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63227
日访问量:22

  • 繁荣学术创新 理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繁荣发展——在福建省社科界首届学术年会上的讲话(代序)

    荆福生

    2004年S1期 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展的双重维度(论文纲要)

    潘叔明

    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发展的社会及其机制的历史演进,由于因此而发生的人们认识重点的迁移,发展的双重维度便显豁了出来。本文从学术上对此做了初步的阐发。

    2004年S1期 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共产党价值观演进论纲——兼论当代中国以人为本价值观的崛起

    汪征鲁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至今,主导价值观经历了由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转换。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正在崛起,这是我们党价值观的第二次演进,也是意义最大的一次演进。

    2004年S1期 1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5k]
    [下载次数:3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梯度推进

    陈明森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角度出发,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定位,提出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泛海峡西岸经济区到环海峡经济区的梯度推进构想,同时要加大厦门湾经济区建设力度,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龙头。

    2004年S1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4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海峡西岸经济区构想产生的背景与基本功能

    叶穗山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产生是由福建顺应新的发展趋势和现实基础决定的,其出发点是寻求在全国发殴大格局中的定位,其功能是围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局展开的,其落脚点是突出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

    2004年S1期 20-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泛海峡西岸”的空间架构

    黄家骅

    本文从区域经济学的空间架构理论出发,针对海峡西岸经济区西向界面不确定的现实问题,指明了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对内陆地区和省份的经济腹地的强烈需求,由此而考察了跨省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能性与现实途径,进而推导出“泛海峡西岸”的理念和未来前景,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向西寻找发展空间提供了前瞻性的思路。

    2004年S1期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经贸关系

    李非

    海峡西岸所处的区位优势,构成了其发展对台经贸关系的独特条件。在经济区域化趋势中,福建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就是要走区域协作的发展道路,以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和区域分工,取得相对的竞争优势。拓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对台经贸关系,应从低层次的“优惠贸易安排”开始,逐步推进到中层次的“自由贸易区”,最后再发展到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做到短期的临时安排与长远的战略考虑相结合。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应在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的前提下,有步骤地让一些带有探索性的对台经济政策与措施在区内试行,取得经验,不断总结,逐步完善合作机制,再向各地推广。海峡西岸经济区作为对台经济政策的试验场所,就是造就对台经贸交流的特殊环境,以作为对台经贸政策创新的重点和发展方向。

    2004年S1期 26-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3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晚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潘叔明

    本文认为,马克思晚年探索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极重要的内在联系,并由此得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内涵着三种维度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维度;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维度;马克思主义实证的科学的同其批判的形上的相结合的内在维度。

    2004年S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9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双重探索

    凌厚锋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从理论和实践双重探索的视角,切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双重探索,就是要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紧密结合;就是要根据中国现代化实践的需要,大胆吸收、融入世界上各种不同理论中一切有益成果。

    2004年S1期 34-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趋势的若干新思考

    郑又贤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侧重点应该实现三个转化一是从侧重过程性研究向规律性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实事”性研究,但更重要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求是”性研究,即要揭示寓于“实事”之中的规律性、必然性。实现由“实事”性把握到“求是”性飞跃,是理论发展的升华和必然。二是从侧重中国化研究向现代化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理论空间适应性的转化,后者则侧重于理论时间相对性的改变。实现由前者向后者的转化,是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时代意义的重要途径。三是从侧重回溯性性研究向前瞻性研究转化。前者侧重于从历史角度回顾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规律性;后者则侧重于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未来发展趋势,不断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实现这个转化,关键是加强现实性研究。

    2004年S1期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与时俱进,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何其颖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推进社会主义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在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党要领导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必须顺应新的历史条件,提出科学的正确的理论。在当前世界经济政治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的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对这些新变化新问题做出正确的科学的回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2004年S1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9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重诠释视界

    林默彪

    本文是从哲学解释学的角度来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分析框架问题。认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存在着主观性与客观性、真理与价值、问题与主义、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的多重的两极之间的解释张力,这为我们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如何被诠释的提供了有效的诠释视界。

    2004年S1期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2k]
    [下载次数:9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强化权力约束 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柴宇平

