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84
日访问量:98

  •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新探

    刘思华;方时姣;

    马克思自然-历史观视角下的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四分法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四大文明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是全面发展文明观的理论先驱,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光辉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马克思主义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2006年02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新探

    刘思华;方时姣;

    马克思自然-历史观视角下的社会形态的社会结构与社会生活的四分法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有机统一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四大文明理论主要是指:马克思恩格斯是全面发展文明观的理论先驱,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政治、精神和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光辉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是马克思主义四大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大发展。

    2006年02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1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虞崇胜;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其中的制度性精华特别值得珍视。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剔除其人治性糟粕,既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02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的制度性精华

    虞崇胜;

    中国是一个具有丰富治国传统和治国经验的国家。自古以来,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都十分重视对治国理论和和治国方法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带有浓厚东方色彩的治国之道,其中的制度性精华特别值得珍视。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性精华,剔除其人治性糟粕,既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2006年02期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影响服务性机构绩效的主要因素

    阿里·哈拉契米;孟华;

    服务型组织既存在于私营部门,也存在于公共部门。大多数公共部门组织是不具赢利性的政府机构。本文着力于探究是什么导致服务型组织具有更大的生产力:主要是战略的特征?组织文化的性质?组织的结构?还是它们运作于其中的部门是可以用来解释它们的绩效的主要变量?

    2006年02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影响服务性机构绩效的主要因素

    阿里·哈拉契米;孟华;

    服务型组织既存在于私营部门,也存在于公共部门。大多数公共部门组织是不具赢利性的政府机构。本文着力于探究是什么导致服务型组织具有更大的生产力:主要是战略的特征?组织文化的性质?组织的结构?还是它们运作于其中的部门是可以用来解释它们的绩效的主要变量?

    2006年02期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战略管理的实施与公共价值的创造——评穆尔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

    陈振明;

    穆尔(Mark H.Moore)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是西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本名著,本文对该书作出简要评述,并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对于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与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02期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0 ]
  • 战略管理的实施与公共价值的创造——评穆尔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

    陈振明;

    穆尔(Mark H.Moore)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中的战略管理》是西方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本名著,本文对该书作出简要评述,并认为,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对于我国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职能与方式的转变,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的知识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更新,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006年02期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4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5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理性、道德与公共行政

    唐桦;

    公共之所以丧失是因为缺乏公共哲学。公共行政领域一直没有利用那些应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或引用的支撑的哲学传统。本文回到形而上的思考路径,考察利用那些思想家们曾留下的遗产———阿伦特的公民美德和政治实践、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和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唯此才能使公共行政不至太狭窄,最终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2006年02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公共理性、道德与公共行政

    唐桦;

    公共之所以丧失是因为缺乏公共哲学。公共行政领域一直没有利用那些应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或引用的支撑的哲学传统。本文回到形而上的思考路径,考察利用那些思想家们曾留下的遗产———阿伦特的公民美德和政治实践、罗尔斯的公共理性和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唯此才能使公共行政不至太狭窄,最终自觉地服务于公共利益。

    2006年02期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7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行政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的机制分析——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李学;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利用现有市制制度与相关政策的缺陷,采取各种策略规避国家制定的管制标准,盲目追求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级别的提升与城市管理范围的扩大,虚假提高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并获取其间的非法收益,国家城市化政策异化为行政权力扩张的工具;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城市化政策。

    2006年02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行政扩张型虚假城市化现象的机制分析——委托—代理理论的视角

    李学;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地方政府官员利用现有市制制度与相关政策的缺陷,采取各种策略规避国家制定的管制标准,盲目追求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级别的提升与城市管理范围的扩大,虚假提高当地的城市化水平,并获取其间的非法收益,国家城市化政策异化为行政权力扩张的工具;分析其产生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城市化政策。

    2006年02期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十一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陈俊杰;王碧秀;林建华;谢孝荣;

    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并深刻分析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大力促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开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02期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十一五”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社科联课题组;陈俊杰;王碧秀;林建华;谢孝荣;

