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杭生2000年02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郑杭生2000年02期 7-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强2000年02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李强2000年02期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0 ] |[阅读次数:0 ]
- 李路路,李汉林2000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李路路,李汉林2000年02期 18-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16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0 ]
- 高坂健次,李为2000年02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高坂健次,李为2000年02期 2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6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郑杭生,冯仕政2000年02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郑杭生,冯仕政2000年02期 30-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3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赵宝煦
近代西方政治学 ,是在清末维新运动中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至全国解放前夕 ,中国政治学已有了相当发展。建国后 ,高等教育体制根据苏联蓝本 ,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造成损失。结束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后 ,政治学才得以恢复。20年来 ,虽有成绩 ,但步履维艰 ,进步缓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政治学 ,所以它今后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2000年02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赵宝煦
近代西方政治学 ,是在清末维新运动中被介绍到中国来的。至全国解放前夕 ,中国政治学已有了相当发展。建国后 ,高等教育体制根据苏联蓝本 ,错误地取消了政治学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造成损失。结束十年动乱 ,改革开放后 ,政治学才得以恢复。20年来 ,虽有成绩 ,但步履维艰 ,进步缓慢。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政治学 ,所以它今后一定会得到长足发展
2000年02期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25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2 ] |[阅读次数:0 ] - 商英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困境”继续发展 ,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需要的是既掌握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规律 ,又有深厚浓烈的民族哲学思维特征的中国化、国际化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 ,哲学探讨的着重点 ,应当由探索、实践社会革命变革的逻辑 ,揭示深层问题 ,提出前瞻性的见解。哲学工作者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 ,变复制式、教条式的思维方式 ,为创新型、创造式的思维方式 ;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探讨 ,参加全球性的哲学的“百家争鸣” ,既推出有民族特色的成果 ,又从交流中汲取有益成分 ,以充实和发展新形态的理论
2000年02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商英伟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摆脱“困境”继续发展 ,出路在于改革和创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需要的是既掌握人类哲学思维的共同规律 ,又有深厚浓烈的民族哲学思维特征的中国化、国际化的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 ,哲学探讨的着重点 ,应当由探索、实践社会革命变革的逻辑 ,揭示深层问题 ,提出前瞻性的见解。哲学工作者要改变长期以来的思维定式 ,变复制式、教条式的思维方式 ,为创新型、创造式的思维方式 ;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探讨 ,参加全球性的哲学的“百家争鸣” ,既推出有民族特色的成果 ,又从交流中汲取有益成分 ,以充实和发展新形态的理论
2000年02期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飞乐
传统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的实践学说归入认识论范畴 ,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经超越了认识论哲学范式 ,达到了价值论哲学范式的高度。从价值论哲学的视域观照马克思的实践学说 ,可以发现其中深厚的价值论意蕴。马克思的实践学说阐明 :实践是价值关系得以确立的基础,是价值需求得以产生的根源 ,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也是人自身价值的确证。
2000年02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高飞乐
传统哲学教科书把马克思的实践学说归入认识论范畴 ,这是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误解。实际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经超越了认识论哲学范式 ,达到了价值论哲学范式的高度。从价值论哲学的视域观照马克思的实践学说 ,可以发现其中深厚的价值论意蕴。马克思的实践学说阐明 :实践是价值关系得以确立的基础,是价值需求得以产生的根源 ,是创造价值的活动和实现价值的过程 ,也是人自身价值的确证。
2000年02期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许斗斗
本文通过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与批判 ,说明社会事实不仅具有规范社会、体现人的存在的价值性 ,而且它与人的世界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它与人们的社会评价活动也具有相互影响的重要辩证关系 ,由此表明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应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 ,而且也应从哲学价值论方面来考察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社会事实这一广泛运用的概念