    本文认为,党的执政能力与党的执政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强化权力约束。从权力的授予、权力的行使、权力的监督这三个环节入手,建立一个开放的权力运行体系,使党的执政权力运行规范有序、相互制约、廉洁透明。

    2004年S1期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2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

    郑传芳

    执政能力是来源于和依附于执政党的一种本领,是与执政党的执政实践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本事,提高执政能力是执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任务,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

    2004年S1期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0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健全完善执政体制

    李新生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健全完善执政体制是党的政治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基础和表现,是加强执政党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规范党与国家政权和党的执政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取得实效。

    2004年S1期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0k]
    [下载次数: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黄新华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针对当前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通过制度创新,重点解决以下十个问题一深化地方政府行政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二深化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三深化地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四深化地方行政监督体制改革,强化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五深化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构建公共财政体系;六深化地方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建立电子化政府;七深化地方政府运行机制改革,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八深化地方政府责任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责任体系;九深化地方政府工作机制改革,再造政府工作流程;十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事分开。

    2004年S1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当前事业单位改革的若干问题

    朱仁显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改革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促进事业的更快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当前要实现事业单位改革的突破,就必须进一步纯化事业单位,寻求更有效的事业组织方式,强化事业组织的绩效管理,改善事业组织的监管,进行配套改革。

    2004年S1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7k]
    [下载次数:5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制度分析

    叶先宝

    民营化改革有助于形成公用事业组织特有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解制与制度重构过程,它强调战略思维、制度安排和系统设计;也强调完善的法人制度,突出政府政策规划功能和绩效评估手段的运用。

    2004年S1期 69-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述评

    徐延辉,陈凤兰

    在中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研究是随着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逐渐得到社会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许多学科的重视,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对解决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社会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本文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过程本身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述,以期为以后理论研究提供某些参考。

    2004年S1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7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转轨中的就业问题与公共政策选择

    吴宏洛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城乡就业矛盾、政府和劳动者之间的利益矛盾、国际间对就业岗位竞争的矛盾交织成经济转轨时期中国就业问题的主线。本文在对就业问题进行深层分析的基础上,从公共政策的角度阐述政府在解决就业方面的政策选择。

    2004年S1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兴起、问题与对策

    阮爱莺

    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开端的官员问责制在我国的初步建立,表明“可问责政府”的理念已在中国的行政改革中得到推行。本文在回顾我国近年官员问责制兴起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认为要优化我国的官员问责制,应在问责对象、问责范围、问责主体和问责程序等方面加以规范。

    2004年S1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5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女性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石红梅

    本文通过文献比较研究揭示女性生活质量的内涵,利用第二期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有关数据分别从个人健康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生活质量和家庭婚姻生活质量三个方面描述女性生活质量,并提出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传统性别文化。因此,性别平等问题的探讨和现代性别文化的建构有助于提升女性的生活质量。

    2004年S1期 8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4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法治进程中的成本分析

    游劝荣

    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立法、守法、违法、执法等法治诸环节的成本以及法治进程中的成本,理性、科学地认识法治及其进程以及法治进程中的成本,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特别是经济发展要求的法治道路,选择用最少的成本、最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推进法治进程的模式。

    2004年S1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论我国公法体系的结构与变迁——从国家权力至上迈向人权保障

    朱福惠

    中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依靠市民社会强大的自治能力和个人自由观念的深入可以有效地制约国家权力,构建法治体制。中国市民社会尚未形成,国家权力极为强大,通过主动限制国家权力,将国家权力纳入法治轨道是中国宪政形成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科学地对待中国公法体系,通过改革公法体制来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中国的实践出发,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公法的发展历程,认为我国公法的改革正在逐步实现由国家权力至上向人权保障的目标。

    2004年S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7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生态”安全·未来犯罪

    肖剑鸣

    全球化已经在全球的各个领域刮起了猛烈的“飓风”,与人类生存有关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这一时代的浪潮,传统的“生态”、传统的“安全”面临全球化时代浪潮的洗礼,作为无法脱离兽性的人类犯罪,其未来态势将会如何呢?万物之灵的人类又应如何面对犯罪的新趋势构建一个新的“生态安全”网?

