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涛,胡钧,刘凤义,马晓强
二十世纪马克思《资本论》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本文较为系统和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资本论》在中国最早的介绍、宣传与翻译概况,阐述了它的基本内容,并考察了其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和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运用与发展;论述了在新世纪,学习《资本论》对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2002年01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5k] [下载次数:8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林纪焘2002年01期 1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珍珠,林纪焘
清初统治者把战略重心放在东北。1684年康熙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后,促进了东南地区的繁荣,并使得东南沿海与东北沿岸的商业网络连为一体;加上其他方面的因素,统治者逐渐形成了东北与东南密不可分、战略利益与商业利益紧密结合的新的战略观。
2002年01期 19-2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建一
继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由于沿海客观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明代统治者开始在东南沿海建立海防体系,沿海设水寨、卫所、城堡三重防线。这是海防史上首次在沿海布下责任、分工明确的长期防御线。这是防务重心南移的开始。在明代海防基础上,清代东南海防进一步加强。水师营制更为完备,防守汛地也更为明确。逐步完成了防务重心的南移。从明代东南沿海抗御西方殖民者、平息倭患,到清前期统一台湾、平定海盗,维护沿海社会稳定的效果看,明清时期构筑东南海防体系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
2002年01期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8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0 ] - 安乐博,王绍祥
1520-1810年是中国海盗的黄金时代,中国海盗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范围上,一度都达到了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的海盗均无以匹敌的地步。中国海盗活动之潮起潮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同时期,海盗的起因、性质与影响迥然有别。
2002年01期 34-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李榭熙,岳峰
本文调查了19世纪中期美国浸信会面向中国的传教活动,研究焦点落在华人浸信会跨国网络在中国南海出现的过程,提出海外华人基督教徒沿着所建立起来的沿海网络,由暹罗到香港,再向广东潮州方言区发展。华人基督教徒成了早期浸信会传教活动的代理人。
2002年01期 4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8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葛治平,王绍祥
福建清流篙师是明末清初闻名闽西北闽江流域航运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劳动群体整合了各种特殊的技能、技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信仰,创造了一种在中国某个河段、某个水域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对于中国不同航运与海运“水世界”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封建王朝几近没落之际的中国气象万千的社会与文化生活。
2002年01期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4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国盛
康熙统一台湾后,即解除海禁实行开海贸易政策,台湾社会经济从此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清代前期,台湾社会已普遍存在“男有耕而女无织”。这标志着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台湾自然经济基本解体,而商品经济已经占据主导地位。其重要意义在于,这一社会经济转型与如下要素密不可分,即:国内沿海间的长距离贸易、海峡两岸互为市场、受经济利益所驱动的大规模人口流动、发达的商业资本、与世界市场的联系,等等。建筑在这些要素上的耕织分离,全然具有近代意义。
2002年01期 5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9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南帆
论文描述和讨论了20世纪以来文学批语的几个重大转折,即从作家为中心转移到作品为中心、读者为中心。这个基础上,论文进一步阐述了近期文学批评之中“文化研究”兴起的原因以及“文化研究”的基本理论旨趣。
2002年01期 66-7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0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南帆2002年01期 79-80+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帆,刘小新2002年01期 81-8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家骅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先进性,而且完全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创新中继续坚持。本文立足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质,说明劳动价值论与现代市场经济相衔接的基本一致性,同时也提出如何使劳动价值论的全部理论体系更符合现代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向的系列问题,为把握劳动价值论的深入研究与认识作了独特的探索。
2002年01期 8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克俭
王亚南首倡建立“中国经济学”并为其可能与必要作了精辟的阐述。《中国经济原论》就是他实践这一主张的代表作。该书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被誉为“旧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作”,即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代表,影响深远,是入选“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10本经济学著作”中唯一在解放前出版的经济学专著。王亚南在创建中国经济学中,就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和西方经济学等方面,都对当今重建中国理论经济学提供了不少重要的启示。
2002年01期 9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9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陈甬军,徐强
由于中国经济和文化还存在着王亚南60年前所指出的那种特殊性和差异性,因而重点通过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而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学就有可能和必要。加强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特殊机理的剖析和中国文化传统的阐发与应用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路径。
2002年01期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仇睿,姚俭建
作者对当前存在的自然资本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文章着重指出,自然资本的资本,既不同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括、分析和认识,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的定义,而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作者从自然价值分为功能与服务两部分,进而阐述了自然资本的真正含义。同时指出,把自然看成是自然资本对于我们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规范人类的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等等,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2002年01期 106-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5k] [下载次数:3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刘志铭
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经斯密──门格尔──哈耶克而发展起来的自发秩序传统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思想源流。这一传统认为,在复杂的社会中,人类理性具有重大的局限性,因此,它并不能为我们设计出有效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经济秩序。相反,在恰当的法律规则约束下,每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分散的、自发的经济活动,就可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同时促成社会制度、经济秩序的生成。他们对于人类理性局限性的认识、社会制度与经济秩序生成机制的理论以及有关政府职能的观点,在今天仍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同时也为我们了解经济学的历史和推知其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
2002年01期 112-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8k] [下载次数:8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陈躬林
本文认为一种企业制度总是与它所存在的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联系的,在某种社会背景下,家族企业一定有着比非家族企业更多的优势,否则是不可能成为一种被普遍选择的企业制度。因此,必须正确地对待家族企业。
2002年01期 120-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9 ] |[阅读次数:0 ] - 祝健
私营企业主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其经营管理具有多重属性。在我国现阶段,私营企业主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贡献,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002年01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兰益江
习近平同志撰写的《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一书,以农业市场化为主线,研究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问题,本文拟对此问题先作总体评价,并说明其理论的发展,再就该书的特色加以评述,然后对该书的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及理论与实践创新等作一概括。
2002年01期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7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严清华,吴传清,景新华
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建设从草创起步到初步繁荣走过了约一个世纪的历程。在迈入新世纪之际,该学科无论从研究的对象、任务、方法,还是关键措施上都面临着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为学科建设者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
2002年01期 136-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魏英敏
功利论与道义论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在人的伦理行为中起指导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则是传统规范伦理学的积极超越与综合创新。
2002年01期 140-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0 ] - 曹也汝
马克斯·韦伯认为传统的东方社会未能走上现代化道路,其关键原因就是缺乏一种西方社会独有的理性精神,这一论断无疑具有历史独断论色彩,但他从社会的主观意向与客观实在的关联入手研究东方社会传统文化的研究方式在学界产生深远影响。沿着韦伯思路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理性观基础时,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法律的生成都与中国传统的法律理性观与社会理性观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多元法律理性观与社会理性观曾是中华法系产生与兴盛的精神内核。但其向一元化和非理性的转变也成为阻滞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走向现代的根本障碍。因此,如何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利于法律发展的理性内容,对于现今 的法制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1期 146-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林继中
汉赋对“丽”的追求是文学自觉之先声。晋人倡情与丽结合,掀起文坛新潮。士族社会“及时行乐”之情与汉赋的娱乐功能相拍合,使南朝文学走向轻艳靡丽。于是汉赋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在士族社会精神气候下长足发展,并影响诸文体,是为“赋化”。而“诗化”则体现在“意象化”上,从外在的穷形毕貌走向内在的情景交融。正是文学的自觉促成了文体分工与诗赋之消长。
2002年01期 155-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3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朱水涌
,杨春时
,俞兆平
,周宁
,易中天
,黄鸣奋2002年01期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3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