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学术

访问量:671464
日访问量:4

  •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郁建兴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 ,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 ,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 ,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 ,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 ,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 ,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 ,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 ,它仅仅适用于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2002年03期 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6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8 ] |[阅读次数:0 ]
  • 21世纪:传播与社会秩序

    颜纯钧

    2002年03期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信息不对称与通道设置

    颜纯钧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研究信息经济学的三位经济学家。本文以信息经济学的理论作为一个讨论的个案 ,把信息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转换为传播学角度 ,探讨了传播活动中同样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及它对一个健全社会所带来的影响。指出必须尊重大众界入社会生活 ,认同社群身份的欲望与要求 ,并在社会内部通过设置更多的信息交流通道来加强沟通、化解矛盾、平伏冲突、提高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2002年03期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混沌的意义——为网络传播的“无政府”状态一辨

    谭华孚

    网络系统、社会信息系统和整个人类社会系统 ,都属于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混沌与秩序协同共生是其根本特征。网络传播中的“无政府”状态 ,实际上是网络信息系统中的“适度混沌”。“强互动性”是造成这种“适度混沌”的根本原因。在保证复杂系统富有弹性地因应其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 ,保持发展创新的活力方面 ,“适度混沌”是具有良性功能和正价值的必要因素

    2002年03期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

    林焱

    后技术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后科技时代给大众提供了各种新的传播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后技术条件支持下文化心理相互认同的交叉传播行为构成了后科技社群。后科技社群的虚拟社交活动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后科技社群成员在交叉传播活动中经常以多重身份出现 ,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秩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2002年03期 28-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倾听与回应:社会传播中“弱势群体”的声音

    郑家建

    如何调控“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 ,不仅是历史问题 ,也是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就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操作的两个方面 ,做了初步讨论。本文认为 ,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语境中 ,“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与传播的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破坏力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 ,我们不仅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更应该注意从技术、法律和社会心理安全层面 ,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加以关注和调谐。

    2002年03期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互联网、传播民主化与文化演进

    毛丹武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大众传播媒介 ,一方面极大地扩展了传播的大众参与和传播的民主化 ,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参与爆炸从而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如何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对一个国家的政府 ,尤其是后发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认为 :一个既充满着生机勃勃活力 ,同时保持着社会稳定和有序的文化 ,恰恰是必须建立在如此的由包括传播自由和公众参与的民主过程在内社会的广泛的自由过程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和规则本身既是自由的成果 ,同时也是自由的保证。政府对传播的控制应当是对文明自由演进所确立的自由规则和秩序的维护

    2002年03期 36-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广告传播:符号秩序的建构

    刘泓

    广告的各种知识、意义和符号结构与整个社会和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广告通过符号资本/文化资本的方式 ,来建构社会消费的观点和信仰 ,进而通过控制意义、操纵意识形式 ,使得社会的控制得以保持和完成。在一定意义上 ,作为消费文化媒介的广告在传达其符号象征时就和语言一样成为了一种含义秩序。正是由于广告本身包含着商品以外的建构含义秩序的功能 ,使得广告传播过程蕴含有对社会文化价值系统的控制力量。本文从消费文化出发 ,探讨广告与符号秩序建构的关系 ,进而对现代广告传播进行一种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2002年03期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郭熙保

    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一个经济结构的转变过程 ,即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过程 ,具体地说 ,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 ,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同步发展 ,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抑制城市化发展的政策违背了这个经济规律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为了加速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们必须取消控制人口流动的制度 ,加快城市化进程 ,使之与工业化发展保持同步。

    2002年03期 45-5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7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0 ]
  • 诺贝尔奖离我们还有多远?

    郭熙保

    2002年03期 54-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郭熙保,张进铭

    2002年03期 57-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k]
    [下载次数: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市场进入不足与政府扶持政策选择

    陈明森

    市场进入政府扶持是我国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进入政府扶持的理论依据在于市场调节失效所造成的市场进入不足 ,特别是在发展民族幼稚产业、先导产业以及反市场垄断时 ,往往需要政府予以必要的扶持。但进入扶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不能片面夸大进入扶持的作用。在实施进入扶持政策中 ,要充分重视产业政策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要注意抑制与削散进入扶持中所诱发的创租、寻租的不当行为 ,以免陷入政府扶持的政策误区

    2002年03期 60-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提高农民收入与农村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

    周小亮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 ,发现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但从深层次看 ,主要是市场不健全和农业产业化滞后两大问题 ,并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分析指出 :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思路 ,这条思路的实现必须通过农村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来消除一些障碍与难题。农村如何进行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 ,本文强调其关键在于发展市场上层组织 ,推进要素市场化。最后具体地提出了几条农村二次市场化制度创新的政策选择

    2002年03期 7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罗肇前

    明后期和清前期 ,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企业数量多 ,规模较大 ,产品衣被天下 ,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加上粮食、茶叶、食盐 ,七大宗商品的远程运销值 ,到19世纪初 ,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3% ,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 (茶叶除外 )贸易的中心 ,辐射向全国。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 ,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与之相适应 ,航运业特别是上海沙船业 ,及金融业 (钱庄和票号 )也兴旺发达起来

    2002年03期 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演化的复杂性分析

    彭新武,谭克虎

    本文主要是根据现代复杂科学的基本原理 ,对社会系统演化的动力机制、社会转型以及当代社会的演化趋势的复杂性所作的一次扼要分析

    2002年03期 8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论市场的机制及其制度构造——现代制度生成的经济学解析