    2004年S1期 9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法律全球化与世界人权保护

    关今华,陈诚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正如火如荼地向前发展,然而这一潮流给世界人权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在现有体制无法有效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人权问题的背景下,有学者提出通过推进法律体系的全球化来制衡经济全球化下的人权危机。关于法律全球化的争论,至今形成了三种观点,即激进主义观点、怀疑主义观点和折衷主义观点,本文对三种观点加以评析后提出,应当大胆地主张推进和努力实现法律全球化。但是在现阶段,法律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达不到全球化的程度,未来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在全球形成共识,因此目前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世界人权问题,只能依靠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层面上的人权保障机制。

    2004年S1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主权原则

    邹立刚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安全等各方面的关联性,国家主权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演变。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融入国际社会,不断地影响着世界和被世界影响着。因此,我们应确立具有世界视野的国家安全观,认知当代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国家政治生活法治化和民主化的基本潮流,主动参与和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采取灵活务实的方式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2004年S1期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6k]
    [下载次数:5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遵从独特个性:让与担保权的立法化应寄托于民事特别法

    陈祥健

    《民法(草案)》“物权编”采纳一些学者的观点,将让与担保权规定为担保物权的一个种类,由此,引发了有关让与担保是否应当“入典”的广泛争论。本人认为,从趋势看,让与担保应定性为独立的担保物权。但是,让与担保仍以其“转移所有权”之形式区别于抵押权、质权等典型的担保物权。这就决定了让与担保不可能采取与典型的担保物权相同的立法模式进入民法典的物权编,而只能采取单独制定民事特别法的模式解决其立法化问题。

    2004年S1期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毛泽东文化观的若干问题研究

    梁柱

    毛泽东文化观是对马克思文化观的继承和发展。文章从“正确认识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要善于吸收和借鉴外国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四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毛泽东关于文化方面的重要思想。

    2004年S1期 106-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5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传统的和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

    周济

    从国内外形势出发,阐明构建现代先进文化的必要性,为此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善于把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纳入现代先进文化中。和文化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主流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卓有成效地把“和而不同”的思想古为今用,如今又新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和文化更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

    2004年S1期 110-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经的维度与子的维度(论文纲要)

    潘叔明

    本文认为对文化的批判继承,不能把文化“全意识形态化”;对文化的抽象继承应获得形下的支持。文化继承要讲究经的维度和子的维度。必要时要把经的维度与子的维度作相对剥离;有时则应保持此类内在维度的张力,对马克思主义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2004年S1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个面向”: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

    凌厚锋

    “三个面向”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面向现代化”——中国文化实现转型的基本要—求;“面向世界”——中国文化对全球变局的主动应对;“面向未来”——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品格的根本体——现。

    2004年S1期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

    许斗斗,黄伟程

    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与旗帜,科学技术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不仅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本文通过对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本质进行思考,认为先进文化与科学技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并提出先进的科学技术就是先进文化。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势必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本文认为可以用先进文化来消除科学技术中的负面影响。

    2004年S1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6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世界文化发展态势与中国先进文化建设

    陈喜乐

    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使世界成为“地球村”,世界文化因信息化发展而呈现出“多元一体”的趋势,中国具有建设先进文化的优越条件,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2004年S1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先进文化的构建

    胡沧泽

    中华传统文化有许多精髓,它在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构建先进文化的历史关键时期,完全可以和应该作为构建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是国家的根本,统治者要关心民众的疾苦;大一统思想推崇国家的统一和兴盛,民众可以在统一的局面下更好的生产和生活;和为贵思想主张和睦、和谐,内部的团结,相互之间的和平相处;自强不息思想认为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源泉。此外,守信、尊师、重教、敬老等等也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必须努力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使之成为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2004年S1期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7k]
    [下载次数:1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化:我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启示

    林其屏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还是行政区经济,行政区与经济区之间的各种矛盾,使区域内统一的共同市场难以形成,最终导致这个区域的经济增长的成本加大,增长速度放缓,严重地阻碍了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格局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必须跨越行政区障碍,实现从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的转变。

