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2691
日访问量:105

  • 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障碍与对策——对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的调查

    厦门大学人口研究所课题组

    本调查报告在详细了解马巷镇和5个样本村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利用年度统计资料和入户问卷调查数据描绘马巷镇农民收入的整体水平和村落分布以及被调查村干部和村民的家庭收入状况,构建一个农民、村干部和镇领导三级一体的分析框架来透视农民的增收问题。分别从镇领导、村干部和村民三个级别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层面的比较分析,并在农民家庭层面展开多元回归模型估计,为各种理论解释寻找实证支持。最后,我们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镇领导、村干部和村民三级的对策思考结果,系统地提出包括马巷镇农民在内的农民增收的一系列对策。

    2003年S1期 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莆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

    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莆田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20年来民营经济的大发展已为莆田市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国民收入、企业改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也为莆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勿庸讳言,莆田市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思想认识偏差、融资渠道狭窄、自身素质先天不足、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何依托本地优势,适时转变发展战略,拓展莆田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空间,成为今后莆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3年S1期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我省农民收入现状调查与增加农民收入措施研究——永春县桃城、达埔镇调查

    华侨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

    本文在深入福建省永春县农村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省农民收入的现状和主要收入来源。指出目前影响福建省农民收入的主要原因,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和对策。

    2003年S1期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8k]
    [下载次数:2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福建省百乡(镇)调研活动调研报告

    泉州市社科联课题组

    本文以泉州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以县域民营(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的考察为龙头,全面展开经济增长、工业化、产业结构等问题的调研,突出反映泉州县域经济体中民营(乡镇)企业发展状况。通过对工业区内民营(乡镇)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完善乡镇企业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一是应建立强有力的领导协调机构,全面负责中小企业扶持服务整体规划、政策制定与落实、协调各个部门分工与协作等。二是应积极配合政府有关部门的诚信建设。三是应为乡镇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机会。四是应有选择地引进企业进入工业园区。五是应有针对性地实施扶持援助计划。六是应大力发展社会服务机构。

    2003年S1期 39-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3k]
    [下载次数:5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透视南靖农村现状,探寻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出路

    集美大学社科部课题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缓解农村紧张的人地关系、增加继续从事农业生产者的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扩大社会总需求进而全面繁荣国内市场等,因此,如何积极通过体制创新从而更快、更多、更顺利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就成了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普遍关注的一项重大社会课题。本文通过对南靖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成功经验的总结和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剖析,进一步探寻了诸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非农化人口提供相关的社会保障、完善求职用工信息系统的软硬件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等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若干基本出路。

    2003年S1期 49-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2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福建省三明市4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

    福建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课题组

    本文分析了闽西北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农业劳动力超出了刚性土地资源的有效容量,农业比较效益低下,非农产业和城镇对农村劳动力的内拉力,使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农民自发的选择。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计划生育、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等负效益。提出深化农业内部就业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选择;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和广度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键;建立与完善劳动力中介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现代食品制造业转变;发展农村小城镇与返乡创业相结合,加速农村城镇化;扩大金融信贷渠道;完善农地“三权”分离机制,促进农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加强政府的服务完善等建议。

    2003年S1期 57-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研究——屏南县甘棠、棠口乡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调查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

    农业产业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资金供求矛盾是各种矛盾的焦点。通过对屏南县甘棠、棠口乡的调查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与问题,提出贫困地区农户是种养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农庄是“立体农业”发展的示范力量,龙头企业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的观点。进而分析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指出贫困地区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一样具有严峻的形势。农村信用社资金总量小、服务功能弱、业务品种少,使得农户农庄贷款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但是,如果能妥善处理好贷款风险与还款信用的关系,贷款难的问题就有望得到解决。调查中发现信用建设促进会是当前解决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有效形式,它初步解决了“贷款难”与“难贷款”的问题;密切了农民、金融、政府之问的关系;找到效益、风险、信用之间有机结合方式;创造了林业、金融、公共体制改革的协同发展的结合点。最后叙述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金融全面支持的对策,提出了在效益、风险和信用的良好环境下,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县域金融体系,合理调整贷款审批权,增加授信额度,加强服务创新,提高金融配置效率等措施。

    2003年S1期 66-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宁德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调研报告

    福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

    当今社会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通过深入宁德部分市、县、乡镇和行政村进行实地调查,在对农民的收入现状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经验进行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对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对口培养技能性乡土人才、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及增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性建议。

    2003年S1期 7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3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乡村债务情况和对策

    福建省农村财政研究会课题组

    乡村债务即影响乡村组织的威信和干群关系,也影响“三农”发展,也是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的重大障碍。本文在研究分析我省乡村债务的现状、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并认为消减乡村债务要引起省级政府重视,上下统一思想,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抓减债,建立专业班子,制定激励减债政策和具体减债办法,开展减债进度评比活动。用三至五年时间把我省乡村债务压到最低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03年S1期 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6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深化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研究——对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中堡镇的调查分析

    福建省税务学会课题组

    论文在对福建省武平县中山镇、中堡镇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从实证和规范角度对农村税费改革进行全面分析,着重分析了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镇、村三级财力缺口普遍加大,乡村巨额债务失去偿还来源、农村公共品供给缺少资金来源、供给主体不明确,农民负担存在反弹的潜在可能性,乡镇政府职能并未转变、村级组织行政化倾向进一步加强,农业税征收主体并未改变、征收成本仍然很高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继续完善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及相关管理办法、改革行政体制和财政管理体制、妥善清理消化乡村债务、建立农村公共品供给多渠道融资机制、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等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2003年S1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课题组

