面重构马克思的思想肖像。文章就如何以现代性批判为视角重新阐释马克思思想提供了大致的思路和基本构想,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和内在结构总体的重构,指出,只有在一种比较研究的视角中才能揭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奠基性意义和内在限度,从而辩证地有效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意义。

    2007年01期 No.195 97-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8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证明还是论证——兼论二者在法律论证理论中的关系

    侯学勇;

    受自然科学主义观念的影响,证明与论证在逻辑学中经常被等同使用,法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也颇受此影响。本文分析了证明理论同化论证理论的历史根源,在此基础上指出证明是一种形式逻辑方法,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领域;论证是一种非形式逻辑方法,主要适用于人文学科领域。法律论证理论主要是论证这种非形式逻辑方法在法学领域的运用,但同时应有证明的形式逻辑支持。法学中的形式证明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进入实质论证,法律规范以外的实质理由是判决获得实效的最终力量来源。

    2007年01期 No.195 10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法社会学思考——以我国刑法和民法规范为主

    张洪涛;

    本文从法社会学的角度,运用行为学中的行为结构理论和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理论,以我国刑法规范、民法规范为主,对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进行了论述,提出了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由行为模式和法律评价构成的新理论。与此同时,指出了我国现有的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理论之不足。

    2007年01期 No.195 113-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0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视阈下的法律安全

    贾焕银;

    法律所达致的秩序与法律自身规范、事实逻辑自恰性的同一是法律安全的基本内涵。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律自身安全在具备自恰的规范逻辑结构独断属性的前提下,还应当建立与社会的良性沟通机制。在国家秩序和全球秩序的构筑过程中,只有在一个具体的理想图景指导下,在多元规则整合和多元主体契约性商谈基础上,实现秩序维持力量由强制力向约束力的转变和主权的契约性面向,才能达致全球化视阈下的法律安全。

    2007年01期 No.195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闽学及其文化意义

    潘叔明;

    本文论述闽学的经学地位形成和对儒学的哲学完成其所蕴涵的文化意义,闽学之文化传统继承性、闽学与现代性之联系、闽学之“近世化”文化现象等及其蕴涵的文化价值。

    2007年01期 No.195 12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经典:“筛选”与“危机”

    余岱宗;

    经典的文学作品认定,依赖于经典所处的历史人文环境;经典的认定,并没有固定的标准,而是在不断地被阐释的过程中变化着。在当代中国,诸如《西游记》这样的经典,时不时被人戏仿,这意味着经典“危机”的来临,还是经典作为经典不可避免的遭遇?本文认为,真正的经典可以被“冒犯”,但经典本身反而可能由于“冒犯”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

    2007年01期 No.195 140-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略论中国现代文学史分期诸问题

    冯济平;

    集中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的目的意义、分期的标准依据、分期的首要标志、分期的年代标界、分期的词语运用等问题发表个人的看法,旨在促进对分期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2007年01期 No.195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的现实意义

    邓文华;

    古典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恢复文学史原貌的必要步骤和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回答现代文学史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的内涵,即用审美现代性质疑历史现代性;是现代文学之历史发展合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2007年01期 No.195 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非基督教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历史表述

    郭若平;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非基督教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桩引人注目的历史事件。之所以引人注目,固然在于因其可供解读中国现代思想运动和政治运动之历史例证,但更重要的是,该运动的历史叙事结构蕴含的民族主义因素,足以构成人们对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存在的不证自明的认知理由。然而,非基督教运动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从一开始就由民族主义所促成;相反,征诸史实,非基督教运动通过各类方式,反而建构了民族主义。因而,以民族主义表述非基督教运动,远不如以后者表述前者来得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2007年01期 No.195 158-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4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闽江学院行进在海峡西岸的新建本科高校

    2007年01期 No.195 17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