    2004年S1期 132-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新型工业化基础评价与比较分析

    陈国宏,李克军

    本文首先建立一套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新型工业化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2002、2003年的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包括福建省在内的我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新型工业化基础进行评价;最后从信息化程度、工业化程度、科技含量、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将福建省与其它省市进行比较分析,明确福建省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福建省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采取的战略重点。

    2004年S1期 136-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1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许文兴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因此,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剖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寻求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4年S1期 142-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4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对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若干思考

    李建建

    本文认为,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了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主要内容,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国有土地产权集体土地产权和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之间的关系、土地政策执行者的利益和政策目标的关系等几个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004年S1期 148-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1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城中村:农村城市化的困境与出路

    郑庆昌,钱鼎伟

    加快推进农村城市化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我国城市化全面加速的今天却出现了一个困扰众多城市政府的难题。许多原来的农村,在外生型的城市化进程中迅速完成了其非农化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并没有使这些村落社区顺利融入城市,而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演变成了城市中最难以彻底城市化的区域,即形成了现在所说的“城中村”,这些村落在其城市化链条的最后一环上陷入了困境。城中村的困境集中反映了我国农村城市化中的各种深层矛盾,深入研究“城中村”问题,探索“城中村”转型发展的出路,对研究农村城市化有重要的启示。

    2004年S1期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5k]
    [下载次数:7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论政府在统筹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何福平

    1997年以来,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扩大已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统筹我省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发挥政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明确发展思路,全面规划部署,创新体制机制,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政府效率,实现城乡空间结构、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结构以及在政府调控、服务方式、手段和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一体化构建,推进我省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4年S1期 15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知识论的“葛梯尔问题”及其解决方式

    陈嘉明

    确证“(justification)问题构成了当代知识论的一个论辩核心。它是由“葛梯尔问题”所引发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可以分为“确证主义”与“非确证主义”两种方式。文中提出新的知识三元定义,对原有定义的第一个条件加上一个限制,以防止葛梯尔反例的发生。

    2004年S1期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3k]
    [下载次数:15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谈价值哲学的生成论研究路向

    许斗斗

    当前价值哲学研究的危机实际上是本体论的危机。论文在揭示了当前国内价值哲学研究中囿于认识论视阈的局限性后,从马克思等哲学的理论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生成论”价值哲学的研究路向,并指出,生成论价值哲学是为主客二分视野下的价值哲学寻求一个端正而坚固的本体论基础,以充分体现价值哲学之反思人类自身生存困境的根本宗旨。

    2004年S1期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理性精神的觉醒

    郑镇

    作为外源型的现代化,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理性精神是在外力推动下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鸦片战争前国人非理性的妄自尊大到洋务运动时期对西方技艺的仿效,从戊戌维新时期的“西政之善本之于科学”的认识,到辛亥革命时期一些先进分子“科学救国”的呼唤,再到“五四”时期科学精神的阐扬,展现出了中国人理性精神觉醒的历史轨迹。

    2004年S1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8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扬弃中国传统伦理文化重建新伦理文化

    王岗峰

    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不断自我更新,一旦儒学自我陶醉,走向教条、僵化,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当儒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也就终结了。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应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从现实的社会运动出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寻找新道德、新文化的生长点,同时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构造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

    2004年S1期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1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祖国统一——试论文化研究在当前两岸关系发展中的意义

    刘登翰

    在“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伟大战略构想形成过程和实践进程中,文化据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文化不仅是“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深刻文化基础,也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和促进祖国统一的强大动力。加强文化研究,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在当前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2004年S1期 174-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0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朱双一

    台湾文学和文化,是中华文学和文化在祖国宝岛台湾的播迁。特别是闽、台之间,由于特殊的地缘、史缘、亲缘和语缘,其文学和文化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2004年S1期 17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闽南文化与台湾社会

    陈耕

    闽南人是汉族开发台湾最早的民系。闽南文化随闽南人的迁移而播迁台湾。闽南文化在台湾的发展经历了日据、国民党治台、李登辉、陈水扁推动台独等几个时期。加强闽南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加强对台宣传闽南文化,是争取台湾民心的重要工作。

    2004年S1期 180-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9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客观认识两岸经贸关系的作用