    梁木生

    市场经济基于生产分工与资源交易的生产方式 ,形成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经济制约关系 ,是为市场经济特有的关系机制。这一关系机制内含整合、互动、约束三大功能 ,分别发挥整合市民社会、塑造民主政治、构建法治国家的经济决定作用 ,并在实践上依次地自主构造三大现代人文制度。正因如此 ,没有理由怀疑 ,我国必将实现并完成市民社会、民主政治、法治国家之三大现代制度与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同构

    2002年03期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当代中国腐败问题的机理分析

    蔡志强

    本文从我国反腐败斗争的实际出发 ,以人的求利心理为切入点 ,指出社会民主的被削弱 ,法治不完善 ,权力监督的低效性 ,一元价值标准的缺失和道德成本的下降 ,思想政治工作乏力 ,治党不严与经济全球化下西方国家的“腐败输出”等因素 ,降低了遏制腐败机制运行的有效性 ,并使腐败在一定范围内滋生蔓延

    2002年03期 108-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时间的哲学

    余治平

    西方哲学里的时间有两种主导的表现形式 ,一种是容器式的时间 ,如古典哲学。另一种则是绝对主观化的时间 ,如康德哲学。但是 ,继康德之后 ,柏格森、海德格尔的时间观已开始朝着一种趋近人性、趋近人的生存的方向转变 ,而呈现出与中国哲学相通汇的态势。中国哲学里的时间始终与人生实践相联系 ,与生活世界密切相关。源于阴阳创世之说的中国人的时间意识 ,演绎出了中国人特有的“终始转移”的历史理念。当这种历史理念进入意志世界的时候 ,又建构出中国人那种乐观向上、否极泰来、生生不已的人生信念 ,直至塑造出忍耐、宽容、豁达、圆通的民族品格。时间是人的一种内感觉、一种设定。时间的连续性、序列性与“想象力”之间有密切的关连。在根本上 ,时间是无化 ,历史是无化 ,“我”是无化。

    2002年03期 115-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0 ]
  • 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新诗的第一个十年研究之一

    孙绍振

    当中国新诗引进西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时候 ,浪漫主义无节制的感情倾泻已经是落伍的了。吸收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意象派”正在欧美处鼎盛时期 ,象征主义在法国也正方兴未艾。可是由于胡适个人才华上的局限 ,中国幼稚的白话新诗仍然顶不住浪漫主义的想象变形和感情强化及倾泻的诱惑 ,使其成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个艺术流派。由于这种方法的历史局限 ,象征主义的诗歌几乎是和浪漫主义同时进入中国新诗。在不到十年的工夫中 ,不但取得了成就 ,而且还在浪漫主义的主要人物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经典作品上留下了鲜明的烙印。这使得中国浪漫主义诗歌作为一个流派 ,在其全盛时期 ,就是不纯粹的 ,受到象征主义诗歌渗透的一个流派

    2002年03期 12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7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透视主义”辩证

    黄克剑

    2002年03期 138-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k]
    [下载次数:4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从价值与结构角度理解“透视主义”

    杨钧

    2002年03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1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透视主义”:范式纠缠中的困境

    刘震

    2002年03期 141-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从接受走向超越接受

    耿涛

    2002年03期 14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两难中的自救

    陈洪杏

    2002年03期 14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莱蒂论马克思与卢梭

    周莹

    科莱蒂否定了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思想联系 ,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只是沿袭卢梭而没有超出卢梭。本文批评科莱蒂这一错误的观点 ,指出马克思的政治理论与卢梭的思想有质的不同 ,但同时也认为科莱蒂拓宽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研究范围

    2002年03期 150-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5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自我的幻像——对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的批评

    张文喜

    伯林的两种自由概念引发了知识界的诸多批评 ,范伯格对伯林的批评是建立在关于“欲望”以及对欲望的“约束”的讨论上 ,从而指明“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之间的逻辑互蕴关系。但他对自由的理解不同于伯林 ,他主要强调自由的“内部敌人(欲望)”对个人自由的威胁。黑格尔及同道则强调“欲望”的“主体间性” ,强调人与人相互承认 ,是人作为自由存在物的标志 ,由此 ,马克思继承并突出地提出“只有打破人的欲望的力量和纯粹自然的力量” ,才能以人与人相互对待的态度 ,获得自由本性的实现 ,马克思的自由理念具有鲜明地反对形而上“自我”概念预设以及对人性迷信的立场 ,强调应该从人与物、个体与类的关系角度对“自我”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因而 ,当可作为对“世纪末的自由主义”批判的思想资源

    2002年03期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龚用卿《使朝鲜录》的史料价值

    骆安生

    《使朝鲜录》是龚氏记录他作为正使出使朝鲜经过的一部日记 ,是明代较早的一部记载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使臣记录文献。该书比较完整地记载了明代中期中国使臣出使李氏朝鲜的各种礼仪 ,记录了明朝到朝鲜半岛之间陆路交通经过的重要馆驿地点 ,收入了与朝鲜官员、文人的唱和诗作。这些是我们了解研究明代中国与李氏朝鲜交往的第一手资料。本文对龚用卿《使朝鲜录》作简要介绍 ,对其史料价值作初步探讨。

    2002年03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