    在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作用、战略地位和面临的历史机遇,并深刻分析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强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的战略选择和对策建议,以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大力促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建设,开创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02期 50-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话:思想互动与哲学创新——从学理与实践视角审视中西马哲学的对话

    杨楹;刘素民;蒋海怒;王福民;李志强;

    本文就“中西马哲学对话”的产生、学理基础与现实根据,以及对话的目的、方式、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通过对话形成优秀理论成果,再与现实生活“对话”,从而服务于现实,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与现实互动,使哲学获得不断新生的力量。

    2006年02期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对话:思想互动与哲学创新——从学理与实践视角审视中西马哲学的对话

    杨楹;刘素民;蒋海怒;王福民;李志强;

    本文就“中西马哲学对话”的产生、学理基础与现实根据,以及对话的目的、方式、路径等问题展开讨论;指出,通过对话形成优秀理论成果,再与现实生活“对话”,从而服务于现实,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与现实互动,使哲学获得不断新生的力量。

    2006年02期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4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王东;林锋;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2006年02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初答叶志坚先生

    王东;林锋;

    本文是为促进学术交流,就叶志坚先生的《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还是“人类学笔记”———与王东、刘军先生商榷》(《东南学术》2005年第3期)一文而作的。叶文对我们之前在《哲学研究》2004年第2期的《“人类学笔记”,还是“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一文中关于为马克思晚年笔记正名,并将“人类学笔记”流行称谓更名为“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的观点及理论根据,提出了他的不同意见。对此,我们将在本文中,就叶文提出的主要问题、主要观点,其中包括叶先生本人的一些在我们看来不够妥当的观点和看法,结合我们的观点,作相应的分析和说明,与叶先生及学界同仁进行一次深入的学术探讨。我们主张,为恢复马克思笔记本来面目和马克思晚年思想原貌,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根本超越长期以来流行的“人类学笔记”错误称谓,确立对笔记的科学解释———用“国家和文明起源的历史哲学研究”来解释马克思晚年笔记,并将笔记更名为“国家和文明起源笔记”。

    2006年02期 77-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8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社会革命与灵魂革命的神圣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文本学解读

    夏凡;

    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本文认为,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其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2006年02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革命与灵魂革命的神圣相遇——恩斯特·布洛赫《乌托邦精神》的文本学解读

    夏凡;

    本文对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的成名作《乌托邦精神》进行了仔细解读,分析了布洛赫哲学的人本主义源头。本文认为,布洛赫在《乌托邦精神》中试图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纳入其现代人本主义的哲学框架,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人本学化的解释。

    2006年02期 87-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价值规律的第二种形态——商品交换不等价理论及其效应的研究

    郑文兵;胡强强;

    本文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需求层次、状况、心理以及需求满足实现的途径,认识到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交换心理和行为;通过分析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个人、人群、组织、实体所参与的经济博弈,认为能够提供满足更高层次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以及企业、实体在交换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而引起交换过程中的不等价现象和行为;并进而揭示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6年02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价值规律的第二种形态——商品交换不等价理论及其效应的研究

    郑文兵;胡强强;

    本文从人类需求理论出发,通过分析人的需求层次、状况、心理以及需求满足实现的途径,认识到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状态会导致不同的交换心理和行为;通过分析商品交换过程中不同个人、人群、组织、实体所参与的经济博弈,认为能够提供满足更高层次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组织以及企业、实体在交换中将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而引起交换过程中的不等价现象和行为;并进而揭示出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对于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2006年02期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论美国的反通货膨胀经验及其启示

    黄志强;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和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与力度均属中等:其中,就程度而言,从二战以来经历了一个有起有伏的由重到轻的过程;在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渐转向自觉反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分析美国各个时期通货膨胀的不同成因及其所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的基础上,指出其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某些启示。

    2006年02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美国的反通货膨胀经验及其启示

    黄志强;

