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建华
中国社会学的百年,是社会学在中国发生、发展并蔚为大观的百年,是与中国现代化相生相伴、坎坷前行的百年。它的发生,既是对西方挑战及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学术上的回应和互动,也是中国社会文明转型和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需求及必然结果。百年社会学对于中国现代化的互动及自身学科化、本土化和科学化的探索采取了三种形式:导入、建构和停滞后的复兴,而其中每一种形式又是与一定的历史时期相对应。因此,百年社会学大致可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导入期,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二十年代;2.建构期,从20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3.停滞与复兴期,从五十年代初到20世纪末。中国社会学的导入主要得力于三种形式,即大量译介出版西方社会学著作,派中国留学生到国外学习社会学,在新型高校开设社会学课程。百年社会学在建构期崛起了三个主要学术流派,即马克思主义学派、乡村建设学派和社会人类学派,在停滞后的复兴期则取得了三方面的突破,即学科体系上的突破、目标理念上的突破和理论研究上的突破。中国百年社会学的发展主潮已经充分证明,没有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会有名副其实的现代化;而没有繁荣的社会学理论及研究,也不会迎来健全的现代化。
2002年02期 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刘海峰2002年02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一兵
高等教育正由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迈进,已跨入大众阶段,并已实现大众化,且向普及化阶段过渡。本文以此为准将亚太地区44个教科文组织会员分为三类,着重考察、分析亚太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办学理念、公私立高校构成、经费来源多样化、质量标准、教师素质提高和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转变特征及战略选择,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提供参考。
2002年02期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杨德广
本文针对我国高教论坛关于近年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质量问题的不同见解和争论,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时空两大视角出发,分析了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的辩证关系,阐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多样性的必由之路,论述了以多样化的质量标准来衡量高等教育、看待质量问题的观念,并提出了若干解决当前高校教学质量的切实措施。
2002年02期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5 ] |[阅读次数:0 ] - 刘海峰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的历程,认为按现行高等教育统计口径,对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统计比实际偏低,正视庞大的参加自学考试的群体,用较科学的统计口径进行计算,中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或至少非常接近15%了。在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时候,也应注重高等教育的精英性,适当控制精英型大学的规模,尽力维持精英型大学的水准。在大学评估中应多采用人均指标而不仅看总体实力,对研究型大学的师生比应有不同的要求,使精英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时代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02年02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谢作栩
本文从探讨美、英、日、韩等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趋势、波动振幅等形态特征入手,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办学条件,讨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的形态,进而提出了今后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度”。
2002年02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杨春时2002年02期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钱中文
西方现代社会中出现了理性精神的危机,中国也产生了理性精神失落的现象。因此,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文学理论建设,必须重建理性精神,即克服旧理性弊端的新理性精神。新理性精神应该具有现代性、新人文精神和交往对话精神等内涵。
2002年02期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7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0 ] - 童庆炳
当代文学研究已经由“内部研究”走向文化诗学。文化诗学的产生实质上是当代文化危机的需要,因此应当以新理性精神为主导。文化诗学应当是文化批评和诗学的结合,它为文学理论的当代发展开创了一个新格局。
2002年02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1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5 ] |[阅读次数:0 ] - 王元骧
发源于欧洲的理性具有纯知识性和形而上学两个特点,导致工具理性和思辩理性的统治。现代哲学走向传统理性的反面,产生非理性倾向。我们应当反思旧理性弊端,建设实践理性,以弥合理性与感性、知识与价值、经验与思辩的分裂。
2002年02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1 ] |[阅读次数:0 ] - 徐岱
以形而上学为基础的理性主义不仅塑造了西方文明,也导致现代社会文化的危机,文典诗学与文论也随之衰落。中国应当避免走西方非理性的道路,建设新理性精神,作为后形而上时代诗学的基础。
2002年02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俞吾金
传统的康德研究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在知识论哲学的框架中理解康德的批判哲学,从而对其思考的起点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二是仅仅从《三批判》的范围内来理解批判哲学的整个体系,没有把这一体系理解为从1770年的教授就职论文到康德逝世(1804)的整个历史过程。本文提出的新见解是:第一,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第三个二律背反,即自由与自然的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其全部批判哲学研究的起点;第二,不应当只从知、情、意的角度,而应当从康德提出的“四个问题”出发,重新认识其批判哲学的发展过程和全幅内容。
2002年02期 56-65+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19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俞吾金2002年02期 66-67+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俞吾金,林晖2002年02期 68-7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傅荣,吴世农
