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课题组;王碧秀;赖扬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整合发展、自立发展、绿色发展、人本发展为特征的乡村发展,构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涵。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是一个动态的长期过程,必须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2006年06期 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朝枝;范水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本文对政府、农民、中间组织各自在新农村建设中应扮演的角色进行了分析论证,并分别从实践需要的角度探讨了政府的角色转型、农民的主体地位确定和中间组织的培育问题。
2006年06期 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李长健;伍文辉;
社会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全面进步,其中文化发展是重要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文化内在张力为基础,外拓农村文化的承载力,以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并逐步形成先进文化与支流文化相融合的“一体多元”文化体系。我国农村文化长久积淀,其封闭和滞后等特性致使创新动力不足,社会第三种力量应运而生,并为农村文化发展创新价值理念与运行机制,以促进农村可持续文化动力的价值实践。
2006年06期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陈振明;和经纬;
政府工具研究是当代公共管理学科中的一个新分支或新主题领域,近一、二十年来国内外的政府工具研究方兴未艾。本文评述政府工具研究的新近进展,涉及政府工具研究的脉络与主题、政府工具的分类、政府工具的特性、政府工具的选择等方面的内容。
2006年06期 2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8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3 ] |[阅读次数:1 ] - 陈刚;
在20世纪末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浪潮中,多种民主行政的理论构想涌现,其中包括对话模式。这一模式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为基础,强调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拥有理性的民众参与商讨的重要性。该模式批评官僚制范式下只有少数人掌握话语权,也指出了社群主义者所提出的话语模式缺乏组织和混乱无序的弊病,认为在公共行政领域中应当构建一些人的对话。总体上看,公共行政的对话模式肯定了公民直接参与行政过程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对话参与的设计,在理论上贡献很大,但它不具有现实性,缺乏有效的制度举措来实现其理论主张。
2006年06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朝宗;
提升政府执行力对于提升政府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政府执行力主要表现在政府执行部门掌握政策的尺度以及执行政策的速度、力度和角度上。影响政府执行力有主客观原因,其中由执行制度缺陷造成的执行官员腐败是政府执行力弱的主要原因,本文提出了提升政府执行力的八条对策。
2006年06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5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7 ] |[阅读次数:0 ] - 高鉴国;
在现阶段社会转型时期,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服务模式占据主流地位,如何使社区公共服务的理念进入公共话语系统,是社会知识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紧迫任务。21世纪的中国“小康社会”应当建立以社区公共团体为依托、以政府支持为前提、以公益性和福利性服务为宗旨的社区公共服务模式,最终形成社会保障、商业市场、公共服务相匹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本文以JN市的社区服务中心调查资料为例,分析了处于起步阶段的城市社区服务中心的组织机制和运行状况,论证了通过制度化改革使社会公共资源充分为社会公众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6年06期 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40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7 ] |[阅读次数:1 ] - 徐永祥;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社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以及“单位制社会”的解体,社区建设开始逐步展开。现行的社区建设体制,是政府改革城市行政管理体制的结果,但它仅是政府内部行政权力与职能的重新分配,只有行政性没有社会性,并未改变“政社不分”这一传统社会体制的结构性缺陷。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阶段,该体制已难以承担社区的社会发展、社会民主、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的制度角色,必须通过社区建设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积极培育民间社会组织,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系,努力构建现代性的、政府与社会的分工合作体制。
2006年06期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9 ] |[阅读次数:0 ] - 杨贵华;
文章以构建和谐社区、实现各类群体和谐发展为目标,就合理地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出了若干对策:拓展社区服务的内容和对象,构建均衡的多层次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服务多元并存的背景下坚持其主导方向;对社区服务业进行分类管理,分类扶持,加强监督;大力倡导开展邻里互助服务和社区自愿者服务,积极培育社区非营利服务组织。
2006年06期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唐德善;王文龙;
本文通过对影响分配的若干重要因素的分析,指出初次分配是否合理才是当前各种分配理论争论的核心,而分配理论的基础是价值形成理论,正是由于对价值形成问题的认识误区,才使得要素价值论、劳动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分配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只有从历史维度入手,从技术价值论的角度来解释价值的形成,才能为合理的分配奠定理论基础。
2006年06期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陈明森;
促进外资企业技术外溢、带动本土经济发展,是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重要内容。而技术落差、人力资本和结构差异则是影响我国外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的主要变量。为了促进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必须针对上述三个方面推进利用外资的战略转型。
2006年06期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吴立平;
虽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获得较大改善,但仍有一些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要确立以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基点的新战略,就必须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机制:放开投资领域准入限制,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和调整投融资体系,支持民营经济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发展民营经济所需的社会化服务支持体系;重视自身信誉的塑造,促进自身制度的改进。
2006年06期 77-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蔡雪雄;陈新艺;
农业和农产品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前提,被公认为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天赋的工业化资源源泉。在农产品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今天,如何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全与稳定。本文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理论分析出发,对制约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2006年06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梁木生;王涛;