    在西方国家中,美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和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与力度均属中等:其中,就程度而言,从二战以来经历了一个有起有伏的由重到轻的过程;在反通货膨胀的态度上也经历了一个由利用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的增长逐渐转向自觉反通货膨胀的发展过程。本文试图在分析美国各个时期通货膨胀的不同成因及其所采取的反通货膨胀措施的基础上,指出其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某些启示。

    2006年02期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5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司法的正义价值

    林建伟;

    正义是法律的终极价值,也是公司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公平乃正义的公司法表达,它要求在促进公司效率的提高和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妥切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维护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公司法的正义价值主要是通过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实现的。

    2006年02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论公司法的正义价值

    林建伟;

    正义是法律的终极价值,也是公司法的终极价值追求。公平乃正义的公司法表达,它要求在促进公司效率的提高和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妥切保护中小股东权益、维护公司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公司法的正义价值主要是通过改进公司的治理结构,平衡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而实现的。

    2006年02期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3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探究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

    颜梅林;

    文章从司法实践的具体案例出发,总结了我国当前对社会公益法制保障不足的现状;接着,对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加以法律制度层面的分析,指出制度的缺失乃是关键所在;最后,在对比、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公益诉讼制度上的两种模式和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并在这一立法模式下,对与公益诉讼相关的制度加以设计。

    2006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探究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

    颜梅林;

    文章从司法实践的具体案例出发,总结了我国当前对社会公益法制保障不足的现状;接着,对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加以法律制度层面的分析,指出制度的缺失乃是关键所在;最后,在对比、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公益诉讼制度上的两种模式和立足现实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应采用的立法模式,并在这一立法模式下,对与公益诉讼相关的制度加以设计。

    2006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汪思涵;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2006年02期 11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状况与“殖民地近代性”

    汪思涵;

    自1895年日本将台湾纳入殖民体系下至1945年台湾光复的50年中,台湾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的变化和矛盾。而在此期间,台湾亦逐渐呈现出近代化的特征。本文借助“殖民地近代性”的概念,从文化转变、教育政策、原住民生活、殖民地建设等方面来看待日据时期台湾民间社会一隅,尝试发现后殖民理论在民间社会运用的可能性,提示日据时期台湾社会除殖民主义—民族主义二元对立之外的另一种叙述方式,并注意到殖民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提示与试图纠正一些对殖民地经验的误用。

    2006年02期 11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7K]
    [下载次数:8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灵籤渊源考

    林国平;

    灵籤又称运籤、神籤、圣籤、籤诗等,属于占卜术中的一种,其基本特点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占卜吉凶。在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种类繁多的占卜形式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是灵籤了(或称“抽籤”、“求籤”、“占籤”等)。本文仅就灵籤与《灵棋经》、灵籤与谶、灵籤与诗歌的渊源关系做简要的考证,认为:灵籤的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2006年02期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灵籤渊源考

    林国平;

    灵籤又称运籤、神籤、圣籤、籤诗等,属于占卜术中的一种,其基本特点是以诗歌为载体、以竹籤为占具来占卜吉凶。在中国令人叹为观止的种类繁多的占卜形式中,影响最大的恐怕要算是灵籤了(或称“抽籤”、“求籤”、“占籤”等)。本文仅就灵籤与《灵棋经》、灵籤与谶、灵籤与诗歌的渊源关系做简要的考证,认为:灵籤的历史悠久,渊源可以追溯到周代的《周易》,而在形式上受《灵棋经》影响更为直接,同时与谶语主要是诗谶和图谶的流行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的关系,另外诗歌创作的繁荣也是灵籤产生的前提条件。灵籤产生是中国古代占卜术逐渐趋向世俗化、占卜方法趋向简易化的必然产物。

    2006年02期 128-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

    戴冠青;