    邓利娟

    近年来,两岸关系运行中“经济热、政治冷”,人们开始反思并怀疑两岸经贸关系的作用,主张修改或调整大陆现行积极推动两岸经贸关系的政策。这种思考实际上是对两岸经贸关系的本质及作用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两岸经贸关系本质上是互利互惠的经济行为,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利于两岸合平统一。

    2004年S1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2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

    李伯顺

    发展两岸经贸、实现两岸“三通”有利于祖国统一,对两岸经贸交流中存在的弊端与负面影响也不能忽视。

    2004年S1期 186-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6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力量

    陈蘋

    在两岸关系中,经贸互动举足轻重。本文从政治与经济的伦理关系、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台湾经济与两岸关系、争取台湾民心等视角,论述两岸经济融合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我们应努力从两岸经济整合中寻求两岸关系的新突破,应致力于将两岸经济的融合变成阻止“台独”的最大力量。

    2004年S1期 188-1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4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传统音乐的旋律音调类别及其溯源

    王耀华

    本文以旋律音调结构分析法,对福建传统音乐主要的七种旋律音调类型及其特点作了简要的分析并试图追溯其源流。

    2004年S1期 192-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0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东南方言与东南文化论纲

    李如龙

    分布在江浙闽粤赣湘的东南诸方言区有共同的文化,其特征是非主体性、离散性、潜力大和开放性。沿海和内地、各方言区之间业有差异。东南文化与中原的主体文化有同有异,它是中华文化的延伸和发展,数百年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在中华文化的中原文化、东南文化、边疆文化三大板块中,东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2004年S1期 20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闽语的形成及其与福建民系族群的关系

    林华东

    闽语的形成与汉人入闽的来源和时代是同步的,闽语内部的复杂性是福建复杂的民系族群形成的外在表现;作为民系族群文化的载体,闽方言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004年S1期 208-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4k]
    [下载次数:9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民间信仰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趋势

    林国平

    本文简要描述福建民间宫庙的数量和分布特点、神灵的数量和类型、信仰的人数和成分、主要的宗教活动,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福建民间信仰的宗族性、实用功利性、放任性与融合性、地域性、对外辐射性等五个主要特点,并对福建民间信仰的发展趋势做了六点的预测。

    2004年S1期 21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1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0 ]
  • 客家与族群文化

    谢重光

    客家是汉族在南方的一个支系,是由唐代安史之乱后南迁汉人与赣闽粤之交的闽越土著和先期迁入该地的武陵蛮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客家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判定客家的要素是方言、民俗、经济特点和人文性格,从这些方面来观察,南宋时代在汀州确已形成一种特殊的方言和民俗,因而可以判断客家民系形成于南宋,客家民系形成时期的中心舞台在闽西的汀州。客家文化中可以找到很多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如捡骨葬、买水浴尸、女劳男逸、客家山歌等,就是比较明显可溯源于南方少数民族文化渊源的文化事象。

    2004年S1期 217-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4k]
    [下载次数:8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闽越文化新探索

    杨琮

    闽越文化是福建地区上古时代居民创造的地方文化。闽越国文化的形成除了表现在风格一致并自成系统的日用陶器方面外,还表现在宫室建筑、城邑建设、铜、铁器生产、文字、艺术以及政权组织、社会经济等一系列方面。其中陶器则是衡量同一文化和特定文化内涵的重要标志。闽越国文化在中国秦汉文化史中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是这一时期中国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2004年S1期 221-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4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妈祖文化热的再认识

    蒋维锬

    妈祖文化的影响力不但超过任何一种民间信仰,就连五大宗教也望尘莫及。其表现待征可以归纳为两岸互动、官民互动、知识界和信仰者互动三点。妈祖文化在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与亲和力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文化遗产和文物的保护与利用也有明显的收效,而且是开发旅游经济的一个新热点。

    2004年S1期 224-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5k]
    [下载次数:9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文化产权和文化安全