2000年02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许斗斗
本文通过对迪尔凯姆的社会事实的价值论分析与批判 ,说明社会事实不仅具有规范社会、体现人的存在的价值性 ,而且它与人的世界观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同时它与人们的社会评价活动也具有相互影响的重要辩证关系 ,由此表明 ,对社会事实的研究不仅应以社会学的视角来审视 ,而且也应从哲学价值论方面来考察 ,这样才能较全面地把握社会事实这一广泛运用的概念
2000年02期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俞良早
针对学术界关于列宁逝世前夕几个重要论断的某些观点 ,本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 ,意思是说苏俄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条件 ,应该进行建设 ,力争建成社会主义 ,并非指苏俄“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即只是肯定了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没有肯定其建成的把握性。“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 ,意思是要求在苏俄农村组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进行个体生产劳动、通过合作社进行彼此之间和城乡之间商品交换的消费合作社 ,而不是主张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进行集体劳动的生产合作社。“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指对工作重心认识的改变 ,即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 ,不仅仅是对当时实施中的新经济政策的肯定
2000年02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俞良早
针对学术界关于列宁逝世前夕几个重要论断的某些观点 ,本文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已是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 ,意思是说苏俄具备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条件 ,应该进行建设 ,力争建成社会主义 ,并非指苏俄“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 ,即只是肯定了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没有肯定其建成的把握性。“我们要解决的任务的确就只剩下实现居民合作化了” ,意思是要求在苏俄农村组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进行个体生产劳动、通过合作社进行彼此之间和城乡之间商品交换的消费合作社 ,而不是主张建立生产资料集体所有、进行集体劳动的生产合作社。“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 ,指对工作重心认识的改变 ,即把工作重心由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 ,不仅仅是对当时实施中的新经济政策的肯定
2000年02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李一花
本文通过对国家和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的分析认为 ,财政是公共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 ,并且主张在我国目前阶段 ,应“淡化”财政的阶级性 ,把财政的公共性放在第一位 ,但“淡化”并不是“取消” ,这将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2000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一花
本文通过对国家和财政的公共性和阶级性的分析认为 ,财政是公共性和阶级性的对立统一 ,并且主张在我国目前阶段 ,应“淡化”财政的阶级性 ,把财政的公共性放在第一位 ,但“淡化”并不是“取消” ,这将有助于我国尽快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
2000年02期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陈雯,陈浪南
自1996年以来 ,央行已连续7次降息。本文通过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方程来实证研究市场对利率调整的预期 ,并以此考察我国国债市场的有效性
2000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陈雯,陈浪南
自1996年以来 ,央行已连续7次降息。本文通过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方程来实证研究市场对利率调整的预期 ,并以此考察我国国债市场的有效性
2000年02期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魏金山
:近几年来 ,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这是我国工业化中生产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目前要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就必须进一步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大力引进外资 ,调整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生产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
2000年02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魏金山
:近几年来 ,随着短缺经济的基本结束和买方市场的形成 ,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态势。这是我国工业化中生产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现象。目前要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就必须进一步采取积极财政政策 ,大力引进外资 ,调整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 ,促进生产和贸易结构类型逆转
2000年02期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瑾2000年02期 81-82+84-85+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瑾2000年02期 81-82+84-85+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毅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2000年02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卢毅