    21世纪以来短短数年间,文论界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话题和行动进行得特别频繁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论界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迫切希望建构新的文论话语的热情和态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焦虑情绪和突围构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对建设中国文论的自信心似乎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衰减。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找不到真正具有独创意义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当代文论建设许多还停留在构想之上,中国特有的求全责备的文化心态也导致中国文论难以有独到的理论建树。也许充分利用古典文论资源,梳理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或者扬长避短,发展东方人所擅长的感悟性文学批评,是一种有效的突围选择。

    2006年02期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初文学理论建设审视

    戴冠青;

    21世纪以来短短数年间,文论界关于文学理论建设的话题和行动进行得特别频繁和热烈。这一方面体现出中国文论界迫切希望与世界接轨、迫切希望建构新的文论话语的热情和态势;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中国文论在全球化语境和消费文化背景下的焦虑情绪和突围构想。然而这么多年过去,我们对建设中国文论的自信心似乎没有增长反而有所衰减。究其原因是,我们一直找不到真正具有独创意义的逻辑起点,我们的当代文论建设许多还停留在构想之上,中国特有的求全责备的文化心态也导致中国文论难以有独到的理论建树。也许充分利用古典文论资源,梳理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艺批评的话语模式,或者扬长避短,发展东方人所擅长的感悟性文学批评,是一种有效的突围选择。

    2006年02期 135-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诗意的敞开——诗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陈雪;郑家建;

    诗学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于文本解读、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对诗学研究进行清晰的理论描述和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诗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已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建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域。立足于上述的问题域,本文围绕“何谓诗学”,“何谓诗学研究”和“诗学研究的综合视野”三个问题,试图具体阐释诗学的理论内涵,揭示诗学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三个内在层次,建构诗学研究的文本/作家、文本/审美传统对话视野,从而在理论和方法的两个维度上对现代诗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做出我们的回答。

    2006年02期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诗意的敞开——诗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陈雪;郑家建;

    诗学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于文本解读、分析的方法论问题。对诗学研究进行清晰的理论描述和从方法论层面探讨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诗学研究的方法、程序,已成为现代诗学理论建构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域。立足于上述的问题域,本文围绕“何谓诗学”,“何谓诗学研究”和“诗学研究的综合视野”三个问题,试图具体阐释诗学的理论内涵,揭示诗学研究的起点、过程和终点三个内在层次,建构诗学研究的文本/作家、文本/审美传统对话视野,从而在理论和方法的两个维度上对现代诗学研究的核心命题做出我们的回答。

    2006年02期 14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

    陈劭平;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完全不是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手,极力贬损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制造近百年来中国文坛的一段大冤案。《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作品,现有的全部脂批都没有证明,“新红学”家的一个个附会也不足以证明其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生命在于它的完整性,后四十回是《红楼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毗陵驿贾宝玉“悬崖撒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2006年02期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百年红楼辨真假——还《红楼梦》后四十回一个公道

    陈劭平;

    以胡适先生为代表“新红学”,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完全不是出自原作者曹雪芹之手,极力贬损后四十回的艺术价值,制造近百年来中国文坛的一段大冤案。《红楼梦》在曹雪芹生前是一部相对完整的作品,现有的全部脂批都没有证明,“新红学”家的一个个附会也不足以证明其后四十回是高鹗的伪作。《红楼梦》这部奇书的生命在于它的完整性,后四十回是《红楼梦》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毗陵驿贾宝玉“悬崖撒手”更是令人回肠荡气。

    2006年02期 152-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K]
    [下载次数:4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观园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对红学史的一个检讨

    王人恩;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依据和得失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观园在《红楼梦》里”一说符合作品实际。

    2006年02期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大观园的原型究竟在哪里——对红学史的一个检讨

    王人恩;

    大观园是《红楼梦》所创造的一个典型环境,它是作者凭空创造的,还是有生活原型?这一争论的历史已有二百多年,或主“南京随园说”,或主“北京恭王府说”,或主“江宁织造署西花园说”,或主“大观园在《红楼梦》里说”。文章对上述诸说的依据和得失进行了梳理,认为“大观园在《红楼梦》里”一说符合作品实际。

    2006年02期 161-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