    本调查报告首先分析了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和产业结构调整所面临的重大影响因素,然后指出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我们的政策建议。本报告认为福建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应在遵循产业结构变迁规律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优质为核心,第一产业调整重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重在培育和创新,第三产业调整重在完善市场和服务,重点做好农业投入机制、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产业组织和制度、农业科技体制以及闽台农业合作等具体环节的工作,把握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实现东南沿海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重组与优化。

    2003年S1期 97-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福州3镇6村的调查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村民自治成为村级治理既定的形式,村党组织直接参与村民自治的各项活动,镇(乡)党委政府是村民自治的组织者。本文把村党组织的发展与完善纳入村民自治的范畴,在全面考察村民自治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与民主监督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村庄经济、村庄权力结构、村庄宗派及村庄文化与历史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并提出村民自治的发展与完善的具体建议。

    2003年S1期 10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0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福建农村社区建设的调查与思考——厦门市湖里区禾山镇实施“村改居”的调研报告

    福建农村社区建设课题组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是当前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逐步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实践。禾山镇以人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为中心,坚持“统一规划、分类实施、因地制宜、全面推进”的工作思路开展社区工作,坚持服务的理念与做法,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传统社区的改造,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社会服务事业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为全面启动农村社区建设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和分析了禾山镇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与遇到的问题,对我省进一步在农村开展社区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2003年S1期 121-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1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增强民主意识,促进村民自治——关于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调研

    福建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莆田市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本情况是:民主选举的程序逐步规范,民主决策的机制比较健全,民主管理的内容逐步完善,民主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强,村“两委”关系比较协调。但是,基层组织对贯彻实施《村委会组织法》有畏难情绪,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的现象时有发生,落实“四个民主”中还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因此,要从国情出发,逐步发展民主;注重制度建设,健全法制,严格依法办事;始终坚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提出了深化对村民自治的认识,增强民主意识,克服干部队伍中的错误看法;坚持发展,为村民自治搭建平台;处理好国家利益与村民利益、村党支部与村委会、村两委与村民群众、村民与村民之间以及乡镇与村这五种关系,并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予以规范;选好农村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农村群众组织发挥正面作用等对策建议。

    2003年S1期 13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村官”选举与农村社会稳定问题探析——闽西北沙县、将乐、泰宁、建宁四县“村官”选举情况调研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课题组

    本文以研究如何实现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官”为切入点,通过考察、调研,全面了解“村官”选举的整个过程,对三明市四个县“村官”选举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说明,发现“村官”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村官”选举对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和选举工作中的负面效应对农村稳定的不良影响,从而提出完善“村官”选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对策:1.加大对农村和农民的法制宣传力度。2.加强和改善党在选举工作中的领导地位。3.夯实“村官”选举和村民自治的基础条件,全面实现农村社会稳定。4.完善充实有关法律法规,保证“村官”选举的顺利进行。

    2003年S1期 137-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效·问题·对策——关于我省村民自治工作的调查与研究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课题组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本文在我省部分乡镇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几年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取得的基本成效,即民主选举制度得到进一步规范、民主决策制度得到进一步落实、民主管理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民主监督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与此同时,也指出了村民自治制度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的对策措施。

    2003年S1期 144-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村民自治的问题与对策——闽西北四县村民自治情况调研报告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课题组

    闽西北四县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表层看发生在村级自治组织,而问题的实质却是乡村关系中村级自治组织对乡镇基层政权的依附造成的。拥有基层行政权力、高度组织化的乡镇政府对村级自治组织合法权益的侵蚀,是造成村民自治运作过程矛盾和冲突的主要原因。所以要缓解和克服这些矛盾和冲突,最重要的是要精简乡镇政府机构,转换其职能,理顺乡镇政府与村级自治组织政权与治权的关系,实现乡政村治的法治化,进一步明确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各自的职责权限,高度重视渐进式制度化建设成果的积累,并要认真耐心地解决村民意识、行为与村民自治活动不相适应的状况,努力为基层政治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2003年S1期 15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现实选择——以闽清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为例

    福建农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则在于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通过调研,我们对闽清县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我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具体对策。

    2003年S1期 159-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永定县高陂镇村民文化生活与教育事业调查报告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

    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居民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集体性文化娱乐生活几乎是空白,既缺乏物质基础——场所、经费与组织机制,也缺乏积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农村教育事业也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是困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原因。针对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所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本文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2003年S1期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3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战略思考——龙岩市合作医疗典型调查

    福建省卫生经济学会课题组

    本课题通过对龙岩市合作医疗抽样调查,提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如何建立,怎样坚持下去的总体思路。认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应纳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下有序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农村居民是最大社会群体,为广大农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是政府的职责,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中,政府职能应当定位在主导作用上;农民作为纳税人群体,政府对合作医疗负有资金投入的责任,只有财政投入到位,让农民真正受益,对农民才有吸引力,合作医疗才会有生命力;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正常运作的基本环节;加强合作医疗立法建设,强化法律保障,促进持续、稳定发展。

    2003年S1期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0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