在自1898年诞生以来的世纪风云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经历了数个关键性阶段 :张之洞“中体西用论”—晚清“国粹主义”—“东方文化思潮”—“学衡派”思潮—“中国本位文化论”—“现代新儒学”。在这百年心路历程中 ,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在逻辑的发展上固然不乏有其理论体系不断创制更新和主观心态日趋平实开放的“变异”方面 ,但它作为同一种社会思潮的整体连贯性即“遗传”基因却从未中断过 ,而且在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冲突本质所包含的三个层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阶级之争)上 ,均凸显了三个极具传承性的基本特征 :(一)在“中西文化观”上 ,具有一定的文化融合意识与笃固的民族本位立场 ,“中体西用”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泥足深陷的思维模式 ;(二)在“古今文化观”上 ,具有相当的批判求新精神与强烈的回归传统愿望 ,“返本开新”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执迷不悟的一贯主张 ;(三)在政治思想和态度上 ,具有复杂的社会政治取向与整体的改良主义性质 ,反“激进主义”是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者不约而同的政治论调
2000年02期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1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宋全成
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 ,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 ,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人的个体的“性善论”、整个社会的“性恶论”、以及政治道德化、政治神学化是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超越众意、克服个人利益的社会公意至高无上 ;主权者不滥用权力损害它的公民是通过道德来保证的 ;国家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也是不能代表的 ;以多数人的意志能够体现公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特征的、极端的、直接的人民民主制。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缺憾在于 :它不是建立在政治学而是建立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的 ;卢梭置公意于法律之上 ,是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相违背的 ;卢梭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和不可代表、反对权力制约的三权分立理论是错误的 ;卢梭关于消除所有党派、建立人民直接面对国家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是根本不可能的
2000年02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宋全成
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 ,对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和人类社会的政治发展 ,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人的个体的“性善论”、整个社会的“性恶论”、以及政治道德化、政治神学化是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两个基本出发点。卢梭的国家权力理论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超越众意、克服个人利益的社会公意至高无上 ;主权者不滥用权力损害它的公民是通过道德来保证的 ;国家的主权是不可分割的 ,也是不能代表的 ;以多数人的意志能够体现公意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特征的、极端的、直接的人民民主制。卢梭国家权力理论的缺憾在于 :它不是建立在政治学而是建立在政治哲学的基础上的 ;卢梭置公意于法律之上 ,是与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历史潮流相违背的 ;卢梭坚持主权的不可分割和不可代表、反对权力制约的三权分立理论是错误的 ;卢梭关于消除所有党派、建立人民直接面对国家的极端的人民民主制是根本不可能的
2000年02期 97-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陈新
近代以来 ,西方历史学借助人文主义走出信仰世界 ,神在意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被理性取代了。历史学背负着理性 ,从文学中分化出来 ,逐步职业化 ,以叙述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历程为己任。然而 ,历史学在职业化过程中 ,由于对理性的多元解释而拓展出两个方向 :一是以科学理性为核心追求历史叙述的客观性 ,二是以历史理性为核心强调被叙述对象作为一种历史个体的独特性。这两种职业化倾向最终形成了实证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史学的对峙 ,左右着近现代西方史学的进程
2000年02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新
近代以来 ,西方历史学借助人文主义走出信仰世界 ,神在意义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被理性取代了。历史学背负着理性 ,从文学中分化出来 ,逐步职业化 ,以叙述人类社会理性发展的历程为己任。然而 ,历史学在职业化过程中 ,由于对理性的多元解释而拓展出两个方向 :一是以科学理性为核心追求历史叙述的客观性 ,二是以历史理性为核心强调被叙述对象作为一种历史个体的独特性。这两种职业化倾向最终形成了实证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史学的对峙 ,左右着近现代西方史学的进程
2000年02期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于飞
张晏《史记》十篇亡佚说历来影响很大 ,虽明清以来颇生疑难 ,但余嘉锡等仍力主其说。现代学者以今本《史记》文字数量等“内证”的统计分析为手段 ,对张说驳议甚力 ,却未能确指张晏原说之失。本文结合有关材料 ,对张氏原说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质疑 ,认为张晏所据本班氏父子的悬疑之辞 ,其说与当时情理与其它记载又多有不合 ,确有不足采信之处
2000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于飞
张晏《史记》十篇亡佚说历来影响很大 ,虽明清以来颇生疑难 ,但余嘉锡等仍力主其说。现代学者以今本《史记》文字数量等“内证”的统计分析为手段 ,对张说驳议甚力 ,却未能确指张晏原说之失。本文结合有关材料 ,对张氏原说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质疑 ,认为张晏所据本班氏父子的悬疑之辞 ,其说与当时情理与其它记载又多有不合 ,确有不足采信之处
2000年02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晓江2000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郑晓江2000年02期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