从实然的角度分析发现,人的权利通常具有三维的结构:权利意识、权利能力和权利资格。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以它特有的经济运行机制——经济制约塑造着具有三维结构的权利,人的权利因此形成。同时,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以自整合的经济力量控制国家,并强制国家将市场塑造的权利予以法律上的规定,而使权利法定化。
2006年06期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潘丽萍;
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民主自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全新的法价值理念的社会结构性共同体。从现实情况看,尽管村民自治的法伦理基础远未成熟,但它的扩张趋势是不容置疑的,必将打破农村固有的法文化理念和伦理关系,引起农村社会法伦理关系和生活模式的变革。
2006年06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旭霞;
一般意义的虚拟财产或广义的虚拟财产是指在网络环境下,模拟现实事物,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既相对独立又具独占性的信息资源。狭义的虚拟财产即虚拟有形财产(或称虚拟物),是对现实环境中有形的物质财富的模拟。虚拟财产与现实财产存在天然的联系,并鲜明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利益关系,因而应当纳入现实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虚拟财产并非知识产权客体,也不仅仅是债权凭证,虚拟财产是具有特定性、独立性的抽象物。
2006年06期 98-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3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8 ] |[阅读次数:0 ] - 冯景源;
《东南学术》开展的马克思晚年笔记的学术争鸣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一,表示我国学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面从一般原理的研究进入到重视文本的探讨。这种文本的探讨深入到唯物史观的三个方面:一是这一历史观在唯物史观制定初期没有也无法制定的部分,这就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的内容;二是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三是马克思史学研究的方法问题,这表现为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的关系问题。对此,争鸣双方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有着深刻的理解。其二,双方的分歧是同我们以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层面上对唯物史观理论的理解有关系。长期以来,哲学教科书遵循的是“二分板块”结构(即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的关系是前者对后者是一种“推广”或“应用”的关系。今天我们关于马克思晚年笔记的争鸣,既涉及对“二分板块”观点下的唯物史观理论如何制定的理解,又与这一理论体系、历史使命或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有关。
2006年06期 107-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黄克剑;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唯一没有形成自己的美学体系的人,他的散见于各类著述的论说美和艺术的片断文字须得借着解读他的思辨“自我”去领会,也须比勘于康德乃至谢林、黑格尔的美学艺术见地去把握。他的思辨知识学在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格局中是不可或缺的,其美学或艺术思想虽未必可许以相应的地位,却毕竟表明了审美之反省相应于哲学运思之延续而不曾中辍。
2006年06期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4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默彪;
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熟为人知,而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何以可能则鲜有人问。这是一个具有历史哲学意蕴的前提性的元问题。本文从存在、历史和价值三个向度上给出文化作为一种分析框架的意义和理由,证明了它是可能的。
2006年06期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薛孝斌;
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是非恩怨,是中国思想史绵延数百年的大公案。本文试图解释,他们的思想分歧越演越烈,很大程度上是他们争夺道统继承权的产物。这一假设不仅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势推断的结果,而且也有证据支持。其中的关键证据就是,当朱熹听完陆九渊的一次学术演讲之后,居然在春寒料峭的时候冷汗直冒。另外,我们还运用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来探察朱熹和陆九渊的人格结构,从而认为两人的个性差异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分歧。
2006年06期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登翰;
中国的海外移民及其世界性的生存经验,是海外华文文学发生的基础。本文从19世纪中叶华工赴美的历史入手,探索美国华文文学的源头;以反美华工禁约文学运动中涌现的作品为讨论对象,指出1905年出版的小说《苦社会》,系“旅美之人,述旅美之事”的第一部美华文学的开山之作,分析了美华文学的血泪开篇及对百年来美华文学发展的潜隐影响。
2006年06期 137-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2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柳岳武;
西方有学者认为西方对东方的冲击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即16—18世纪是基督文明的冲击阶段,19世纪是科学技术的冲击阶段。前一个冲击因东方文明的抵抗而失败,后一次进攻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这虽能表达出东西方遭遇的历程,但却明显带有西方中心论的色彩。其恶劣的后果是这一评价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使他们不能客观、历史地认识中国的过去,以至陷入对传统的过分批判之中。本文在回顾西方对中华帝国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西方对大清帝国认识的变化以及批判步步加深的原因,并试图引发人们对大清帝国历史的再思考,重新认识自己的过去。
2006年06期 145-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孙邦华;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揭开了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第一次直接相遇与对话的序幕。为了成功实现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华耶稣会士经过一段曲折历程后,创造性地采取了“文化适应”政策,即“入乡随俗”。由于来华托钵修会天主教士对之全盘否定,从而引发了中西“礼仪之争”,导致清初“禁教”政策的出笼和中西文化教育交流的中断。以林乐知、李提摩太为代表的晚清来华自由派新教士基本上继承了文化适应政策,从而使中西文化教育交流得以恢复和发展。本文认为文化适应策略不仅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而且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流中仍有普遍性意义。
2006年06期 154-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黄新宪;
公学校是日据时期专为台湾人子弟设立的一种基础教育机构,存在时间较长,在台湾近代教育史上影响较大。本文通过对公学校产生、发展的考察和主要特点的揭示,认为这一教育机构是日据当局对台湾民众实行民族歧视的产物,具有显而易见的殖民教育本质。
2006年06期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叶文振;
理论与方法是一个学科站立起来的两个重要支柱,正在追求学科独立的女性学却面临着研究方法滞后于理论建构的不协调发展格局。本文将讨论女性学的研究范式,介绍服务于女性学的三种研究方法,最后提出加快女性学研究方法发展的几点建议。
2006年06期 169-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泓;
本文从我国广告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告意义系统生产与传播的结构转型——从符号象征层面的“意义转移”向社会功能层面的“意义依附”的转向,分析了“意义依附”所蕴含的风险性,进而提出进行广告社会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思考的必要性。
2006年06期 176-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正>~~
2006年06期 182-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6期 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6期 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