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理论轨迹

    严书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领导党和人民对半个世纪所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科学总结。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沿着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等六条理论轨迹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这个理论必定会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个总结了中国半个世纪建设和改革实践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弥足珍贵。我们要倍加珍惜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2004年05期 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中国的国际政治文明观与中国政治文明的国际化

    王义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崛起成为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除了贸易与投资的新兴变量和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及第三世界的代表这些传统优势,中国对国际事务的贡献应该在此基础上超越以往的外交观和国际观。面临失衡和失范的世界,为应对非传统安全、全球化等种种挑战,国际社会呼吁新的秩序观、文明观。十六大报告将“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发展模式多样化”这“四化”作为新时期我国的外交主张与国家意志,这构成了中国国际文明观的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国的国际文明观及国内政治文明建设也有个如何国际化的问题,即中国的政治文明进程如何能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如何让国际社会更好接受中国的外交内政理念与国际形象,需要以政治文明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的公共外交体系问题,探讨如何塑造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舆论环境,以更好地服务于今后20年的战略机遇期,着眼于中国崛起的软国力建设。本文试图在这两方面有所探索。

    2004年05期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8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思考

    庄宗明

    2004年05期 2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规律起主导作用的经济体制

    王娟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所有制形式取得了平等的市场地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企业独立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展开各种形式的竞争,追求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利润最大化。这些都表明中国已经建立起了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04年05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功走向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

    陈景铋

    迈向市场化的改革释放了中国财富创造的巨大能量。中国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在中国“入世”之后,却屡屡遭受来自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反倾销的不公平贸易对待。本文以中国25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市场化建设的现实,表明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理应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2004年05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国市场价格体制的形成过程及实证分析

    曾慧琴

    本文通过对中国25年来的价格历程回顾,从价格决策主体、价格形成机制、价格体系、价格调控体系和价格法律体系五个方面论证中国市场价格体制已基本形成,中国的价格形成是遵循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的,其市场经济地位应该被确认。

    2004年05期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对外贸易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康伊明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迅猛发展,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出于保护本国产业的目的,用“非市场经济”条款来限制中国产品的进口,因此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客观地说,我国出口企业不论从竞争主体、竞争手段以及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等方面看都已经处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之下,市场经济地位不容置疑,面对美国等一些国家有意挑起的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国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策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2004年05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从彩电反倾销案所应得到的启示

    孔瑞

    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启示我们,只有拥有核心技术,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保障。

    2004年05期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中、美、日国有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比较

    刘红光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和中国加入WTO的情况下,对历经26年的中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应该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对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市场经济地位”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本文的分析表明,经过艰难的改革,大多数中国国有企业的运行管理体制已经具备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通过中国国有企业与美国、日本国有企业的比较进一步说明,中国国有企业在产权结构、治理机制和人力流动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市场化特征,企业经营属于市场化运作。

    2004年05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3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当代中国生活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杨楹,张禹东

    从当代中国国家生活主题的变迁来审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程及其理论成果,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也是解析中国当代生活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立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对百年中国国家生活主题变迁的理论提升。由此,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坚持“生活第一性”原则,杜绝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抽象化、超历史、超民族化的错误思维。

    2004年05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从“阶级的真理”到“个人的真理”——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

    马拥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不仅表现为主题的转换,而且表现为总体性思维的演进。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演进表现为从阶级的真理到个人的真理。

    2004年05期 57-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9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范式研究

    彭立群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范式展现于包括东方马克思主义、东欧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不同的境域中。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范式进行了梳理。结合中国具体的境域,提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应有的批判范式。

    2004年05期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技术商品价值论

    陈征

    本文对技术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以及创造其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分析。

    2004年05期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跨国公司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董有德

    跨国公司的重要性与经济全球化现在已被人们广泛认识,国内外关于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但是,在国际商业研究领域的跨国公司史研究,似乎没有引起更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商业史学者和应用经济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已有研究成果问世,但是,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与各国政府还是忽视了他们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国外跨国公司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个简单回顾,并指出这个领域研究的重要性。

    2004年05期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论创新意识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查英青

    创新理论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发展到国家创新系统,现代创新意识也就蕴含深刻内容。用新思维指导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我国社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2004年05期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反公共地悲剧”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陈广汉,张光南

    本文在综述黑勒“反公共地悲剧”基本理论、J.M.布坎南的数理分析和寇宗来的“捕鱼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反公共地悲剧造成社会福利直接损失的另外三种情况,针对反公共地悲剧在我国的表现形式,结合我国《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等政策文件,用博弈论等工具分析了相关政策建议。

