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帆;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2006年05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1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刘小新;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2006年0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蔡志诚;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2006年05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1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0 ] - 刘桂茹;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2006年05期 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6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练暑生;
对“底层”问题的关注已经成为晚近文论的一个重要现象,它可能意味着当代文论又一次转折的开始。我们的对话《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上海文学》2005年第11期)参与了这场刚刚开始的讨论,尝试提出一系列问题,引起的批评意见分歧多样,许多问题值得深入讨论。本笔谈试图对以下问题做进一步的阐述:底层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底层的自我表述及其公共化;现代性话语谱系中的底层问题;消费意识形态对底层想象的冲击;《诗经》中的底层文学表述。
2006年05期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周玉;
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课题组2000年在福建省福清市获得的抽样调查数据,通过计算流动表和回归模型等方法描述和分析了福清农村社会流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农村社会流动限制的形成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2006年05期 17-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9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郝彦辉;刘威;
本文将颇具争议的社会资本理论引入转型时期的中国社区研究中,进而探讨伦理本位的关系网络结构对社区社会资本构成的型塑。繁荣的社会资本不仅是社区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也是社区治理的最终目标指向。作为衡量单位制解体后社区公共空间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社会资本存量在社区管理体制行政化“惯习”约束下,普遍呈现出缺失与脆弱的特点,需要通过组织行动和制度建构的途径进行重建。
2006年05期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邢亮;
文章提出了我国法治建设中的“政府悖论”问题的存在,分析了法治建设中“政府悖论”问题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传统文化、路径依赖和政府失灵等因素,指出了“政府悖论”问题的必然性、复杂性、长期性,认为解决“政府悖论”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全建立、民主政治的真正实现、法治观念的全面提升。
2006年05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启强;
布坎南独特的国家观所关注的重点是如何预防政府的危险性并激发国家的潜力。公共选择理论和立宪经济学是布坎南国家观的理论基础。布坎南的国家观包含非常丰富的内涵,立宪民主与立宪改革理论则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本文简要评述布坎南的国家观。
2006年05期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许光伟;
价值构成是劳动价值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从商品价值构成向企业价值构成的转换,构成广义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两个基本维度:产业视角与企业视角。不同于商品价值构成,企业价值构成总体由两类资本耗费和两类剩余价值组成,体现了企业内劳动部门之间的协同创造价值关系。总的而言,企业价值构成范畴及其基本理论的提出,有效地弥补了马克思本人遗留下的衔接企业价值创造与企业价值分配的逻辑裂痕。
2006年05期 4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丽萍;
我国农地制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所有权问题,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也不应是农地产权的归属问题。农地的私有化和国有化都不符合我国人多地少、生产力不发达的实际,而农地使用权流转是任何一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都绕不开的问题,也是促使潜在利润内部化的帕累托最优选择。
2006年05期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范方志;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全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中,有79个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来制定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通过对西方主要国家和地区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比较,对如何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提出政策建议。
2006年05期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姜华;陈功玉;
区域物流的能力和水平是区域经济实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背景下,区域物流在区域经济竞争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发展区域现代物流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提出基于物流的区域经济竞争力概念,并加以剖析,研究并探讨了其所具有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6年05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6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王凤洲;孔丰;
总部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城市化发展趋势密切相关,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总部经济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006年05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张馨;
本文充分肯定了福建省财政分配体制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认真分析了分配体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进一步改革完善政府财政分配体制机制和正确发挥政府在再分配中作用的政策建议。
2006年05期 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邓启明;黄跃东;蔡雪雄;
人均GDP2000-3000美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发展阶段。2004年福建省人均GDP首次突破了2000美元,并朝3000美元这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迈进。文章首先从经济、社会发展、居民生活和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简述了人均GDP2000-3000美元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特征,分析、比较了新时期福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并就福建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进行探讨。
