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 中青年学者主页

    2003年01期 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杨义

    本文立足于中国文学的基本经验 ,对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作了深入的分析 ,认为中国的诗学是一种综合着生命体验、文化底蕴和感悟思维的生命的诗学、文化的诗学以及感悟的诗学。这种多维的诗学以生命为内核 ,以文化为肌理 ,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 ,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 ,由此派生出比兴 (隐喻 )、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具有东方神韵和智慧的基本范畴。把握了中国诗学的这些特质和形态 ,我们就能以现代文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建立起现代中国特色的诗学话语体系、学理体系、知识体系和评价体系

    2003年01期 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7k]
    [下载次数:8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序《浅草——沉钟社研究》

    杨义

    2003年01期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义访谈录

    杨义 ,赵稀方

    2003年01期 23-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别开生面的中西对话——评杨义、陈圣生的《中国比较文学批评史纲》

    孙伊

    2003年01期 4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价值论研究十年综述

    张辑

    2003年01期 44-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1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劳动价值论在当代的新发展

    王志民

    在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 ,劳动价值论在研究基础、对象和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 ,既要强调坚持原则 ,又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集中精力 ,提高效率 ,使蔻价值论在密切结合当代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发展 ,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2003年0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随想

    周新城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 ,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 ,从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003年01期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资本雇佣劳动的逻辑问题——与张维迎先生商榷

    余斌

    资本雇佣劳动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中的社会形态 ,但资本家及其学者却妄图证明 ,它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形态。本来这些观点早就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被批得体无完肤 ,但偏偏有人企图用所谓的现代数学手段来重新“证明” ,资本雇佣劳动对社会来说是合意的。但这些“证明”同样是不成立的

    2003年01期 6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5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民主原则与企业决策权分配

    陈躬林,井辉

    企业内部的决策权分配是由不同生产要素的性质、作用及其承担的责任决定的。在独资或少数股东控股的企业 ,经营决策权、剩余收益权是属于资本所有者 ,如果由民主原则平等地在企业参与者之间分配 ,是对资本所有者权利的侵害。同样的 ,国有企业的决策权、剩余收益权也是由其资本所有者即国家支配 (由政府代理 ) ,而不能采取所谓民主原则由企业内全部职工平等地分配这些决策权

    2003年01期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江泽民的历史观》笔谈

    李文海,陈祖武,李尚英,卓新平,陈其泰

    2003年01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当前我国有限政府建设的思考

    沈金华

    本文以历史的视角对有限政府的思想渊源和治道实践作了梳理 ,围绕我国建设有限政府的社会条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选择作了分析。认为有限政府不仅是适应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而且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可行的途径。因此 ,有限政府建设必须从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两方面入手 ,加快行政制度的创新和政府行为的转变 ,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基础

    2003年01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权威政治的缺失:中国早期现代化挫败之解析

    李海英

    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成功经验表明 ,权威政治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回素。从这一角度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挫败 ,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2003年01期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体系发展的三个阶段

    俞良早

    马克思、恩格斯的东方社会理论强调西方先于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 ,俄国和东方其他国家只有在西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帮助下 ,才能走向社会主义。它尚未摆脱传统的以西方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尚不能够有力地说明 2 0世纪东方社会主义实践的特点。列宁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经济比较落后国家可以先于西方国家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展开社会主义建设 ,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取决于东方人民的斗争。邓小平的东方社会理论从内容上延伸了列宁的理论 ,同人民的社会实践有着完全直接的联系

    2003年01期 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k]
    [下载次数:20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释义——一种解释学的视界

    林默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具有解释学意境的文化历史现象 ,涵蕴着中国社会 2 0世纪以来变革与发展历程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实践和文化历史内涵。“中国化”所内蕴的本质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践这两个关系维度上展开 ,构成一种视界融合的互动关系构架 ,在此基础上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模式的转换和跃迁。

    2003年01期 100-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国家观: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张艳芬,孙斌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主要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一最为集中体现马克思国家观的文本出发 ,探讨从黑格尔到马克思这一段国家观问题的发展史。本文的探讨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对官僚机构的认识 ;对财产本质的认识 ;国家的消亡。在此基础上 ,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国家观中对于“普遍等级”、财产、市民社会、“普选权”等问题的思考 ,从而对马克思的国家观做了一个大致的勾勒。

    2003年01期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k]
    [下载次数:2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0 ]
  • 德性知识论

    陈嘉明

    德性知识论 (virtueepistemology)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产生的一个新研究方向。它是在已有的内在主义义务论与外在主义的可信赖论的基础上 ,运用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亚里斯多德的“德性”概念 ,来解释规范性认识的产物。知识由此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德性的真信念。”文中讨论了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索萨的“德性视角主义” ,包括它的作为能力与倾向的“理智德性”、作为思想品格与知识性质的“理智德性”、以及“德性的视角”等基本概念框架 ,并论述了德性知识论的最新发展状况

    2003年01期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10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后殖民理论的哲学反思

    陈忠,孟红梅

    本文认为 ,后殖民主义的本质是后殖民性 ,所谓后殖民性也就是一种“边缘意识”、“文化边缘意识” ;“边缘体验”的普遍性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基础。后殖民主义的价值原点上承启蒙精神 ,又具有超越性 ;以文化权力为核心的平等、自由是后殖民主义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论根源。后殖民主义的方法论视界是“边缘眼光”与“类眼光”的整合 ,对“边缘态类主体”的人文关怀是后殖民主义的相对统一主题。对“文化认同—认异”的反思是后殖民主义的深刻文化寓意 ,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共生”是后殖民主义的主导人文追求。后殖民主义的未来命运取决于能否更新元方法 ,实现方法化与价值论的统一 ;其在中国的命运取决于能否建构后殖民主义的中国知识

    2003年01期 124-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7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纯文学”概念及其不满

    刘小新

    纯文学是 2 0世纪中国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简要地梳理了纯文学概念的源起、涵义及其演变历史。在此基础上 ,剖析新世纪初文论界的纯文学之争。认为人们对“纯文学”的不满以及对新的写作可能性的寻找在精神和艺术取向上与“五四”以来现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启蒙传统一脉相承 ;这场关于纯文学的小规模论战隐含着许多值得进一步检讨的理论问题和一些有价值的文学命题

    2003年01期 139-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16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0 ]
  • 关于当代中国(大陆)三代女批评家的笔记

    陈骏涛

    当代中国 (大陆 )女性批评家之形成一个群体 ,并在文坛上 (主要是在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在 2 0世纪 80— 90代之后。三代批评家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第一代主要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或说美学—历史批评 ,特别注重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 ,并以自身的生命体验 ,加入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建构 ;第二代女性意识凸显 ,倡导并运用女性主义批评 ,以多学科的研究视野对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研究 ,将女性文学批评推向多学科研究的境界 ;第三代从文学向文化领域延伸 ,大多以双性视角或超性别视角关照女性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并显露出某些新的批评思路和批评策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 ,中国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已经从“浮出历史地表”而到渐趋成熟壮大。女界人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如此蓬勃的发展 ,这是近百年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未曾有过的。但从总体上说 ,大陆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尚来形成一个自成体系的建构 ,如何将西方的女性主义理论与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建立中国女性文学自己的批评标准或坐标系 ,并调整女性主义批评的思维和策略 ,开拓出一条自己的批评研究之路 ,这尚需三代女批评家的共同努力

    2003年01期 150-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 海峡两岸旅游电子商务发展与合作对策

    林中燕

    2003年01期 167-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