    颜纯钧

    在文化经济时代,民族国家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通过资本化的运作把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于是,文化像知识产品一样,也有了财产权利的问题。在全球性的文化竞争中,西方发达国家为自己的知识产权产品制定了细密而严格的国际条约(各种知识产权协定),出于调用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来制作文化产品的需要,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西方发达国家却不急于为文化产权的保护制定国际条约,反倒有意让文化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当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中国的文化资源去制作文化产品时,它不必在乎什么产权问题,不必为产权的问题给中国付任何费用;而当它把文化资源制作成文化产品具有了可贸易性之后,在对中国出口时就大讲财产权利了。把文化产权从知识产权中分离出来,尤其是强调文化产权保护的重要性,应该是发展中国家在不尽平等的全球性文化竞争中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文化产权得不到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资源在经济价值被窃取和利用的同时,其文化价值也在传播的过程中被破坏、被贬抑、被糟贱,进而对文化资源在本国的持续挖掘和利用带来不利的影响——这不折不扣地成了发展中国家一个相当严峻的文化安全问题。—

    2004年S1期 228-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下载次数:5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广告跨文化传播策略

    陈培爱

    广告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现象。广告传播不仅传播商品信息,也传递和塑造文化。广告传播客观上需要传受双方共同文化基础的支持,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人们解释行为的参考标准,也是人们理解来自不同文化的广告内涵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广告跨文化传播指的是广告信息在不同文化域之间的运动,其研究范围是文化相异对广告传播效果所产生的影响。本文认为,如何正确处理广告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如何进行国际跨文化广告传播应作为研究的重点,力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我国的对外广告传播效果。

    2004年S1期 231-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下载次数:36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8 ] |[阅读次数:0 ]
  • 情报和新闻的联姻与“情报新闻”概念的引入

    赵振祥,陈冷冷

    情报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秘密性的信息,情报的秘密性是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这使得情报与新闻具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具有情报性质的新闻我们称之为“情报新闻”,它是一个与普通新闻相区别的重要的新闻类别。

    2004年S1期 235-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化传播与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

    谭华孚

    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文化一词具有不同的意义,与安全问题相关的文化则具有作为“财产”、“精神养分”和“创造及交往活动”等三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作为社会系统的文化,其安全呈现为“超稳态”、“稳态”和“动态”三种状况,而安全的利益主体亦可划分为人类、民族国家与个体三个层次。本文在对文化安全的上述层面、状况和利益主体视角进行分析之后提出,在当代全球化传播环境中,必须确立某种动态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观。

    2004年S1期 238-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6k]
    [下载次数:4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现代传播语境中的文化安全

    毛丹武

    本文讨论了传播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现代传播对于文化安全在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的影响,对第三世界国家如何在传播管制与传播自由方面保持恰当平衡以维护文化安全提出了看法。

    2004年S1期 241-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海外华商网络与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

    李国樑

    近年来,我国企业开始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走出去”战略过程中,如何利用海外华商网络,达到实施“走出去”战略与海外华商网络功能的有效结合?本文分析了当代海外华商网络的内涵和特征,提出了利用华商网络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对策建议。

    2004年S1期 24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从“早期收获”看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双赢

    廖少廉

    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决定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对于该自贸区会将给有关各方带来的效应和影响,许多学者以“双赢”和“共赢”来概括。实际上,对于世界上任何区域合作安排或组织的效益分析,远比此简单的两字复杂。本文拟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早期收获”计划已经和将要带来的影响为例来探讨该自贸区的效应。

    2004年S1期 247-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9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与海峡西岸经济区

    王勤

    今年初,我省提出了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随着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兴起,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它为我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004年S1期 250-2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日本的FTA战略与东亚经济合作

    赵洪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也随着全球FTA的迅速发展而做出了重大调整。2002年10月日本外务省在外交政策上正式制定了《日本FTA战略》,规定了日本发展FTA战略的具体目标和步骤。日本的FTA战略已经超过了其原有的经济意义,必将对东亚经济合作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4年S1期 253-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移民跨国流动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趋势——以中国福建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

    李鸿阶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发达国家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在移民“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出现国际移民快速增长局面。因此,如何认识国际移民现象,正确地对待中国公民向国外移居问题,成为我国政府制定对外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4年S1期 256-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不同社会阶层子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异的探讨——陕、闽、浙、沪部分高校调查