2006年05期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楹;罗建平;
马克思的宗教观必须置于马克思解放理论的视域中加以解析,才能把握其真正的精神要义。文章从马克思“观”宗教的生活角色、理论前提、价值立场和方法论四个层面,确证了马克思的宗教观独特的运思倾向,以及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之根本主旨;指出,宗教从对人的解放力量蜕变为人的解放与发展的桎梏,正是由于现实生活的变迁所提出新的解放任务使然。马克思对宗教的批判正是立足于现代社会生活,立足于无产阶级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历史使命,他强调指出,解放的根本方式与路径只能是现实的实践活动,解蔽宗教、创发现实条件,促成宗教的消亡,是实现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内在环节。
2006年05期 98-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刘素民;
马里坦认为,“以人为中心的人道主义”粉碎了传统意义上的“人的形象”、拔离了人曾经深植的精神之根,将人类文明推向“黄昏时分”。陷入困境的现代人需要一种“新人道主义”的牵引,以恢复早已丢失了的“人的形象”、“人的本质”、人的“存在”之根。“存在”的意义是马里坦“新人道主义”的哲学基础,它滥觞于传统托马斯主义的生存论,既是现代存在主义及其关于人之存在意义的理论根源,又是马里坦生存论的思想核心。
2006年05期 104-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蒋海怒;
“本觉”逻辑是中国宗教哲学的主导范式(心性学)的本质架构和理念预设,是儒佛道哲学的“公共模型”,儒佛道哲学的发展史因此呈现为“本觉逻辑”共时态建构史。孟子“良知本心说”及《大乘起信论》的“真如缘起论”是“本觉”逻辑的典范理论。在现代性视域中,“本觉”逻辑被持续重建,并在观念生态学意义上由古典样态向现代样态转变:它一方面被改造为激进的现代性“革命”话语,另一方面则酿就了“西方中心主义”知识体系下的“反转式”现代中国宗教哲学。
2006年05期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文学平;
法律伦理及法律伦理学是否可能取决于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能否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然而,单纯从行为事实是推不出行为应该的,只有通过法律目的判断以及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和法律目的之关系判断,才能从法律伦理行为事实如何推导出法律伦理行为应该如何。法律伦理行为之应该经由人们的法律实践活动可以变为现实,其具体保障在于法律伦理良心、法律伦理名誉、法律伦理教育及底线法律伦理的法律化。
2006年05期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游劝荣;
违法成本是实施了违法行为的组织或个人,为其违法行为所要付出的代价。为了有效地遏制违法行为的发生,应当为违法行为设定远高于因违法行为所得的成本(或代价)。在立法中为违法行为确定成本时,一方面要遵循代价平衡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与违法行为和违法行为人有关的各种因素,以保证违法成本设置的科学、合理。
2006年05期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9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1 ] |[阅读次数:0 ] - 黄明健;
法哲学是以正义为核心的学问体系,一切法哲学都要涉及到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问题。生态法哲学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萌芽、发展的。生态危机的现实存在和生态哲学的理性思考,形成了生态正义观念。通过对生态正义理论向度的探索,可以发现作为整体公平的生态正义其内容应包括代内正义、代际正义和自然正义。而生态正义秩序的建立,则是实现生态正义的基础。
2006年05期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0 ] - 傅金珍;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公正问题关系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协调、心理承受底线,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不同的社会,社会公正要求、表现及实现程度不同。对当代中国而言,实现社会公正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社会公正内涵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实现社会公正的路径思考。
2006年05期 138-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洪杏;
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只是更换了视野,抑或也还引出了新的难题?他理解的“心灵”是经验的,抑或是先验的?其文艺心理学的人文悲情是“悲”在注定不能实现,抑或是“悲”在起点有误?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相关问题进行逐层深入的辨析后指出: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后遇到的一道无从规避的难题是,他必须在经验与先验之间的足够大的张力中,在超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问题上另辟蹊径,但他对此却始终不曾有所意识。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其文艺心理学无论是在艺术起源还是在艺术理想上都缺乏一种终极依据。对审美这一人生向度上的虚灵之真际的否认,则使他最终没能找到走出民族文化困境的道路。
2006年05期 14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8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明贵;
故乡秀美的山水既陶冶了林语堂的情操,也养成了他观察人事万物的独特方式——“高地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使他在现实生活中时时把大自然作为他处世的参照系,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自觉追求真与诚,希望无愧于心灵,从而形成了他观照人生与观照写作的独特方式。本文旨在探索林语堂人生观与文学观形成的地域和文化诱因,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2006年05期 149-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麟斌;李小宾;
加入WTO后,面对开放的市场和人才需求,中国加速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来抢占市场份额是必然的选择;为了培养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所需要的、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各类各层次人才,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将大大加快;随着中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变化,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也必然相应进一步调整,办学体制将进一步面向市场,高等教育发展将更趋多样化。
2006年05期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武元;孙士宏;
终身教育理论由来已久,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形式各不相同。作为我国大陆首部地方性终身教育法规诞生地的福建省,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如何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理论研究所要关注的。本文就福建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原则、框架、保障机制以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步骤等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以期能对实践有所启发。
2006年05期 16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2006年05期 170+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