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 游走与播迁——关于明清之际一种文化现象的分析

    赵园

    本文分析士人于明清之际常态及非常态的流动 ,流动的诸种动因、背景 ,尤其着重于士人的流动与“易代”这一特殊历史情境的关系 ,由这一具体方面展开的士人命运

    2003年02期 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2k]
    [下载次数:7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由“载籍之厄”说起

    赵园

    2003年02期 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园访谈录

    赵园 ,赵稀方

    2003年02期 2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专题研讨:社会信用体系与市场经济

    李建平

    2003年02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诚信

    卫兴华,焦斌龙

    近年来 ,我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诚信缺失现象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伤害。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体制转轨中出现诸多空隙、政府职能缺位和错位、政府行为不规范、缺乏信用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对失信行为打击力度小 ,以及历史和文化原因造成的。对其的治理 ,要转变政府职能 ,规范政府行为 ,提高政府公信力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建立全国性的信用体系 ,制订专门的信用法律 ,积极发展各种行业组织 ,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 ,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信用管理 ,在全国进行诚信道德教育 ,培养公民信用观念和意识

    2003年02期 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建设“信用福建”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李建平

    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述了信用的内涵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信用福建”的基本框架。作者认为 ,对信用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但它们之间有主次之分、有层次之别。信用首先应该从经济方面来理解 ,其次从法律方面来理解 ,最后才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理解。因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 ,不要简单地把它归入伦理道德范畴或一般文化范畴。经济信用问题的解决 ,主要依靠经济手段 ,辅之以法律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在建设“信用福建”的过程中 ,要紧紧抓住经济信用建设这一中心环节 ,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 ,推动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主体信用建设和法律规章、道德文化、监督管理三大保障的信用建设

    2003年02期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诚信与社会全面进步

    肖群忠

    本文从伦理角度分析了诚信的基本内涵、传统诚信与当代诚信的关系、诚信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等关于诚信的基本理论问题 ,认为诚信是经济繁荣的精神基础与客观法则 ,诚信是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可靠保证 ,诚信是道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 ,在加强诚信建设过程中 ,应积极开展诚信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发挥社会作用的机制较制度建设要间接一些、缓慢一些 ,但却更深刻、更持久 ,因此要常抓不懈 ,并且抓出成效来

    2003年02期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构建福建信用文化的法律思考

    廖益新

    本文从法学的角度论述了信用与法制的关系以及法律在信用文化构建过程中具有的作用 ,提出了政府在信用文化建设方面应有的对策和作用。作者指出 ,如果将信用理解为道德信用范畴 ,信用和法制的关系也就体现为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二者共同点是同属于控制和约束社会主体、协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区别在于法律规制是一种他律机制 ,道德规范是一种自律机制 ,二者的有机结合就体现为将道德规范提升为法律规范 ,实现对道德规范的强调和保障。就信用而言 ,就是信用的法律化 ,包括信用主体的商业登记制度、商事主体信用的维持制度、社会信用服务法律制度、信用交易法律制度、信用救济法律制度等几个方面。同时作者认为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2003年02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加强政府信用建设的若干问题

    孙智英

    本文对政府信用及其建设进行了分析。在作者看来 ,政府信用源于政府行为 ,对政府信用的判断往往与其政策、行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效应联系在一起 ,据此将政府信用行为归纳为政府行为不超过其权利范围、政府行为的代理者在行政操作过程中能遵循信用原则、政府行为结果能为社会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等三个方面。作者强调政府信用在整个信用体系中的作用 ,即政府及其代表者的行为影响着市场参与者或其他微观经济主体 ,并由此揭示了社会信用缺失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同时也表明治理信用缺失的可行性

    2003年02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2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专题研讨:东南亚华人的社会地位

    庄国土

    2003年02期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k]
    [下载次数:5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

    庄国土

    东南亚华人政治认同当地化并先后加入当地国籍以后 ,其社会地位日渐改善。然而 ,从法律上成为东南亚各国的公民到实际上行使部分或完整的政治权利 ,东南亚华人的政治地位提升 ,经历错综复杂的过程。大体而言 ,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的华人华裔政治权利已和东南亚原住民相当 ,马来西亚华人的政治地位不断改善 ,仍有希望提升 ,印尼、印度支那、缅甸华人的政治地位较弱 ,但近年来已有改善。东南亚与中国关系的发展、世界华商网络的发展、台湾对东南亚的大规模投资和中国经济的崛起等因素都有助于东南亚华人社会地位的改善

    2003年02期 59-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7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 ]
  • 从侨民到公民:战后菲律宾华人社会地位的提升

    黄明滢

    本文主要阐述战后菲律宾华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社会地位变化的有机联系 ,以及他们为改善自身处境所做的种种努力。70年代中期 ,菲律宾华侨集体入籍后 ,随着政治身份认同的转变以及文化上的融合 ,开始改变对政治的冷漠态度 ,并逐步以菲律宾人的姿态融入主流社会 ,社会地位得到很大改善