为了构建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的判定和预测模型,本文将1998—1999年我国上市公司分为三类:一是连续2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二是连续2年净资产收益率大于零但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三是连续2年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同时收集了三类各50家,共计150家上市公司为建模样本,根据其有关财务指标数据,应用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和Fisher线性判定分析方法分别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经营失败风险的判定和预测模型,并且使用同期上述三大类290家公司的有关财务数据为检验样本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第一、三类上市公司,神经网络模型和Fisher线性判定模型均具有较高的判定准确性。但相比之下,由于BP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非线性判定模型,且在某些样本指标数据缺漏不全的情况下仍可得到满意的结果,因此具有较高预测准确性和更广泛的应用价值。
2002年02期 7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10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7 ] |[阅读次数:1 ] - 江晓东,杨灿
ARCH类模型是刻画序列波动集束(volatilityclustering)和异方差(heteroskedasticity)的有力工具,本文以沪深股市中248支个股作为样本,借助GARCH—M和TARCH—M模型对股票收益率的波动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2002年02期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0 ] - 陈爱民
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城市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福建省的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2002年02期 8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房桃峻
“数字福建”的提出对我省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都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也为我省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本文主要分析了“数字福建”为我省企业带来的机遇、对我省企业的挑战,并提出了企业如何才能适应新的机遇与挑战。
2002年02期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丁仕达
策划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诸如《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等谋划思想,对现代经济咨询策划影响颇深并备受海内外商界推崇,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经济策划咨询业水平较低,较之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特别在我国加入WTO之后,面对国外同行的激烈竞争,年轻的中国策划业任重而道远。本文揭示了现阶段经济策划咨询的特性,如包容性、经济性、预见性、实效性等,力图对它的运行规律进行一些探索,针对性的提出中国经济策划咨询业健康发展的相关建议。
2002年02期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斌
经济学是不是一门科学,是一个会引起广泛争议的问题。只要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表面现象背后的规律性,同时该学科的研究方法符合一定的逻辑基础,那么该学科就应当称为科学。经济科学与经济学的分界线就在于,是否坚持经济科学的三大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数理逻辑。
2002年02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忠
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以交往实践的三个层次(利益、意义、规则)为基础,反思了经济与伦理关系及其冲突的本质,批驳了经济与伦理分裂论,探索了主体在经济伦理冲突中的实践选择。认为: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主体间利益关系、意义关系与规则关系的整合。实践方式的分化及其多样并存是经济与伦理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经济与伦理的冲突是多极主体在实践方式、利益、意义、规则等方面冲突的整合。加快发展、提升综合实力,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类普遍伦理中占有相应文化份额的基础与前提。
2002年02期 114-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张国清
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变不仅是话题本身的转变,而且是语境的变迁。本文试图从现代性话语转向和语境变迁的角度探讨和评价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的社会背景。本文首先探讨了后现代主义和“现代性”的一般语境,接着讨论了后现代主义在经济、文化、政治、科技、意识形态等领域的不同表现,认为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结构主义等诸多不同“主义”和“观念”的嫁接、挪用、篡改和拼凑导致了后现代主义。最后本文对后现代性作了基本规定:后现代是知识化时代、文化化时代、泛游戏时代、全球化时代,也是政治斗争得到缓和和传统意识形态得到终结的时代。
2002年02期 122-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胡继华
巴赫金的诗学中“他人”是一个变革的动力性概念,是他的诗学现代性的基点和诗学伦理生长的机缘。克服“独自”进入交往世界,不仅是巴赫金的诗学、也是现代诗学的志业。这一诗学具有一种坚执的伦理关怀,更有一种深远的神性指向。
2002年02期 13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晓望
福建是宋代少有的长久和平的地区。北方移民入闽与灌钢工具的应用,开发了福建的森林与沼泽;官营经济的引入促进福建采矿、制茶等手工业的发展,面对海洋的开放政策,使福建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区域。自宋初以来的儒学文化浪潮,使福建拥有国内最多的书院,最多的进士,印书最多的书坊。宋代福建产生许多影响了一个时代的伟人,理学家中的杨时、罗从彦、李桐、失熹;文学家中的杨亿、柳永、张元斡、刘克庄;史学家中的郑樵、袁枢;书法家中的蔡襄;法医学开创者宋慈;道教中的白玉蟾,政治家中的章得象、李纲等人,都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2年02期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刘大可
在以往的客家村落社区研究中,论者较多地着力于巨姓大族的考察,而对小姓弱房的生存形态却鲜有论述。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闽西武北客家村落近20个小姓弱房的宗族、神明信仰、婚丧节庆、思想意识等方面作一较为全面的论述。分析祖先崇拜与神明崇拜在小姓弱房社会生活中不同的社会功能,指出小姓弱房在村落社会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通过这一研究,作者认为,小姓弱房的形成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这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决定了其相对特殊的生存模式,而这些相对特殊的生存模式又形成了比较独特的社会心理和人文性格,所有这些都与巨姓大族的宗族文化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村落文化。因此,小姓弱房与巨姓大族一样都是传统客家村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传统客家村落社区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2002年02期 153-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詹石窗2002年02期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