    谢作栩,王伟宜

    在对陕、闽、浙、沪部分高校在校学生家庭所处社会阶层调查的基础上,从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的社会阶层和以父母受教育程度为代表的家庭文化资源两方面着手分析,文章探讨了不同社会阶层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的差异,发现目前公立高职院校是缩小各社会阶层子女入学机会差距的突破口。

    2004年S1期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3 ] |[阅读次数:0 ]
  • 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的转型

    林素川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处在关键的转型期,如何确立和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成为突出的问题。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追求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应当处理好四对关系,在实施策略上重点解决建立质量标准、建立预警机制、优化教育生态、实施强校战略等问题。

    2004年S1期 265-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态心理学的情境观:学与教的新视角

    连榕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情境观形成了不同于行为观和认知观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导致我们对人类学习的认识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是这种基于情境的学习观,而不是建构观。虽然情境观有可能融合了行为观和认知观,但行为观和认知观同样有其实践的价值。

    2004年S1期 268-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想象的疆域:从文学批评到文化批判

    周宁

    赛义德的《东方学》开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的浪潮,不仅改变了人们思考文化与政治关系的思维方式,改变了西方文化自我审视的态度,也改变了东方自我书写的方式。但是,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只关注否定的、意识形态性的东方主义,遮蔽了另一种东方主义,即肯定的、乌托邦式的东方主义。后者在西方文化中历史更悠久、影响更深远,涉及的地域也更为广泛。它所表现的西方世界观念中特有的开放与包容性、正义与超越、自我怀疑与自我批判的精神,是西方文化创造性的生机所在,也是我们在现代化语境中真正值得反思借鉴的内容。

    2004年S1期 272-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杨春时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2004年S1期 276-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9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试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性”研究的生成与发展

    席扬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不是与其“即时批评”的发生结伴而行的产物,而是中国当代文学在被“学科化”的进程中逐步完成了其“历史形态”的塑形.。半个世纪以来,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史”的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为第一阶段;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可视为第三阶段;80年代末至今属于第四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有关中国当代文学的时段划分、经典指认、现象选择、历史叙述等方面,不仅与时代的修辞语境关系密切,而且也成为中国当代文化复杂变化的典型“镜像”。

    2004年S1期 279-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9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简论晚清著名闽籍女作家薛绍徽

    林怡

    薛绍徽,中国近代第一个女翻译家,晚清驰名国内文坛的闽籍女作家,著有《黛韵楼遗集》。薛氏是在旧道德与新知识之间踯躅的中国近代士人的典型代表,对其人其文的深入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认识,更有助于透视中国社会在近代急剧变异中的历史真实。

    2004年S1期 282-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下载次数:5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从传统出发——简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可能

    郑家建,吴金喜

    论文首先站在今天的语境,审视了已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深层次结构上所存在的问题,如,西方文化意识形态的制约、普遍主义的倾向、学科的不断扩张而导致自我消解等。在反思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从传统出发”即以“传统”来诠释“现代”的新思路,并试图在这一思路下,探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

    2004年S1期 286-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海洋世纪与海洋史学

    杨国桢

    海洋发展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海洋世纪的出现,是世界历史演变的结果。但是,重新反思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史学论述存在的盲点。由此可见,海洋史学的问题意识,在于拷问海洋世界在世界历史体系和结构中的地位。中国海洋史学要在学术理论和实践上重建海洋世界的小系统,全面总结、继承、利用这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不仅可以改变历史研究中忽视海洋的缺陷,丰富中国历史的内容,完善中国历史体系和结构,促进史学的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而且可以为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供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持。

    2004年S1期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 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

    郑振满

    广泛收集和充分利用民间历史文献,是新史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由之路。进一步深入开展民间历史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其突破方向有三一是从文化传承的理论高度,将民间历史文献的收集与解读纳入同一学术视野,为推进中国本土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寻找新的突破点;二是对民间历史文献组织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对推动历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作出新的尝试;三是组织全国性的民间历史文献调查和征集,建成数据化的综合资料库和文献检索系统,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提供资料基础。

    2004年S1期 293-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29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