    2003年02期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平等政治权益:半个多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华族的追求

    杨仁飞

    本文主要从法律、政治等层面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马来西亚 (1963年前为马来亚 )华人社会地位取得及演变过程 ,分析马来民族主义和英国殖民政府政策对华人社会地位所产生的影响。作者认为 ,马来西亚华人为争取整个族群的政治权利进行了长期的奋斗 ,虽然取得了公民权 ,依法享受了一部分公民权益 ,但是在马来人为主人 ,马来人地位优越至上的宪法原则下 ,马来西亚华族在马来西亚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没有获得与马来民族同等的政治权利。但是马来西亚华人为了争取整个族群的社会地位 ,体现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特点 ,非常注重中华文化、传统价值的保护和发展 ,并努力维护已取得的政治权利

    2003年02期 78-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二战后印尼政府的华人政策与华人参政

    杨阳

    本文拟从印尼历届政府华侨华人政策的演变、印尼华人参政议政态度的转变 ,对二战后印尼华人社会地位的变迁这一问题从宪法角度、从民族学角度、从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层面进行初步的探讨。战后至苏哈托统治时期 ,印度尼西亚政府对华人普遍采取了强制同化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歧视政策 ,因而华人少数民族和当地主体民族的矛盾表现得比较突出 ,华人在各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苏哈托下台后 ,以瓦希德和梅加瓦蒂为首的两届新政府逐步地撤消了针对华人的一些歧视性政策。然而这一切刚刚开始 ,印度尼西亚华人要获得平等的社会地位仍有漫长的路要走

    2003年02期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9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自由同盟时期缅甸华人社会地位探析

    范宏伟

    1948~1962年是缅甸政党反法西斯自由同盟执政时期。这一时期的华人政治权益无论是同殖民时期还是后来的军政府时期相比 ,都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华人的参政权所受限制不多 ,出版、集会、结社等权益也基本得到了维护。华人能够获取这些政治权益 ,有诸多变量在起作用。华侨华人对缅甸独立的态度、这一时期他们的政治认同和政治冷漠是影响其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观因素。从客观环境来说 ,有自由同盟时期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金三角”问题的影响、华印两族和缅甸人不同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2003年02期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2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延续与提升:泰国华人社会地位的演变——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潘少红

    泰国华人的社会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二战以后泰国政府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恐惧 ,对华人的政策也带有一定的歧视性 ,在国籍的获得、公民权利、政治参与等方面加以限制 ;随着泰国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以及华人经济力量的增强 ,泰国华人逐渐获得比较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更多的政治参与空间

    2003年02期 103-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k]
    [下载次数:9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概念的阐释》前言

    南帆

    2003年02期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乡土文学

    余岱宗

    2003年02期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流氓

    朱立立

    2003年02期 115-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1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象征

    练暑生

    2003年02期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人的文学

    刘小新

    2003年02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后现代性

    谭善明

    2003年02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郑国庆

    2003年02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7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荒诞

    陈开晟

    2003年02期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修辞

    肖翠云

    2003年02期 129-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大众化

    林秀琴

    2003年02期 131-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陌生化

    沙立玲

    2003年02期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游戏

    方百羽

    2003年02期 136-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招商引资活动的有限性与有效性

    郁建兴,徐越倩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一个有限性与有效性辩证统一的政府。入世后的中国 ,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要积极转变职能 ,即体现其有限性又要体现其有效性。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法治建设 ,限制公共权力 ,保障公民权利 ,为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建立合法性平台 ;另一方面 ,进行政府活动的成本———受益分析 ,让企业成为招商主体 ,并采用新的运行机制以提高招商引资的效果 ,为招商引资活动的开展建立合理性平台

    2003年02期 138-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18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4 ] |[阅读次数:0 ]
  • 招商引资:上海经验

    吴国骅,沈健

    走出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大包大揽”的误区 ,迫切需要重新定位政府职能和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上海市招商引资工作机制的改革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经验。由政府培育、扶持中介机构是推动政府招商引资职能转变的可靠前提 ,政府———中介机构互动是开展招商引资工作的可行模式 ,开拓多样化的招商引资渠道是提高招商引资绩效的可取途径

    2003年02期 146-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1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3 ] |[阅读次数:0 ]
  • 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景与走向——从拉动经济增长转向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李闽榕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已取得公认的显著成效 ,但对于是否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问题 ,理论界、学术界争论颇大。党的十六大强调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这就需要理论界、学术界将认识问题的角度从经济增长转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宏观层面上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既要求积极财政政策继续实施下去 ,又要求对目前以拉动经济增长为目的的政策内容和投资方向做相应的调整

    2003年02期 153-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东亚经济的合作之路——论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

    蔡抒音

    本文注重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入手 ,分析东亚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内贸易发展等原因所带来的一体化进程 ,并选择自由贸易区作为其一体化的初步形式。在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行探讨时着重就其现实需要性、贸易效应以及实现目标而论述

    2003年02期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