    2004年05期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澳门“赌城”形象分析与旅游形象塑造

    郑向敏,林美珍,陈传钱

    本文对澳门“赌城”的旅游形象进行了SWOT分析,并通过市场调查分析,研究了旅游形象受众对澳门旅游形象的感知与认同,提出了目前澳门旅游形象的塑造应遵循从目前目标市场认可的博彩娱乐形象———目标市场可接受的休闲娱乐形象———最终的以多元文化为特色的休闲度假的3个层次2个步骤的塑造过程。

    2004年05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7k]
    [下载次数:9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探析

    谢启标

    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本文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思想发展的角度,探讨了新巴塞尔协议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新要求、新趋势。在此基础上,对照西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成熟经验,阐述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差距,并从风险管理的文化、体制、机制、手段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2004年05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8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生存伦理还是生存理性?——对一个农民行为论题的实地检验

    张兆曙

    文章以个案村农民50年来的经济实践为基本素材对农民生存伦理的经典论题进行了检验。在个案村农民的经济实践中,无论是生存危机状况下,还是在无生存之忧的条件下,农民并不缺乏理性精神。因此,支配农民行为的不是生存伦理,而是生存理性。

    2004年05期 104-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5k]
    [下载次数:1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关系合同与市场违约行为——兼对关系合同的再思考

    晁流

    “嵌入性”的观点为研究违约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受其启发关系合同的研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威廉姆森和刘世定等人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尝试。在分析了刘世定模型的忽视的所嵌入的关系网络的双重性———情感性网络和工具性网络后,对关系合同的模型做了修正,并根据身边的一个案例做了一次验证。

    2004年05期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公司捐赠的困境与出路

    徐勇,崔开云

    这些年来,有关非政府组织的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其中,资源不足正日益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而问题的形成与其社会合法性不足密切相关。其中公司捐赠不足已成为非政府组织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限制因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又是多方面的。有鉴于此,本文将分别从工商界本身、政府部门、非政府部门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等多角度对公司捐赠不足的原因展开分析,以期寻找到合适的对策。

    2004年05期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一场法学研究范式的革命

    陈泉生

    2004年05期 126-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调整论”并不构成对主流法理学的挑战

    卓泽渊

    2004年05期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3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法律演变看“调整论”之挑战

    周珂

    2004年05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3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调整论”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理论目标

    周训芳

    2004年05期 13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法律直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法律价值的升华

    李挚萍

    2004年05期 133-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法与利益的角度驳“调整论”之“调整”

    梅宏

    2004年05期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主流法学固守“现代”话语还能走多远

    郑艺群

    2004年05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环境法只能调整生态利益在人与人之间的分配

    周辉

    2004年05期 137-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法学理论岂能回避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

    黄雀莺

    2004年05期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质疑“调整论”

    秘明杰

    2004年05期 139-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以史为鉴求证“调整论”之法律关系

    陈魏

    2004年05期 140-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南帆:在语言与现实的天平上

    林秀琴

    本文探讨了南帆文学批评的学术视域和学术精神。立足于“中国问题”这一基点,南帆的学术研究聚焦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指向中国当代文学在整个社会话语结构中的历史位置,指向当代文学传统中的隐蔽成规和文学话语所须树立的维度,指向电子文化类型带来的文化转折。在西方文学理论资源的借鉴与批判中,南帆从文本出发,采用话语分析和谱系学分析的方式,关注形式与意识形态相互生产的过程和关系,强调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考察中“双重视域”的辩证精神,强调文学话语与社会话语系统的双向多元的关系格局,强调破除大概念迷信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南帆文学批评的意义在于,他提供的不仅仅是观照中国文学的一些观点,一些方法,一些视角,更重要的是,他提供了一种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的精神。

    2004年05期 142-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新的美学原则”的当代学理性

    张艺声

    孙绍振新美学原则的当代性反思判断,其契机主要指涉“美是生活”论、“生活决定”论与“政治一元”论等三大传统观念提出挑战、质疑与反拨;其学理则进一步指涉机械反映论、二元对立论与非审美论等三大形而上悖论作出批判与超越。

    2004年05期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转型与宋代文学

    林继中

    本文旨在提出问题与思路。中唐至北宋是文化转型期,文学与之作同构运动。许多著名学者已注意到这一问题,但尚未作深入的系统研究。作者提出研究该文学运动的二条线索:一是在世俗地主知识化运动中,考察文学趋向由雅入俗再转入化俗为雅的回旋运动;一是由反思转入内省的过程中,伦理入主文学,士大夫形成相应的审美情趣,从而影响宋文学自立的形式。

    2004年05期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论三次批判运动与共和国初年的文学范式

    辜也平

    建国初期的三次文艺批判运动是文学艺术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影《武训传》的批判运动涉及的是如何阐释历史和怎样阐释历史的问题。《红楼梦》研究批判运动涉及的是如何通过经典的阐释去规范当下文学创作的问题。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涉及的是文学如何言说现实、作家如何改造的问题。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对共和国初年文学范式的迅速建立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其运作方式对社会主义文艺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2004年05期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